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累计投入超4亿 实现贫困村、户双增收
“到村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差不多三个月时间,挨家挨户摸查,弄清楚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致贫原因”。2013年6月,顺德区扶贫驻村干部陈锦新住进了英德市大站镇黄岗村。地处深山的黄岗村面积40多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人,共有25个自然村,被长湖水库一分为二,共有17个自然村在长湖另一侧,往来要靠渡船再骑摩托车,一来一回至少要4个小时。
谈及三年驻村工作经验,陈锦新觉得,三个月走访花得值,“这是在为精准扶贫打基础。搞清了致贫原因,三年扶贫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陈锦新的总结道出了顺德区扶贫干部的心声。
在对口帮扶英德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三年时间里,顺德区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发力,把民生建设与产业扶持、集体发展与个体增收、短期扶贫与长效开发、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探索创新长效脱贫机制,促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开发式扶贫成果显著。
落实帮扶项目38149个
建档立卡,精准扶贫
摸清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顺德区在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之初,便认识到了这一点。2013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后,顺德区共派出68名帮扶干部进驻英德市、连南县35个贫困村,用了数月时间入户摸查,全面完成贫困村、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摸清致贫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三年来,顺德区共落实贫困村帮扶项目1475个,贫困户帮扶项目38149个。
与此同时,顺德区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帮扶制度。区四套班子成员各挂钩联系1个帮扶村1户贫困户,35个贫困村4137户贫困户全部落实结对帮扶责任人。截至2015年底,顺德区各级干部到户帮扶2.2万多人次。
35村三年获帮扶资金逾4亿
坚持开发式扶贫
在三年对口帮扶中,顺德区及各镇(街道)、各帮扶单位广泛动员筹集资金,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开发式扶贫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英德市古滩村,有两段主要农用灌溉水渠受损严重,村里1200多亩农田变成旱地,并种上花头竹。村民卖竹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顺德区北滘镇扶贫工作组了解后,立即向区扶贫办和北滘镇反馈,由北滘镇政府投入83.5万元修缮长4.2公里的引水渠,工程在2014年3月份竣工完成并投入使用,一举结束农田断水10年的困难局面,原来种植花竹年收入不足200元/亩,现在出租出去每年租金有600元/亩。整治后的农田在重新分配时,只分配份额,不分配具体地块,由村委会统一谋划发展,村民按份额共享发展收益。
同样在古滩村,扶贫工作组引进建设占地100余亩的浅水莲藕种植基地,为村里的贫困户及村集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在工作组协助下,引进社会企业成立英德市联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由顺德投入近百万元扶持资金,帮助古滩村和贫困户参与到莲藕种植中来。
三年来,顺德区各镇(街道)、各帮扶单位想方设法筹措扶贫资金,全力保障扶贫资金注入,为35个贫困村建设农田三面光水渠224.63公里、机耕路 31.41公里,新建和维修桥梁11座,完成村道硬底化164.94公里,实施亮化工程27个,完成饮用水工程57项,建成垃圾收集池287个。
截至2015年底,顺德区在35个重点帮扶村累计带动投入帮扶资金4.1445亿元,其中顺德投入帮扶资金1.6589亿元。
有劳力贫困户年纯收入过万
特色精准帮扶效果显著
对口帮扶要看实效,更要看长效。顺德区在帮扶中,着力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项目,通过开发式扶贫为贫困村“造血”,打造贫困村和贫困户长效增收机制。
在创业之星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主动向扶贫工作组提出开展养殖创业的意愿,有效实现了帮扶项目的传帮带作用。
为解决贫困户产销问题,顺德区在帮扶中还因地制宜着力打造养殖项目产销服务链。在同心村,顺德区大良街道扶贫工作组出资40万元投入五味子生态鸡养殖示范基地,采取“养殖基地 合作社 贫困户养殖 基地回购”的合作模式,为贫困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式服务。基地提供给贫困户已养殖45天以上的中鸡,贫困户养殖4个月,届时可由养殖基地以67元以上的价格回收,也可由贫困户自行出售。目前,该基地的五味子鸡已正式上市,并在花都和广州市区设合作销售点,市场反响良好。
据统计,经过近三年帮扶,顺德区帮扶的3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41万元,平均每个村21.19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104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