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设计”建筑专业板块论坛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建筑专业二所所长、研究员吴耀东
吴耀东:我讲的题目大家也看到了,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有名的一张图,美国一位学者亚历山大写过一本书是,为了做秋千的试验有很多设计师来参与,但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秋千就是一个破轮胎挂在上面。
所以我对学术会有一个看法就是这个是常态,设计的很费功夫,但是没有什么用。这几个人挂三根绳,还有三块板的,坐坏一块还有一块。我们什么叫新常态?这些年我们一直走的叫非常态,只不过要舍弃非常态,回归一个常态的过程,就是让我们远离非常态。
什么叫新设计?我的意思就是好意思,不分时代,好设计永远是好设计,坏设计永远是坏设计。
举个例子,这个建筑师也是最早折价苹果手机的建筑师,苹果的老板受他的影响非常大。是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他说好设计有十条原则,我给大家很快的过一下。
第一条是好设计应该是创新的,第二个好设计是实用的,第三个设计是唯美的,做出来的东西不丑,让人看的舒服,第四个是好设计是一时的。你设计了半天,使用者一用就知道原来是这个意思。
好设计是谦虚的,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词,用的英文词也非常讲究。好设计是诚实的,像人一样。当时有人问你说的诚实是什么意思?不说谎,就是说设计不说谎。还有一条原则设计是历久的,不应该明天就坏掉了。好设计是也要考虑周边的人,好设计是极简的,我们的理解是以少胜多,中国人说的这些。
1997年我到清华园开始工作,一直到现在始终和这个土地走在一起,想的东西也非常快。这两天也有很多设计师讨论,讨论的很多事情是地域性,无论我们在西藏、北京还是天津。我比较喜欢说具体的哪个案例在哪个地方解决什么问题,随便给大家看几个案例理解地域性事件。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老房子,也有新的。大家可以看一眼就知道哪个是古人做的,哪个是我们现代人做的。遇到这种大窗的,处理比较粗糙的是我们现代人做的,在当地的风景其实非常优美的,不是说在好的环境里一定要开放。
这是一个老的环境,天天开着油菜花,它注重的是自己家的太太不被别人拐走等等。再看这个例子,老房子和新的房子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开大洞和开大窗的都是后人建的。
大家看到的这是新农村,我很害怕,成片成片的建起来。好在它的力量没有大过周边的环境,力量非常小。
这些是地域性事件吗?去过巴黎的人知道这一块非常漂亮,各地有各地的审美。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地方,这个是地域性吗?我放的这些片子都是我拍的,这些是地域性事件吗?波尔图这个音乐厅是不是地域性事件?周边全是一些欧洲的古房子。可是因为这个房子把整个小城带的充满活力,重新发挥生机。这个小岛上的音乐厅是地域性事件吗?这样一个被称为日本灯笼的是地域性事件吗?玻璃金字塔是地域性事件吗?我们更多的是从形式上思考问题,对于我们在座的诸位来讲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当代性。每一个时代的人有每一个时代的责任,当地性最重要一点就是我们要解决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后面是我们祖先解决城市建筑和生存环境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当代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外一点,当你把社会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意思是教育已经进入了血液作为常识。任何符合自然之道的建造都是常识建造。建筑的结果是在用心建筑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当然,我比较喜欢这个词,实际上是相由心生。你做什么样的房子和你做什么样的人是统一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做出什么样的房子。像早上关先生他们那代人思考的城市问题是很独特的,我们经常谈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我理解的中国城市化是城市应该成为好好的城市,乡村要成为好好的乡村,左手要好好的成为左手,右手要好好的成为右手,而不是把城市变成乡村,乡村变成城市。
快速的看一下我们所做的东西,我用了一个词叫城里城外,我指的是北京城里做的案例和北京城外做的两个案例。我们团队在中国这么多地方我都有过案例,实际上自省和批判性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这代人这么快的建设过程中怎么反思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们城外做的两个案例一个是雁荡山,一个是云南博物馆。然后说一说城里,我们这个团队一直走了20年,红点都是我们的涉足地,我们也参加国家大剧院的竞赛。这是我们当时发的方案,比较对称,也比较平衡。当时的方案是退长安街30米,后来是70米,再后来是140米。
