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新常态·新设计回归常态经济的适宜设计

提要:5月19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5年新常态·新设计清华设计学术周在清华大学校园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常态·新设计回归常态经济的适宜设计”。本大次大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先生担任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师,共同探讨了新常态下设计行业该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为生活服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同时会议上播放了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2015年的作品,首发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集。以下为会议实录: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进入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今天上午有两位建筑师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第一位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工作室主持人,阿卡汗建筑奖获得者李晓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工作室主持人李晓东

  李晓东: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感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给我这个机会第一个抛砖。这样我的压力可以小一点,因为可以粗糙一点。

  首先,衷心的希望今天的天气可以成为我们未来的新常态。自省这个词大家翻译成反思,实际上我觉得是这个设计很重要的关键词,如果我们说上个世纪建筑设计是一个追求形式,在形式感上非常注重我们的建构、材料、结构方式也好,还是说在一百年当中的建筑实践中走过的一条非常必须的道路。但是这个世纪我们关键词是新常态,也说出了一个关键的意思,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建筑创作如果还基于形式再去做文章,做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问题。

  这个是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当时做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思路,非常重视形式感。因为这个时候总觉得脑子里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形式追求的目标,那个时候所有的知名建筑师们的作品都是很清晰的在一个框架,大部分建筑师都是在某一个形式上非常强的,属于他自己本身的那么一种状态下。

  我觉得每个人都经历过,我在荷兰八年,新加坡七年,十五年中很大一部分是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形式。后来发现形式感的追求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呢?因为我刚到荷兰的时候,在很强大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加上荷兰以及整个西方的文化对比之下,突然之间找不到我自己是谁了,所以到新加坡整理我的思想。

  我们每个人看视角不一样,当这个视角发生偏执的时候,我们以前讲眼高手低,眼低手高。建筑师从眼低手高的过程,从我们学校里本科生培养的时候,到后来成为一个独立建筑师的时候,一定要把眼界提高,手放下来从会得到新的东西。

  所以,我想就视野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眼前这么一条船,不同专业的人从不同角度看。学材料的说不锈钢的、钛合金或者是塑料的,从材料特点讲船的特质。比如说从设计角度,人体动力学方面等等。另外一个视角,船给你带来了什么?从这里到这里,到这个状态下船给你带来了什么?这个状态是给我们开拓视野的不同思路。如果我们看到事物的本真,或者说去掉一些表面的东西,看到背后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谓的眼高达到什么境界?是事情的本身东西,不是只注意表面。

  比如说这个球体,大家都很熟悉,地球等等所有星球都是。但是我们问到一个问题,葡萄的球体和地球星球的球体有什么共性?他们为什么都是球体?这两个东西很有意思,不同的东西为什么都呈现球体的状态?仔细看一下球体的共性是表面积最小,体积最大。在星体里面以水果为主的都是球体,保护内部,表面积越小,效率越高。

  同样可以搞清楚叶子是表面积最大,体积最小,光合作用要吸收更多的能量。比如说中国园林大家都很熟悉,里面有山有水,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和各种元素。但是中国园林有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它总在试图把这个园子的尺度感和真实的东西发生偏差,我们解读中国园林的时候,通常要经过于廊道,这个廊道永远是弯曲的,把一个过程变的非常长,而且从不同角度看园子的不同景观。

  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他们的园林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们尽量把这些做成静态的,和我们中国园林是一个很大的反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日本的建筑师从我们这里过去,到园林这里为什么突然发生了变化?其实中国自然景观以黄山为代表,远近看不一样,不同季节看不一样,你要体会它。日本以富士山为代表,远看近看都是一样的。所以自然景观启发了我们人对建筑或者对环境表达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于是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性。

  不久前我去欧洲一个最小的国家,也是最富的国家,四万人,和清华差不多。全国都是这种景色,雪山、草地、葡萄园、小房子。突然让我想起了我们宋代那时候人和环境的状态,但是人的密度和现代化都制约了我们对拥有环境的需求。但是,其实我们有很多东西还可以找回来,或者说可以启发我们对未来得思考。

