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

提要:养老地产用地即将破冰的消息不断,单对于养老地产业的扶持政策,目前仍停留在研究阶段。3月30日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开讲,现场专家和参与嘉宾将共同探讨养老地产有关问题。


中国明日之城城市发展研究院理事秘书长 王建文

   周燕珉:感谢成海军先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建立对老人的未来将是极大的保障。下面有请中国明日之城发展研究院、理事秘书长王建文先生。他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养老产业的走进来和走出去”。

   王建文:大家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清华同衡的论坛。刚才成老师已经介绍了一些民政具体的政策及起来还是很令人鼓舞的。我本人从事工作主要就是政策和法律制度的研究,为了不跟成老师重复我从我的角度说一些我的看法。

  养老和养老产业说了几年了,总体感觉是观望比较多,做的很少,可能是这个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施工到护理、医疗等等,我想这也是我们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初衷,希望给养老产业提供一个交来的平台。今天主要讲两点:

  一、我们在等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很多企业问我说宏观政策有,详细的落地的政策太少了,我们看不清楚,没办法往来下面走,希望政府政策更清晰。

  二、具有什么条件才能具备养老产业。回顾一下我们的人口产业政策,一个是80年代初是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90年代我们叫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到了本世纪初2000年的时候成立了社保,当时提出了人人都会老,好在有社保,07年以后听到更多的声音是养老不能靠政府。到了去年我们提出了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大家注意到这20年来我们在养老产业政策上是碎片化的,不是统筹的。

  再看其他的产业政策,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产业,随便举两个例子,比如汽车产业最早我们叫发展民族工业创立自主品牌,后来发现技术不行,叫市场换技术,引进外资,后面提出了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然后迅速多少年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最便宜到最贵的车中国都是满世界跑。接着产生的就是雾霾问题、拥堵问题,于是现在限行,限号,包括车主的使用成本。房地产大家更熟悉,最早叫微改,98年取消福利分房,认为房地产是支柱性产业,后来把它赋予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职能,包括领导提出来让城市居民拥有拆财产性的权利。这几年房价涨了开始限购、加税等等。

  这些年总体看我们产业政策随着党政换届、经济形式变化,人事更迭不断的变化。想说什么?我归纳几个特点:

  我们会主义到国家的产业政策,成老师的表述更书面一些,叫做碎片化的,不连贯的。按照我说的就是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官方叫不断调整完善。民间没有利益的叫得过且过,有利益的就是关门打狗。所以这可能是功利主义色彩,不是抨击政府,第二点九龙治水,朝令夕改。比如民政提到的土地问题,规划问题,大量问题并不是一个部委可以解决的。我们在很多环节都是涉及到了养老环节真的是九龙治水,真的是八九个部委都有关。这种情况下人走了原来政策就变了,而且有些政策跟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今天不展开讲了。

  本质上,我认为出现这种原因是政府应该管什么,什么是市场调整,这个一直切不清楚这个边界。最后反过来看会发现,凡是政策介入少的领域市场化程度反而高创新性更强,民间投资也更活跃。比如说我们的互联网、电商,包括电商网购等等在繁荣之下形成了城市里的物流配套体系。政府这个领域干涉最少,结果它的发展最快,创新融资等等都是最繁荣的。

  回答一个很多企业问我的问题,是不是有更新更多的落地政策?我想表达,作为企业来说养老产业宏观政策很清晰,微观不落地可能因为麻烦,这时候可能是政府干涉最少的时候,可能是利于进入的时候,如果政策清晰了市场机会也就丧失了。从法律上说有一句话,只要法律不禁止的我们就可以做。大家看看房地产这十几年,原来冯仑的话说叫野蛮生长,现在越来越清晰,现在到了二手房谁可以交易,谁离婚几年才能再买房政府都要发文件了。所以这个东西很详细不适合企业创新了。这是我说的“走出来”,我希望能够到制度里跳出来,看到其实这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市场。

  第二点,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从事养老产业?因为很多的做投资或者房地产的朋友问,我到什么状态才能进去做养老产业呢?

