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春:暖通空调节能——我们一直在倾其所能

宋孝春说,冰蓄冷和区域供冷除了节能环保外,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利用。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工程(51.7万平方米);三亚亚龙湾冰蓄冷和区域供冷(50多万平方米)等。

  来源:城市化网

  暖通行业发展迅速

  建筑节能任重道远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调系统应用的日益普遍,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已接近30%,并在持续增长。国家最近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计划》明确要求“十一五”期间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将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这无疑为我国今后建筑节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颇令人尴尬的是,空调一直是建筑能耗中的大户,约占整个建筑能耗的60%以上。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空调高峰负荷已经超过4500万kW,相当于2.5倍三峡电站满负荷出力。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暖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呢?

  当记者向宋孝春总工问及这个问题时,他说:“不可否认,20年前我国暖通技术水平相比国外确实有较大差距,那时我国的建筑业刚刚起步,大型集中空调项目很少。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建筑规模的日趋扩大以及暖通空调从业人员近20年的努力,如今我国暖通空调技术不可同日而语。从我院所做过的设计项目,包括对国内一些项目所采用技术的调研,以及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来看,中国现有的暖通技术水平绝对不亚于国外,甚至某些方面我们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节能潜力在于优化运行

  据统计,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经超过500亿平方米,近几年新建的节能建筑约有1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之所以成为高能耗建筑,首先是能量需求量超标,其次是能量补给系统消耗大等原因造成。

  宋孝春说,从他参加工作伊始,一直努力探索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应用节能技术,这些技术和措施同样需要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去准确实施,不能成为一种摆设。运行管理水平的落后,会导致设计节能的系统能耗反而更高。

  他直言“实行设计工程师责任终身制十分重要。”他强调设计师必须对工程负责,相应的权力也要充分的赋予他们。项目的设计水平、施工质量、使用效果,参与者都很关心,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图纸有审查、施工有技术交底、施工过程有监理、施工结束有验收,然而交付使用时为什么缺失了应有的技术交底和使用指导呢,这就难免造成使用者不能理解及实现设计师的节能理念。

  “我们希望将一个好的设计产品交付用户手中。”宋孝春说,抛开建筑华丽的外观和结构坚实的骨架,应该是完美流淌的血液——机电系统,每个器件和管路都可以正常并节省能耗地工作。不同的项目是有区别的,设计师最清楚其中的关系。“我自己包括我的同事们,一直希望把自己的使命再延续,指导或帮助我们所设计项目的系统运行工程师,把我们当初的设计理念传递给他们,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完美。”

  宋孝春强调,与其出现问题进行改造不如从源头抓起,所以他希望将设计师使命再延续即指导、服务设计系统的运行管理的工作尽早地开展起来,尽快尽好地发挥系统运行的节能潜力。

  共享节能成果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弹指一挥间,宋孝春从事暖通空调设计工作已超过20年。当记者问及他如今在推广节能技术是否得心应手时,他说:“国家最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些建筑节能标准或规范,这一方面使推广节能技术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使得国人的节能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这使得我们在推广节能技术时比以前轻松了许多,但整体而言,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去克服和解决。”因为节能的手段都是有代价的,采用任何一项节能技术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其他建筑单位都希望利润最大化。如何引导他们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建筑节能中来,是当前推广节能技术的最大难题。

  他认为,尽可能把掌握的节能手段和技术推荐给开发商或建筑单位,这是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也是设计师的义务!如果不是国家强制规定使用的一些先进技术,设计师在方案中也应努力向甲方推荐。

  “但很多时候,我们好的设计方案或节能技术往往会在建设单位那里打折。”他深有感触地说。2000年,他主持设计了北京西直门西环广场的暖通工程。当时公建节能标准还没有实施,但在设计方案中采用了很多当时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的节能技术。然而,当他把这个花费了颇多心血的设计方案提交给开发商后,很多先进的节能技术,如冰蓄冷低温大温差送水、低温大温差送风、水泵风机变频等最终没有被采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这一方面与当时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强制性节能标准有关,更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采用节能技术就意味着开发商的成本投入会增加。从开发商角度来说,他们看重的是修建成本与租售情况,采用节能技术享受不到任何回报。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减少了平时的使用能耗、降低了运行费用,使用者才是最终的受益者。

  如何把节能产生的一部分经济回报回馈社会,回馈企业。宋孝春对此寄以厚望,他认为,只有让国家、企业和用户三方共享节能成果,才能解决我国在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的迫切问题。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我国的建筑节能水平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冰蓄冷及区域供冷促使

  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

  前些年随着夏季用电量的激增,国内大多数省区在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已成家常便饭。为了降低用电峰谷差,一种高效节能的蓄冷中央空调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了国人的视野。这让当时很多人看到了不再受限于拉闸限电的曙光。

  蓄冷技术是人类在面对能源危机时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技术革新,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其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利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制冷,将冷量以冰或水的形式储存在蓄冷设备中;在电力高峰时段,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供给空调使用,达到电网的移峰填谷、节省运行电费、节能环保的目的。然而,时至今日,蓄冷技术在全国尚未得到普遍推广,他深感遗憾。

