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屋面技术分会年会暨第六届种植屋面技术研讨会
戴礼翔
戴礼翔:我本身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更重要一点,我是非常相信绿色建筑对社会能够带来的改变,所以我一路来都非常提倡,也加入了绿色建筑协会,现在作为副主席,相信在明年会接任做主席。
我讲的题目和范围跟你们稍微有一些不是很直接衔接的地方,但我相信也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启示。很多时候我发现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喜欢从宏观方面了解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绿化。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很紧张、很忙碌的,大家说绿化好、绿色建筑好,就赶着去做,也不去回顾一下我们做的理由是什么,或者我们出发点应该是什么。我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一下关于花园城市。
大家一听到花园城市,就想到新加坡,其实我认为新加坡只是花园城市概念里面一个小点,很多更大的宏观看法应该回去研究一下它的原本思路。我利用新加坡的案例跟大家提一下空中绿化和空中花园城市等不同的概念,到底发展到哪一个地步。
花园城市不是新的概念,有做研究的都知道在1898年Ebrnezer howard在英国大胆提出,背景是很快的工业革命把这个城市污染了,尤其是伦敦的问题特别严重。现在全世界很多城市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他的建议很简单,他的意思是说如果城市里有这么严重的污染,就应该把住宅区和工业区分离开来,把工业区离开伦敦,怎么建呢?就需要把不同功能分开来。想法没有错,让人家能够住在一个比较优美的环境,把城市功能比较放开,做成不同的功能,在每个城市跟镇之间都打造了很多大型花园,那时候伦敦没有这么大,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涌到城市里面去,那是1898年,跟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
如果单纯把这个概念带到现在的城市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呢?有好几个城市都可以作为案例。当然堪培拉是其中一个,我也去过华盛顿,感觉也是有些类似的感觉。甚至在英国他们也跟着他的概念打造几个小的镇,也是这样的做法。堪培拉这个城市非常漂亮,水、城市都非常绿化,建筑密度一点也不高。从空中看特别漂亮,但是从实际角度看也有问题,可能他们不认为有问题,我认为有问题。问题很简单,就是行动方面困难加大。如果从家里去办公,一定要开车,没有办法不开车。无论是祖父祖母还是孩子,十六七岁的孩子,都要学会开车。你说这不是问题,那也无所谓。他们的问题不大,空气很好,环境很优美,大家会慢慢接受习惯。但是我觉得这没有解决我们城市高密度化的大问题。
再看另外一个案例。大家都知道纽约中央公园,这个概念在1858年就开始规划和设计。纽约的背景,城市也是污染很严重,Frederick Olmsted就把城市中间3.4平方公里的面积,做了一个超大的公园。想法是很好,但是公园周边密度还是很高。在过去十年,纽约市已经改良了很多,清理了很多,在那之前其实是一个非常肮脏和不安全的城市。
简单来讲,这样的大胆的绿化做法、公园的做法是对的,但是也是没有真正的彻底解决城市密度和人口增长的问题。
这两个例子都不是最典型的例子,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包括伦敦,你都可以这样去问问题,是否真正能够成为绿化的城市或者绿色的城市。我觉得现在的城市我们不能够再说逃避城市化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可扭转的趋势,也不可能说大家停止涌向城市,回到乡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希望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品质。大家都涌向城市,生活品质是不是提高了呢?大家应该考虑这个基本的问题。
