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清华同衡第四届学术周--城市设计:需求与对策

“2016清华同衡第四届学术周”活动于5月9日-13日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学术周以“新视野-新规划:管理与实施下的城市规划”为主题,齐聚院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开展一年一度的学术研讨活动。活动集合“家国天下”共同理想及专业认同的热点话题,共同搭建美好人居建设平台,促进我国人居环境产业的发展。

  “2016清华同衡第四届学术周”活动于5月9日-13日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学术周以“新视野-新规划:管理与实施下的城市规划”为主题,齐聚院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开展一年一度的学术研讨活动。活动集合“家国天下”共同理想及专业认同的热点话题,共同搭建美好人居建设平台,促进我国人居环境产业的发展。

以下为本次大会的现场实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二所 所长 高珊

高珊: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今天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各位一起分享一下我们对总体城市设计的一些理解。也很荣幸能有机会得到专家的指正,与各位同事共勉。

  今天主要是提到总体城市设计的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积累和探索,以及我们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们想到的总体城市设计在我们整个工作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板块。我们对它的主要认识来自于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我国基于土地资源为核心的规划体系中,总体城市设计在宏观的空间层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它所具有的大尺度和多系统的特点,使其作为宏观空间决策首要规划,对后续空间规划有引导作用;

  第三它具有很强的可视性,易解读特点,被公众广泛认知,他也是很容易受到公众检验,是对城市执政水平进行考量的方案。

  谈到我们对它的总体认知,我们理解的总体城市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核心价值观的空间直观载体,所面临相应的需求也是空间策略的确定和推行。

  其实我们有很多建设非常有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城市,每个城市展现的形象风采,综合反映了它城市管理的水平,因为管理也是城市建设的必修环节。

  管理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管理目标的复杂性、管理部门的多样性以及管理流程的确定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在整个管理的需求过程中,能够使一个城市的价值观能够得到更好的输出体现,展现出相应的成效,这是我们所理解的管理层面的核心诉求。

  我们在进行总体城市设计这十年过程当中也听到不同的言论,从刚开始的总体城市设计好用到不好用到不能用,我们自己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转变。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下的总体城市设计其实也存在和管理三个环节的脱节的问题。我们总体城市设计更多体现在愿景和理想而缺少实际对象;我们面对很多的实施主体,但是没有部门分工的引导;我们的静态城市设计很难应对城市的动态发展。我们真正需要的总体城市设计应该是:它的目标更具有实际推动力,责权更明了,思路能够有前后一致的连贯性。我们认为总体城市设计所体现的其实是这个城市发展中的价值观的更迭,在空间中的直接映射。

  我们具有以上思路,也是来源于我们十年发展的思路和脉络。在我们总体城市设计的规划过程当中,今天仅以这五个例子来进行划分和阐释:前两年是在城镇化时期,我们所进行了两类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新城镇化的发展时期我们总体城市设计的思路得到进一步推延,逐步从对开始的完善规划体系到以技术对接管理,到技术与管理同步兼顾,到最后面向实施营造。

  第一发展阶段属于完善规划体系阶段,我们技术特点主要强化城市特色,并且提出技术服务的基本路径。它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更早是基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大发展的基本核心,因为改革开放,我们有经济非常活跃二三十年的特色。在这个阶段我们所理解核心就是以解决国家在国际社会方面生存的问题,就是以积极发展为主要的城市发展的导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化率和城市规模和各类型的建设突飞猛进,整个规划行业也得到了复苏。对各地方的城市发展而言,我们认为每个地方都是在以空间格局重塑的方式来竞争不同的资源,进行盛宴的分享。

  这阶段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积累,我们整体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共性很强。还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无知所以无畏,为把握发展机会而画地为牢,有一些意识缺失导致恶性事件发生,这些使我们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在初期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强化每个城市的核心特色,并且以技术管理方式能够对应到管理中,维系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2005年《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项目里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针对整个空间领域的空缺补足。整个内容基础上我们也是从空间得层面对城市的宏观、中观、微观以及相应空间能含有技术特点进行拆解。深度挖掘城市特色资源,从文脉与空间的对位考量角度以及生态持续特色的保护角度,都延续了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特色延续方面,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管理的方法和要求,并且实现了与成果相应的对应。我们在保证城市运行后续的依据上,从技术角度提出后续管理层面以及个案深化层面需要完成的相应使命。

  第二阶段也是我们整体的技术对接管理导向的阶段。这个时间内我们更加强调是一个多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和管理依据的实际可操性。