  对有业内人士对这项技术提出的质疑,甚至认为这种技术是不节能的看法,宋孝春表示“这些观点过于狭隘和偏激”。如果我们站在国家能源架构和整个能源系统的层面去考证,蓄冷技术既减少了制冷用电设备,又将白天的空调用电部分放在夜间使用,首先释放了电力资源的占有,其次是节省电力生产和输送的能耗。

  作为2007年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节能示范工程,宋孝春正在设计施工的三亚亚龙湾项目就采用了冰蓄冷和区域供冷技术,服务亚龙湾8家50多万的平方米涉外星级旅游酒店,如希尔顿、万豪、喜来登、凯莱、丽思卡尔顿等。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直接节约电量约1500万kWh,转移高峰负荷约10万kW,减少海南南部电网峰谷差50%以上。此外,正在设计的海口市30万平方米的行政办公区项目,天津于家堡近200万平方米的金融区项目都将采用冰蓄冷和区域供冷技术。

  宋孝春说,冰蓄冷和区域供冷除了节能环保外,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利用。首先,我国现在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发电机的可调配性不强,所以很难随意控制或改变它的发电量。使用冰蓄冷技术,就可以让电厂的发电机组夜间在高效率区运行,这样就降低了它的单位煤耗。从这一点来说,冰蓄冷夜间用电提高了电厂发电机的效率。其次,冰蓄冷和区域供冷技术避开用电高峰后,其对电力资源占有率也随之降低。这就相当于把社会资源放大了,在同等的电力资源条件下我们可以供给更多的项目。反推回来,这还可以缓解国家对电力建设投入紧张的局面。

  既然冰蓄冷、区域供冷技术对电力企业、国家有这么多益处,但为何得不到推广呢?对此,宋孝春回应说“主要是国家、电力企业对采用这项技术的单位鼓励、支持政策还是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所以,他呼吁:国家和电力企业应该给予这项技术更优惠的政策和更大的经济支持力度。

  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

  时下,“家电下乡”活动正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家电企业扩大内销,也有利于农村居民提升生活质量。“但我认为扩大内需也要有针对性,不要把全民消费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标准上去。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内需虽然扩大了,但能耗又上去了。这样一来,之前所做的节能工作就会付之东流。”宋孝春总工如是对记者说。

  现在,一些学者鼓励农村家家都买彩电、装空调,对此,宋孝春总工认为,鼓励农村居民买彩电是不错,但让他们都安装空调就有点过了。因为我国农村主要还是以平房建筑居多,建筑本身的间距比较大,可以通过很多的自然手段实现生活的舒适要求。“若采用很多的自然、天然手段可以满足人们的舒适要求,就不应该用人工或者机电手段达到暖通专业得到的那一点点舒适度。”像北京提出室内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这是一个基本的舒适环境,超过这个标准还会增加能耗。而在农村,即使温度达到27℃—28℃,如果有良好的通风,已经觉得很舒服了。所以,一味或是盲目鼓励农村居民户户都安装空调是不可取的。

  恰当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宋孝春建议,“我觉得应引导农村居民(城市也应如此)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资源去解决日常生活需要,在较发达一点的农村可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而不要一味为了扩大内需把暖通空调技术简单转移到农村。否则,内需虽然扩大了,但国家整个能源消耗又大幅提高了,这是得不偿失的。

  合理推广节能技术

  地源热泵勿盲目规模化

  面对我国能源日趋严峻的形势,宋孝春表示,“对所有从事建筑节能工作者来说,这让我们既感受到了压力,也体会到了肩上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同时,他也相当谨慎地说道,“在使用或推广一些节能技术时,一定要慎重,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经济论证,不能盲目规模化,否则一些原本可以节能的技术或项目反而变得不节能。这也是我对当前我国一些节能技术发展方向的最大担忧。”

  以地源热泵技术为例,他解释:“不可否认,该技术如果使用正确、合理,的确节能,也比较清洁。但如果不分场合、地点,不分项目、规模、性质,盲目地去运用这项技术或者规定使用这项技术,就有失偏颇。地源热泵技术,包括水源、空气源热泵技术都有它的运用范围,有使用条件限制,而并不适用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简单地说,地源热泵技术就是把土壤作为一个蓄热体,利用它来储存和释放热能。如果一个项目太大,不仅需要大面积地下空间来蓄能,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冷热取存不平衡,付出的电力能耗将非常巨大。”

  此外,宋孝春认为,盲目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可能还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这一点应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大型项目必须通过环境评估和技术经济分析。以他亲自主持参与的国奥村再生水冷热源项目为例,最初也考虑过用地源热泵或者打井做水源热泵技术,但经过评估、论证后,最终没有采用。国奥村面积达50多万平米,如果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就意味着整个奥运村地下都要布地源管。如此高密度的在地下埋管必然会对国奥村整个地下土壤及周边环境带来影响。正因为如此,最后采用了再生水热泵技术为国奥村供冷供热。这项节能环保技术不仅实现了废水再利用,也为北京奥运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