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十九大报告重大议题解读
11月9日下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清华大学共同指导、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英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Stephen Ellison先生等重要嘉宾出席。论坛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主持。
本次论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旨在释读会议对中国城镇化工作的战略安排,探讨城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吸引了400多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代表,以及多个省市地区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政府部门的代表参会。
会议上,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发表了演讲。
以下为会议实录:
王一鸣: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下午的研讨会。因为十九大刚刚开过,十九大对城镇化总书记有一个很高度的概括,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题推进新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我谈一下我的认知,如何以城市群为主题构建城镇化的新格局。
从世界城市化浪潮来看,工业革命后,大工业发展带来了大城市的兴起,这个早期的城市化是大工业发展时期,我们那时候还是农业社会,没有赶上那次浪潮。第二次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带来了城市病,西方国家也有很多反思,开始向我们这种小城市的过剩,动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模式的逆向的调整。第三次浪潮就是二战以后,慢慢开始强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交通和网络的联系,来来城市群的模式。这个应该在全球当前的城市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看世界代表性的城市群,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要素交换的平台,货物和资金的枢纽,也是高素质人群的汇聚,同样也是高质量人口化的承载率地比如我们还是经常用到的标本、样本就是纽约,纽约的城市群,纽约的湾区,包括长岛,这个湾区应该说集聚了美国的相当先进的生产力,加州的湾区。五大湖是传统产业的代表。
还有就是伦敦的城市群的发展,伦敦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城市,但是二战以后,经历了新城的建设,卫星城的建设,协调了城市群的模式。
还有东京的城市群,京滨地区,日本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集中在三大城市圈,京滨是占GDP差不多1/3应该说最近这些年又在扩张。
中国同样是这么一个情况,我们长三角城市群差不多占中国GDP1/5,尽管面积很小,有些地区高度密集了,它还是有很多投资,你要看外来投资的话,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长三角。为就是规模经济、专业人才的密集、配套效应,能够降低成本,包括创新的成本,能够分享到很多红利。
珠三角同样是我们一个外来人口增长很快的一个地区,因为产业的集聚带来了卫星城市的发展。你要到东莞去,一个镇有两三个五星级饭店。它这种城镇群的发展一定是跟我们的产业是直接关联的,周边的小村镇慢慢成长为一个新的小的中心城,就是珠三角。东岸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慢慢以后向西岸转移,现在像珠海、江门等等,慢慢未来会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圈。
我们说成是群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城镇化的重要的途径,也是我们经常现在把它说叫主体形态,也是最基本的形态。为什么?我个人理解,我们国家自然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发展城镇群可能是和我们地理条件比较匹配的一个模式,我们大家知道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的东南有600毫米的雨量,地形有三大台阶,人口的分布从历史上来说有人做了回顾,什么东西过去几十年没有变,人口、经济活动,包括城市,城市群基本上就在这条线以东南。我们疆域很辽阔,但是最适宜发展城市的区域还是有限的。我们在人多、地少、水缺的情况下,可能城市群的模式是比较集约的一种模式,实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比较集约的模式。
第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带来的要素的流动,推动了空间的集聚,这个为城市群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原来人是不能流动的,现在全国流动的规模好几亿人,两亿多人都处在流动范围,生产要素可以流动,土地可以交易,资本也可以流动,这个才使我们城市群有了体制性的基础。
从这些年来看,也做过这样的研究,中国似乎城市群的人口还在增加,大城市的人口还在增加,中小城市相对比例是减小的,大城市的比例越来越大。我曾经去美国的一个市,他的市长说我是美国第十大城市,人口97万。中国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也不止10个,我们100万以上人口的100多个,原来说130多,现在不知道多少了,我估计一百五六十个吧。我们是优质的资源是往最高等级的城市集聚,这个就造成了越大的城市越要发展。比如说北京,来了就不想走,他为什么?优质资源太集中了。清华北大,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学校,中学、小学,文化设施、卫生设施都集聚在这儿。但是你观察一下其它的样本,美国最好的大学,有很多留学的孩子说说美国的大学怎么都在农村啊?现在很多人挑大学,说在农村就不去这是很大的差异。
第三,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为城市群发展创造条件。你人员之间的流动,空间被压缩了,流动的频率加快了。现在我们四纵四横要转向八纵八横,高铁网要到三万公里。所以这个对我们城市群的发展影响会非常大,包括京津冀。我们张北铁路高铁建好以后,以后周边的中心城、卫星城市逐渐发展。