  这个阶段发展过程当中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二三十年阶段反思的过程。也是发展的核心导向,我们城镇化战略实施之后经济一直保持高位提速阶段,整个投资情况以及新旧城市发展的积累和问题积淀也在爆发。这个过程当中复杂性突出,难度相当大。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多因素和管理切实可行,是这个阶段核心特点。

  我们在这个阶段以2012年《武威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首先是从更多因素和角度,尤其是现状建成可操作性的角度对城市内部相关因素进行空间叠加,增加很多类型对空间的开发影响评测。第二,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也要确保我们管理技术的可行性,结合城市形象化和特色化的特点,进一步把一些特点融合到可操作性的成果中,进行后续推延,也为很多地段实施以及条件的设置提供宝贵的依据。

  第三阶段是技术与管理同步推进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强调是管理内容完整性和管理流程健全化的特色。

  在整个阶段背景情况下,我们开始进入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核心和合理配置资源,整个执行层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国土资源角度、产业空间角度都在强调存量,城市形象角度提出更多务实的经济、实用、绿色、美观的相应方针。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解决效果提升问题和精细发展的导向思路。重新审视规划行业应有的作为,我们认为在城市设计领域应该更加具有科学合理性,有一个更完整的可控性。后续实施管理环节也要有流程的保障。

  类似的总体城市设计领域也是有相当多的尝试,比如2014年《固原市特色风貌研究》项目,我们也是体现要以全要素设计对接管理程序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成果应用。

  首先,因为整个固原市面临整个市域空间的塑造,我们对生存空间的要素提取、活动空间的要素提取,硬、软两个层面进行相应梳理。整个要素梳理完毕之后,又从全域化考量角度进行后续持续推进。而空间领域我们依据城市格局,从市整体和县村等角度,完成整个层面对要素的分布以及相应的组合规律。要素涵盖整个城市方方面面,比如按照重要性分为主要和次要,按照类型还有性质和管理手段的不同,在空间上形成多样化的组合。

  其次,我们也提出分层级使我们的规划更具有管理的目标性。在整个这个设计的效果中我们更加强调是成果对规划管理的一个分级应用。我们在整个成果设计内容上也是提出了辅助决策的绿色应用手册,达成业内专家共识的红色专家手册,面向实施操作实施方面的辅助实施的蓝色手册。

  从行政领域来讲,我们成果从流程上得到完整推进,在固原的项目过程当中更加强调涉及它的管理机制,提出从决策到鉴定到执行机制,使我们相应成果对位于城市管理不同部门,进行相应的决策-鉴定-实施环节的考量。

  此阶段的第二个案例,我们更强调了是把具体的城市设计内容进行向下推延。以2014年《平谷新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整个项目里我们强调是从不同的管理层级空间上,行政权属上提出明确的要素和相应的要求。整个操作的基础上,我们也是针对不同的管理的行政级别提出明确的实施行动要点和计划。

  在城市建设大发展背景时期,人文认知对城市整体效果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在类似项目里提出很多人文识别的因素,强调的是确立公众共识,并且能够补充实施环节的方式,使项目完成落实。

  首先从整个技术路线来讲,我们更强调是人的认知角度塑造城市空间。对整个自然山水和文化记忆以及它的特色对物理空间的相应的认知,并且在这些认知基础上,能够汇总到我们的管理途径上。

  同时,我们在整个空间识别的角度也是以构建人的视角为出发的特色空间系统。并且结合这些空间要素以及系统的提取,提出每个系统的策略引导。在此基础上针对系统内的重要要素进行相应的筛选,并且结合要素提出具体的控制方法,最后整合迭代到我们整体的设计方案中。

  再次,从整体环节补足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加讲求的是从实施推进角度进行管理环节补足。整个工作脉络过程当中也会发现有空缺和盲点。地块相应影响区域的设计是有相应空缺。我们针对规划设计脉络责权内容进行划定,具体设计人员承担相应工作内容。并且在承担工作内容过程中,接受专家委员会和规划管理委员会等机制的检验,能够使城市所有环节保持它思路上的完整性。

  第四阶段在面向实施营造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强化的是城市价值观的一致性和延续性的问题。

  从当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相关政策出台,很多政策提出具体实施操作方案,还有对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都可以感受到当前我们城市设计是正在解决一个国家实践问题。城镇化过程中有很多城市成为最终的样本。新型城镇化也会经历这个阶段,为我们梳理出新的发展模式。我们更加强调是实效发展为导向,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验证。从规划角度所理解是在此阶段以人为本出发,同时提出实效管理相应保证的方式。

