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梯监管方案 推进制造单位承担维保一体化服务
新闻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
目前,制造厂家自维保电梯的比例几乎不超过30%,大部分电梯维保是由社会上的维保公司负责。面对庞大的电梯保有量,制造厂家如何保证自己品牌的电梯安全运行?近日,质检总局印发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将推进电梯制造单位承担维保一体化服务,这对电梯制造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必将推动我国电梯企业自维保迈向新的高度。
数字
“十二五”期间,特种设备增长70%,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下降46%。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从2002年的1.19降到2015年的0.36。2015年,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和相关事故257起,死亡278人,受伤320人。与2014年相比,事故减少26起,降幅9.2%;死亡减少4人,降幅1.4%;受伤减少10人,降幅3%。
顶层设计方案设定了安全目标,即至2020年底前实现多元共治、风险管理目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事故率0.29人以下。全国每天至少有2亿人次乘坐电梯。2012年,电梯万台事故率为0.15,万台死亡人数为0.11,与发达国家水平基本相当。电梯在安全目标可控范围之内。
顶层设计两大原则
第一,依法治特。顶层设计方案设定了法治目标,到2020年底前,完善与改革相适应的特种设备安全法治与多元共治安全监管体系。将《特种设备安全法》、将出台的《电梯安全条例》和《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引入团体标准,供企业或机构对特种设备风险等级和使用单位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推进使用单位分类监管。
第二,科学监管。顶层设计方案设定了科学监管目标,至2017年底前科学建立各极监管部门权、责清单,“履职免责、失职追责”。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增强服务发展能力
推进节能环保。企业要注重节能环保。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后果很严重;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特种设备标准与国际互认;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基于风险的检验(RBI)。
分级分类监管维保单位
责任主体是企业。建立企业排查和安防体系。引导企业采用标准自我声明等方式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特种设备产品与服务。推进电梯制造单位承担维保一体化服务,建立使用管理者首负责任和赔偿先付制度。对于电梯企业来讲,这是大的趋势,自身对策会影响企业未来发展。
深化检验工作改革
科学划分检验类别和实施方式。调整监督检验收费政策,引入人工日成本核算。未来,电梯检验收费有可能不按台量计算,检验收费高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在定期检验方面,根据设备风险水平,调整定期检验项目、内容和周期。检验乱收费、收费次数多有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改变准入方式
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的基础上,实施核准加授权的检验机构准入方式,由企业在授权检验机构范围内自主选择,实现有限有序竞争,推进检验社会化进程。企业自主选择检验机构,再也不用担心“一根绳子吊死”。
推进检验机构整合改革
质监系统原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分离为技术检查机构和经营类检验检测机构,并推进经营类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将使质检系统的三大职能,即安全监察、技术检查、行政执法权责更加明晰,手段更加科学,监管力度更强。一旦把特种设备安全质量安全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目标,监管政府相关各部门合力将显现,重大隐患将在责权考核面前化解。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各级政府搭建电梯等特种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故障率、事故率为指标的电梯等特种设备质量安全评价体系,推进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协调机制。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全国统一标准的特种设备信息化平台,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企业诚信、安全隐患等与公众安全相关的重要信息向全社会公开。
提高安全意识
推动电梯等特种设备知识进学校、进课程,提升中小学生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