假设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城市是不是有可能变得更绿呢?我很肯定的说,在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政府面对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商努力的发展,要保留空地作为绿化、作为公园是非常困难的,很少的政府能够有这样的能力去打造。意思就是说,唯一剩下解决的方法就是回到建筑本身,靠企业去打造绿化的建筑,或者是高空的绿化、高空的花园城市。很多政府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去担保它的城市有足够的绿色空间,这个任务是交给企业、交给发展商。
新加坡的案例。新加坡本身很好的就是在1960年代,政府在李光耀领导下,很快地下定决定说,这个城市如果不控制的情况下去发展,就会变成一个非常不吸引人的城市,所以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每条马路上多种树,拼命种树。而且理由是这是最经济的做法,因为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要去大力改变城市的面貌是很难的,种树是最经济的做法。而且也给国人带来了优美的环境。树后面的建筑好不好看,破烂不破烂,那是次要的问题。这是很实际的做法。
新加坡基本上所谓的绿化,如果有机会到新加坡去,看到的感觉是,从机场到城市中每一条路上给人的感觉绿化非常好,非常舒服。我们的城市是不是真正的绿化呢?是不是真正能让人享用的绿化呢?还是有一点问题的。你坐在车里看到的绿色是一个表现方式,能真正享用的公园还是有点问题,但是政府也是明白这一点,所以还是大量保留了很多空地作为公园,包括滨海湾很漂亮的大公园。还有一个做法是凡是没有发展的空地,都种树、种草,给人感觉像是个公园。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新加坡目前大概是550万人口,以前大家有争论,新加坡是不是以后会达到一千万人口,可不可行?政府也没有给很明确的答案,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作为一个有经济能力,而且又吸引外来投资的城市,人口的数目跟环境的协调是很难控制,也很难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最低的估计就是,我们的很多土地都会作为高密度的发展、高容积率的发展。如果这样的趋势继续往下走,建筑会盖得越来越高。新加坡平民住房50层楼高,跟香港一样,但是政府说这个公共建筑一定要有空中花园。新加坡将来的趋势是很明显的,一定要走空中绿化的这条路。
我稍微给大家讲一下空中绿化的演变。新加坡的空中绿化不是没有根据的。过去的七八十年甚至一百年,空中绿化已经在开始演变。这跟建筑技术非常有关系。意思就是,我要鼓励你们,虽然你们作为防水协会的会员,很小的技术,往往能够将来人的历史。我们防水技术没有把握得好的话,其实很多概念都行不通。
在1900年代,高层建筑的建筑方法就是以钢铁为主,所以以钢铁为主的建筑那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它的承载力,能够不能够建空中花园,也没有这个必要。到了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的广泛使用,给建筑师带来新的突破、新的想法。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地板跟柱子的承载力都能够承受空中花园的考验。几个大师都大胆提出这样的想法。Conouser做的这是个两层楼高的别墅,但是在法国人眼里有很突破的做法,因为法国人的别墅根本没有考虑有空中花园的感觉,那时候就是很古典式的建筑。所以当他提出非常突破性的设计,很多人说屋顶也是可以作为有充满阳光的地方,很舒服的地方,那是1930年代,现在我们还在做这样的东西。这个很简单的图就表示空中公寓也是可以由花园的。
1968年的案例,可能跟空中花园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Kevin做的。如果办公楼的话,为什么不可以隔出来空间,做出典型的室内花园。