  首先我们在整体思路上的转变,也是达成城市所有人对城市价值的全方位共识,实现人的思想的认知。要形成彰显特色,以人为本的技术辅助的手段的方法。还有就是要构建一个刚柔有序、上下衔接的对接设计管理要求的这样一个体系。通过以上的方式来保证我们的实效以及实践的落实。

  第一,在整个思路方法上我们强调了城市要能够科学提取它的价值观所在,能让这样的价值观有效的得到后续延伸。所以在城市内部我们会更加注重它的历史渊源成型,也是它价值认知的根源,也进行一些数据化的评测方式,这是我们对它的一个判断的方式。第二,我们更多强调一个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的多元化的公众参与,以实现我们对当世价值观普遍的认知。前后两种基础之上,我们会结合城市整体的空间特色,使我们的价值观的体系在空间内部得到有效的挖掘和直观的展现和延续。第三,在价值观的延续角度,首先注重是城市空间承载中的价值认知导向的确定。我们会对城市的内部延续我们宏观、中观这样的空间统筹方式,在宏观层面更多面向公众实现全社会的认识,在中观层面更多是能够为城市定制一些特色化的空间,空间角度我们实施规划保证和实施的效果。我们强调的是城市整体特色提炼,骨架构建更丰富,系统感知更人性,以这种方式整合我们的方案特色。

  其次是城市空间营建过程中更强调价值导向管控,对此提出我们相应的方法。第一,我们在管控过程中树立以城市“地--管--人”三个方向为体系的基本思路,在人的认知角度划分为空间认知层次,划分严格的管理空间层次。我们城市的发展,每块地是具体可查的坐标。在可查坐标基础上,会设立具体可查坐标每一项坐标下管理的类型以及管理的方式,实现有效化的管理手段。第二,我们在城市管理中更加强调的是一个价值导向的传承,在空间管理过程当中强调很多工程项目需要与政府的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对接。我们梳理了政府的十三五工作报告,把我们认知的空间内容在十三五工作报告中得到体现。每一项重要的行动方向成为我们的工程项目包提醒整个管理层级,针对不同管理部门和内容进行具体实施和跟踪,同时后续推动计划,进行相应的成果展示。第三,在整个保障基础过程当中,我们强调的是一个协调监督、审查立法的方式,并且强调设计研究的机制成型,我们强调专业化审查和管理的方法。

  以上是对总体城市设计思路的十年回溯,在思路演变过程当中本人对总体城市设计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总体城市设计的职能需要新的认知。我们认为它应该是有延续性的城市营造。几乎所有的规划设计是跟着国家大的战略主脉开展的,我们从顶层空间决策逐渐走向空间落实方面。

  其次,因为总体城市设计的城市营造方式以及推进方式,设计师会面临有更多参者参与到营造过程当中。因而总体城市设计后续发展思路也会逐渐从技术主导,转变到对时政社会需求的关注中去。

  再次,总体城市设计的设计成果需要在管理角度进行相应考量。我们要理出适应管理需求的营造成果。城市管理是多环节、多部门,在不同的组织方法上协同工作的问题。我们要从以前的提供技术方案,逐渐过渡到要进一步结合设计管理要求,提出合理执行方式,来提高城市设计的行事效率与落地效益。

  最后,我们所理解的总体城市设计是要从城市营造事件角度展开相应设计思路。我们帮一个城市确立做事的方向,是帮助一个城市找到自己突破做事瓶颈的方法,也是帮助一个城市理清做事儿的脉络。

  以上是我们十年来对总体城市设计积累的浅见。

  谢谢各位同仁。

主持人张晓光:下面有请详规三所杨军所长做《收缩与整合,基于“营造”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报告,大家欢迎。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三所 所长 杨军

杨军:各位嘉宾早上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叫《收缩与整合:基于“营造”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每一年都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现在存在一些现象,一方面从制度层面看它是一个非法定规划,另外一方面从内容层面来看它往往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包括了定位、功能、交通甚至地下空间、海绵城市等等,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万金油式规划。问题来了,用一个非法定规划去统筹这么多内容,它的可实施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清华从2014年开始提出了“重回营造”的理念,提出我们营造的本质是针对真实的建设实践,而不是针对子虚乌有的口号和需求来开展我们的工作。我们可以有目标,可以马上行动,但不能没有工程的概念。而这个“营造”理念的背后首先依托的是清华大学三大学科群的资源平台,我们作为大学的规划院,理应将更多清华技术资源应用到真实的建设实践中去。然后是依托清华同衡自身五大板块、30多个专业分工研究所的组织架构。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三个实践的项目,去看看我们如何基于营造的理念展开我们城市设计实践。

