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设计”建筑专业板块论坛

提要:2015年5月20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建筑专业板块论坛在清华建筑设计院成功举办,会议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院士、总建筑师、教授以及设计界的精英与学者,会议上教授们对现场的观众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以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建筑专业二所所长、研究员担任主持。以下为会议实录: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刘玉龙:最近这一年大概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教育建设,大学、中小学,包括最近的职业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些标准的规范和一些设计的工作。第二块就是医疗方面的工作,有一次医疗开会的时候我说现在大家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我现在都在参加,上学难、看病难都让我赶上了。

  今天给大家做一个介绍,题目叫做面向老龄化的医疗设施,出于两个想法,第一个是契合我们当前讨论的主题,在一个社会的新的发展条件下,老龄化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大家现在都比较关注养老等等。

  第二个这个项目还比较新,还没有完全建成,所以没有太多的照片,还在施工中,装修还没有完成,比较新,我选择这个题目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总的分成五个方面:一、社会及医疗事业发展。

  在座不一定有很多人参加过医疗方面的事,不一定非常了解,我简单过一下。这张图大家都放,简单的说我们老龄化社会问题非常严重,到了2050年很快变成一个倒三角,老年人多了,年轻人少了。年轻人代替、更替不够了,简单来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到了60岁退不了休,你退休了谁养你?肯定得接着上班,因为养老金是即时兑付,现在交的钱退休人拿,等你退休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交钱,问题很大。

  很多文章都在说这个事情,简单来说是经济发展赶不上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老龄化人口基数过大。这是我们的背景和困难,全世界有这么多的老年人,比例是一方面,数字巨大。美国、法国、日本老龄化比例比我们高多了,再高总数也没有多少人,我们总数太大。经济跟不上,社会还在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很穷,欧洲和美国完全可以支撑,还有移民,年轻人还进来。印度虽然经济不行,但是它的人口基数扩大,也许会超过我们,比例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国家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和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总的来说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办医和办养老,来解决即将面临的新的困难,每天都有新的文件出现。

  总的来说医疗设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是在投资主体多元化阶段,当然也不是非常明确,目前还有不同看法,卫生部发的通知,国务院发的文件,民间意向在不同的方向。但是公立医疗现在是一大块,再一个是产业资本、保险资金、PE投资大家都对医疗感兴趣。还有外资背景的医院,已经看了十年了,拿着钱等着看一看中国市场能不能投,是什么政策?是什么回报?盈利性还是非盈利性?县里头和它是什么关系,医疗资源怎么分配?不清楚这种,大家拿着钱等着。

  还有互联网医疗,大家拿着APP看,网络医院是医疗APP的服务等等。最近,我医疗的群里有人说潘石屹推了一个大众的APP号,有两万医生,90%非常活跃。简单的来说,这些都在摸索,而且在探索和多样化的范畴当中,主要是这四个方面。

  我们国家的医疗数据每年有年报,医疗卫生数量减少,床位数是在增长,这是到2012年的统计资料。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呢?微观上也可以感觉到,大型国有的公立医院在床位数疾速扩张,造成数量减少,床位增加。有人说非常不好,适应现状很好,北大医院院长在卫生部讲话是比较支持的。当然,我们也面临很大的问题,我们医疗费用占GDP的比例在卫生界角度看是偏低的,只占到5.1%。一般来说6.2%到8.1%是很好的,发达国家是8.1%,我们才5.1%,大家都说不够。教育一样,教育部说4%从来没有达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意见大家比较大,医疗界也是这么讲的。

  曾经总结过一个观点是关于医疗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从中国有西方医疗开始,1900年开始到今天我们研究分了五个阶段,我就不展开说了。总的来说,老龄化对医疗设计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老龄人去医院消费是平常人的五倍,大家都可以感受到。从机构上来说,老年医疗机构也是边界模糊,正在探索的一个课题。

  老年医学主要是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态,对现有的医疗设施有一个要求,就是有一个适老化的改造,这是比较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医院能不能适应老年人看病?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人民医院就有这种情况,一个出租车司机带一个老头,老伴住院,拿十万块钱交钱,拿着布袋就来了。司机就很害怕,把老头送到了医院,因为子女都在国外。 

  所以说伺候老年人看病的时候,这些医院行不行,为了老年人改造医院也是一个需求。

  二、老年医疗机构系统的建立。

  第一个是卫生系统所属,第二个民政系统所属。一个是从健康老人到生病的老人,一个是从生病的人群到生病的老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长期休养的慢性治疗,不是急病,但是经常得去。第二个是得了一个疾病要做常服,比如说牵引和老年痴呆,胳膊退断了你要做恢复训练。第三个是紧接救治的突发疾病,三类医疗有不同分类体系来满足它,才能符合要求。

