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 文化推手

  

  2013年,成为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富豪榜的双料中国首富,再次将王健林推上了大众的“口舌”之巅。而他身边的人却说:“王总最讨厌别人叫他首富!”他每次在媒体亮相,最喜欢提及的,并不是让他成为首富——25年,70多个城市,100多座万达广场缔造起来的商业地产王国,而是文化产业。

  1990年,辞掉公职“下海”不久的王健林,和朋友到香港“见世面”,住在了君悦酒店。观景时,他望着对面的楼说:“我的目标是要有这么一栋楼。”朋友们都认为他“疯了”,那栋楼当时的内地市值至少有几个亿。5年后,他在大连有了第一栋楼——“万达大厦”,紧接着又有了更高的楼——第一家“万达酒店”,用他的话说“一切就从那儿开始了”。

  王健林试水文化产业始于2007年,但具体怎么做,他自称当时并不清楚。面对从公司内部到社会上的众多反对声音,一定要转型的信念,他却异常坚决,丝毫没有动摇过。变化常常产生于危机感,“万达转型是出于公司安全发展的考虑。”他自嘲要摆脱“人人喊打”的地产商身份,但也承认,新帝国目前还需要依托商业地产的收入才能存活。“任何国家都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商业地产的生命周期不会超过50年,中国也不例外。”

  “所谓好公司,就应该是循环再生产,不断扩大再生产,但是地产公司不是。拿了一块新地,项目一旦失败就没了现金流,还要再去找地,老是不稳定,再多现金储备,也总是担惊受怕。”刚开始的文化“行动”,也并没有让王健林感觉到“安全”,一步步试错,误打误撞,有人说他正好赶上中国文化行业高速发展的这波大潮,实际上是把商业地产的包袱,通过电影院线成功地控制在了风险线以下。

  2012年,万达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AMC院线,这一交易在当时同样备受质疑,但一年下来,几千万美元的净利润已证明了王健林判断的正确。对于这桩收购,王健林坚信的原则是,“只要给好的激励制度和稳定预期,他们就一定能做成事。”事实上,万达除了在信息系统和其对接外,只向AMC派过一个联络员。

  收购AMC,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是万达向文化产业迈进的第一步。之后,万达投资重心开始从竞争激烈的商业地产领域,向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

  同年11月,万达宣布成立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资金50亿元,总资产31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2013年4月,万达首个文化旅游城项目(简称万达城)在哈尔滨启动,这是一个建筑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分为文化、旅游、商业、酒店、旅游新城5大板块,常住人口将不会少于6万人的文旅城。有预测,万达文化旅游城的建设将改变哈尔滨城市定位。

  王健林的目标却是将万达城开到国外去。“我要打造的是世界文化旅游新品牌。已经跟欧洲的两个国家谈要做万达文化旅游城,做完以后我一定去里面演这些比方电影娱乐科技,玩的这些东西。然后做我们自己的主题公园,我一定要把中国的东西弄出去。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决心呢?我就想,迪斯尼有什么了不起?迪斯尼50多年了,如果我们把万达模式搬出去,如果我们花10年或者20年的时间在国外开他10个,我们不就是又一个类似迪斯尼这样的品牌吗?树立中国的文化品牌。”

  万达已决定斥巨资1000亿元,在长白山建亚洲最大的滑雪场,在云南西双版纳建媲美迪士尼的大型主题公园,在大连金石建世界最大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同时建50家高端旅游度假酒店和多个国际顶级水平的大型舞台。万达文化帝国正在扩充着它的领土。

  王健林给万达文化集团定下的目标是2016年收入达到4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20名;2020年收入8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10强。他认为这是一个“蹦一蹦,够得着”的目标。

  但对于万达一直面临的平均超过80%的“高负债率”,还有一直倚仗的国家产业政策,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正如有媒体对万达提出的疑问:面对未来房地产政策的风吹草动,忙于“转身”的万达是否为自己预留了足够的回旋余地?

  也许,王健林回答外国人能否接受中国元素的“迪斯尼”的答案,可以同解:“有的事情总得有人来做,永远不做,永远没有,是吧?”

新浪地产
关键词:人物观点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王健林 文化推手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