  第一个是中国贵安生态文明的创新园,这个项目源起于201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访问英国的创新园,提出要在中国建立类似的展示绿色低碳创新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的创新园。随后中英两国,以及清华与BRE,也就是英国创新园的设计建设方,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去年6月份中国贵安生态文明的创新园已经开园。这个项目由中英双方将近20个团队联合展开设计,目标是要在中国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可以展示建设领域绿色科技以及制定绿色标准的一个创新型园区。对于这样一个园区,我们从设计,从营造的角度应该提供什么?我们的答案是,首先是一套低冲击的基础设施平台。我们充分利用原生地形,实现了单位填挖方量仅0.28立方米。第二是本土化、低维护的种植原则,我们景观的造价是周围公园造价的50%。第三是雨水方面,利用湿塘以及能体现贵州当地工艺的石笼挡墙技术,以及开放表面积达到98%的蜂巢约束系统作为路基,保证雨水最大程度下渗。第四是污水方面,从源头将污水分离为黄水、灰水和褐水,采用三套管廊系统,并在末端进行分类处理,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和污废零排放。此外,我们还利用周边大量建筑垃圾,通过再造石装饰混凝土等技术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其次,我们提供一套基准的信息技术平台。我们在园区的建筑层面使用BIM系统,再把这些BIM系统组合成一个城市级的CIM系统。利用绿色生态的传感器,我们可以实现在北京的控制室里对当地水系统进行智能检测,能源消耗实时监控,以及对室内外环境的实时监控。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推荐下,基于这个园区的联合研究平台已经纳入了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英成果,并得到央视、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第二个项目是2019年中国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园小镇,这是世园会历史上第一次用原生村庄去参与主题展示和商业服务。我们在这个设计当中,除了在形态上展现美丽乡村外,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把城市设计作为技术平台,整合清华大学与农村建设相关的科技研发资源成果,探索中国的乡村理想人居环境。清华大学有长达20年对中国乡土聚落的持续测绘,有历时10年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能源与环境状况的定量调查,有长达20年对建筑环境的监测。清华也参与了大量国家标准制定,拥有大量与农村建设相关的自有专利技术产品。比如能将秸秆转化为可燃烧颗粒的专利设备,我们将当地的一个废弃机械厂房进行改造,可以满足这种设备的安装要求。清华有高效太阳能空气-热水两用集热器技术,我们在设计中探讨如何将设备与农宅深度结合。还有可以解决分散式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将农村餐厨垃圾直接转化为肥料的技术,以及服务于乡村旅游的智慧导览技术。最后我们将这些技术真实的结合到建筑层面,得到这张技术集成的城市设计总图,这比一张表现图更能说明我们是如何探索乡村理想的人居环境。

  第三个重点想跟大家分享就是中国重庆前沿科技城项目,我们探讨的是一个在大尺度层面上如何实现营造的问题。重庆前沿科技城位于重庆北部,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核心区,它的定位是中国整个西部开放合作的先导区以及重庆市科技创新的引领区。整个规划范围21平方公里,今天重点谈一期建设范围,10.2平方公里。从项目特征来看,整个场地内高差接近300米,地形非常复杂。从建设量来看,原来控规的建设强度非常高,毛容积率达到1,属于中高强度开发。第三,它的功能是服务于前沿科技研发以及创新创意人群。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面向高端功能的复杂地形中高强度开发。目前国内针对这个类型的开发往往采用把山推平了来做,但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清华同衡针对这个项目组织了一个包含十三个专业的混合设计团队,同时在工作流程上改变了原来从现状调研直接进入多轮方案设计,然后提交成果的工作方式,加入了设计前的规划预评估和设计后的运营监控评估,从整个工作流程上对原有模式进行深度改造。