  什么是养老地产呢?大家注意到房地产开发按照业态分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文化地产、学区地产等等。但是回到老年地产定义的时候会发现有对应的按年龄段划分的地产吗?好像是没有。也就是说其他领域业态是按照功能划分的,只有这个问题是按年龄段划分的。所以我个人感觉这种划分本身就不太科学,或者说不太准确。换言之可能没有开发商做过老年地产,换个季度可能每一个开发商都做过,就是你建的社区是全领域的,从中年儿童到老年都有,只是你侧重哪段人群而已。也就是说真的特定受重人群会有针对特定人群年龄特点的设计。但是是不是由于都针对年轻人青年公寓就不算房地产项目了?我认为不是,青年公寓仍然是开发项目。同理,我个人认为老年地产仍然属于房地产开发的一个环节。我希望强调的是不要过多的强调它的特殊性和麻烦使得我们就不做了,其实跟传统房地产开发有很多关联性。

  最后一点我们现在一说养老机构往往说老人都集中到一起,现在是健康老人,未来是借住的,借护的等等。我个人观点如果把老年全部集中在一起的一个社区不管是200人还是5000人,我认为都是养老机构。按咱们国家产业政策说9073,90%居家养老、7%在社区,3%才在机构。真正大的市场是那90%的部分。我们研究机构养老从难的入手这是没错的再进入简单的。

  后期十年二十年以后很多开发商问我的配套怎么办?做不多是不是这个产业就不能介入?我个人的看法,第一我们买商品房多少年?土地使用权70年,到期会续约,但是房子不塌这个房子一直都是你的。直到今天为止我们盖房子所有的建材、配套、设备,比如说空调电梯、PVC和塑钢门窗所有建筑材料都是有使用年限的,基本就是20年到30年。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到期要更新,你要建立一套游戏规则或者维护保养售后的规则就是了,到了什么时点应该怎么做?其实规则的建立只要有就可以,养老体系也是这样。我们没有道理为了30年以后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就不做了。

  比如我没结婚的时候居委会老太太到我们家拿一个小本,说楼道太脏了,因为房管处管不了,每家收点钱居委会刷。后了有了商品房了,出了物业管理公司,那时候按月收费,然后是公共维修基金的建立,就是住房销售价格的2%,这个基金用于房子大修,由政府统一管理。这又是一个进步。到了今天,20年了,我们很多商品房电梯达到换的期限的时候那2%不够用了,然后有设了从企业收专项维修基金。这说明一个设备从后期的使用寿命二、三十年之后更新换代这样制度的形成走了一、二十年。我们今天想做养老这件事,想把后面的医疗、护理预设20年全想清楚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该做什么就该做什么。目前来看我认为养老硬件设施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二没有这样的投入大家会发现像房地产一样,没有开发商大面积的开发,希望直接产生后续物业管理服务和完善的物业服务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觉得不用太多的顾虑后面十年二十年之后怎么办。房地产这个行业是我们看到的近20年集约化程度、市场细分最完整的产业链。我相信大家几年内会把后面的事情落实。

  专家们此前养老服务经验为我们后面的系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不像我们刚开始干房地产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

  归纳两句话:我希望大家进入养老产业的时候,在战术上走进去,战略上走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陈秋霖

   周燕珉:王律师讲的特别生动,特别实在,王律师专门搞房地产法律的,做了很多政策的研究。他对政府比较了解,经常帮政府出一些主意,同时也对开发商特别了解,所以两边都知道,老龄政策方面这些年也专门做研究。刚才听了有一种感触就是到时候了该干就干。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先生,他的发言题目是“养老医疗的需求和政策需求”。

   陈秋霖: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养老必须有医疗服务

  二、中国医改和养老医疗的政策的结合

  三、养老产业怎么提供医疗服务?

