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屋面技术分会年会暨第六届种植屋面技术研讨会
叶凌
叶凌:今天,我介绍一下中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中国以国家标准形式评价绿色建筑。所以评价主要工作就是依靠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2014年修订之后新发布,接下来把比较新的标准跟大家分享一下,加上一些个人得理解分析。尤其是对种植屋面来说,相关的主要是屋顶绿化还有垂直绿化方面的一些相关条文,给大家逐个梳理一下。
报告主要是考虑了五个方面内容:第一,标准整体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二,修订工作当中一些原则。第三,重点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计分方式,标准修订之后,用打分方式量化绿色建筑,所以如何计分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第四,对于种植屋面行业相关比较关注的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标准当中如何体现,或者能够得到哪些评分、加分。第五,与大家讨论或者提出来一些问题和思考。
我用四个数字概括标准的情况,17、48、8、1673。接下来挨个看看四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17指编制组成员,标准在2006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所以修订编制组成员数量不是特别多,可能跟有的标准编制这个工作量比较大,成员数量17位,照片当中有16位,还有一位没有上照片就是我。参加单位有中国绿建委,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研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中国绿建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建总公司、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市政华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深圳建科院、同济大学和建设部的促进中心。
48是48个月,或者四年时间,从2011年,标准的修订计划下达,到2014年发布,历时四年时间。每年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都会下达工程建设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50378标准修订计划是在2011年下达的,年初的时候,大概经历半年时间进行准备,包括筹建编制组,进行调研工作,包括几个方面,对2006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用情况、实施情况或者大家反馈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我我们进行参考。我们参照国外的标准体系。国内2006年之后有很多绿色标准已经发布了,包括很多地方或者省市区都有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地方标准。国外有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主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拿过来进行参考,结合国内的情况,两方面结合起来,为标准后面编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2011年9月份成立修订编制组。2012年主要开展了这样几项工作。
根据专家意见,启动项目,打分方式,跟以前有区别,为了保证科学合理,为了分值和绿色建筑一二三星级更好对接,拿以前老版标准评的70多个项目,用新标准初稿进行试评。保证先后两版标准衔接,更好论证标准评分合理性。启动试评,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完成这些工作,2013年根据相关意见,包括试评结果,修改了标准。最后提交了建设部进行一个审查,审查之后根据审查委员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报批了标准。2013年年终报批之后,2014获得建设部和国家之间联合发布。
2014年4月15日发布标准,标准实施时间定为2015年1月1日,就是今年元旦。从前到后历时48个月或者四年时间。
8是标准成功开展八次编制组全体会议,编制组也开展专题工作,绿色建筑涉及到很多专业,有节能、节水、节地方面,根据不同专业,开了专题工作会,这些会议不包括在八次全体工作会议之前。试评召集六七家单位,进行试评,不包括八次全体工作会之内。总体来看标准召开的会议或者研讨次数会更多。
1673,这个数字非常大,代表的是在我们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反馈一千多条意见,我从事标准制修订工作当中,这部标准反馈和受到关注程度都是前所未有,一般来说标准征求业内几百条意见,这个标准上千条,反映国内受关注的程度和绿色发展的渐入人心。
标准配置完成之后,开展其他工作,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标准和条文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描述标准评分点和评价方式,配套使用申报自评估报告,对于每个申报项目,可以套用这个模板,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模板当中填入自己项目情况,更省时省事,开发了评价软件,电脑电子化操作提高效率,更加绿色的一种方式。这个软件配套开发了申报的评审系统,评价得多少分,申报系统就是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评审专家,在这个系统上通过无纸化操作能够实现打分,最终确定绿色建筑评价结果。