  比如说我们古代里面传统美学最高的境界是素以绚,不强调装饰性,孔子当初看到壁挂上有装饰很不高兴。但是他说好的东西是不月装饰的,因为本身就非常好了。

  这是我们两年前十大丑陋建筑,网上评选的。我们追问一下传统美学的含义,经过一千年的演变或者文革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好,呈现的是一种状态,我们追究一下原因在哪里。

  高大上是现在的主流,主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从一个非常穷的国家,二三十年改革以后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的话语权也多了。但是任何一个文化在从一个穷到富的转变当中,整体呈现美学的方向是集体审美不自信,需要高大上的东西支撑着它,这不是个人的往来,是整个民族状态是这样的。

  刚开放的时候电脑进来,那个时候清华有一个电脑是军事科学院送给我们建筑学院的电脑,和我们办公室那么大。刚留校当老师的时候,学编程语言。一年以后苹果送给我们一个很小的电脑,发现反差很大,那个时候没有反思自身的文化。首先,我们刚开放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是后现代了,我们现在还没有经历过,这个状态怎么去追赶?这是很重要的东西。

  80年代初的时候有一个电视系列片叫(和殇),中国五千年文明是一个负担,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整个时代和整个国家对我们自身没有了一个自信,于是整体呈现出来的高大上是一种民族主义。在各国都有,不光是批判中国这个事情整个呈现出来的是通过建筑很强的实现自信。

  在现实当中缺少了反思,在现实城市化过程当中缺少自我调整和自我思考。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可以选择的东西很多,选择过程中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呈现出很多问题空间。

  以前我们对动土非常重视,盖房子要找合适的时间,不能动静太他,现在我们和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了。我们对环境的需求和要求以及我们可能达到的东西,对比非常大。

  梁启超先生最早认识到我们中国是另外一个文化,另外一个国家的中国人。海外叫我们是蛮夷之邦。他到国外以后发现我们是另外一个文化而已,这个东西就变的客观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启发点。

  我们在封闭的环境下思考,我们知道这种思考的状态不是那么的客观。当只有一些个体能思考,大部分人都只能作为一个跟随者的时候,我们也知道这个状态是一个什么结果。文革过去以后,到了1977年、1978年,那个时候最先出现一些思考状态的东西,那个时候政治不太明确,很多事情都是一个悬浮的,朦胧状态等等。崔健的摇滚乐也是印象派的,我们需要一些途径发泄我们的能量。

  开始有电视但是没有内容,大家都知道这幅画,当时震撼了很多人。原因是当真是放大了数十倍的时候,它所带来的震撼力是非常大。所以说要发生变化了,所有人都知道必须发生变化了,怎么变是不知道的。所以说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我们汉字里最常出现的是拆字。当时请世界著名大师到中国来给我们盖一个房子,让他给我们中国建筑师们指一指方向怎么做中国的当代建筑。

  选择在香山的地方做了一个香山饭店,本来让他在长安街上做,他坚持在山里面做。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他想做一个真正读的懂的中国建筑。当这个建筑呈现出来的时候,开始大家很失望,失望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期待他给大家做一个当代的中国建筑,或者是中国的当代建筑。这里面所包含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后来他解释说在你要了解什么是当代性之前,你先了解自己的认同感是什么。我刚才讲80年代的时候我们非常不自信,需要有一个自信的东西,在很多殖民国家都出现过这样的状态。

  在他的家乡苏州做了一个规划,这个成为我们后来二三十年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当代性和中国民族形式结合的状态一定从形式感上能够识别出来。当时,80年代初是西方后现代,对文脉和符号是认可的。这种理论加上一线建筑师的案例,使得我们中国建筑师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沿着这个思路往前走了至少20年。

  这个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案例,这种东西很多了。结果建筑创作变成了什么呢?我觉得前20年建筑创作走入了一个怪圈,要么是传统,要么是当代,要么是东方,要么是西方,变成了一个选择题而不是论证题。于是,就出现了系统里面出现了两个系统,我们在很多地方能够发现混搭,你必须认的出来。无论是开发商也好,政府也好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没有像我们专业人士这么清晰。话语权掌握在他们手里的时候,一定是我要一个什么东西,比如说福禄寿酒店,你就做一个福禄寿。比如说一个龙回头,必须要用这个东西说服甲方。

