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鹏:让综合体成为城市生活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在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岛中部投资建造了集办公、酒店、娱乐和购物等为一体的建筑群——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Center)开启了城市的新风貌。经历近百年变迁,在今天,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中国土地上,城市综合体依然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也是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建筑群落。剥开被商业化过度包装的外衣,综合体实际上是城市成活的缩影。
程大鹏
2000年成立度联体建筑事务所并作为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设计有西安当代艺术馆、云冈石窟博物馆、北大汉画博物馆、用友企业展示中心等作品。作为建筑师和当代艺术家,他对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衍生的社会问题有着极为深切的体验,代表装置作品《失重》、《坠落》等皆体现其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无法遏制的城市化进程等问题的深层思索与观察。2012年7月:程大鹏以当代艺术家身份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可乐乐园”个展。
新浪地产(微博):近些年大型综合体项目层出不穷,尤其在二三线城市。一些地方出现综合体过剩的情况,请问您如何看待,您设计综合体项目的时候会综合考量哪些因素?
程大鹏: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用地性质是否是商业综合用地是规划设计条件里规定好了的,城市的功能布局一般是上位规划要考虑的。我们认为商业综合体项目过剩的问题对全国而言是地域性的,也是结构性的。
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先是新建居住建筑的过剩,现代意义上的居住小区组成了城市新区,也填充了旧区,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传统的商业模式必然面临调整。大拆大建的居住建筑模式,必然带来大拆大建的商业建筑模式,商业综合体是其中的一种。商业综合体一般包括商业、酒店、办公、居住,囊括了大部分城市功能,因其复合的功能,一般都会在一个局部层面上改善城市功能单一、结构畸形的问题。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多样性的方面,综合体项目有积极的意义,也是一般综合体项目成功的原因。对某些城市来说,综合体项目可能存在绝对过剩的问题,但是对大部分城市来说,是定位准确、优质的综合体项目太少,重复同质的项目过剩。
在设计一个综合体项目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也是最关键的,是和建设方、策划团队一起找到项目的精准定位,有别于其它项目的特点,或者说一个闪光点,尽量避免用同质同类型的产品与别的项目竞争。
另外一个问题是创造与项目规模相对应的多样性。多样性是影响城市魅力德关键性因素。多样性是多方面的,包括功能的多样性,建筑产品类型的多样性,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城市中人的多样性等等。规模越大的项目需要越丰富的多样性。足够的多样性使项目本身自给自足,也会使城市的功能更完善,使城市的形态更丰富。
新浪地产:据了解,您近期做了西北第一个体验式城市综合体,请您介绍一下,您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有对包头地域、人文特点、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调查和考虑吗?如何突出项目的地域特点?在西北地区做欧式的商业街,出于什么考虑?
近期您在包头做了得综合体项目,是全西北第一个欧陆体验式城市综合体,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程大鹏:这个项目在包头,叫蓝泽·大金城,总建筑面积约为32万平米,有办公、酒店、住宅、公寓、体验式商业街、集中式Shopping Mall等功能。产品类型非常多。其中有一部分的欧式风情的体验式商业街。
项目建设方和策划销售团队对东河的商业模式有深入的调查。包头是内蒙古的三大城市之一,三个城市放在一起称之为“呼包鄂”经济圈。历史上包头是蒙古人的领地,是牧区。现在一是个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同时包头是联系西北地区的商业贸易重镇,在商品贸易方面,包头三个区之中尤其以东河发达。现在的包头实际上也是一个移民城市,以汉族人居多。
呼包鄂是现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的典型。对如何反映这一地区的地域性,众多项目做了诸多尝试。出现了大量的应用蒙古族文化符号的建筑,往往很具象。这些建筑的确如实反映了当下城市建设者整体的文化欣赏水准和理解水平。
建筑的地域性问题的确不是一个伪命题。但是脱离了城市的本质,脱离了建筑的本质,具象的引用文化符号是非常牵强矫情的。只能说明当代人对自我存在底气不足的模糊认识,向消失的历史借用符号作为自己的标签。
深入的研究此时此地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和需要,用建筑去对应这些需要,这才是最基本的地域性。不是用伪文化的方式向后看,而应该务实的向前寻找出路。当建筑真正与此时此地使用它的人产生紧密的联系,可能地域性也就产生了。建筑的地域性与人的地域性、技术材料的地域性更相关。
项目中的风情商业街只是项目的一小部分。即使对中国来说,规模也不算很小。越大的规模对应越丰富的多样性。以迪斯尼的方式直接置入欧洲城市元素,使商业街具有场景式的体验感,这是一种策略。我们不认为项目的每一个部分都必须承担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地域性的重任。 商业街最根本的是要为商业服务,吸引足够多的人气,保证最大化的盈利潜能是思考前提。在设计中,其实现代手法的建筑占的比例最大。将现代的和不同原型的场景式建筑并置在一起,也是促成建筑多样性的手段之一。
我们将几个欧洲城市的建筑元素直接置入到商业街区中,按照一个自然发生的城市街区变化的节奏尺度,让项目的不同部分各不相同,没有复制,使项目具有类似自然发生城镇具有的多样性。我们设计了一个小火车的流线,用小火车串起几个站点,把这几个不同的欧洲城市元素片段连接起来。这也是一个策略,场景式和小火车都是为了使项目更有趣味,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服务于商业目的,也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新浪地产:定位如此高端的项目,与之前的旧城是否形成鲜明的对比?前期规划时,是如何考虑新项目与旧城的融合?