  首先说说规划预评估阶段。首先是一些我们常规都会做的现状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这次规划中加入了海绵城市预评估,我们通过对场地近三年内的年径流系数进行模拟,设定本次规划的年控制目标是80%,同时要做到对雨水中的悬浮物处理率达到40%,让雨水比原来更干净。我们通过对整个场地下垫面、汇水分区、汇水线、山体景观视线等分析,得到基于这张基于海绵城市预评估的城市山水景观格局,我们会发现,场地有大量现实存在的地形条件,不能简单推平了建设。同时我们利用现状的汇水点规划滞留池,用雨水来给我们做景观。第二加入生态城市预评估。首先保护它的生态敏感性,这一点很多规划也会做,但我们更强调的是对其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这个是基于我们景观生态学的理论。首先对生境种类类型和质量进行评估,看里面到底有多少物种。第二是对里面值得保留的、面积在一定数量以上的生态斑块要素,以及连接这些斑块要素,服务于生物生活繁衍的廊道要素进行保留和分析,最后得出我们在这次规划中需要完善的生态廊道系统。基于这个生态廊道系统,相比原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它更利于自然循环生态系统的保存,利于形成郊野型的绿地系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绿地的建设以及维护成本。第三是低碳城市预评估,根据重庆市本身的能源结构以及当地能源政策导向去预设我们的规划节能目标。初步判断宜在当地采用的能源技术以及这些能源技术之间的组合方式,并对这些能源技术如何在规划中利用提出设计标准。还有城市风环境的评估,因为重庆是一个夏季闷热的地方,风环境方面需要核心解决夏季风速的问题。最后是基于前面多学科预评估的建设基底判断,包括海绵城市角度、生态城市角度、不宜建设的坡度25度以上用地及地质灾害点,以及现在已批已建的项目,最后得到的才是我们在这次设计中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在借助于生态敏感性分析来判断我们每一块用地的建设强度。基于这样的规划预评估设计出来的方案,才是扎实的可以营造的方案。

  第二块是多专业同平台数字化设计阶段。其实原来我们规划设计也是多专业联合的,但它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没有办法精细化。第二是各专业往往是流水线工作,每一次迭代时间非常长。我们通过三维数字平台引入,可以实现非常精细化的即时迭代、即时检测、即时修正。这是在这次项目当中应用的叫做InfraWorks的软件,可以对道路的选线和土方问题进行即时计算,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多专业在一块合作,它就是一个即时迭代型的设计。我们进行了整体层面的竖向设计,可以看到我们的方案和场地的吻合度非常高。然后是地块层面土方量的精细化的测算。我们整个方案比原来的控规的土方量减少了54%。如果按照当地施工造价标准,这块给甲方减少的土方造价多达14个亿。同时基于数字平台我们可以展开更多的景观视线分析,可以展开微观的风环境设计,哪一块通风比较差,设计师凭肉眼和经验是看不出来的。可以进行精细化的海绵城市设计,通过雨水耦合模拟分析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地块级的海绵城市指标,每一个地块到底控制多少雨水,要用多少下沉绿地,多大的绿化屋顶,多长的植草沟,可以做到定量计算。正是基于这些地块级别的定量计算,我们可以确保方案整体能实现年径流控制量80%、悬浮物去除率40%的预定目标。能源方面,我们根据不同建筑物能源需求预测,给出分区域不同的能源供给方案,这块可以定量算出我们一年降低能源消耗1.68万吨标准煤,我们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也有很大的下降。以上就是三维数字化平台支撑下跨学科同平台即时迭代设计,它带来的综合效应不是原来设计师通过感性语言描述可以达到的。

  第三是在规划后的监控评估,这也是我们最近尝试的一个方面。传统的规划后评估,是以蓝图实现度为核心的评估体系。但预定的规划目标与规划蓝图之间本身就缺乏必然的关联性,规划评估应更多关注偏重人真实使用感受的评估内容,可在这方面,传统评估又缺乏监测、调控方面的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首先在海绵城市方面,我们借助清华大学的研发实力,可以在当地搭建一个包括有硬件支撑的海绵城市相关数据采集平台,传送到整个城市调控管理的市区级调控平台。还有建设部的考核平台,做到真实数据的一体化管控。能源监控方面,    我们通过绿色传感器,可以对我们室内外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环境质量透明化,能源消耗实时监控,节能减排效果实时分析。设计能不能达到预定的节能效果,我们是有数据支撑的。

  以上是我分享三个项目,最后回到我们基于营造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核心是两个关键词。第一是收缩,可以用两段话体现它的基本思想。第一是“城市设计是一把很大的雨伞,它撑开来覆盖面非常大,远远超出我们规划师的掌控范畴。我们怎么去把握它,不是东碰一下,西扶一下,而是要紧紧握住坚硬的伞柄,通过伞柄来掌控整个伞架,进而影响整把雨伞。”我们收缩到规划师可以真正掌控的城市系统,从而进一步去影响别的城市系统,城市系统间是相互关联的,最终实现这个美好的城市设计。第二句是“我们应该从全社会的设计者转型为有限平台搭建者,回到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就是提供基准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一个强化的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平台,把未来的城乡发展真正还给具体的使用者和创造。