这个图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的杂志,大家看哇,建筑中间可以挖一个洞,中间做一个小花园。现在大家觉得很没有意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1982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成就,那时候大家就问,怎么空中可以种树呢,但是现在是一个小问题。
2003年NormanFoster做的空中花园,让人们在每十层就可以接触到花园。
这些空中花园的发展跟建筑技术很有关联,我很肯定的知道,那时候他们已经考虑到防水技术,不然的话不可能去做的。所以到底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呢,我们可以分享一下。在新加坡比较广泛的一些几种不同空中花园的做法。
新加坡为什么这么鼓励呢?现象很有趣。主要是房地产卖楼的问题。只有700平方公里,新加坡太小了。这个概念可能跟香港很相似,寸土寸金。意思就是说发展商总是要想尽办法,怎么使卖的楼更加吸引买者。以前很简单不考虑空中花园,里面用最好最好的材料来铺设公寓或者办公楼,但是到了一定阶段,这也不能吸引人了。大家都希望跟自然的平衡,跟自然界的接触。发展商就出了一个点子,为什么不能把空中花园广泛的带到高层建筑里面去。在过去十年里面,虽然政府没有要求,但是发展商也要求建筑师无论如何要在建筑中做空中花园。
在过去十天,几乎所有新的建筑都清一色的有空中花园。再这样蔓延下去,过十年,大家再去新加坡,感觉是一进入新加坡岛,甚至在空中飞机飞过,可以看到整个城市都是有树,是建筑有树,而不是街道有树。
我简单介绍这八种。地下花园。新加坡现在是非常提倡地下室的应用,不只是一层,甚至到地下B5都做。我最近也参加了一个地下储藏室在地下150米以下的地方,做一个储藏室,是难度非常高的工程。政府尝试了那个工程之后,都考虑到以后是不是能够把更多的公共功能放到地下去。如果是这样的话,以后我们不只要考虑防水问题,我们如果在地下室把绿色建筑带进去,那是怎么样的挑战。
中庭花园已经很普遍,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讲难度很高,因为你所牺牲的就是最宝贵的地面面积作为室内的花园,裙楼花园很普遍,整层的楼中层花园,包括大型阳台、塔楼屋顶,还有环带式花园。
这是新加坡邱德拔医院,不管是地面花园还是屋顶花园都做得很充足。这是政府的项目。在地下不只是做了停车场,还做了很多功能,这个医院不是我的项目,是一个CPG的项目,把街道和地下室衔接的地方加入了一个瀑布,甚至加入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来做绿化。难度已经不高了。
这是158 Cecil Street,是一个旧的办公室改造项目,中庭其实不是面向主要街道,而是面向后街,但是业主希望打造一个小的室内花园,让在里面办公的人更能够享受这个环境。把原本没有玻璃盖住的地方,原本是项目外面向街道的地方,加上玻璃,打造一个完全室内高达七到八楼的室内花园。难度高在哪里?是在于植物的选择。新加坡虽然属于热带气候,大多数植物都能够常年常青,但是在室内状况下挑战力比较高,面对困难高。而且周围的建筑都挺高的,意思就是能够让阳光渗入这个空间的时间不长,所以选择的植物要非常细心,再加上灯光设计公司研究哪些光线、哪些灯能够使植物延长它的生命。还有维护、浇水的功能,都要很仔细的考虑。这是得过很多奖的项目,也是由我们新加坡园林设计师设计的。
这是邱德拔医院,屋顶的花园不只是花园,还可以种蔬菜,种蔬菜的想法跟深圳一样,供给这个医院所用,医院所要的蔬菜供给要量很高,我相信这不完全是靠屋顶,但是也算是尽了一份力量。他们所安排的节目就包括,所有领导层在医院里面工作的人员都有参与种蔬菜的活动,每周他们都固定安排轮流时间去维护蔬菜园。这是完全在屋顶上种的,对防水来讲是更加重要的考虑点。
这是我公司的项目,叫做新加坡心脏中心。新加坡心脏中心是一个政府的项目,在很多医疗中心里面政府都强制性要求,我们要给病人更优美的环境,所以我非常赞成绿色建筑不只是考虑公寓、商用建筑,也要考虑公共建筑。因为这是心脏中心,对环境、空气的控制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它的空中花园不能够完全是做开放式的,空中花园是在室内,是从建筑的立面推后。
这个图,那些玻璃都在右手边,空中花园完全是室内的,而且面积非常大,将近每三层都有一个空中花园。面对空气质量控制的要求下,把空中花园做成全室内的空中花园,对新加坡来讲是很少有的。因为我们的空气质量算是不错,但是因为这是医疗中心,所有要求特别高。如果是在北京的话,你们可以考虑,因为你们面对的污染问题很严重。