程大鹏:这个项目位于包头市的东河区。东河区是包头的老区,原来的政府所在地,离现在较发达的昆区和青区有一定的距离,包头的机场在东河区。东河区的城市建设整体上是落后的,如果你去过包头的东河,我想你会认为如果做完的项目没有与旧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会说明整个项目团队是不思进取的。很遗憾在这个项目的前期设计中,我们几乎没有考虑本项目与旧城的融合问题。按照城市已有肌理去排房子,是一种融合,但肯定不是什么积极的解决方式。
中国大部分城市这么多年在摧毁自己的历史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有目共睹的。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千篇一律,我们的绝大部分城市其实是很年轻的。困难的时候建设质量很将就的房子,基本上没有城市设计,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生活和空间。这时城市大建设出现之前的状况。东河区基本上就处在那样的状况中。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没有特点,都是低劣的中庸,或者中庸的低劣。对于一个想去认识和了解这个城市的人来说,很难把这个城市用若干个有特点的区域组合起来。东河只是作为一个城市的总体与较发达的其它两个区相区别。新项目应该与老城区的哪些方面相融合,这是个很难的问题。中国有太多的这样的城市。
实际上,不要说我们的城市有历史,其实我们是在创造历史。
新浪地产:综合体是各种业态,您是如何划分办公、购物、居住等不同生活需要的空间?一静一动如何分割?
程大鹏:基本上,商业和服务位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居住、办公、酒店在三层以上。
笼统地说,一般认为商业是动的,办公居住酒店是静的。那相应笼统的,我们将动的放在下面,静的放在上面。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好像隐含了一个我们传统上得到普遍承认的规划设计原则,动静分区原则,更准确的说是严格的功能分区原则。这个原则体现在城市规划政策上,就是这块地是商业,那块地是住宅,这个是学校。但是商业中就不能有居住吗,商场上就不能有一个学校吗,城市中心就不能有一块墓地吗,居住的底层就不能做商场或办公吗。实际上我们正在执行的规划控制思想是僵化的。现在很多的优秀设计项目都是复合了多种功能,把一个建筑当作一个城市来设计,或者说把建筑当成城市的一部分来设计。如OMA系的诸多事务所的项目,Steven Holl的几个项目。建筑本身可以按照城市的形态来组织,尤其是我们的项目一般都很大,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小城市。
正是那种割裂的城市规划思想使城市的各个部分功能失调,单调乏味,没有生气。有生气的自发部分可能还会被城管驱逐。问题是我们城市的开发地块往往很大,单一的功能规划,使城市越来越缺少活力。在城市大建设之前,我们的城市也不是根据多么完善的规划思想建设的,只是多年的城市自发完机制,促成了城市的多样化,弥补了城市多样性先天不足的缺陷。
城市的活力其实是来源于像游牧空间理论所提出的那种多样性。大量的信息,不同的人汇聚在一起,碰撞交流。
新浪地产:不同业态又如何保持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程大鹏:在我们做的一系列商业综合体项目里,我们追求的都是建筑风格的不统一性。我们的这一类项目,往往是一组或一群建筑,更多的是城市设计,而不是建筑设计。我们的城市设计目标是使这个人为短期的规划设计行为像自然发生的那样,有那样的多样性。在建筑风格上执行的策略通俗的说就是“混搭”。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风格的建筑元素和现代的建筑元素放置在一起,关键的是要有一定比例的现代建筑,它体现了当代积极的建筑取向。
把不同风格的建筑放在一起,会不和谐;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元素放在一起会不和谐;把现代建筑放在古建遗存边上会不和谐——这些都是想当然的伪公理。把不诚实的中庸的低质建筑放在一起只是匀质的低能浅薄。优秀的设计一定会考虑项目本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只要高水准的设计,不论何种风格,都不会必然的不和谐。只要是评价的群体对象包含足够多的个体,个体具有合宜的尺度,不同的风格只会丰富城市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才是城市需要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