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占学:如何打开建材供给侧改革之门

在前不久行业协会召开的年会上,有专家提出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行业转型升级和产品从中高端走向高端,并去过剩产能的一个重大机遇。秦占学:建材行业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国家在政策上给建材行业扭转现状指明的一条出路。

  在前不久行业协会召开的年会上,有专家提出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行业转型升级和产品从中高端走向高端,并去过剩产能的一个重大机遇。在这以前举行的“中国建材业年度经济论坛”上,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讲话中谈到了供给端改革。2015年,《中国建材报》围绕中国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典型企业作了一系列的专题报道,在行业内影响较大,对振奋行业精神、实现新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这两年,建材行业进行了水泥错峰生产、中国制造等创新活动,也都可以说是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是将我们原来所做的相关供给侧改革方面的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和探索,提升到了理论和政策的高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对建材行业来说是不是一个机遇?又将面临哪些挑战?若是机遇,面对这个机遇,建材业应该怎么看、怎么做,从哪些方面入手?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

  供给侧改革解建材行业难题

  如果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么需求侧管理就像“高压锅烧肉”,肉是熟了但味道欠佳,而供给侧管理则犹如“文火煨汤”,肉不仅熟透了,而且有滋有味;若与医病相比,需求侧管理像一剂西药,可以立即见效,但不一定能够除根,而供给侧管理,则像一副中药,见效虽慢,但以调理为主,可以除根。现在国家经济出现了问题,需要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

  孟宪江:中央这次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盖了若干个行业,钢铁、煤炭等产业都是改革的重点,那这些行业先行实施改革,会不会影响到目前已是举步维艰的建材业的利润?2015年,水泥产销量只下降了6%左右,但利润却下降过半,产业生存环境恶化,供给侧改革对处于困境的水泥产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秦占学:近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各媒体关注的高频词。中央经济会议之后,最大的亮点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我就这个问题也有探讨,并形成署名文章——《发展绿色建材是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金钥匙》,在2015年12月11日的《中国建材报》头版见报。我个人认为,供给侧改革绝不是一天或者一年的事,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会经常听到这个词。

  现在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供给侧”的真正含义。在近期的多个会议中,也曾有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供给侧”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词汇,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与“需求侧”相对应。过去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需求侧管理,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决定着短期经济增长率。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救市,以及后来的家电、汽车和建材下乡,都是需求侧管理。这些举措的出台和实施是由当时我国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供给侧管理则包含劳动力、政府、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就是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如果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么需求侧管理就像“高压锅烧肉”,肉是熟了但味道欠佳,而供给侧管理则犹如“文火煨汤”,肉不仅熟透了,而且有滋有味;若与医病相比,需求侧管理像一剂西药,可以立即见效,但不一定能够除根,而供给侧管理,则像一副中药,见效虽慢,但以调理为主,可以除根。现在国家经济出现了问题,需要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

  对于水泥产业来说,供给侧改革更是迫在眉睫。产量下降不多,说明基础投资所带来的需求还在,利润大跌则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终极表现,要用节能减排等严格的措施将过剩的产能降下来,生存下来的水泥企业则就是优秀的,日子也会好过了。

  孟宪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建材行业来说,一样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从行业自身发展现状来分析,也特别需要借力改革,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可以说,这次改革,是一场及时雨。这将会给行业未来发展带来哪些重要的变化呢?

  秦占学:建材行业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国家在政策上给建材行业扭转现状指明的一条出路。要进行建材业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分析行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哪儿出了问题。现在建材业低迷的真正原因是供需失衡,但不同的产品又有其不同的状况,要打开建材业供给侧改革的大门,必须发展绿色建材。

  早在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和科技司协力推进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建设时,就明确了绿色建材的定义和内涵。绿色建材应是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本质更安全、使用更便利,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当然,发展绿色建材也非一概而论,而是分为建材工业生产的绿色化和建材产品性能的绿色化。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发展生态循环绿色建材是建材行业希望所在,其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当传统的建材全部被新型、环保、生态循环的绿色建材替代后,整个行业就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根据《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期间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改造既有建筑近6亿平方米。未来,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将成为一个巨大市场,有远见、提早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建材企业,将在这一重大政府决策之下抢占先机。

  供给的目标是满足真实市场需求

  所有供给侧改革,最终的结果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即用有效的供应满足真实的需求。现在我们依靠各种促销活动刺激出来的很多需求并不是真实的需求。

  绿色生产,是环境的需求、是地球的需求、是人类生存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产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孟宪江:您长期从事建材流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在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都比较有经验,请您从市场的角度,来帮助我们分析一下,如何把握机遇进行改革,谈谈改革的重点和路径。

  秦占学:我们的传统建材,主要是水泥、玻璃等大宗建材,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市场饱和状况,其产能过剩程度也早已为人所知。形成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大宗建材产品产能的增长大大超越了基础建设及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基础建设大大减少,影响了水泥市场的需求;房地产投资减少,则直接影响了玻璃的应用。这类产品不是结构性的问题,也不是产品规格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而是水泥熟料、玻璃原片绝对数量增长过快,供给大于需求。盲目粗犷的扩张方式使得国内水泥和玻璃的产能利用率常年维持在七成左右的水平,库存高成了行业的怪病。

  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只是简单低层次地限制产能增长,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并不是要停止生产,而是要通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让符合绿色产业政策的企业得以生存,要在现有的产能上进行绿色改造,绝对不能新增。若是受地域环境影响,即便是需要新增,也要经过再三论证,在极其偏远、极度稀缺的地区新增。绿色生产,是环境的需求、是地球的需求、是人类生存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产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所有供给侧改革,最终的结果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即用有效的供应满足真实的需求。现在我们依靠各种促销活动刺激出来的很多需求并不是真实的需求。比如,2015年“双11”一天的销售是900多亿元,这里面虚假需求应该占了一多半,因为当时图便宜买了一堆东西,但后来发现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要么搁置,要么废弃,要么退货。这就是需求侧管理造成的结果,在时间、金钱、资源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西方国家的水泥企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原材料企业,而是城市的“清道夫”,其主要功能是消纳城市垃圾。西方国家的基础建设很少,但他们的水泥企业生存状态很好,这就是主要原因。今后,我国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也会逐渐减少,水泥企业将来的生存环境会更加艰难,所以我们的水泥企业也要转型,转向绿色生产企业,成为消化城市垃圾的环保绿色企业。随着政府认识的逐渐提高和政策调整,对消纳城市垃圾这部分的补贴也会逐渐增高,变水泥企业为城市的“清道夫”,让我们的城市更干净,让我们的天空更蓝。

  国家正在做这方面的相应调研。现在的水泥、玻璃产业出现了问题,但陶瓷产业的问题就没有这么明显。陶瓷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市场充分,所有产品的进退都由市场说了算。这也表明,政府这只手在对产业发展的管理方面的进退要有科学性,松紧有度,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管得过多。

  现在的水泥、玻璃产业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通过兼并重组减量,将有效产能集合起来,绿色、先进的保留,以满足我国增速日益减少的基建项目和房地产投资的需求;二是落后的产能就必须淘汰。减量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否则会引起很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思维的转变很关键。今后,水泥、玻璃等大宗建材产业所谓的“发展”,不再是以数量为准,而是以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的贡献为基准,在质上求发展,以满足社会、环境的需求,其职能也发生着转换和转型。

新浪地产
关键词:建材行业  有效产能  建材产品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