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建:埋伏在客户未来需求的抓手
随着绿色成为建筑行业的大趋势,不论大型还是中小型的房企,都越来越注重向这一方向侧重或转型。位于中部省份湖南、属于中小型地方性开发商的华盛麓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麓峰”),早在几年前便开始致力于绿色地产转型了。为探析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商的绿色建筑路径,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绿色建筑大会上,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了华盛麓峰集团董事长罗劲松。
以客户的需求倒推产品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地方性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华盛麓峰是从何时起致力转型绿色建筑?为什么要转型?
罗劲松:我们从2008年开始转型绿色地产,因为高能耗、高污染、低舒适度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同时,转型绿色建筑也是市场的需要。过去老百姓只是单纯买一套房子,如今需要的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住宅和办公建筑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地产商谁能为客户实现健康住宅和健康办公,抢占客户需求先机,埋伏在客户需求的未来,谁就能赢在未来,所以华盛麓峰从2008年设立了专业的公司——格林泰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泰科”)来做绿色建筑。
中国房地产报:华盛麓峰这些年是如何来做绿色建筑的?
罗劲松:目前华盛麓峰每年的开发建设面积目标是60万~70万平方米。从2008年转型以来做过一些绿色建筑实例,但体量不大,因为做绿色建筑也需要一个过程。未来几年华盛麓峰的地产项目都将做成绿色建筑,且依据格林泰科康舒绿建标准来做,也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康舒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在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基础上的创新,以实现客户“健康、舒适、低运行成本”价值需求为核心,更注重基于区域气候环境的因地制宜,且系统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政府、企业、客户三者之间价值的统一。
华盛麓峰目前主要做两个核心产品:一是绿色办公建筑,即在长沙梅溪湖地块核心位置,致力打造CEO健康舒适的办公场所,现在项目还没开工就已经被预定了50%,就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被客户认可。二是住宅,我们将在长沙建设绿色建筑社区(一万亩地),包括健康住宅、养老住宅等。
我们做绿色建筑是在康舒绿建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客户体验,特别是将BIM技术运用到规划设计和后期的运营管理,并通过BIM技术来帮助客户做定制营销。
比如说,客户要想买栋别墅,一般都是先到销售部,销售员带客户看楼花或样板房,各方满意之后就签订购买合同。但往往在购买之后,客户对内部空间不满意,拆掉原有的设计,重新装修,花费更多的钱,最后可能还不满意。但华盛麓峰卖别墅,只给客户做四道选择题。第一道题,立面的选择,我们的房子有10种立面,总有一款是客户喜欢的,因为我们提供的方案是来自对这类型客户研究的结果。第二道题,室内空间的选择。根据细分客户需求提出了40款别墅室内空间方案。第三道题,每平方米的造价。造价之内有一些标准配置,也有多项可替代产品,可根据客户喜好打钩,就像吃火锅选菜一样。第四道题,增值服务体系选择。如养老社区有OTO远程医疗中心,家里若有老人,可在客厅安装基于物联网的视频与远程相连接,需多出5000元,如果家里没老人,就可以选择不要,增值服务是明码标价。所以只要把这四道题目做好,客户选择的别墅就做好了,然后我们会基于BIM技术,在电脑上把房子模型做好,并将这些内容作为合同附件成为购房要约。因此不是我们提供了什么别墅,而是客户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别墅,是DIY的别墅,即根据客户需求的定制营销。
整合碎片化的产业链
中国房地产报:华盛麓峰做好绿色建筑的保证是什么?