  高大上是虚张声势,孔明做空城计的时候一定要虚张声势,什么都没有。就是说我们不自信的时候,采取的做法一定是虚张声势,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不是某一个建筑师的责任。

  所以说当一些建筑师在中国来参加竞赛,中央电视台要做一个新的大楼,马上知道你们要什么,虚张声势,比你还夸张。但是他有技术,通过这个东西实现他所梦想的对长的形式感,在结构应该怎么做。大家知道这个造价是同样面积的世界最高楼一倍的造价。

  同样,类似于这种的建筑,形式感非常强,个性非常强,但是对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城市机理没有更多思考的建筑创作。怎么去反思,怎么去思考呢?我举两个案例,一个是新加坡,我待过七年教书,也在反思中国和新加坡发生的事情。新加坡从1965年建国到现在这么长的历史以来,新加坡所讨论的内容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新加坡是一个按照热带荒岛,没有什么文化。最早是马来人很少,后来英国去,从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多民族的国家。

  这个国家建立认同感的时候,李光耀说先要建一个鱼尾狮,相当于我们龙的传人一样。因为形象最容易表达,最容易被人接受。所以说我们去新加坡的时候,强调狮城的认同干。但是,城市有它主观的表达一定有文化在里面。新加坡没有文化,所以请各地的大师们做一个案例。地平线上所有的大楼都是世界各地的大师做的,某一天当新加坡人看热带荒岛的时候,呈现这么一个地平线的时候,发现地平线和海市蜃楼一样和新加坡没有关系。所以人在这里做的东西和他在本国做的建筑一样,很多建筑师在新加坡做的建筑都是没有针对热带做过特殊的思考。

  接下来就开始讨论和反思,后殖民时代被殖民国家独立了,第一件事情是建立自信和自尊,重新建立自己的认同感。印度当时独立的时候,我前两年去印度的时候问他们,你们对英殖民地时代怎么看?他们说那个时候我们是印英帝国,他们心里感谢英国教给他们英语,让他们很快进入现代化。但是被殖民是很痛苦的,他们要找到自己的认同感。

  以前殖民地国家是中心,被殖民地国家是边缘。比如中国汉唐时代,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中心,把文化传递给周边。派大使去学习你的文化,在学习的时候你不能复制,如果你简单复制的时候永远成为不了中心,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复印就是复印的,原版就是原版的。

  当时有一位设计师提出了以新的取代旧的,旧的即使是肮脏的也有可取之处,必须有建筑师回应的东西。所以建筑师要从对话当中找到切入的方法,除了两边的旧建筑以外都是他做的。想找到一个后现代主义的事情,因为人是有记忆的,我们要用代替的方式。

  我们刻意的追求了一种错误,通过这种错误表达了一种建筑和城市要发生关系。底下的路是城市路,用来走出,上面是人走,通过这里可以到屋子里去。本身是用建筑表达的,但是意义是表达城市和建筑要发生关系。

  所以说热带虽然没有文化,是自然进化的客表述。热带怎么盖房?遮阳、通风、避雨。于是,新加坡人开始反思以后变成了这样的建筑。你看一下这个细节,代表了什么呢?大家知道雨季的时候可以把窗户打开,雨进不来,风能进来。在马来西亚都有这个东西,那个时候是乡土的方式表达,这里做一个飘窗。

  这是同一个建筑师的作品,是考虑怎么在热带城市生活。这是(连迈)住宅,几乎推翻了我们对它的思考,两边是没有采光,必须是通过前面和顶上,这个房子的通透性非常好,在热带时间长了以后都非常追求,一定要通风。包括那种感觉,像我们风水讲的透气但是不漏气,很有环境感。光也不从上面下来,但是你也能感觉到。

  就像我们所有建筑里看不到一个死角,卫生间也不会下雨。所以说在热带做设计的时候,可以开拓另外一个天空。这也是不久前在新加坡做的酒店,延续了热带整个荒岛的景象。

  这个是城市绿化和城市空间,90年代新加坡做建筑的时候基本上是以遮阳板,这个地方没有了。开始通过空间的表达,垂直绿化解决通风和遮阳的问题。新加坡前两年号称热带绿色建筑之都,而且还专门出了一本书。

