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季产能过剩企业影响小 陶瓷企业转型升级成趋势
(来源:材思360-公众号)
停产、停产、停产
近年来,大气污染事件集中爆发,除了自然因素,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很多地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保护生态环境,有些企业将未处理过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北方时常出现重污染天气,也就是大家俗称的“雾霾”天气。
众所周知,京津冀以及周边的晋鲁豫消耗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煤炭,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钢铁产量占全国四成有余,焦炭产量占全国近一半。在北方地区工业污染的环境下,还要保证居民供暖的正常运行,两者如果同时运行,必定会带来更大的污染,于是环保部决定以人为本,开始发布工业停产限令。
2017年8月29日,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共同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在今年的供暖季,所有燃煤企业都要停产四个月。
方案中提出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要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要同比下降15%以上。同时,钢铁有色水泥行业全面限产停产,采暖季唐山等城市钢铁限产50%,电解铝和氧化铝企业限产30%以上,水泥建材全部停产。
除了京津冀、山西、山东和河南,吉林和四川等34个城市都加入了这场“蓝天保卫战”:
《四川省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实施错峰生产,2017年11月到2018年2月期间错峰生产天数不少于50天。重污染天气期间,采取停产或限产等方式实现应急减排,鼓励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错峰生产。
《吉林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方案》提出,2017年全省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控制在7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吉林将开展固定污染源达标排放、燃煤小锅炉“清零”、重点行业错峰生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重污染天气应对等5个专项。
11月15日是北方正式供暖的第一天,随着供暖季的到来,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陶瓷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全面停产期。虽然规定11月15号才停产,但受十九大会议召开的影响,河北沙河、永年从10月初就已经开始停产,河北赞皇,河南内黄、鹤壁,山西阳城等产区则是从10月中旬开始停产。
11月4日至7日华北地区又遭遇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很多企业再一次被迫停产,导致11月份生产不足10天。从目前来看,这些企业11月15号之前再生产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据初步统计,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累计停产陶瓷企业已有近百家。
有的企业对产区进行了“煤改气”,虽未受到供暖季的停产生产影响,不过由于气源紧张,价格也比较昂贵,也经常出现间歇式停产,断断续续的生产状况,可能会给陶企造成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经济损失。
产能过剩的企业没影响
虽然大批企业长时间停产,按常理看肯定会导致货源的紧张。但事实上,由于近期产品销售偏淡,多数淄博陶企库存压力过大,大多陶瓷企业拥有大量的库存,短期内并不会给陶瓷企业销售造成太大影响。
甚至还有陶企希望通过提前停产来消化部分库存,部分陶企因生产线改造而提前停产。多数陶企表示库存可以满足当前乃至明年开工前的产品供应,从而保证客户的订货需求。
采暖季产能过剩企业影响小 陶瓷企业转型升级成趋势
对于产能过剩的地区来说,停产也许是一件好事,在货源充足的同时还可以跟随市场价格上涨。停产也许会导致部分企业货源紧张,但基本都是贴牌商将面临的尴尬局面。面对这次停产,北方不少陶企已经蕴酿涨价。进入11月后,北方多个陶企已发出涨价通知。
虽然从目前来看,陶瓷企业的产品外运尚未造成致命的影响,但是不要掉以轻心。因为随着天气变冷,采暖季及重污染天气期间,环保整治的力度必定会加大,对企业的影响也会持续增加。
“逆行”复产的泛夹江
北方进入采暖季,泛夹江地区的陶企却开始进行全面复产。在没有供暖的西部地区,夹江地区迎来生产高峰,丹棱华天瓷业新建的双层窑炉近期已点火投产。
北方陶企的停产,为泛夹江地区的陶企腾出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尤其是北方陶瓷企业在西南、南北的市场。据说,很多西部的陶企在得知北方陶企要大面积停产的消息时,泛夹江境内的陶瓷企业都开始满负荷生产了。也许这次北方地区的停产,可以让西部地区扳回一局。
据了解,受煤改气的影响,今年夹江产区内陶瓷的生产时间都不长,截至目前能开满6个月生产的企业很少,大部分陶瓷企业都只有4个月的生产期。在经历过6月到9月的停产期后,产区内陶瓷企业基本上都会持续生产到年底,甚至有的企业春节期间都不会停产。所以在今年最后一波的生产时间内,很多陶企表示年底不会再停窑。
陶瓷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趋势。节能减排是国家政策方针,陶瓷企业必须向绿色制造发展。能否在环保问题与成本压力中突围,是目前陶企生存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