  第二个核心词是整合。城市设计强调多学科整合是普遍的共识,我想强调的整合不仅仅是搭台子,那是资本的事情,整合对我们设计师来说更多的是对多学科真实、有限技术精细化的解构、重构和提炼,涉及大量的定量的跨界预评估、跨界检校等交叉学科技术,强调对城市设计最新的行业支撑技术、工作范式的学习和优化。其实营造是什么?个人感受它其实就是蕴藏在城市设计里的工匠精神。前段时间看个节目,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缺乏工匠精神,共识是因为现在没有人为工匠精神买单。而看看工匠精神非常发达的日本,其实它在战后二三十年里也没什么工匠精神,也是以抄袭和模仿欧洲为主。但当它到了60年代末,经历了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换的时候,我们看看他们做了什么。这个是日本服装设计界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三宅一生。日本服装界跟欧美学习二十年,这之后三宅一生在1968年在巴黎开了一场叫主题为“一块布”的充满了东方美学,将剪裁工艺发挥到极致的发布会,震惊了整个西方。他是用这种方式向欧美去表达,其实时装有西方的,还有东方的。我们现在中国正处于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当中,拥有这么大的市场,中国面对世界,我们应该发出什么声音?

  这是我们最近在设计中引入的一项跨学科的技术,叫做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我们设计的生态城市,这里的生物过了多少年之后真的像我们设计的那样过得更好吗,会增加新的物种吗,我们的环境真的适合他们生长吗?我们现在去普查当地生物的物种,定期的去回访,过了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规划是不是真的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好的影响。    也许当我们的设计师和专业的调查人员一起趴在地上、躲在草丛里去拍摄的时候,甚至在夜里做这个艰苦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这种工匠精神,会使这个职业受到更多人尊重。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张晓光:感谢杨军所长的精彩报告,他的报告提到两个词,一个是收缩,一个是整合。收缩这个词大家现在谈的不是太多,城市设计主流的观点是往外延伸。收缩我理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里面充满了一些辩证的思维。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四所 所长 于润东

 于润东:大家上午好,咱们这次大会的主题就是管理与实施,今天城市设计专场也是围绕这个内容。但这个内容对于工作仅仅十年的规划师来说是一个有巨大挑战的课题。今天我想基于过去十年的实践进行一个反思,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之后的再实践。

  之前的十年我们所进行的城市设计大量的是城市城镇化快速的进程下的新城。虽然有的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比较好的整体的框架性的实现,但仍然离我们的目标有比较大的差距。

  尹老师曾说过:不以实施为目的的城市设计都是耍流氓。这表明了我们希望能够把城市设计落实到真实空间的一个愿景。但在城市设计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困难,很难实现,首先是因为在过去十年中,城市设计的的需求层次决定了其产品供给,之前十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总体上还是一个宏大理想蓝图式的城市设计。这种城市设计可能在1.0发展阶段仅能能够比较好的引导城市结构以及路网,这已经是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的了。但也有很多情况下是城市政府进行招商引资的工具,或资本或开发企业来打动政府的手段。我们认为是由于需求,使得我们城市设计本身停留在了1.0的方式。

  但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城市设计向2.0进行转换。首先是我们的一个语境现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我们不再强调增量规划,更多是城市成熟区和半成熟区或城乡结合部的位置。面临大量真实现实的问题,需要更加复杂现实性需要我们去解决。需要资源整合和提升方式提升,共同问题就是政府和资本的博弈,我们需要城市设计往可实施化进行引导,达成共识。我们现在探讨的城市设计的问题,这不能是一刀切的方式。全国各个城市发展阶段,政府与资本的关系存在巨大差异。一线城市总体是一种强势政府和相对弱势资本的方式。这种地方我们可以以非常强势的城市设计导则方式要求开发企业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但三四线城市,可能面临被开发商绑架的现象。能招来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面临这样的尴尬。我们今天探讨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达成一个共识的城市设计的平台,能够实现政府和资本的博弈。如果说一个政府有时候会有一个宏观意向,相当于城市空间导演。每一个开发商是每一个小的片区,遵从丛林法则或者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规则方式,他是主角。那么我们城市设计是一个作为编剧和剧本,协调他们的关系,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中国大量二三线城市存在博弈相互平衡关系。