  我们是做研究的,所以有些东西说的比较纸上谈兵请大家见谅。为什么说养老必须有医疗服务?首先给大家分享一张图,这是关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每一个个人他的消费和收入的分布图。会看到每一个人随着年龄变大消费急剧上升,随着经济发展更加突破。这个上升由什么导致的?首先看日本的情况,横轴是年龄,纵轴是消费额。日本老年人的消费增长主要是医疗消费。看一下美国情况也类似。也就是说老年人的其他消费是下降的,而真正增加的是医疗。日本和美国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我们会发现日本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大部分是由政府支出的。小部分是个人支付的。

  比较美国,美国个人和政府差不多都是一半对一半。可以总结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是要增长的。第二,这个增长额可能是政府支付的,可能是社会和个人支付的。取决于每个国家医疗卫生的制度。

  中国的情况:我们会发现2007年的时候我们老年人总体消费没有出现像日本美国这样高速的增长。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老年人的消费市场还是被抑制的,这可能跟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是会发现我们老年人医疗支出还是比较大的。07年的时候其实政府也已经支出了很大一部分了。

  从国别比较发现,中国和墨西哥、印度和我们差不多的国家也都是比较平坦的,但是发达国家都是非常陡峭的,也就是说发展很快。这个图总体说明中国人老年医疗需求潜力比较大。国际比较是潜力比较大,这针图显示的是我们这几年的增长非常快。这是我从95年到2009年测算追究一个人一辈子医疗消费的分布,会发现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还非常平坦,老年人没有多少消费,但是2009年的时候这个图是急剧上升的。这就要考虑养老产业服务的时候怎样满足这样的一个增长的医疗需求?

  一方面需求增长了,增长的基础是老年人健康状况也在变差。1993年到200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分析,各个年龄段的数据,中国这些年医疗增长主要是由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增长所导致的。这是很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康德在论教育里面说过一句话说健康和长寿是人的自然欲望。而且活的长是比健康更重要的欲望。中国通俗的话讲“好死不如赖活”,随着预期寿命的增长这块需求将会大大的扩张。

  讲完医疗的需求基础以后第二部分分析一下中国的医改和中国的养老医疗政策。首先说一下中国的医改,听的最多的就是看病贵看病难,实际上本质含义是中国的医疗需求和供给存在着非常大的结构性的矛盾。从需求角度来讲,随着老龄化我们需要非常大的长期照顾服务,包括康复、护理、家庭保健。随着疾病的变化,城镇化、国际化带来医疗需求非常大。导致需求极大的放大,但是供给上中国医疗出现很大结构性的失衡。一个是区域布局的问题,我们发现北京主要的大医院都在四环、三环、甚至二环以内,这是北京城市堵车重要原因之一。再一个是九龙治水的问题。和养老产业非常关键的是中国医疗的功能结构上有一个错位服务的问题,现在大量老年人的医疗实际深在一些急诊室,急救中心治疗。还有一些在精神病医院治疗,比如北京的精神病主任劝退一个人出院他可以拿到一万的奖金,每个精神病医院至少有一个很大的楼装着老年痴呆病的病人,这些人应该到养老院应该到护理中心,甚至是家庭护理,但是都占据了急需的医疗资源。还有一个失衡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基本服务区分不明显。看病在中国非常不舒服,很多有钱人去美国看,美国很多医疗中心,甚至50%到60%的癌症病人居然来自中国大陆。这样的挑战下我们开始了新的医改。医改不说很多,只是说医改主要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系?重点是建立六大体系:

  1、筹资体系的完善。政府出多少钱?社会医疗保险出多少钱?个人出多少钱?这是比较大的政策调整。我们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近几年中国政府进行了比较大的投入建立了对于乡镇卫生医院等都有相应的改革政策。当然公共卫生和养老并不太相关。不太强调。还有药品和人才的配套。

  中国整个卫生医疗总费用发展趋势,这是医疗卫生市场大盘子,会发现2007年开始到2012年有了飞速比较。我们从卫生总费用只有1万亿的市场盘子怎样到了去年2.9万亿。要跟大家强调的是中国这么大的盘子里面我们是没有长期照顾这一块的,是我们低估的。在发达国家长期照顾占费用总费用比重8%到16%。我们这一块并没有包含所有的长期照顾,这是我们将来养老产业所要发展的一块。

