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设计任重道远 实际运用寻求突破
建筑设计一直在经历各种创新和改变,在材料技术高速发展之下,建筑设计上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3D打印、建筑工业化等创新的技术为建筑设计带去了新的生命,新型的建材提供了建筑设计更多的可能,让建筑师敢于尝试许多过去都不敢想象的设计和造型。在这其中,已经在许多经典建筑中崭露头角的BIM设计更是成为了连接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桥梁。
创意设计,落地不易
在建筑师的世界里,创意的延伸几乎是没有极限的,以弗兰克-盖里和扎哈-哈迪德为代表的国外建筑师,都以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见长。帆船、海星造型的设计都显得极为亮眼。这些造型独特的建筑在国外大行其道的同时,国内对解构主义建筑造型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建筑还处在发展阶段,一些先行者已经成功地在一些项目中落实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构思,将梦想照进现实。
BIM无疑是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到底BIM在各大建筑设计、施工单位推行的情况如何?用户需要怎样的BIM解决方案?行业先行者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接下来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BIM的价值在于实现包括设计、施工、运维在内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仅仅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难度都还比较大。
首先,作为BIM的最初使用者,设计单位应用BIM的积极性还不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院综合设计五所所长刘济瑀指出,目前从各设计院反馈的信息来看,当前业主还不愿意专门为三维设计付费。设计单位却由于设计费用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现在设计单位选择三维设计,往往是从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刘济瑀指出,阻碍设计单位进一步深化BIM应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我国设计单位向业主交付设计成果的时候,要将三维设计转换成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二维施工蓝图。而目前的BIM设计软件的本地化工作还需推进,以提升设计院进行三维设计时的工作效率。
其次,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对BIM的需求不一样。设计院更关心如何解决碰撞问题,以保证不同专业的设计不会出错;而施工单位则更加关注施工工艺模拟和施工进程模拟。要做到设计施工一体化,要求设计阶段做的模型尽可能满足在接下来的施工阶段施工单位的应用需求。以空调管线的设计为例:设计单位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空间的布局,如管线的长度、安装高度等,而施工单位则还要考虑管线怎么拼接、管线安装的时序。施工阶段的很多工作不是设计单位能说了算的,甚至要设备供应商来提供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在二维设计时代就已经存在。理论上想要BIM设计发挥最大的功效,在设计之初施工方甚至供应商就要参与其中。
最后,当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BIM数据标准。BIM数据标准还处在收集积累的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当前我国的建设项目通常都是设计、施工和运维单位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设计施工一体化缺少了基本的数据流转基础。数据标准的建立常要基于某一相关软件来做,但是很难预测未来哪个或者哪几个软件可能一统BIM天下。
业主起关键作用
由于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一些地标性或标杆性工程上,业主还是愿意尝试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
北京的新地标“中国尊”项目,就是一个尝试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BIM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陈宜介绍,“中国尊”项目的业主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希望借助BIM应用消除设计和施工之间的鸿沟。“就是设计往前迈一步,施工往后退一步”的模式,让“中国尊”的地下管线施工模拟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据悉,为了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中国尊”项目专门成立了BIM小组,形成了BIM导则,并建立了统一的建模标准。施工方直接参与了导则和标准的建立。比如,BIM导则中的综合准则是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并已经由施工单位的顾问进行初步验证。
“这个项目参与的单位和人员太多了。大家必须在一个平台上工作。”陈宜表示,“在这个时候,Bentley项目协同平台ProjectWise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和业主之间、和项目总包方之间的数据,包括各种图纸和模型,都是通过ProjectWise进行流转。这样,所有的数据对于在权限范围内的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
BIM设计还可以提供更多
从“中国尊”的项目实践我们可以看到,项目协同平台在BIM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当前业界对BIM的定义不一,比较被认可的定义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信息的创建、管理和在建筑整个全生命周期的共享。BIM是一个过程,不可能由单一的系统支撑。
除了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造,在建筑的内部装饰方面,BIM技术也能给予极大的帮助。BIM建筑信息建模技术,让设计创意更容易落地,它拥有的可视化、模拟性、工业化预制等特点能更精确地实现更复杂的造型。比如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歌剧院中设计的章鱼触手形声学反射体,它们大小不一,必须由工业化预制,同时它们的位置又必须非常精确。在BIM的帮助下,它们才获得了最佳的位置,取得了最完美的效果。
本文为新浪地产(微博)独家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手段侵犯本网权利。 已获许可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新浪地产”。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