第四,大规模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群发展创造条件。(见PPT)这个是成都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分布,这个空间的分布。你去观察成都的人口,他在空间上是怎么分布的,这个对我们研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为什么比较集中在中心城区?因为他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我把它切开,把城市垂直面切开,我们把这个城市分成不同的圈带,你可以观察到,这个最多的分布还是在我们叫核心区的外围,这可能是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如果我们产业越来越郊区化,外来人口分布也会发生变动的。你可以切开以后观察这个外来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圈带上。我们国家一会儿你可以跟欧洲的城市比一下,你会发现我们的分布,我们的城市形态还没有发展到欧洲这种形态。所以外来人口一定是集聚就业最多的地方,在郊区或者说市中心相对比例要小。
另外我们引用大数据来研究城市,现在光有统计数据不能反映问题。比如长三角,我们传统的长三角概念是16个城市,这是一种行政区的概念,是江浙的几个城市加上海。你仔细观察用大数据,我们用百度的数据,你通过电话的联系,你可以发现这个长三角跟附近的联系也不是我们那么想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概念。如果我们用大数据对城市群考察它的极具度,考察它的联系度,考察中心度,中心城市的中心度,会得出我们很多想不到的结论。比如这个是我们按手机百度数据,就是人口规模和密度,分布形态是这样的。这种形态分析一下,你发现密度最高的是长三角,然后是珠三角,然后是山东半岛,也不是京津冀。你得出一些判断,可能跟我们概念中的不太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得出一些判断。 (见PPT)基于最大的联系线确定城市群的形态。这个是非常实的,不是我们臆断的。可以看到我们城市群的形态大致的分布是这样的。
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联系度最高的是珠三角,就是他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再其次是成渝地区,这个我们肯定想不到。还有就是京津冀。
考察城市的中心度,你会发现成都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是中心度仅次于这三个地区,这三个城市圈,这个也让你想不到,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回去好好要跟省长说,提高成都的地位。这个跟自己的判断不一样。
我的基本结论就是说:
第一,要重视发挥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作用,因为我们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看,几乎所有的创新活动最优质的产业最优质的人力资本都集聚在城市群,经济最活跃的基本在这个群体。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华为、中信、BYD,在什么地方?你会发现,这些是代表我们国家发展的最优质的生产力。
第二,要完善我们城市区的不具合形态。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城市的形态,中心城区的密度过大,这个是上海的(见PPT)。上海是很典型的,你要看成都,稍好一点,大概是有点变化,上海的集聚度是非常高的。你要看巴黎呢,完全不一样了,这个中心城区就极具人口没那么高了。
第三,改变优质资源按行政等级配置的体制。为什么最好的大学一定要在最高等级的城市呢?这个我们没法解释,我一直想不亿清楚,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帕陆阿古(音)7万人,普林斯顿大概就2万人,耶鲁就10万人,那个城市,…(英文)10万人。我一直没想明白这个事,为什么要集中在最高等级最好的学校呢?最优质的资源为什么一定要按行政等级分布?这个体制问题要解决。
第四,推进区域规划制度的改革。我们要按城市群作为基本空间单元进行规划,这个规划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做这个事。而且要推动这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治理,都按城市群来统一规划。
第五,加快成绩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比如长三角现在16个城市都要有快速的联系,这个完全改变你的空间结构。
第六,城市间产业分工技术合作。这个要在市场化基础上怎么推进。
第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调联动。
这是我说的第一大方面。
第二个大方面,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我们设定的目标是2020年1亿人,我觉得实现这个目标非常迁居,设是好设,到时候我们第三方评估一下,1亿人能落实吗?现在我们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城镇化,这个缺口最近两年有点缩小,但是缩两个百分点,我们规划定的,能实现吗?这是一个挑战。
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改革:
第一个就是户籍制度改革。现在除了特大城市搞积分制以外,其它城市都要放开这个落后的限制。因为北京严格控制外来人口,为什么没办法办?因为优质资源过度集中,谁都想享受优质资源,你能放吗?居住证制度能够全覆盖,然后鼓励各地方根据承载能力来扩大居住证的供应服务标准。
第二,土地制度改革。这个是很关键的,要素能不能重新流动起来,重新配置。现在核心是三块地,宅基地,现在大兴在试点,农村经营型建设用地现在已经可以建出租房了,这是重大的突破,北京上海已经在试点了。下一步能不能同权同价,我们三中全会说的同权同价?这三块地怎么改革?
第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能不能逐步的覆盖到外来的转移人口?包括就学、低保、工业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住房制度改革。公租房能不能覆盖逐步扩大范围,包含非户籍人口。十九大当中提了土地政策,租比重多大、购比重多大还在探讨,但是方向已经确定了。
第五,财政体制改革,我们现在说三挂钩,转移支付跟农业挂钩,土地指标挂钩,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挂钩,还有成本的分担机制,转移支付,谁负担成本。比如成都,大概要十多万,谁来分担?
第六,改革金融体制,要创新农村的金融服务产品,现在农村的金融都收缩了。创新城市的投融资模式,现在发债都到上线了,上线搞PPP,股权回购,变成引进债务。城市合理的金融模式到底是什么?
第七,改革城镇管理体制。现在有的镇是90万人,还叫镇能行吗?美国城市97万人第10大城市,我们是个镇,你说行吗?这个体制一定要变,能不能特大镇能不能享有县一级的管理权限?能不能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包括现在的建设特色小镇,怎么建?这个很多值得我们考虑。
我们今天因为时间关系跟大家汇报这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