这个项目新加坡年轻的设计师做的,是皮克林宾乐雅酒店,如果大家有机会到新加坡,除了住金沙之外,我建议你们也来这里住两晚。这是非常著名的项目,在去年或者前年建好,是我刚才所说的各种空中花园里,你几乎可以在八个里面找到四到五个不同的类型。
最下面一层是在街道旁边,我们一般是很简单种一排树,甚至前面的花园也做得挺漂亮,但是这个很特别,街边绿化做成好像一种森林式的,休闲的森林式的感觉,甚至你坐在里面喝咖啡的时候,不觉得说外面就是道路,好像在一个森林里面,很有趣的。整个裙楼的屋顶都是游泳池和大型花园,但是最特别的地方就是酒店旁边的这些阳台式的花园。这是裙楼上面的花园,泳池面向的就是我们的CBD,很注重这个花园的维修问题,因为发展商是私人企业,他说要做这么大胆的设计可以,但是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一个阶段能够去维修园林设计,包括植物的处理。所以每个阶段都要派人下去维修,这是非常重要的,也考虑到防水,当然这是肯定的。
每四层都有空中花园,是从巴厘岛的形状带来的,非常符合土地的设计,因为这是挑空的,很符合结构设计。在最多接受结构支持的地方,才能把花园做得大。利用这样的原理,做出非常自然的感觉,使人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个限制,或者是一个挑战。选择的这些植物都非常细心的选择,大多数不是不可以去维修,不可以去处理,是因为他们是酒店,在里面走,不可能整天一大堆员工在外面走来走去维护,所以中间有一段也是可以让员工过去维护。我本身没有住过,但是我也去参观了里面的房间,为什么是四层呢?住在这一层我觉得最幸福,你望出去直接看到树,大城市完全看不到。高一点也是很好玩,你可以看到树冠,感觉很好。在上面一层,那些不喜欢看到太多树的也很好。唯一我觉得不太满足的就是下面这一层的房间,因为看上去就看到一个天花板的顶,有点压抑的感觉,所以这是设计将来还需要考虑的细节。但是防水方面做得非常好,因为土质将近有1.5到1.6米深,排水都是排回去的,下面看不到。
这是Jardin共管公寓。这是我做的项目,这个公寓主要问题是土地非常窄,所以在公寓前面不能够再摆两排公寓。我就跟发展商建议,为什么不做新的空中公园的公寓呢?因为在新加坡房地产是非常贵的,所以大家买房子都希望买有地的房子,就是别墅。但是去哪里找这么多别墅呢?有时候真的是很好的地点,但是不可能找到别墅。所以我就说利用这样的机会,做一个大概将近八米的空中花园,全部是别墅,等于是空中别墅。从你的房间或者厨房可以直接走出来。因为总共有五个空中花园,每一个空中花园都做不一样的种植物的方法。在这种经济的挑战下,在土地利用的挑战下,大力的去想怎么充分利用我们所剩下的空间做绿化。20年前是不可能的,那时候发展商说你是在浪费钱,但是以今天的情况来说,发展商求你做,多做一点。
这是同样的项目,在屋顶做的游泳池和花园。这是我们很著名的金沙赌场酒店,我相信也是一个全世界最长的空中游泳池,非常欢迎大家到新加坡参观一下这个酒店,参观一下他们空中花园,顺便在那里游泳,感觉是挺特别的。
空中花园旁边的城市还是缺少花园的,我相信在接下来十年之后,你会看到这个建筑旁边的这些新的建筑会有很大的改变,将来会有更多大型空中花园。中国有好几个项目也在采用同样的想法,来做出更大型的空中花园,我觉得大家有机会再多多讨论一下。这个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一个问题是技术上的问题、防火的问题,比方说这个场所,虽然是这么大型,但是一直都有限制,能够在上面活动的人口。我们在那里主办大型互动会的时候,或者party,都有限制,这是技术上的问题,防火的问题。第二,结构问题还是非常困难,要做这么大型的游泳池,水是很重的,树也是很重的,是很实际的问题。第三,城市将来设计的问题,如果大量的活动、大量吸引人的空间都在空中的话,那地面是什么样子呢。
Solaris,是杨博士设计的,是在新加坡的科研办公楼,创意就是在大楼边缘以带状来做绿化,能够把它从地面一直带到屋顶去。可行性可能还是有点问题,但是我去现场参观过,尤其是那些在绿带旁边的办公楼,感觉是非常非常漂亮,非常好。而且真的能够从绿带一直从地面走到屋顶去。
