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市场的治理与信息化研讨会在清华召开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孙继德
孙继德: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会汇报一下我们的思考。关于中国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问题有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我们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的紧迫性必要性的思考。第二信用评价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来自于官方更多的思考和关注。第三信用评价的组织和机制。第四信用评价依据,就是标准和方法问题。最后如果要搞信用评价,怎么能够长久的建立这样一个运行的机制和市场信用评价主体怎么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十六大已经提出来了,直到现在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重要。什么原因呢?可能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们全社会陷入信用危机,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我们就不详细列举了。第二我们建设领域里面,信用缺失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现在我们在座各位都是行业里面的人,大家都有体会的。我们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际上对这个问题不是不清楚,他知道,那么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这个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它,什么原因呢?我们说有很多原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表明传统的行政监管方法和手段可能已经无能为力了,就是力不从心,政府管制失灵的现象在我们建筑领域越来越突出了。
面对信用缺失问题和政府管制失灵问题怎么办?必须要依靠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共同解决。如果开展信用评价或者评级的工作的话,依靠社会和市场力量解决失信问题的重要的手段,也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市场乱象的治本之策。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两组数据。这是2013年10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这样的规定,从10月24日开始公布,到11月4日为止,全国公共部3万多名,很快其中有1045名看到自己的名单。原来找不到他,现在他突然冒出来,赶快联系还款了,这个反映很快,以前怎么都找不到他。其中北京广州等地,20%的人听到这个风声以后,都自觉提前履行了相关的义务,这是一个数字。
第二个数字,我们看上海地铁,上海地铁逃票现象非常的严重,根据统计,2012年查处20余万人次,实际上每天逃票的人非常多,我曾经有一次坐地铁,后面一个人推了我一把,我以为是小偷,实际上对我笑一下,实际上就是逃票,各种各样的逃票方法,有的是从下面钻的,有的下马的。把套票纳入个人诚信系统,效果非常的显著。以后在上海买房子很多问题都要受监控了,这个问题非常的显著。2013年1月到7月下降了很多。这个是立竿见影的。
我们从逻辑来讲,为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体系建设是治本之策,企业主体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这个没有错,他需要不断的交易才能实现。不良商家丧失道德底线,有限的道德监管不足以管制,通过评价体系就可以进行管制了。
我们建筑领域推行信用体系评价也很快了。2002年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可能每年都有。后来2007年出台了一个东西,不良行为认定标准,有十几类市场主体,依据招投标法,建筑法等等,违规违法行为暴光,在建设部的网站公布。后来我们发现上面记录很少,为什么很少。我们前面讲的政府监管失灵,主要的原因,各个地方政府地方保护。公布了本地的企业,对本地有影响,影响本地的企业的经营,甚至就影响GDP了,所以这个问题到最后也是监管失灵了。
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仍然摆脱不了政府失灵的困境,所以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必须加大力度,引入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加以决定。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变过去的政府一元管理转向多元管理,改变过去政府单纯的行政手段转向多种手段。我想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改变现状重要的手段。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是我们整个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用评价和政府监管的关系的问题来自于住建部的主管人员,多次提出这样的疑问,你政府评价和资质管理以及政府监管是什么关系?我听到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后来想想这个问题有道理。信用是什么?信用看市场主体履约的情况,信用评级看履约的风险等级的衡量。政府监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规范与制约,有很多手段,包括资质,就是手段之一了。资质管理,我们国家发挥到极致了,它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事建设活动有关的人员素质资金各个方法进行审查,确定承担任务的范围,从而给相应的资质证书。
我们看了这两个概念之后做一个对比,资质管理和信用评价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看一下,信用评价资质管理从目的来讲,信用评价的目的是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履约的风险,资质管理是确定企业能够承担任务的范围。第二从实施主体谁进行信用评价,一般是政府主导的。第三是标准依据方面。进行信用评价主要看你的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资质管理主要看你的能力,你有这个能力,给你发一个资质证书。而且它就是一个及格和不及格,达标了就给你证书,没有80分,90分区别。我们信用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能是每年每个季度,每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就影响到你的信用等级。而资质管理,一般是相对静态的准入门槛,达到这个条件给你证书,一般就保险了。最后就是机制问题,是企业付费,你寻求交易对方,获得交易对方的信用等级,你付费让别人给你评,然后展示给别人。资质管理,企业提出申请,政府批准的过程。
这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是不同的两件事。在中国体制下资质管理是政府管制的重要手段,信用管理是补充的手段。信用评价的组织和机制怎么长久运行,这里面需要一些条件。
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机构可以考虑三方面,我们分析以后长远的是以行业协会和中介企业为主的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改革措施,涉及很多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由市场机构做这样的事实也许是符合这个精神和长远的发展方向。
运行机制怎么建立,谁需要信用评价结果,我们说是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看你交易对手履约能力和意愿,你不了解需要掌握,这个就决定了市场运行机制问题。主要为交易某一方了解对方的,这样的话可以考虑这样的机制,谁需要谁购买。你要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你去委托,还有卖方提供。大的企业委托机构给自己做评价,然后展示,信用评级一定是可信的。在这个事上政府必须鼓励推动,在咱们国家没有这一条这个工作很难推广。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公开信息。
我们国家已经尝试很多年信用评价标准和方法,全国各地做法五花八门,最后的做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北京建委有,建筑业联合会,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我们说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是比较可能信的做法。我们现在建立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标准。建筑部领导发生变化了,现在思路不清楚,中国的现状就是这样的。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
信用评价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好的东西从国际引入过来,没有很好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一个是政府推动,一个是行业自律,一个完善立法,一个是政府示范。上海推荐政府首先采用信用产品,这是4月份开的会,这个很重要。把区县的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考核指标,列入考核指标就是立竿见影。
信用评价机构长远发展的条件,加强自身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具备较强的数据获取能力和长期全面数据积累,拥有稳定的专家队伍,最后形成持续的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