罗劲松:不仅做地产项目的建造商,还要成为绿色建筑的系统集成商。目前行业做绿色建筑的房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只贴绿色建筑牌子,并不讲究运行效果的开发商。
第二类是真正想为客户带来绿色建筑价值,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实施的自以为是的开发商。他们会去外面采购各类绿色技术,结果发现不到三五年性能衰减,然后他们去问责各个供应商,而供应商则会把高新技术证书、专利证书、合格证书等搬出来,告诉地产商出现的问题跟他们没关系,因为产品都合格。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呢?以木桶原理为例,绿色建筑就像是一个木桶需要10块板子,房企自己采购往往就是今天买了一块窄板,明天买了一块短板,最后桶子能盛多少水,是以最短的那块板子为标准。加上板子之间材质还不一样,一旦遇到热胀冷缩等,结果就漏水。这类开发商想做绿色建筑却不知道怎么做,胡乱盲目采购。
第三类是基于客户需求、价值的终端系统集成商。集成商会把这10块板找来,统一高度,统一安装,把桶子做好,所以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以格林泰科为例,比如说某块地要建绿色建筑,首先会运用BIM技术进行计算机模拟,将这块地前30年地质、水文、气候、土壤等各类条件变成数据输入到模型中,然后结合地块未来三五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内部能耗和外部变化得出模数,最后指导怎么采购。这就是以客户最终使用性能和体验为核心的倒推方法,保证在建筑寿命期限内绿色建筑性能不衰减。
目前行业内提供绿色技术的企业不缺,但这个产业是碎片化的供应链。如某一个企业会提供一到两项技术,但没有技术集成和自主创新,大家都在讲技术,是碎片化,说太阳能好,但太阳能不能独立成势,建筑遮阳、新风系统等亦是如此。单个产品是绿色节能的,但是拼凑在一起可能就会出现运行费用超高的情况,所以要做模数分析。假如你是个病人,我是个中医师,那么这里有十几味中药,我能不加分析就给你吃吗?不可以,所以要建立复方方剂。绿色建筑行业缺的就是系统集成商,产业链上谁有定价权,为客户服务的集成商就有定价权,它就像是链子,其他技术都是珍珠,少一颗珍珠没什么关系,但没有链子就不行。绿色建筑系统集成服务商在做绿色建筑时注重集成,采购最适合的产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改良。
中国房地产报:华盛麓峰的绿色建筑与其他地产商有何不同?你们做的康舒绿色建筑市场属于哪一类?
罗劲松:正因为我们始终以终端客户需求为核心,所以我们地产项目价格也要远远高于同类产品,如梅溪湖的绿色办公楼,比同类楼盘价格要高出40%~60%。
尽管华盛麓峰现在做的绿色建筑是小众市场,但未来将实现颠覆式创新,因为我们总是围绕客户需求轨迹在走。历来诸多传统房地产企业包括千亿百亿级企业,定义客户需求时依旧为一条直线,但如今市场需求在发生变化,第一个拐点就是客户对健康生活的需要,一旦那些千亿百亿级房企延续以往需求线发展时,很可能就会冲出市场需求线之外,但如果有一个企业任何时候都埋伏在客户需求的未来,它就能赢在拐点。房企转型绿色建筑,就是在客户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时,紧贴客户需求,牢牢抓住客户粘性,也将抓住未来。
激励政策应向终端客户倾斜
中国房地产报:在投身绿色建筑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
罗劲松:任何新生事物都有难度,做绿色建筑也不例外。第一是教育内部团队,像我们华盛麓峰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团队,要达到共同的价值观不容易,很多人受过去传统开发商建设的经验禁锢,不能进行自我否定。尽管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转型绿色建筑,但到现在决策层才真正有绿色建筑意识,并逐步形成企业的实施能力,有技术路线和人才建设。第二是教育市场,客户不会告诉你他有什么需求,你不仅要从历史和现在的角度来看客户的需求,还要站在未来去审视客户的需求,引导客户的需求,甚至要创造客户的需求。第三,政策的配套,尽管我国从2006年就提出了绿色建筑,已经快10年的时间了,但是“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没有动摇,而健康、舒适及低运营成本并没有成为核心价值,国家层面尚且如此,地方政府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业内不少人指出现在是为绿色建筑而做绿色建筑,仅仅是戴个“绿帽子”,并非真正绿色低碳建筑,对此你怎么看呢?
罗劲松:事实确实如此,2013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518个,获得运营标识的只有50个,占比不到10%。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建筑的核心价值,因为政府仅强调“四节一环保”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大家就想怎么贴上一个绿标,而不讲究运行效果。
我认为,绿色建筑政策设计还有提高的空间。从政府层面来说,在完善投资主体的激励政策的同时,政策应该向终端客户倾斜,通过市场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另外,还要建立建筑能耗定额标准,确保获得绿色评价标识的项目达到运行标准。从企业层面来说,更应该以终端客户的价值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客户需求来赢得市场。同时,根据各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地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保真正的实现绿色建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