我刚才提到的,如果我们一直鼓吹空中绿化,是不是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如果政府没有能力担保城市的绿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企业,交给了发展商,让他们大力发展空中花园,还是没有解决真正的环境问题,真正的环境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地面。那就是公路交通所带来的问题。我今天不谈工业区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谈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交通问题。我认为我们如果是真的担心环境的未来,我们应该考虑说不只是争取做空中绿化,我也相信我们一部分人要去挽救地面的绿化。所谓挽救地面绿化就是重新考虑交通的规划。
我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问题就是,自从汽车的发明以来,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人生必有的东西,一个年轻小伙子、小姑娘,毕业之后,工作十年,他如果没有钱买公寓的话,他可能会想我非常想要有一部车,这个想法是哪里来的呢?大家也没有仔细考虑,就说一定要有,没有好像生命缺少了一部分东西。但是我觉得应该再去考虑一下。
比方说一个小区一千人住,距离CBD距离十公里,如果每辆车坐两个人,我看北京路上的车,每辆车上面都不超过两三个人。假设给你两条车道开车,假设车之间距离10m,每小时车速50公里,500辆车(两条车道)就用了3.75KM路或者37.5%的路。那等于是多少呢?37.5%的面积,做什么用途呢?坐在车里面,你看我,我看你,看着外面。这是好的吗是不是所谓好的生活素质呢?换成公交来看,一辆巴士车可以坐42个人,简单算,排出来720米,不到一公里,你想这个用地面积是不是多有效。你想不想坐公交,素质太低了,但是因为我们走开始的路,是不能够改的路,我们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所以造成现在的状况是这样的状况。
我之所以想提这个事情,是我比较大胆的建议,在这个论坛上可能不是非常恰当。但是我想让大家想一想,如果能够互相互动就更好。
假设一个城市,两个方向的道路,完全不让车辆走,完全让公交去带动人群,让他们上班,不停地来回,不停地来回,甚至用电脑安排的非常巧妙,几乎所有的公交的站要停的话,其他方向不需要红绿灯,不停地走,有没有可能呢?就是这个城市永远不需要私人汽车,完全靠公交的城市。假设这是纽约城市,我现在把它变成一个完全只用公交的道路,把所有的路拿回来,变成只保留很少的面积作为公交。那车子放哪里呢?有待下回分解。我现在没有解决方案。
但是简单的思路来讲,我把城市超过10%,可能7%、8%的地面拿回来做绿化,让人舒舒服服的不用在堵车的状况下上班、来回走,那这些也是用电动车、最绿化的车,来把这个城市的交通解决掉,是不是好的一个想法呢?甚至拓出更多空间,让人家能够自由活动,在最安全、最干净的环境下自由活动。我往好的方面想,也看过一部电影“I am Legend”,是很悲观的,这个城市被破坏了,自然界重新占领城市。其实也有一个说法,城市跟自然是可以平衡的,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我觉得不需要这么极端,不需要把农田搬回来城市,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先解决目前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一问题就是把交通的问题解决掉,所以一个思路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刚才叶先生也提到的,我们有没有一个科研,每个人到底需要多少绿化面积,现在很多规划是,建筑一定要建多少百分比的绿化面积,一定要规定这个绿化面积要多大多大,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科学研究,从氧气所需、从对人的成长过程所需,究竟一个人最少需要多少绿化面积。以这个作为规定,做长期的规定,无论你做建筑、无论你做城市规划,一定要保证每个人得到这么多的绿化面积,就好象我们每个人如果要生存下去,一定要有多少百分比的氧气,不然我们会死亡的。我觉得绿化就是用这样的需要。
我现在做一下总结。将来的绿色花园城市应该会有更高比例的绿化面积,甚至地下,城市会广泛利用每一分空间,建筑几乎就变成一个绿色“海里的岛屿”,把它环绕起来,不仅在空中包围起来,甚至地面也包围起来。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你们的聆听,希望也给你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