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8处 “三普”文物线索 老厂房被拆
被列入“三普”文物线索的广州昊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已被夷为平地,国际金融城开始动工。
广州红砖厂的存废曾经牵动着广州市民的心,但很多像红砖厂这样的老厂价值却未被人认识,不少都在退二进三后被夷为平地,或者像红砖厂因规划变化面临拆除。老厂房、工业设备等工业遗产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城市历史与工业化进程,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而且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被改造利用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休闲娱乐,进行科普教育,成为文化地标,丰富城市的景观。
广州市进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线索”的8处工业遗产已被拆除——这些因广州退二进三政策大多已经搬迁或正在搬迁、拥有85年到55年历史的老工厂,除个别还残留部分建筑外,大多数“三普”文物线索建议保留的工业建筑,已经被拆得片瓦不留,灰飞烟灭。
“这些承载着广州历史记忆的文物线索的消失,再次为广州工业遗产的保护敲响了警钟。”一位参与过评估的专家介绍,“当年我们参与评估时,就发现有些工业遗产建筑已经被拆得乱七八糟,就把它们及时列入‘三普’文物线索的工业遗产。想不到,这些有特色的建筑还是被拆掉了,实在令人惋惜!”
广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一直延续到2012年,当时广州新增3000多处文物线索,其中有多处工业遗产线索。广州市文广新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像太古仓等工业建筑就被列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建筑被拆掉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令人心痛!
被拆8处列入“三普”
文物线索工业遗产:
●建于1929年的西村士敏土厂旧址(即广州水泥厂)大楼;
●始建于1948年的广州重型机器旧厂房;
●始建于1948年的广州硫酸厂旧厂房;
●始建于1952年广州造船厂遗址;
●建于1954年的广州绢麻门楼;
●1956年建成的广州化工厂(即广州昊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煤仓和烧碱车间;
●1958年成立的南方面粉厂旧仓库(即小麦仓)与连廊;
●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万宝冰箱厂(原广州家用电器一厂和广州第二轻工机械修配厂)厂房。
1
名企拆成一片空地
万宝冰箱厂:2009年搬迁
拆除变成停车场
走近江燕路268号上的万宝大厦,曾经围绕在它后面的厂房已被拆平。大厦东面靠近江燕路的空地变成了停车场。
1972年,其前身之一的广州家用电器一厂就开始研发生产电冰箱。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万宝冰箱风靡全国,跻身世界电冰箱企业“八强”行列,冰箱压缩机产量也连续多年为全国第一。
2009年,根据广州“退二进三”的政策,万宝冰箱厂迁往万宝从化工业园。
“我们真的不知道原来的老厂房也被列为文物线索。”69岁的冯伯曾经是万宝冰箱厂员工,他激动地说:“2011年初,当拆这些厂房搬迁的时候,我们这些老员工很多人掉了眼泪。可是媒体上一片欢呼,说拆得好。我想,真没良心呀,你们谁家没用过万宝冰箱。”
广州绢麻厂门楼:2000年关闭
成了地铁工地
位于天河区员村二横路13号的广州绢麻厂早已不见踪迹。新快报记者经过询问,在员村二横路的被围墙围住的一片被挖掘得坑坑洼洼的空地内,找到了广州绢麻厂的旧址,被推荐为文物线索的广州绢麻厂门楼也荡然无存。看守工地的工人说,这里现在是地铁建设工地。
