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第一高楼完成首次顶升 引领“天津速度”
5月18日,在滨海新区新地标滨海第一高楼——中建八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现场,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情绪弥漫在空气中,这座高达530米的滨海新区地标性建筑,完成了智能顶升平台的首次顶升,这也标志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5月18日,在滨海新区新地标滨海第一高楼——中建八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现场,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情绪弥漫在空气中。这座高达530米的滨海新区地标性建筑,完成了智能顶升平台的首次顶升,这也标志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进入了快速“成长”期。该项目2018年竣工后,将成为世界第九高楼。今后,项目的塔楼核心筒将像雨后春笋一样,平均每天长高1米。
平稳提升 变化在不知不觉间
“报告,所有部位检查完毕,挂架已全部收起,可以顶升。”2015年5月18日11时18分,在各点位检查人员逐一确认后,早已等候在智能顶升平台中心控制室的工程师杨晨按下了操作键,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的智能顶升平台开始首次顶升。
站在顶升平台上的第一感觉就是平稳,这个重达千余吨的钢结构平台正在匀速提升。“顶升平台通过电脑精准控制,多立柱同时提升,立柱之间的误差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为什么你站在平台上,却感觉不到提升的原因。”中建八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副总工程师、智能顶升平台的主要设计者周洪涛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
担任本次顶升作业的“驾驶员”杨晨,是中建八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部的主管工程师。通过安装在顶升平台里的数十个摄像头,杨晨在中心控制室里就能看到各个关键工位的实际情况,而智能操作平台的显示器上,各项监测数据也在不断变化中。通过这些数据,杨晨能够清楚地了解整个顶升过程是否正常和顺利。
由于太过专注,顶升开始后不久,杨晨的脑门、手心就渗出了汗珠。“这个顶升平台是自行研发设计的,也是目前国内平面变化最多的顶升平台。现在这么重要的平台交给我来操作,紧张是难免的,但更多的是兴奋和自豪!”
多次变形 贴身服务核心筒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的塔楼是不规则螺旋上升的超高建筑,其核心筒为大截面多腔体巨型钢管柱、超厚钢筋混凝土钢板剪力墙相结合的形式,如果采用常规施工方法,很难达到施工要求,需要采用智能顶升平台技术。周洪涛表示,简单地说,顶升平台是利用支撑梁,支撑在超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上,以液压油缸和支撑架作为钢平台的顶升与支撑系统,实现全新的顶撑组合模式,解决了超高层塔楼核心筒施工中常见的墙体内收、吊装需求空间大、安全要求高等施工难题。
“但是一般的智能顶升平台,也无法满足周大福项目的需要,因为这个项目塔楼的核心筒外形在不断改变,所以顶升平台也必须随着改变。总高度530米的塔楼,要经历多次大的变化。相应地,顶升平台也要多次‘变形’。平台面积最大的时候有1300多平方米,而最小的时候只有300多平方米。”周洪涛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通过对现有的顶升平台技术进行创新,周大福项目所采用的顶升平台更加智能,每次变形后,都能紧贴塔楼核心筒,随着核心筒的长高而上升。
“虽然顶升平台的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从施工效率、安全性等综合效果来考量,要比传统施工方式更加节约。”周洪涛表示,智能顶升平台与其他模架相比,具有承载力高、适应性强、安全性好、智能综合监控等多种优势。钢结构的平台可有效抵御高空强风的水平荷载作用,运行更加平稳,利用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实时掌控平台的运行状态,有效提升了安全性,在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环保等方面保障工程的施工履约。
进入快速增长期 平均每天增高1米
“这次顶升升高4.7米,耗时3小时。”周洪涛表示,随着智能顶升平台的缓缓上升,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也正式进入了项目的快速“成长”期,“塔楼的低楼层都比较高,再过一段时间,进入标准层施工阶段后,你会发现,顶升平台过3、4天就会长高一段。最快时每3天半就会提升一次,每次提升4米左右。”
除了会“变形”外,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所采用的顶升平台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兜底防护、自爬升逃生楼梯、自爬升保温机构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人员安全性,减少了墙体裂缝。顶升平台内设置多层挂架,从下至上可实现墙体养护与清理、墙体混凝土浇筑、墙体钢筋绑扎和墙体钢构件安装等工作的同步、立体交叉作业。
同时,挂架底部设置的自爬升逃生楼梯,可随顶升平台的爬升而自行向上爬升,做到无缝连接。遇到突发事件时,顶升平台内的工作人员可通过自爬升逃生楼梯快速、安全地实现逃生目的。在环保方面,顶升平台顶部设置了多个喷头,可自动进行喷洒,避免扬尘,防止施工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平台内还专门为工人设置了休息室和卫生间,体现了人性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