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美好 现实维艰 中国住宅产业化何时迎重生
中国的住宅产业化一直向欧美和日本学习,曾经历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头十年的两个发展高峰。
“房子是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盖的”,“一个星期改好一栋别墅”,“你的房子是在工厂流水线生产的”......这不是“大跃进”年代的豪言壮语,住宅产业化已经让这个曾经的“浮夸”变成了现实。在欧美国家,这样的建筑比比皆是。通俗一点理解,住宅产业化就是要“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在住宅产业化较为发达的瑞典,80%的住宅采用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通用体系;美国人住宅用构件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几乎达到100%。产业化住宅生产方式优点很多:将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得以提高,建筑垃圾约减少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建筑节能达50%以上,而建设周期仅有传统方式的1/3左右。
中国的住宅产业化一直向欧美和日本学习,曾经历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头十年的两个发展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了第一代工业化生产的住宅——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受限于计划经济体制而没能坚持下来;第二个发展高峰,因为不断膨胀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和土地财政,导致房地产开发更热衷于土地升值和房价炒作,住宅产业化强调的标准化、部品化等被忽视,发展基本停滞。目前,国内住宅产业化与技术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目前研究成熟或能够运用的技术多数是房屋的局部工业化技术,如门窗、装饰材料、非承重隔墙等从属技术,房屋主体建设仍然以现场浇筑为主,缺乏工业化的关键性技术。
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在“加快绿色城市建设”一节中提到: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并将“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作为建设重点之一。政府大力扶持,但实际推广仍面临诸多瓶颈,命途多舛的中国住宅产业化何时迎来重生?
一、万科、远大住工:十数载坚持 名利难兼得
国内对住宅产业化坚持10年以上研发和实践的先行者是深圳万科、湖南远大住工,二者均是首批入选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企业之一。
1.万科的探索
万科的住宅产业化之路始于1999年万科建筑研究中心的成立,经过对国际上各种工厂化住宅体系的调研,万科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最终从轻钢结构、木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三种住宅体系中选择了预制混凝土结构住宅(PC,或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作为万科工厂化住宅的研究方向。
2006年首个商业化项目上海新里程项目启动。2008年,万科修订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将卓越绿色企业作为万科的发展愿景。万科通过包括标准化、预制装配、全装修、部品集成、新技术应用在内的工业化手段,打造住宅产业化的平台并整合资源做绿色建筑。具体而言,加强技术研发,推进工业化项目试点;加强住宅性能与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应用,最终将绿色化战略落实为万科的“绿色竞争力”。万科称,到2012年底已累计交付工业化住宅701万平米,而当年新开工住宅工业化面积272.29万平米,占当年新开工面积的18.5%。但是据万科内部人士介绍,住宅工业化在各个项目上的利润率并不相同,而且实行工业化的利润率也普遍要比现浇产品低一些,尽管住宅工业化项目并未出现什么严重的亏损,但其整体形式却不如预想的那么乐观。
2.远大住工的探索
远大住工探索住宅产业化有17年之久。自1996年进军住宅产业化以来,充分吸纳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集成住宅技术,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积累,已成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国住宅建设和消费需求、技术集成优势明显、装备制造能力领先,集住宅工业化科研、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领跑住宅工业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
第五代远大集成住宅从2008年1月15日开始研发,到2010年12月29日完成,历时三年。其在结构体系上采用的是叠合楼盖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竖向承重结构体系采用现浇剪力墙;水平结构楼盖体系采用叠合楼盖,其中梁为叠合梁,楼板为叠合楼板;围护结构采用外挂墙板。远大住工核心仍是PC预制构建技术。
3、万科、远大住工模式的比较
以PC构件技术为代表的住宅产业化,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但尚不具经济性,需要完备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和规模化应用。万科以PC技术见长,远大以制造技术见长,二者共同点都是研发先行,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相关成果后加以推广。二者的不同体现在发展思路上。