  所以说应该是以疗养、康复功能为一体的模式,这样做是比较难的。因为康复疗养是住院日比较长的,急症的治疗大家希望缩短平均住院日,过内是七天,美国是两到三天。比如说很大的手术,三天以后也得回家,很少在医院住一个星期,再长就不行了,转到社区医院去做。但是老年病不一样,住两三个月都是短的,这个怎么平衡?短时间怎么控制是一个问题。国外也有一些例子,韩国怎么样,日本怎么样,美国怎么样都不再说了。

  三、从老年性疾病治疗需求分析来说,各级医院做一个家庭康复、治疗组合需求的模式。简单来说我们现在抚养比下降,老年人太多了,抚养不过来了,比例在降低,这个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对于老年人的照顾来说需要有家庭照顾、集中机构照顾、社区照顾不同的分类。但是社区照顾比较适合东方的观念,实际操作存在很大的障碍,在养老的论坛里讲了很多。

  从设计上来说我们有一些重要的策略,第一个是规划层面上,对整个老年医疗机构和福利机构进行一个总体的布局研究,这是很重要的。第二点是在建筑层面设计一个好的老年医疗设施,关注于老年人的体验,这两个方面的策略是不可偏缺的。具体有一些策略,比如说设计、色彩、照顾、生活环境、无障碍、扶手等等包括一些临终关怀、卫生间等等的风格,都会有一些比较细致的要求。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案例,北京市老年医院,在北京的北边,这是整个园区,一期我们做的是这么一个项目,二期做了研究,还是比较完整的一个例子。当时院长就跟我们说我有一个要求,我们这个院标能不能变成一个总图?我说这个很难,后来一想也可以,也得在这个基础上做工作,不能跟人家说不行,我说我们想想办法,后来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做了这么一个设计,人家说确实有点像,就同意了。

  简单的来说这是一个住院楼,这是一些仪器的辅助设施,因为这个地方是一个文物保护区,有一个抗战的碑都要保护,限高18米。所以,我想我们做了这么一个设计,看起来就是这个样子。

  这里面有几点想法,第一个就是刚才说的这个医院的平均住院日有两年,有些人因为活着就跟死了有差别,各种医疗设施都上,气管都切开,根本就没有价值了,这种情况有两年的在这里住。所以对老年病人来讲阳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国外有类似的研究,阳光照进房间给人心情上的感受和给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整天见不到太阳的阴暗环境里差别很大。

  所以我们就做了这样一个形状,所有的房间不同时间内都有见到阳光的一刻。第二个是八角的形状,我一会儿再说。风格上原来的房子是红砖的,我们希望比较像家居的风格,像住宅一样的房子,不是冷冰冰的。白颜色的医院也是从欧洲医院开始的,大家逐渐有这个概念,通过全部白的颜色,床单和医生、护士让你感觉到很卫生。

  但是对这样的人来说不太一样,因为他要住的时间很长,把这个地方当家一样的住,我们希望他更有细节一样的家居风格。总体上有很多细节要求,病人有很多需求,探视和陪护人有不同的要求,医生、护士、技师有不同的要求,服务支持和后期部门都有不同的要求。实际上不同的要求有关联,有的是有矛盾的。有的要求互相之间不能够同时成立,我们要做一个很详细的分析,通过一些表格和院方交流,有一个选择。哪个作为优先项,哪个作为次优先,有他就没有你了,在一个建筑里尽量的满足才能解决一个使用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人群构成了一个分析,哪些部分拿来用,我们绘制成一个表格。最近做医院的工程比较多一点,工作量非常大,有的建筑是公共性的,一个大空间随便用,都是空的。

  这个就很难了,有些设备和仪器通风的洁净不能力有灵活性,不能直接改。所以说在做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致复杂的要求需要去满足,最好的办法是表格法,我们有几本书是专业的表格翻译过来了,现在有一些成熟的表,符合我们中国国情的。

  当然,作为老年人来说,比如说神经系统有很多的障碍。记忆力减退,或者话到嘴边想不起来怎么说了,明明认识就是叫不出名字。认知能力下降,判断力变差,时间地点概念没有。行为能力下降,不能走坡道,坡道没有感觉很容易摔,走楼梯还可以。很小的坡道老年人没有认知,楼梯他会警觉。还有运动系统的障碍,免疫系统的下降。比如说大家都没有病,老先生就被感染了,以前能吃的东西现在不能吃了,因为老先生的免疫力下降了。

  基于这些要求,我们要做一些改变,比如我们要有健身活动区、交流休闲区、安静休息区、循环散步道。我前一段时间到美国去看一家养老中心非常有意思,一个餐厅里摆了十个方桌,比如说有的有两把椅子,有的是三把椅子。工作人员不让动,我说为什么?每天吃饭的时候不能换人和换地,如果换座了以后,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交流也很重要。