标准整体构架,11是11章。138-159,修订前159条文,修订之后标准评价技术条文138条,就会有专家问,修订工作怎么把条文修的越来越少。这个地方需要解释一下,2006版标准,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章,分开来评价。住宅建筑分四章,公共建筑是第五章标准评,所有建筑设计到一半,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很多条文相同或者相通,这次标准四五章重新整合,相同条文整合之后,数量少了,内容更多了。一会有具体交代和解释。以前标准93页,扩展到这版标准135页,内容上还是有扩充和丰富的。
第二部分,标准修订过程当中的一些考虑和原则性的几个提纲。我们做工程或者做设计的,一般按照这种方式开展前期工作,首先是开发商或者甲方提出要求,具体形成项目建议书或者调研报告,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形成具体的技术要求,设计任务书提交给设计单位或者工程实施单位,最后由设计单位完成设计文件,提交给甲方,大概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用方法论的角度来提,叫做利益相关者分析,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利益相关者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关或者工程相关的方面。根据各个参与方的不同,分析问题所在,或者需求所在。接下来根据需求确定具体的技术目标,确定具体目标,具体组织实施,采用具体的对策和技术和措施实现具体的要求。
利益相关者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涉及到的一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中国绿色建筑是政府部门起到主导作用,具体评价机构,业主单位作为申报绿色建筑的单位,这样几个方面,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全部列举出来。
提出来的问题,由标准2006版来看,反馈的问题,主要有四个大方面,第一,对于多类建筑不适用,在标准2006版前沿当中,明确标准主要适用于四类建筑,住宅,量大面广,目前工作量非常大一类。公共建筑当中的几个典型,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商场建筑、园区建筑这四大类涵盖中国大部分建筑。小部分,学校学生当中教室,这个没有包括。还有医院,北京很多会展类的会展中心,展馆,没有包括其中,所以这几年这些建筑,绿色医院、绿色校园等等概念相继提出,所以申报绿色中间校园类、医院类建筑很多,反映出标准之前提到的四类建筑适应不了新体系,新提出绿色建筑需求。
标准对于全生命期的评价理念不够,2006版标准中间,要求评价时间在项目建成一年再进行评价。对于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考虑不够。所以这次标准修订力争把标准覆盖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另外,如果大家熟悉的话,2006版标准用评价条文达标数方法评价项目星级,给出十条,满足五条、六条、七条、八条,达到不同的一二三星级,这样评价结果存在一定主观性。
条文之外的技术很难获肯定,每一年有新技术出现,标准作为文本,固化之后,一些新技术不能在标准当中得到及时体现。这是近几年绿色建筑快速发展之后提出新问题。结合这些问题,确定目标。扩展评价对象到各类的应用建筑,到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设计、施工、运维。对条文进行量化评价,各条都有具体的分值,根据具体的分值算出总的分值,确定绿色建筑的等级。提高创新予以加分,2014版增加一章,提高与创新章,设置加分项,确实认为这些标准具有创新性,对于绿色建筑有创新效果,单独申请加分。新兴技术,包括种植屋面领域,可能有一些建筑师,或者从事创作的人员来说,他们有无穷无尽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在固定条文当中得到肯定,还可以申请单独加分,这样也是照顾到各个方面。
第三部分,介绍标准,2014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计分方式,标准分14章,一二三章,内容一样,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第4章到11章,绿色建筑各个方面,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运行,这样看的话,把四节一环保归为建筑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的内容之后,对于施工运行有专门章要求,基本实现了对于主要几个阶段覆盖。
考虑中国提出四节一环保的理念,一章对于一个节或者一个环保。每章下面具体又分了很多根据专业不同,节地有土地利用、室外环境、场地设计与生态,绿化,屋顶绿化还是种植屋面还是相关种植技术,主要在这一章里体现的多一些,当然其他章也有体现。种植屋面可能对于建筑节能提高保温性能,节能效果也会更好,或者对于室内环境质量也有提升,但是直接一些条文,包括后面介绍这些条文,都是从第四章抽取出来的。最后提到加分项,如果在前面几章没有评价条文,加分项可以申请加分。
最后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类,个人做的总结和分析工作。一般评价分定性和定量,具体分定性、措施和效果,定量包括无量纲和有量纲分类。标准中间虽然在2006版基础上做了修订,现在主要还是以错时评价为主。基本上48%比例,标准当中评价条文一半针对具体定性错时来评价。量化评价内容有了显著比例提高。具体条文不同,分为四种计分方式,回到小学的话,小学里面学语文,学递进、并列、总分,我们把总分分为单一式,一条只有一个分值、一个指标,评价分值为某分,黑白单一式的评价计分。第二种是递进式,对于一个指标设置多个分数,根据达标不同,给出不同的分数,做得好,达到30%比例给3分,达到50%比例给5分,这样达标程度给更高的得分,鼓励更高性能。
并列式,第三种,绿色建筑涉及建筑类型或者覆盖区域非常广,对于住宅和公共建筑,同样一个指标不完全一致,有可能对于住宅提出一个指标,对于公建提出另外一个指标,形成一种并列式的情况,如果住宅选第一款,公众建筑选择第二款,任选其一。