这是我们最早做的,我们当时的理解应该是这么一个和缓的连续的,但没有人认为它长的像人民大会堂,其实是不同的理解。后来一直往后退,最高的顶部放在这里了,前面有悬空的小剧场和音乐厅,大概是我们团队当时提交的方案。
因为这个机缘,和清华联合设计的时候我就被派到巴黎了,直接退到人民大会堂齐平的地方。把北京周边做成一个大宫院,其实这些事实也在发生,国家博物馆从革命历史博物馆往国家博物馆方面靠。这里有一个公安部,要拆掉做公园。后面都没有成立了,最大的贡献是让干巴巴的广场中间充满了绿色,当时有水。这是我在的时候,待了不到一年一起参与的,这是当时的一些情况,包括工地也去过很多次。其实建筑下工地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最后的完成度也相当不错。
当时就想长安街看不到大剧院,其实是躲在树丛里面的。大家可以看到它和人民大会堂的关系,紧接着我们后来参与了很大的竞赛,这是CCTV。这是所谓的北京CBD,这里是长安街,我们就做了这样一个竞赛。这是CCTV和TVCC,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构想。当时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包括北京电视台都要看的清楚,当时取得了好的名词,进入了前三。
现在CCTV和故宫是这样的一个关联,主要是想吻合的把CBD核心做到这里,是不是把所谓的城墙部分升高,赢得了很多评委的喜欢。后来我们涉足北京的区域一做就做了十几年,教育部。和中南海比较近,教育部区域最早竞标主楼到后面所有的项目都是我们做的,一直做了十几年,这是教育部的新楼。
大家能看到这是没有台阶的部位,所有都是环形车道上来。比如说九五之尊,我们争取到教育是平和的,应该是开放的。当时采用的石材也考虑了很久,把教育部做的不像政府,不像官家,要做的很轻松。当时领导说要搭屋顶,我们最后没有做搭屋顶,就做了这种柱子逐渐收风。
这个都是我们请别人配合做的,有限高问题,甚至有的地方伸手可以摸到天花顶。所有部委都有信访楼,不从大院过得从后面过。我们叫信访中心,实际上是上访用的,老百姓对教育有投诉的话就到这里。很矮的在西侧,非常矮。我们又做了老的教育部大楼的室内改造,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然后又做了业务楼的改造,层高很矮,层高是两米九,也做了最后的一个项目就是食堂,食堂完全是改造的,很困难,做了四五年。把老楼拆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大院。
现在还在做,他们还不满意,因为太挤,在西单这一个地方。想把地下挖空,把车停在这里。另外,有两个住宅想在旁边看。另外还有一个项目是中关村西区,左岸公社,今天在北京也能看的非常清楚。
另外一个是奥林匹克公园做了十年的时间,当时是北京最高的,18年前的时候。我们从1998年开始做到2008年,细节我就不说了。前几天我坐出租车路过这里的时候拍的,瓷砖贴到一百米是不多见的,我们当时做的是内保温。
大家很少在北京看到不封的阳台,还有一个房子是证券中心的改造。为首都机场做了很久,最早是参加评审,盖的时候经常去工地,因为有一些交流,所以就做北京首都航空城的整体规划。即使是一些世界级大师到中国这块土地也很辛苦,他说我们做的是一条龙,做的是金龙吸珠。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做了首都航空城的战略规划,也做了首都机场的体育馆,包括机场宾馆改造,这是后来加建的一块。因为要用老的做,再加建成一种整体的做法。
紧接着在咱们学校里也做了一个老房子,大家买菜的时候就是我们做的。这里有三层,为什么是封闭的呢?因为首层想卖菜,二层想做什么内容,而且中间不要串味道,所以做了这样的设计。
另外一个项目是小房子,也没有实施。还做了南城的一个项目,这是天坛,我们做了北京联合大学的教育学院的项目,操场是东西向的,现状极其挤,又没有其他办法,要见缝插针。实际上土地长不完全指标,但是还是在做。中国唯一的一所本科残疾人学校,像施瓦辛格等等都来参观弱势群体的地方,实际上我们的用地不太够。
还有一些零碎的项目,都是十几年前做的项目。一个独特的是这个社区唯一是有图书馆的社区,运营都很好,让所有开发商住在这个小区。因为开发是不敢住自己的小区就是怕惹麻烦,我们的想法是建筑师要负责所有的东西。
前一两年一直做的项目是长安街,百盛对面有一个国家教育电视台,研究了很久叫国家信息化大厦,北京院很有名的设计,傣族的。后来保留了这个房子出一个方案,再一个是拆除以后出一个方案。
快速的说两个城外的小东西,我们后来越做越小。有一个工厂中间要做一个小的建筑,像环岛一样中南西北都要通过。这里就做车椭圆的设计,最早做了这样一个角度,东南西北过来不是堆了几个太湖石和假山石。老板挺高兴,说这是金山银山,很不错。我们还往管子上喷水,吹过来有像哨子的声音发出。
所有的厂区都是破旧的房子,最早是一个折板,打了混凝土,最后还是贴上了石头。在高阳这里的是一个污水处理厂,我们把这个厂房包了,还保证污水处理厂的运用。找材料找到的是做这个砖的铲子,原因是原来是三毛钱一块,现在是四毛钱,虽然贵但是环保。我们力争让政府做这个,所以我们就这样做了。
包括在这里看,我们也做出了汽车混凝土。后来政府就要求做这个,在污水厂旁边盖了一个水池喷水,做了这样一个洗手间,原来想种树,本来想种一些花。当然,用的全部是环保砖,做了很多大门。
到底什么是建筑呢?这个人是我老师的老师,这张照片是他92岁时候的照片。你看他所有的草图画的很细,种什么庄稼和树多全在上,他也设计玻璃窗、家具以及教堂灯、残局。大家现在如果去帝国饭店的时候,还能卖到帝国惨剧。所以他1893年从30塔里孔也的做了开业的小碑,他去世的时候92岁。他对自然很崇敬,这个就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