  第四我们反思之前十年城市设计为什么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是城市规划本身的原因,我们有详细城市设计,但是大量城市中,它的城市设计内容缺乏系统性。大量的城市设计是一种碎片化,这可能关注哪个片区,他就进行哪个片区设计。不同城市设计区间缺乏整合,未纳入同一体系。我们很多城市设计的空间存在我们的城市空间内,我们蓝图本身存在问题,我们蓝图协同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进行我们的城市设计的升级。

  结合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和我们面临的问题,新型城市设计跟我们十年前做的城市设计有巨大的差异。既有需求本身的变化,也有我们所面临语境和设计对象的变化,也有自身的方法进行迭代的存在。同时现在所进行包括互联网,包括我们各种新的技术平台也存在巨大的升级。

  如何来增强我们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如何进行以实施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呢?我认为提出这样总体思路和框架。首先应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整合,现在做的大量的城市设计都不再是一个新区,而是编制过很多规划,同时已经执行了一部分的情况的这种城市空间。必然对原有所有规划现状情况以及资源重新的挖掘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真实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评估。这种整合和评估应该基于一个标准是我们的价值体系。我们新型城镇化目标下一个整体的框架,同时应该把我们各种学科交叉学科体系在其中,和我们新的需求体系结合在里面,达到整体的城市设计的平台。

  城市设计如果希望这个平台已经基本达成社会各界相对共识的基础上,再往下进行实施的时候,需要本身进行逐渐的深化、迭代与递进方式。这个方面我们会进行总体向下的细分,一直指导到我们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进行一种动态和逐步更新的方式。最后城市设计的实现必然不仅仅是我们城市空间,首先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市政、交通、路网包括整体的框架。第二我们非常强调的是我们的城市设计的一个公共空间需要我们的景观环境的有效的支撑。第三是我们整个实体空间,包括建筑和修建详细规划支撑,最后包括我们多专业的支撑。

整体评估

  首先我们要对已经建设的情况和原有规划的建设情况,我们城市原有的资源,尤其是深入挖掘它潜在的资源,和被闲置的一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的资源优势如何把它重新利用起来。第三是我们面临真实的现实的问题,包括资本盘活,我们品质提升和棚户区改造等等。再把原有的规划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实际上它是一个巨系统的策略性评估整合,在做每一个具体城市设计过程当中都应该把这个纳入其中。

  我们在海口的海甸溪,以往有大量的规划,在总体城市设计里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应该把上一个层面城市设计的理念进行有效贯穿和有效整合。通过我们的分析和整合的评估,初步发现实际上原有控规和城市设计,没有把这个主线进行思考,都是以河为划分割裂城市两岸相互关系。所有地块也都是各自为政的方式,必然存在包括交通空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整体印象的现象。我们需要整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设计要素为主引,河两岸划成重点区或者是实施管理单元进行具体思考。这种整合情况下把现状的高度质量以及用地,以及政府新的诉求,市民的诉求整合在一起,形成我们城市设计基本工作的一个基础底图。

设计平台

  我们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城市设计可以说是立体式的蓝图,不是最终,是动态,是平台式的蓝图。这个平台式的蓝图有一个相对的方向和我们共识努力的导引在,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不停把我们各种价值体系、学科体系和需求体系和技术体系纳入其中。广义建筑学已经涵盖这样的理念在,通过城市设计核心作用,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本身进行综合性追寻。也有很多外延,艺术性、环境科学、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经济,就是我们现在探讨平台的含义。

  因此我们把一个正确价值观和真实需求基础上进行我们城市设计的整体框架和平台,制定我们城市设计的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是一个最终的。这个过程当中把我们城市规划的相关学科,城市规划相关技术,很重要是相对考虑了政府和开发资本的这样一个共识以及居民社会学的一些相关的内涵的提供。最后是我们规划实施的校核和反馈的方式。

  我们院也做过数字城市探索,我们认为做任何一个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把这个平台作为数字城市一种整体的打造。首先探讨每一个地块开发,把它纳入到宏观的整体城市设计,中观尺度控制实施单元判断优劣。不断通过具体方案的落实,把我们城市设计数字城市的平台不断的进行一个实现和完善的过程。