最后一种方式总分,有一些指标涵盖内容比较多,具体分值或者指标,进行拆分,根据项目情况,和具体的建筑特点、类型等等,选择不同条件投入。现在绿色讲究增量成本。如果经济实力或者技术条件许可,把几个相关条文都做到,如果条文存在一定的限制或者经济投入或者技术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可以满足得分,照顾到每个方面。
最后是这样几个跟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相关条文。第四章有这样几条,热岛强度,有两款,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主要指乔木,第二是70%的道路路面和建筑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如果普通屋面的话,采用不同颜色的涂料,或者涂料的性能差异,也会造成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同,但是更好方式用种植屋面,用绿色的方式实现。
具体评价过程当中有具体的要求,相关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满足强制性要求,虽然条文正文中间给出这样错时方式,对应面积多少、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小于多少,同时给出模拟得分方式,通过室外热环境模拟,证明室外热岛程度小于1.5度也可以得分。
绿色雨水积水设施,合理地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包括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前几年北京经过几场大雨或者内涝之后,所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概念,包括海绵城市都是在绿色建筑当中得到体现和重视,这一条目的就是考虑如何把雨洪进行合理管理,不使它成为一种灾害,而成为一种资源。
对于种植屋面来说,考虑植物截流、土壤过滤等实现引导和利用雨水,评分总分9分,引导雨水得3分。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要求公共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方式,可以得3分,对于具体评价,目前条文上写的不是特别明确。条文和细则当中都进一步说明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任选其一即可,涉及到量的问题,屋面一千平方米,50平方或者100平方米做屋顶绿化,这个量跟屋顶总面积有点少,所以提出适量要求,前一版固定比率30%,屋面30%做屋顶绿化,南方北方气候有差异,建筑面积不同,屋面利用面积不一样,有的屋面放冷却塔、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器,南方屋面绿化植物一直存在,对于北方冬天严寒,屋面不存在,北方比例和南方比例30%统一一条线衡量,大家提出了是不是具体再进一步考虑,所以目前暂时提出来应该有适量面积,不应该过小,刚才提到点缀性来一点屋面绿化形式,如果能够做得好,更加符合标准要求。
垂直绿化范围,评价过程当中有这样一些行为,不应该进入垂直绿化,需要跟专家作为讨论,墙外种植的落叶乔木,室内垂直绿化,景观小品和围墙栏杆上的垂直绿化,不应该计入垂直绿化。指外墙这一侧,东西侧墙,爬山虎这种植物更符合标准一些。
最后提出几种考虑,对绿地率贡献,屋面绿化整体来说使绿色建筑更加绿化。上世纪的时候,我们提到绿色建筑,大家可能就会以为是绿色的建筑,因为上世纪对于绿色建筑基本上没有概念,到了本世纪初如果再提绿色建筑,可能就会觉得绿色就是种满草、长满植物就是绿色建筑。现在从2005年开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也好,还是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实施也好,经过十年时间,大家对于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中心理念更加理解。明白绿色建筑并不是纯绿色或者长满植物叫做绿色建筑。反过来说,如果现在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一点绿色也没有,一点绿化形式也没有,说不过去。
绿地率国标50180是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里,提到了绿地率的适用规定大概怎么计算,公共绿地都有了明确的定义。要求绿地每边长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几百平方米。种植屋面或者各种绿化形式,虽然对于绿地率没有介入,绿色建筑绿化贡献,怎么在标准当中进一步肯定,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
现在标准虽然实施了,大部分专家进一步了解、用好标准,作为标准编制组来说,我们还考虑标准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为下一次标准修订做下一次准备,提出这样几个考虑。一个是绿地率绿化形式如何体现。还有采用种植屋面之后,对于屋面保温隔热性能肯定有良好的改善,虽然这一条没有提到绿化,但是我想如果我们在计算传热系数的时候,一定要把屋顶绿化量化评价,折算出传热系数也好,热工性能也好,在热环境部分得到一定分数。
屋顶绿化会不会增加一些用水量需求,或者反过来更重视屋面绿化和垂直绿化节水问题,屋面种植绿化之后,对于屋面荷载是不是也有要求,对于材料也要同时进行节省,提出这样要求。
施工和运维,因为屋顶绿化,一部分需要人工维护,一个是需要精心施工,后期、长期高质量维护。这也是为了保持绿色建筑效果,保持绿色建筑性能长期做到事情,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是一样,需要长期工作。同时最后落到标准和今年会议主题上来,希望绿色建筑标准或者绿色建筑发展,能够通过屋顶绿化或者种植屋面找到具体技术支撑点,希望种植屋面这项技术,能够对于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起到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