  在整个社会结构力,支出的是红色政府结构比重,黄色是社会支出比重。中国目前实现了个人政府和社会三三三开的结构,会发现个人支出还是很大的比重。虽然我们政府和社会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在整个卫生盘子增长的过程中,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贡献率实际上反而是在增长的。也就是说我们个人、家庭、仍然要承担着比较大的医疗支出的责任。这块责任里很多是由老年人的医疗增长所导致的。

  接下来医改会有怎么样的趋势?首先我们知道2003年以来中国进行了政府投入比较大的医疗改革,我们称之为新医改,政府这几年投入非常大,我想给大家提醒两个现象。第一个,医疗费用增长非常快,整个中国医疗的控制总费用压力比较大,怎么控制?要增强医疗保健,增强家庭的作用。使他们不是完全用比较昂贵的医疗服务完成治疗。

  第二个面临比较大的特征是,中国接下来进入了财政收入增长低速周期。新的财政部张娄继伟先生说中国很可能进入财政个位数增长的空间。大家知道2011年中国财政增速是25%,到2012年增速是12.8%,预测2013年,我比较乐观的估计是10%左右,甚至低于10%% 。这就是说政府继续大量投入可能有一个比较大的财政约束,这时候会发现,我们需要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投入和贡献。

  这个图是整个中国卫生30年历史,我们会发现,在1985年我们进行了第一轮医改,90年代初进行了第二轮,2000年进行了第三轮,需一轮医改都是跟财政状况相关的。85年的时候整个财政进入低速增长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90年代期财政进入低速增长进入第二轮改革,第三轮是政府投入的已改,但是现在面临财政增速的下降,虽然整个医改方向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我相信财政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对整个社会投资的调整,这里有很多社会资本的机会。

  养老医疗服务怎么满足?医疗服务分两类,包括急病治疗,慢病的治疗,还有一个就是家庭照料、社区照料,解决问题就是政府、社会、家庭谁来承担责任。

  从日本例子来看,日本服务上分三大类,一类是疾病治来,一个是康复治疗,第三块是家庭社区的治疗这是服务体系。筹资上疾病和康复是政府家庭,真正的长期照顾的是有一个保险,中国康复和社区都比较薄弱,我们在长期照顾的筹资上没有特殊的安排。我们最近几年正在改革相应的几个方面。

  现在我个人认为养老产业介入医疗有几个点,一个是自建医院,或者自建医疗服务团队。和医院和护理院结合,签订和约,也可以考虑跟医疗团队合作。自建医院一个政策难点是,医疗床位是否合政府区域卫生规划冲突。如果比较成熟社区建医院是比较困了,除非在郊区建医疗机构能够拿出牌照,否则会有比较大的冲突,这是一个挑战。但是一个好消息是中国很多养老产业都是郊区化的,这可能对建医院有帮助。

  第二个方式是自建医疗团队比较大的风险就是医疗团队的资质问题如果团队不强大吸引不了患者。如果只是用相应服务的人员这样资质是比较大的挑战。

  和医院的合作目前比较担心的是服务的稳定性。因为中国现在还是功利医院为主体,它们主导性比较强,如果合作要价比较高,这时候稳定性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或的方式是和医疗团队的合作。最近几年中国在推动一个政策就是医生的多点执业。原来我们规定一个医生只能在一家医院行医,这几年政策上放开了多点执业,每一个医生可以在几个地方从事医疗服。养老产业如何把多点执业医生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服务方式。

  这些具体政策上一个是我们中国卫生部出台了护理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有一条说了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老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还有一个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进行了护理园建设试点。像上海已经把所有二级医院转成护理院,这是比较好的和养老对接的转型。第二个就是多点执业。还有一个我们现在社保基金也在逐渐介入到服务和养老的医疗,保监会曾经出台文件鼓励涉及医疗保险公司自己去开医院。

  我想这些医疗能够和养老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满足中国的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