  第二个例子是香港,没有沙滩,用托盘做一个沙滩。它是一个怎么在小空间内把事情做的完美的,我觉得最代表的是香港蒸笼的那些东西,标准化,但是允许多样性。

  但是当你切入这个事情以后发现很有意思,一个地方有一个主题的问题,可能是文化问题,可能是自然问题,可能是气候问题,可能是一种经济问题。但是当这种核心问题找到以后,你在大的框架里就不会跑题。学生做作业的时候不跑题60分几个,剩下几十分看你的技巧。

  所以我们首先看立意,主题是什么。这是我香港的一位朋友的房子,小时候出生就在这里,现在也在这里。若干年19岁的时候,他家里人都搬出去了,某一天他想这个房子只有我一个人,非常大,他当做城市街道来做。这两个没有变,做的很爽。突然,他自己一个人占据这个空间的时候,不可能同时又两个功能,他希望通过建筑表达把不同的功能把光线形态和空间表达出来,这是几个阶段的变化。其实就这么一大点,晚上有光线,组合很简单,白天是这样的效果。

  他一个人不必要卫生间有门,而且空间显得更大。最近他又变了一次,在几年前的时候。这次据他说有72种变化,大家看一下就可以了,我觉得他玩的很过瘾,很开心。这个小作品是发表在杂志量最多的作品,因为它很小,但是有很多人去香港看他的房子,几乎是他的收入,他一般住酒店。因为他写了《酒店作为家》的一本书,很多酒店免费让他住。

  连接很很重要,自己根据文化、历史和现状,沟通好了很多事情变的事半功倍。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经过我自己反思以后的几个小作品,反思重要性在于你首先清楚大的状态,把每个状态分析清楚以后,有的时候建筑作品不一定是惊天地泣鬼魂的事情,但是一定是落地的,不会犯错误。

  我发现这个在我第一个作品里呈现的非常大,当时在新加坡教书,带学生去丽江考察,某一天想做一个东西在这里。就开始筹钱,这个是给孤儿院做的一个作品。我们选择了一个地方,在哪里无所谓,但是重要的是有一个状态,这个状态是完整的,你要通过和它对话来表达,我们这个事情最后花了七十万左右。

  这个是在村落里面做的,建筑师首先不能展现自我,要展现它的生活方式、技术的理解以及抗震知识的理解,所以说简单不能重复民居里面的设计。这么一点钱,你能做的事情非常小,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表达一种态度。

  当地的居民参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我后来追求的一种状态,就是本土化。包括地域本身的本土化,其实新常态我更理解新字,任何事情一定是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不是固定的,新字应该是永恒的主题。

  当这些农民参与到这个房子的施工当中时候,他们会有一些概念,比如说未来抗震怎么做。石头墙不能砌到两层高,其他的房子都是两层高的。当时有一个小朋友会焊接,所以我们做了一些钢结构。因为钱不够,我们到废品店找了一些钢板,一点一点的切。

  结果还不错,得到了很多的认可,这个是对我非常重要的自信提升。因为之前我将近十年没有做过任何东西,主要是写文章,对我们自身的文化以及对我观察到的事情做一些反思。

  当时有一个甲方看到这个产品以后找我再做一个产品,他买了一个五百亩的场地,在山坡下。大家知道玉龙雪山是阳光非常足的地方,人想在那里留下的话非常困难。好在我们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阴阳协调,人和环境怎么和谐相处。这个东西我很自豪,所有的建筑都是摇杆的,这个东西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我们强调空间的表达,不是从人的角度看。包括后面这些东西都是从人的视角看建筑,所以只能看一角。如果用透视做中国建筑,几乎看不到什么。在故宫外面画故宫一定是要起来的,所以我们用上帝视角看事态是中国建筑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玉龙雪山阳气很足,我们可以通过阴来做。这里有一个水面,雪山的水越来越少,当地尽量鼓励大家做小水库来调整微气候。材料是当地的,这是山上的石头,木头代表树,雪山的雪变成水,自然元素直接变成我们建筑的东西。当你走进建筑的时候,从洞里看到建筑的主峰。上来以后就像看到法国大餐一样,上来的时候发现水平面平衡了山本身的粗糙感。