远大是从制造业转而进行住宅建设的,所以从一开始就以制造业的角度来认识住宅建设,他们强调制造集成技术在住宅中的使用,如整体橱柜、整体浴室等,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强调了优化集成,如将房屋建筑分成三个大系统,即主体系统、机电系统、装配装饰系统,而主体系统又分为模板模块、剪力墙柱模块、外墙板模块、楼梯模块等,在建设过程中,决策者跨越工业制造、工程管理、建筑施工和材料科学四个领域,实现ERP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的精准对接。
此外,远大住工从欧洲购买设备,并使其连成生产线,如PC工艺直接和德国合作,购买成熟技术,通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现已能够生产可供应高层住宅使用的预制饰面PC板。远大的定位是将自己定位为全能型住宅提供商,因而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工业、建筑业、房地产开发服务业。
万科也强调优化集成,但达不到远大在制造业里多年所已经形成的集成技术水平,因而万科的特点体现在PC技术,也没有自己的部品部件生产工厂(2014年和北京住总、北京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方始涉足),在PC质量控制上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人力。
二、发展瓶颈:成本偏高、标准缺失、质量存疑、跨行不易
目前限制国内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在于:成本偏高、标准缺失、质量存疑、跨行不易等。
成本偏高。住宅产业化在国内还基本处于研发初期,PC预制构件生产线的投资、现场钢模具不能充分利用等带来的成本压力,在产生规模化效应之前,住宅产业化的成本还是高于传统生产模式。例如万科虽然已在全国多处项目运作上启动住宅工业化,但却从未公布各个项目的具体盈利情况。据万科2012年年报中的数据显示,住宅工业化项目之一金色雅筑至2012年底已累计投入7亿元,累计实现效益2.63亿元,其投入产出比约为37.57%。
标准缺失。住宅工业化的标准化涉及到建筑体系、部品体系、绿色建材等从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标准与规范。然而目前多是企业内部标准和地方性标准,缺乏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2014年3月,住建部发布了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这算是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住宅产业化领域的标准。
质量存疑。缺乏相关的标准规范,房地产商等在住宅产业化实践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对这类项目的质量把控也是不断试错纠偏的过程。如万科上海金色雅筑住宅工业化项目,在交付使用后出现大面积渗水的情况,引起业主的强烈不满。万科亦坦诚“经过分析检测,造城渗水的原因是工程参与各方对新工艺的把握不够成熟”。
跨行不易。住宅工业化属于制造业范畴,俗话说“跨行如隔山”,房地产商等跨行发展不但面临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设备采购等压力,还将实行不同于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核算、销售等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如万科也曾言不会轻易涉足制造业,而只是与预制构件生产商合作,而这又无疑增加了房地产商住宅产业化项目的成本。
上述发展瓶颈的存在,使得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推广住宅工业化的时候处于观望态度,实力强的企业还在下血本投入,希望能影响和主导行业标准的制定,在住宅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占据先发优势;实力弱的企业无力投入,只能驻足观望希冀搭上政策的顺风车。
三、市场前景:尚有一片蓝天
尽管国内住宅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还很远的路要走,但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的住宅产业化在城市新建建筑、存量建筑改造、农村住房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一是城市建筑,包括新建建筑和存量建筑改造。我国年增新建建筑在10亿平方米水平,现有存量建筑约450亿平方米,且95%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而国内目前真正的住宅产业化项目最多在百万平方米量级;二是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积攒的财富、80后90后农村青年的结婚建房需求、邻里间的攀比心理等,促使近十年来广大农村遍布1-3层平房,这些低层建筑外观和内部装修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毫无美感可言,且建筑质量问题频现。轻钢龙骨结构+内外保温墙体的低层建筑,具有完工周期短、外观精致、可拆卸等特点,在取代部分农村新建和翻建住房方面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三是保障房建设,由于保障房标准化程度较高而个性化需求较低且规模巨大,住宅产业化能够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一旦实现规模生产,成本也会降到现有生产方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