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站”改“张槎站”有听街坊声音吗
佛山地铁2号线“海口站”更名为“张槎站”一事,南都佛山读本上周先后刊登了两篇观点截然不同的文章:一篇站在本土立场提出质疑,指出新名指位混乱;另一篇则认为,地铁站名更改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并且以“新张槎人”的身份提示张槎本地人“唯有期待”,因为“海口那边,有更美的张槎”。
在尊重本土历史文化的问题上,后文作者以新旧佛山人分界,笔者不敢苟同。不仅因为“新佛山人”中爱护本土文化者大有人在,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人在对待本土问题上都是以经济发展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海口那边,有更美的张槎》认为随着佛山城市中心的南移,海口片区的城市发展已远远超出原来的中心张槎村,“张槎站”落户新城片区也更有代表性。文中以浦东之于上海,珠江新城之于广州来佐证“一个行政地名,总是和经济社会及城市面貌发展最好的区域如影随形”。然而,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仍称广州为“羊城”,脑海浮现的是越秀山上的五羊雕像;佛山祖庙,依旧是佛山的象征;放眼世界,希腊卫城、罗马斗兽场,与地名相伴的也是其背后的悠久文化。新发展区域不见得就一定要把原有地名抢夺过来不可,海口片区的新城虽是张槎街道的一部分,但它完全可以用新城的身份自立,而不必通过地铁“张槎站”来加以强调。
更何况,地名有政区地名与指位地名之分。轻轨、高铁等城际、省际运输系统,当然可以用政区地名命名站点,但地铁与公交车以市内公共交通运输为主职,站名设定应尽可能精确,地名的首要功能应是指位。即使在佛山地铁2号线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在石湾街道内有“番村站”和“石湾站”,南庄镇之内有“堤田站”、“湖涌站”、“南庄站”。这些分别以所在村落或镇街中心城区命名的站点,指向的都是人们熟知的地点。正因如此,在海口村出来的地铁站称之为“张槎站”显得突兀且尴尬———与其它十几个站名放在一起,它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公共交通站点的命名应当以便民为基本前提和原则。政府部门敲定或更改站名时,不能只考量拉动经济的需要,却忽略站名在指向功能及地名内涵上的合理性,在易名过程中更不应忽略公众意见。可能地铁公司会觉得,站点命名不能像广州塔那样,以费时费力的方式公开征集,但是聆听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的声音应该是很基本的要求吧?
在站点命名背后,经济发展的考量和尊重本土之间存在冲突吗?笔者认为没有,只要在命名时多听听本土的声音,问题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