  这里没有任何装饰,甲方希望和我成为好朋友,他问我有几幅画挂在哪里。我说所有窗户看出去有很美的景色,不需要挂画,和自然比美我觉得是很掉价的事情。

  因为尝到甜头了,中国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去提升我们对当代建筑的一些理解,往下深究的时候第三个作品是中医疗法能不能帮助我们的建筑设计在社区里起作用。我们找了一个社区,在平和县找了三天,找到这么一个社区,到处是很脏很乱。以前住在土楼里面,慢慢就败落了。见缝插针,没有人思考公共东西给村子带来什么,村子变成了非常荒废的状态。我希望通过建筑的进入,能不能把社区激活,成为村子的新自信,一种认同感。

  在这中间做了一个小桥,我觉得连接很重要,这里面想做的事情是通过建筑进入激发能量的疏散,使村子活跃出来。在中心做了一个学校,孩子和桥都是连接的方向。所以说,连接本身在我这里是一个关键词。里面有两个唱木偶戏的舞台,有两个商店和功能馆。这个桥给小孩下课以后去玩,也是一种状态。

  这个是演木偶戏的地方,我们曾经看过两场木偶戏,同时演出两场不同的木偶戏。孩子们都很开心,因为经常被拽出来当演员一块拍照,这个房子后来变成了当地旅游景点。福建省高校有建筑系的都把这里作为暑假或者寒假画画的地方。

  下一个是在北京,这是2011年做的,慢慢的开始膨胀了。这里面我想解读两个事情,第一个是除了中国建筑理论以外,另外一个想法是技术。我们有一本书是《技术的含义》,人类技术的呈现,汽车、机器等等都是人头脑的一种展现,我们不能被机器禁锢住。这里面我想通过对技术的理解,把技术作为一个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里面去,因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电的,在怀柔的一个村子,香港基金会捐赠了一笔钱,我们来做探讨,这是我们选择的一个地块。

  这个村子给我的感受是铺天盖地的劈柴棍,因为这个地方很穷,冬天取暖就用的是这些。对环境是没有坏处的,只是把枝杈砍下来,春天的时候还能生出来。

  我想把它做一个建筑元素,前面我放过一些高大上的东西。但是这里我想表达一种态度,非常落地,非常轻松的,不是端在这里的。技术我们可以理解,在我们没有任何电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夏天凉快,冬天暖和的状态。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是把技术融合在里面。

  但是这个不是装饰,这里面就像我们挂帘子一样,看清这个图片的时候一定不能把光线打开,读书的时候一定不能直射进去。大家看这些柴火棍,竖的钉上去。当地农民不懂建筑的,哪个坏了直接拔下来换一个就可以了。所以说这就使人接触建筑的时候,有一种很轻松的态度。

  里面呈现出来一个读书环境,所有都是没有家具的,都是这种方式,是香港基金会给我们的钱做的。现在解释一下空调,为什么在水边?温度比较低,夏天空气温度是28度的时候,水面上的温度是20度,这里讲的是过水,不是死水。这里是穿堂风,红的是入口,压的很低。中间加了一些劈柴棍,上面热的空气从入口低的地方吸进去,你在里面会体会到室外树荫下的空气,我们测试了一下他们的温度几乎一样,而且你能感受到风的吹过。

  下边的时候两层打开,里面会通风。冬天的时候封住,室内外温差是5度左右,没有做保温,因为没有采暖的源泉,我们尽量借助室外的太阳能

  没有做任何的处理,99%的材料都可以回收,除了混凝土以外。劈柴棍等等都没有做过化学处理,过一段时间以后会变成这样的,希望是自然进化的过程,鸟可以在这里做窝,希望某一天它可以消失掉。

  钱花完了,房子盖完了,没有书怎么办?我们在网上发了帖子,希望大家去参观,捐三本书可以拿走一本书,三个月不到我们书全满了。以后的书都要调整,不要的书全拿走,周末有好几百人去这里,而且做了一个停车场。

