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采购需多角度权衡

提要:受益于近年来房地产业的繁荣,电梯行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王才智(阳光壹佰置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采购部经理助理):对于电梯的采购,品牌是第一原则,电梯行业第一梯队的八大品牌优先考虑。

  受益于近年来房地产业的繁荣,电梯行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据一家国内电梯企业的内部研究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每年扩大产量20%~30%,电梯业就可以扩产达15%~20%。而去年北京地铁4号线发生的“7·5”自动扶梯事故,又将电梯安全提到空前的高度。

  在此背景下人们不禁会问:房地产开发商专业采购人士如何看待电梯事故?在地产项目的电梯采购中,他们的关注点又是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几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专业采购者,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或许能一窥究竟。

  安全防线:

  设计+安装+维护

  记者:自去年北京地铁4号线电梯“7·5”事故后,上海最近发生的一起电梯小事故又一次让大家感到不安。那么,作为采购者如何看待这种电梯安全事故?

  杨子贤(方兴地产(中国)有限公司HSE管理部):北京地铁4号线电梯事故发生4个月后,调查组发布事故原因:一是设计时没有进行动载荷设计核算;制造过程没有完全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后期运行中日常维护保养不符合要求。从事故原因来看,只要做好设计、安装及日常维护环节的工作,电梯还是比较安全的,一些大的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电梯行业各环节的标准,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确保电梯安全这一底线。

  周巍立(上海世贸股份有限公司中央采购总监):其实电梯本身是很安全的。但电梯作为特种机械设备,日常运行会产生损耗,假如维护保养没有到位,定期检查敷衍了事的话,事故发生率就会提高。另外,假如不正常使用电梯,把户内电梯用在户外,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电梯与汽车使用原理相同,日常运行肯定会产生损耗,但这不能成为发生事故的借口,汽车只要定期检查,保养得当,加上正确使用,事故率就会降低,电梯也是这样。

  滕怀江(京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招标采购总监):在电梯设计、生产、安装环节,我国的标准还是比较完善的,可以说电梯本身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电梯出事故呢?我认为主要是安装运行过程中维保的缺失。

  如果一台电梯由生产厂家负责维保,每年的维保费用在7000元左右,而其他一些维修公司的价格会比较低,4000元就够了,加上小公司之间互相压价,有的公司甚至3000元就能接单。靠超低价抢单的小维保公司,报价不足以支撑其人员费用时,多数采取减少维保次数或省略维保环节的办法,维保公司由此变成机修公司,出故障时接到电话通知才会到现场查看一下。

  采购标准:

  安全+品牌+价格+节能

  记者:根据对电梯事故的理解,在与部品商合作的具体项目电梯采购中,大家比较关注哪些方面?

  王凯漩(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中心总监):我们在选择作为特种设备的电梯时,首先考虑其安全性,包括部品商在设计研发时所考虑的安全因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把控措施,出厂运输中的保障控制,到货后安装所采取的质量保证措施,以及安装验收时的验证;其次是品牌;再次是价格。

  杜小林(当代节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五个三工作重心采购专业经理):电梯在所有部品采购中合作额比较大,又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所以技术达标很重要。我们对所有项目的电梯都采取集中采购的模式,以技术为导向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另外,电梯在所有部品中能耗比较高,为了响应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号召,节能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最后是电梯作为特种设备,专业安装及专业维护很重要,鉴于具有国家资质的安装公司及安装公司的缺乏,在采购中一定要关注部品商的售后服务及维修资质,品牌在这一环节中的评分占比较高。

  王才智(阳光壹佰置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采购部经理助理):对于电梯的采购,品牌是第一原则,电梯行业第一梯队的八大品牌优先考虑。但我们并不盲目迷信品牌,还要选择那些重视我们项目的部品商,也就是品牌定位匹配度的问题,只有这样,产品的质量才能有保障。

  滕怀江:我们对于电梯战略采购,合作时间最少一年半到两年时间。针对高端项目,会选择国际品牌来匹配,而中低端的项目,则会选择合资或者国产品牌。针对具体的部品商,鉴于目前电梯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大,缺乏熟悉行业、熟悉标准、熟悉技术的专业人员,而前期的设计对后期运行与质量安全直接产生影响,因此部品商的专业性是我们首要考虑的。

  耿一舒(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本合约部副部长):我们主要从产品、安装及售后服务三个方面来为部品商及产品打分。产品方面主要涉及质量、信誉与价格,也就是看重性价比;安装过程的专业性也是重点评分环节;售后服务是小业主比较关心的,我们在这方面也要把关。

  中外对比:各有千秋

  记者:各位如何看待外资电梯品牌与国产电梯品牌的差异?

  周巍立:我认为,目前民族品牌电梯与外资品牌电梯在技术含量上并无差异,随着康力电梯、江南嘉捷及博林特等民族品牌的陆续上市,借助资本力量,通过融资升级技术,国产品牌有机会加速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

  但是我们目前针对高端项目仍会选择国际品牌,这主要是因为外资品牌历经时间积淀,在售后服务、企业管理、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其实,电梯行业就是一个服务行业,真正考验企业的是售后服务,因此这也是民族品牌电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滕怀江:电梯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其实不大,关键是国产品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只是注重产能的扩张,不注意售后服务、企业管理这些软实力的建设。其实,目前国内无论是外资品牌,还是国产品牌,在运行、维保体系上都不太健全,电梯安全主要依靠现场管理人员的大检查,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建筑领域的档案制,来为电梯建立档案。

  耿一舒:北京地铁4号线奥的斯电梯事故,上海4月份蒂森克虏伯电梯小事故,都告诉我们不要盲目迷信外资品牌,但不可否认,一些大的外资品牌电梯历经百年发展历史,在技术、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都积淀了丰厚的经验。相对于外资品牌,国产电梯在生产、安装及售后服务方面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本着对业主负责的态度,我们在采购国产品牌电梯时还是比较慎重,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参与考察、调研。

  对于国产电梯的发展,我个人建议政府可以推进更多的公共建筑使用民族品牌电梯,一方面给予国产电梯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电梯企业在企业管理与售后服务方面的提升。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电梯采购需多角度权衡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