递进延续

  第三方面在这个平台基础上我们要把我们城市设计可实施方面进行推进,我们反思一下过去什么情况下哪种城市设计实施比较好呢?尺度适中,单一运营管理主体,中关村新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分散运营主体,非常难以进行统一实施。造成问题,首先从管理角度上来说,以前往往有一个相对尺度比较大的城市设计,直接划分城市设计的导则,到地块层面。缺乏中间层次城市设计的规划管理的一个控制。可以借鉴我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不同城市面临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运用城市法规化的管理办法,进行有效尝试和运用的一个探索。控制性管理规划体系来说有整体层面、街区层面、地块层面规划。同时有专人管理,有责任规划师。是非常好的动态维护机制,我们城市设计往往是换一些领导或者不停进行反复变化。我们认为非常需要建立中观尺度,跟街区层面类似的管理控制的单元,专人进行监控。总体监控之后,应该根据城市设计要素划分尺度适当,能够管理的城市设计实施控制管理单元。对要素进行划分,以此推进更新原有的控规划分。原来控规划分是主要的道路和河流进行划分,跟城市设计片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广州南沙新区城市设计中,基于原有,南沙片区湾区和村庄的关系。城市设计的时候首先建立成国际型湾区的概念,并在内部增加河涌成地模式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划分若干城市设计和可管理可实施的管理片区单元。可以看出我们迭代的思路,左上角在我们进行规划之前以前一个规划。我们没有再进行彻底推翻重来的方式,这是相对成本较高的方式。我们进行路网细化和功能混合化的植入,包括河两侧用地活化的方式,进行我们城市设计的实施,现在也正在实施过程中。中观尺度方面,希望为下一步每个地块的具体开发进行有效的指导。

  我们迭代的演进是点线面进行划分,包括上海所已经进行五类三级,像深圳重点片区,包括东南大学所提出城市设计特定意图区都有这样的内涵。不停的进行深化和改进,同时管理上应该有一个专人管理、长期跟踪、专家评审这样的有效的维护。通过长时间才能实践城市设计的有效的推进和实现。

实施引导

  最后一方面是城市设计必然需要下一个层次若干子项目进行实现,我们需要把这个项目进行一个有效的分解和划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我们开发持续和资金进行充分的考虑。比如说我们进行海口海甸溪及横河两岸综合规划和提升城市设计。我们制定好这些项目包和具体的实施的项目,使得我们规划能够逐渐的进行向实施方向进行推进。

  我们自身也进行了纵向递进和分解实施的努力。我们在汤阴老城进行了35平方公里的总体城市设计,我们对1.1平方公里老城区进行详细的城市设计。我们制定了不同层面的,对它的自组织和自更新奠定指导。第二是对重点特区,一个老建筑周边的地方进行详细规划。从而使我们的城市设计的整体意向能够向纵深有一个有效的实践,这是我们给他做的包括民宅自建的导引方式,对自建有一个有效的方式。

  除此之外我简单介绍一下九华山的旅游地产项目,可以看出我们在规划实施上面临巨大的难度,也是将近五年时间。从概念策划到详细规划到反复调整到概念建筑设计及现在也在向纵深的方式逐渐进行深化。

  最后进行总结,我所探讨的整合评估,现在我们这是老城区不可缺的方式。我们的城市设计整个系统,必然是一种从评估到设计平台到迭代递进到分解实施再到评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方式。这种体系本身是我们要建立的数字城市或者说我们整个实施的城市设计的整体的架构。

  最后说一点点感想,我们觉得虽然说今天探讨的是城市设计,大家感觉出来城市设计是与规划其他方面密不可分,有着非常强烈的相关性。我们应该把这种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抓手和工具,它并不个人实现美和丑的方式,应该为了解决我们现在城市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的真实问题与需求。为了将我们城市系统的生态完善,城市的结构的融合,城市的功能优化织补,资源价值潜能挖掘与分配,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发挥平台性作用。

  最后也是我们所坚持的从城市设计应该向设计城市转换演进,它的设计城市就应该你把城市所有精细化的东西考虑进来。也反思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做的城市太粗放,做的精细化严重不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我们对城市规划师自上而下的主观性,不是把所有任务分给城市景观设计师就可以了,应该是自下而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种开放和兼容度。不是打造最终结果,我们应该打造一个系统,我们自己也要往实施和设计方向努力,也要容忍别人的设计和实施。应该说我们最后希望建立这个方式以后,能够为城市设计实施,城市应该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主持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曹宇均

  嘉宾: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副厅长 李锦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朱子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设计管理处 处长 汪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导 王伟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敷 副院长/教授 段德罡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总规划师 袁牧

 延伸阅读

新浪地产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