  我想提一下这个建筑奖,全世界最高的几个奖项之一,十万美金。全球每两年选一个个体建筑,很荣幸去年我是第一个获这个奖。

  这个是建筑馆新馆,花了很长时间把它盖好了。我们讲了反思,不光在农村反思,可以在任何状态下。我觉得和尺度没有关系,只是和问题有关系。建筑师不能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状态下思考,我们建筑馆是一个U形的狭小空间,在里面做事只能根据你的现状,两个楼梯和公共空间留出来就是这样的形态,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推理。

  22.5米需要一个通风系统和采光系统。中间变成了通风和采光的模式,本来想法是上下公共空间同时做一个核心筒,这是盖完了的一些照片。这层表皮有两个功能,实际上还有第三功能,是审美上的。第一个功能是外立面表层处理以后,所有的室外机藏在它底下,整体相当完整。

  第二个功能是里面的玻璃可以擦,办公室很少擦室外,当然你得爬出去,一年爬出去两次擦窗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第三个是和周边的楼非常近,大玻璃窗还得挂窗帘,我们把光屏蔽起来就可以了。

  我再讲一个农村城市化的事情,这个事情最近比较火,我希望通过我的思考和大家介绍一下这里面我觉得怎么做。但是这个事情每个人思考的不一样,在成都都江堰边上。这块黄颜色的我重新规划了一下,首先是农村城市化大的议题是什么,农村变成了城市,意味着什么?

  首先看这张图,实际上我们95%的人口住在三分之一的土地上,这边要不然是山,要不然是沙漠。我们农业也在这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核心问题是城里没有就业,到农村去了。那个时候城市化人口20%左右,现在是50%,未来20年将达到70%,就是说70%是城市人口。按照现在的发展思路把农村变成城市的话,农村土地越来越少,某一天经济停下来,失业减少,回到农村就回不去了。比如说新加坡,中国14亿人买粮食很困难了,我们人多是真实的事情,在小长假期间最能体会,所以理想的状态不能复制。

  这是上海五千个高层建筑的城市化博物馆,我们都知道大城市承担风险能力是非常低的。这张图和刚才卫星图展现的经济状态通过这个可以看出来,农村基本可以忽略掉,城里面越来越拥挤。以前我们可以是这样的,但是现在的建造方式就变成了这样。

  我们城市非常不人性化,从车的视角或者简单的视角规划出城市的话,在城市化走的时候必须有创意才可以。这是世界可宜居的共性,比如说绿化率、小孩老人友好、可平衡发展等等。综合一下就是环境、社会和经济平衡,找一条发展的路。

  这是现状,每一个林盘是一个家人,种土豆卖土豆,种大米卖大米。这个肯定不行,土地效率没有利用起来。规划的是农村的耕地一分不用,只用宅基地来做城市。

  相对集中,提高容积率。解决大城市的一个迷宫问题,我们从一点到另一点是很盲目的。我们现在和以前不一样的最大一点是我们有云计算和大数据了,我们可以解决以前不能想象的问题。

  我们可以有最短路径,推特创始人就是最短路径工程师。中间是中心服务区,实际上这就是村落的状态。我们重新组团,然后把中心区做出来,等于是把它挂上去了,基础设施的主要道路已经有了,所有的中心林盘到中心区不到两公路,所以说我们走路和骑车都可以解决问题。这里可以重新规划种植的东西,作为集体农庄或者企业来经营,比如说种土豆你可以卖淀粉,土地深化以后价值可以提升到两到三十倍,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

  集合住宅,原来是小林盘,现在是大林盘,只要做的好,生活质量只能提高,不会降低。因为这个地方是成都的上游,不能有任何的污染,产业结构一定是无污染的,水一定要保持干净。

  整个建筑设计根据地域特征来做,尽量开发户外空间,保留一些现有林盘做旅游开发。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产品,甚至把艺术放进去,比如说不同的稻田品种可以做出非常有意思的稻田艺术节等等,这是日本的一个。

  农村城市化可以看成更多的氧气,把农村城市和我们现代的差异性突出出来。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