  循环散步道不能有端头路,我们这里设计的是循环路。端头路心里感觉不好,没有路了,心情一下子不好了。我们在台湾的时候,去山上散步的时候山上都种菜,很好。我们说是不是每家老人种一块?不是,为什么呢?每个老人给一小块地大家种菜。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张三比李四的菜种的好,不行,生气了。种花的时候死了,也很不高兴。所以说大家一起种,不分谁的,死了也没有注意。

  比如说花池太高,残疾人坐轮椅之后触摸植物够不着了,有一个高的台子才能触摸到。还有视线等等,内部的空间我们也需要注意,需要有一种清晰、亲切的颜色。老年人对颜色不敏感,这样的标识看不清。比如说有两个颜色,他是分不出来,色觉是有退化的,反正这个要注意。

  医疗空间我们要提倡一站式的中心化布局,不需要你到这里挂号,到那里看病等等,本来就不行,跑几趟更走不动了。所以一站式就可以了,挂号、看病、验血都在这一个小的区域内完成了,一站式服务,医疗界也是比较提倡的。我们很多人去看病,实际上不用去看,都是很常规的胃病。为什么大医院水平高?是因为在大量的常规处理上筛查一些疑难杂症,我们一般人就是被筛查的过程,感冒就是那几样过一遍,再折腾好几个地方就是医疗流程不合理,一站式服务是最好的,在一个区域里完成。

  比如说有些超声检查、血液偷袭、CT和中心检验等等的就不说了。护理单元这么做有很大的疑问,我们国内一般有一个要求,比如说这个是电梯上来,病人从这里住到病房里。垃圾要统一从这边下去,对我来说就困难了。因为我要四个电梯,只有一个洁净的,在底下会合太困难了。我们就放在了一起,开始他们不同意,导致院感不容易控。我们说没有关系,美国就是这样做的。我觉得也是,从这里到这里有什么区别?但是从院感流程控制来说他们认为不好,也做了很多研究,最后也是这样做了。这是ICU,这是医疗空间。为什么做成这么一个形状呢?每一个房间实际上有四个病床,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现在画了三个,因为床位数有限,实际上本来要住四个,在国际上也有争议。

  有一个看法是欧洲最早的四床间,美国从来认为只有一床间,到美国参观,我们中国医院普遍是两床到三床,美国人就会觉得不行,不认识的人住在一起,而且不利于感控,互相传染了。美国人全部是单床间,而且住院时间短,两天换一个人。但是我们做不到时间那么短,欧洲也是,现在大部分从多床间向一床间改善,也有很多不是一床间。

  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有的人说两床间不好,一个人不爱说话,另外一个人憋着难受。三床间比较好,可以两个人凑在一块。后来说不对,三个人在一起,肯定是打一个人,比如说他要休息,他要开灯,肯定有影响。最后是两床间,要不然就多床间,有不同看法,我们标准在这里,我们是四床间。

  做这个设计也是从国外学的,70年代欧洲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在这个医院也要实现。每一个病床都有自己的窗子,能有自己的视野比较重要。你去住半年,隔着别人看外面太困难了,他一拉帘你是很难受的。我们医院每个都有窗帘,想休息拉起来的时候,其他人还是有视野的,都有自己的外窗,形成这么一个八角形平面。缺点是占的面比较宽,经济不够。

  护士的距离是有要求的,30米。英国也有这样的研究,护士平均距离增长一米会造成多大的医疗失误,因为天天走来走去,询证设计有这样的研究。因为她走的远了,造成了错过时间,态度不好等等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卫生间在里面还是在外面,我们有两种,一种是在里面的,一种在外面的。为什么这样呢?和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状态的老人有关系,能够自理的在里面,不能自理的要出来。否则你关在里面别人不知道,倒在里面也不知道。

  这是病床的一些情况,其他的东西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还有一点是安全设计,无障碍,还有一些医疗设备。刚才说的坡道是不好的,台阶是可以的。扶手的高度都有很细节的安全设计,马桶要有扶手按钮和呼叫功能。还有公共的洗浴,不能自己洗澡了,到了2020年或者2050年,我们这些老年人没有年轻人抱着你去洗澡了,护理你的人也60了,年轻人没有了,怎么办呢?就得靠天轨系统,把你吊起来,然后去洗澡,洗完澡以后再把你兜回来。

  这是现在正在施工的情况,一期做完了之后还不错,还要再盖一个楼。院长提出了新的要求,红十字有新的想法了。老年人要有一个晒太阳的大院子,非常重要。这个非常有道理,我们在这里做了很大的三个大院,有点像牛津、剑桥那种七八十米的院,会一直有太阳。但是又盖很多房子,做的比较密。南边开口可以透风进去,北边封死减少北风,能够三天就做一个方案,我觉得太短了,怎么也得一个星期,做了一个很初步的东西在南边,这是院子的地面。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