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受灾定向安置房5月竣工 回迁户喜称马上有房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昨天,房山区阎村镇的永久安置房项目迎来了7·21受灾群众,这些未来的业主在北京建工三建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自己即将竣工的新房。
“马年快到了,咱也能马上有房!”寒风顺着窗缝钻进屋里打个滚儿,却挡不住阳光直射带进来的暖意。昨天上午10时20分,房山区阎村镇“7·21”受灾群众定向安置房社区里迎来了一群爱热闹的人。
就在阎村镇的“7·21”临时安置房小区斜对面,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板楼挺立着,每扇窗下新安装的太阳能板明明白白地告诉过客,这不仅是一片新建小区,还是一片“高科技”小区。今年5月,这片专门为房山区“7·21”特大自然灾害受灾群众兴建的小区就将竣工交付。
赶在室内抹最后一遍腻子、进行厨房卫生间装修前,施工方北京建工三建将老村民请到了新房中,让他们再提提意见,挑挑“毛病”。
热闹的欢笑声来自1号楼2单元一间107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两卫,和其他三居室一样,这套房也是南北通透。客厅、主卧、次卧向南,饭厅夹在中间,厨房、客卧朝北,任谁看,都得说这是一套方方正正的好房子。
虽然还得等着摇号选房,但刚跨进门口,原佛子庄乡北窖村村民韩正芹就忍不住拿新房当自己家比划起来:“好宽敞啊,老房的桌子抬过来放这儿,正好!”
“您开灯侧身儿看过去,只要墙上没有特别亮、特别暗的地方,这墙就是平的、直的。”再往里走,建工三建公司党委书记苏继忠摸着墙当起技术员,给两位“凑热闹”的老汉讲起了验房知识。
仔细听了半晌,一直抄着手、缩着肩的老大爷张宗明总算开了口,连说:“好啊好啊,这房子亮堂到心里去了。”
未来,这里将建成成片的山区受灾群众永久安置房,北京建工三建公司负责的A区共有16栋楼,将住进1480户家庭,5000多名受灾群众将在此过上安稳生活。两年前“7·21”过后的半个月里,永久安置房项目现任书记查世杰修了路对面的临时安置房。在随后修建永久安置房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请村民过来,也不止一次被感动。
“以后上厕所可不会冻成冰棍儿了。”看着房里有两个卫生间,7口之家的代表孔长安挺满意。
“这北阳台可爽利,以后没了柴火,过年肉直接堆在阳台上,也坏不了。”孔金荣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儿媳妇,精打细算是把好手。
“孩子婚房有着落了,进了楼房,亲家也得高看咱一眼!”孟祥霞的孩子还不大,她却已经开始打算了。
“老叫你们来,你们就不来!这回看见了,进来了,相信了吧!”40多岁的蒲宏琴嘴快嗓门大,对着两位同龄人喊起来。仨人“扑哧”笑了。
2012年7月21日当天,眼睁睁看着洪水顺着她家山墙流过的蒲宏琴,几个月后又在工地上见证了一场“削山填湖”的战役。现在的工地原本有个17米高的岩石山,又有个9米深的泥塘。施工队员兵分两路,一路做“精卫”填湖,一路做“愚公”移山,开工前几个月都在平整土地。
“我在工地食堂里找了份工作,天天看着他们大炮炸山,再拿土填湖。1000多人干活儿,我们也跟着累得够呛。”感觉自己也出了一份力,蒲宏琴有些“邀功”也有些得意,敲着密封窗的窗棂反问道:“你们还怕这房子不结实?”
趁着大伙儿里里外外转着看房,67岁的李素香悄悄拉了拉项目经理冯有忠的袖子:“小冯,你说我们家是要两套大三居合适,还是要两套这个,再要一套小的合适?”
李素香家人口多,老两口膝下俩儿子各自成家不说,还一共拉扯着3个小孩儿。一家9口人虽然户口分开了,但一直没分家,住在山里时就相互照应着。在通透的房间里转了两圈,她已经没什么可再细看的,忙着打听着摇号选房的细节。
最后,建工三建的“大才子”蒋冬至还拿出文房四宝,当场写了春联和福字。
“马上是马年,给写个马上有房!马上分房!马上搬家!”5口之家的家长韩正亮原本闷声闷气不爱说话,从山上下来一年多,如今也会追个流行词儿,打趣儿了。
这些春联和福字,都会先贴在路对面的临时安置房门口。今年下半年就会贴在老家具上,跟着安置房居民进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