1954年,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利用华侨投资,在广州兴办苎麻纺织厂等一批工厂,苎麻纺织厂就是后来的广州绢麻厂。2000年企业正式关闭。
广州化工厂煤仓、烧碱车间:2008年搬迁
被拆得精光
走近位于天河区黄埔大道中368号的广州化工厂旧址,一眼望去,大片空地上只有几株不大的绿树孤独地在风中摇曳,厂房已了无踪影,远处热电厂的180多米高的烟囱清晰可见。看大门的工人说,厂区就是前几个月拆除的。文物线索要求保留的广州化工厂煤仓、烧碱车间也被拆得精光。
建于1956年的广州化工厂,即现在的昊天化工厂半个世纪以来不仅是广州化工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家重点氯碱化工大型企业。
根据广州“退二进三”的政策,昊天化工厂2008年停工搬迁阳江,2012年12月开始厂区拆除招标。随后此地块被列入广州国际金融城范围内。
2
厂区变住宅小区
广州重型机器厂:2008年搬迁
拆除后建成光大花园
走进位于海珠区沙园与革新路交汇一带,这里曾是广州重型机器厂的厂区范围,但早已不见工厂的踪迹,成为了绿树成荫的住宅小区光大花园。
始建于1948年的广州重型机器厂前身是广州通用机械厂;1954年,它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离心机; 1956年5月29日,毛主席还视察了该厂。1958年,该厂改名为广州重型机器厂,开始了扩建改造,最辉煌的时候员工接近万人。2008年5月广州重型机器厂搬往南沙。旧厂房被清拆一空。
广州硫酸厂:1998年搬迁
拆后建成富力千禧花园
位于新港西路17号的广州硫酸厂,现在已经难觅踪迹,老建筑被抹平,厂区被高层住宅组成的富力千禧花园所取代。
1948年9月,建业化学原料厂的老板方富敬先生为了发展民族工业,集资10万港元,从美国进口了一套年产600吨的焚磺接触法硫酸设备,由李旋琚先生设计,一个职工人数26人的工厂就这样创立。1954年12月公私合营以后,建业化学原料厂纳入广州市工业局直属企业成为广州硫酸厂。1958年工厂划入化学工业部重点企业。1998年之后,广州硫酸厂并入广州市金珠江化学有限公司后搬迁。
广州水泥厂:2005年搬迁
变身商住区
位于荔湾区西村西湾路101号的广州水泥厂(即原西村士敏土厂)旧址大楼一带现在已经成了商住区。一位参加过“三普”工业遗产评估工作的专家遗憾地说:“好多年前,我们来到广州水泥厂时,建议保留大楼。那时,水泥厂已经开始拆了。没有想到的是,西村士敏土厂的大楼还是没有保住。”
广州水泥厂前身是1929年建成的西村士敏土厂,是广东省最早投产的水泥企业,也是当时中国南方产量和规模最大的士敏土厂。2005年,该厂就开始准备环保搬迁。“他们什么时候拆的我们确实不知道。”这位专家说。
3
仍在生产,部分工业遗产建筑已被拆
南方面粉厂:13层楼高小麦仓与连廊被拆除
南方面粉厂13层楼高旧仓库小麦仓与连廊在“三普”列为文物线索。工厂的一位领导说,上级说要保护的是小麦仓和连廊的,因为开通临江大道都被拆除了。
紧邻珠江北岸、位于员村二横路21号广州南方面粉厂被临江大道把厂区和沿江的旧仓库分割成两个部分,主厂区的生产目前正常进行。
在沿江码头上的旧仓库区,近20个高大的淡蓝色圆形仓库依然耸立在江边,码头上黄色的长廊保持完好。但是从主厂区通往江边库区的连廊、临江大道边上13层楼高的原小麦仓已经不见踪迹。
南方面粉厂前身是福新第五面粉公司广州分厂,1948年从武汉市福新面粉厂搬迁部分设备来广州市建厂,主要设备12台磨粉机是美国1919年制造的。1954年12月公私合营,1960年转为国营企业,改名南方面粉厂。
4厂区拆得只剩一座小楼
广州造船厂:2010年搬迁
海珠区革新路上的广州造船厂老厂区现在也变成了花园式生活小区,厂房早就荡然无存。紧挨着光大花园的路边上剩下一栋4层高的小楼,作为酒店和办公楼。
在这一带长大的小吴说,“小时候我们经常跑到这里玩,看珠江上的大轮船,心里有好多的想法和憧憬,希望有一天也能坐着大轮船周游世界。3年前,广州造船厂老厂区陆续被拆了。现在造船厂只有一栋4层的小楼还在。”
1952年,广东省内河局征收广南船坞遗址及合利隆等两家私营小船厂,建立广东省交通厅内河船舶修造厂。1954年,又将一些小船厂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在广州河南凤凰岗旧太古仓以南征地66921平方米,创建广州造船厂。2010年亚运会前开始迁至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