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设计”建筑专业板块论坛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新常态·新设计”建筑专业板块论坛

提要:2015年5月20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建筑专业板块论坛在清华建筑设计院成功举办,会议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院士、总建筑师、教授以及设计界的精英与学者,会议上教授们对现场的观众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以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建筑专业二所所长、研究员担任主持。以下为会议实录:

  2015年5月20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建筑专业板块论坛在清华建筑设计院成功举办,会议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院士、总建筑师、教授以及设计界的精英与学者,会议上教授们对现场的观众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以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建筑专业二所所长、研究员担任主持。以下为会议实录:

  主持人:今天上午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先生做第一个报告。他演讲的主题是”重要的是得体 而不是豪华与新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

  关肇邺:大家早上好! 这个题目也是我想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新常态·新设计总的主题。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不是对这个词熟悉?可能也知道,经常有机会发表这个意见。第一次开始发表是在1992年,我先说明一下有时候数字和地名经常说错,请原谅我,在这个屋子里岁数大了。

  所以,我说的一些事情有什么不对的请原谅。

  这个题目我觉得新常态是一个总的政策和方向,在建筑界的表现也是很合适的,或者很长时间我们都需要一种新的做法。无论是建筑思想还是做基础设计,都非常符合这样一个题目。

  现在我用一些图片来给大家表示,我们都知道建筑适用、坚固、美观的道理是两千多年前罗马的一位设计师提出来的。适用、坚固、美观这个东西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一个是适用,比如说挡野兽,连野兽都挡不住你还要它干什么?坚固很难说,但是美观来讲慢慢才觉得需要美观。或者说主观上都决定了需要美观,或者说把它作为一个要求提出来。

  后来坚固这个问题不成问题了,因为技术发达了,只要你好好做,坚固上就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的问题,我从年轻的时候了解到建筑适用、经济、美观,特别是在我们刚一解放的时候,50天津。这三个次序没有改变,但是在美观上加了一个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个词语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熟悉,当时是很重要的,这个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刚一建国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打了十几年的仗,急需要改变这个房子,对美观的要求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注意美观,不是追求。

  这个政策在我们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的,后来逐渐的越来越少了,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条件下就要注意美观了,美观的分量是越来越大了,但是现在这三个元素已经不提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当然,现在的经济比较好。适用还是第一个的,美观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问题,是大家有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学校里或者学校界以及业界特别注重的问题,我觉得新常态还是要强调究竟什么是新常态。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条件发展了,这样一来经济在很多情况下不太被重视,而美观又受到西方很多价值观的影响,这个时候我觉得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

  所以我想现在提新常态也是要找一个究竟我们这个行业将来怎么样是最合理的,现在我就发现了我们有很多的建筑师,特别是中青年的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看法。清华研究院的院长是主张在地的,崔凯是主张本土的,我觉得本土和在地差不多,就是它所在的地方和文化或者是条件等等的,我没跟他们讨论过,昨天我才听到这么一个在地。

  凡是有一定成就的年轻建筑师,他们都要想一个词把他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相对来讲也是一种常态。可是我搞的时间比他们都长,但是我也想不起来有什么词能够把我的意思表达出来。

  我先说一下得体是哪里来的,我们没有特别的想到什么得体的问题。刚才刘院长介绍的我在第三期清华图书馆建设的时候,我做完了以后要写总结和文章发表,根据过程我就想到了一个得体,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当时已经有豪华、浪费的苗头,而我觉得还应该这样来表达。一开始我设计的时候,按照现在来讲是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人民服务,为先贤增辉,增加它的辉煌。

  我们先说得体,得体是什么意思呢?包括很多内容,一个是建筑的性质,大部分表现在它的外形上或者艺术表现上。什么性质?决定它是否得体最重要的是性质。你盖一个房子,不像那个东西是不行的,不像有各种可能性。

  简单说一下悦目,建筑人凝固的音乐,音乐是好听,悦耳。悦目也是这个意思,看着好看,比较简单的来讲就是好看。但是光好看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建筑师艺术它是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光好看不够,好看也是需要的,有时候也一定要好看。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好多大屠杀的纪念,好看什么呢?但是它需要这个东西,要表现它的性质,要表现它的思想。我们常给同学讲课的时候,说凝固的音乐,音乐里面也是这样。悦耳,谁听起来都觉得好听。可是有的很高级的音乐你反而觉得很怪,很暴力。比如说一些节奏感的音乐,一般不够悦耳,但是有它的思想在里面。

  第三个是级别,主要是在一个建筑群里面,或者说在一个城市里面,建筑有重要性的区别。在以前封建社会里头这个很重要,你即便要测的话,也是需要级别的。像北京的故宫最高级别,在中间。它一切的制度、高矮、大小、形式等等都有一定的级别。接下来是王府,王爷用红的琉璃瓦,还有用绿的琉璃瓦,再下级别的就是用铜的或者怎么样的。都是有级别的,现在我们都是看到的封建的都是,不要简单的看到它的消极的一面。

  这个级别实际上是让它和谐美,这是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政治的意义,这也是需要的。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在北京,我们那时候城墙保留的很好,下课以后去城墙玩,就可以看到北京城,那个时候我们叫树都,伦敦叫雾都,巴黎叫花都。北京那时候的树很多,整个城市是绿色的,中间一大堆金黄色的故宫。再一看城墙四周围隔一定距离有两个塔楼,就是城门楼,你可以想象这是非常美的。

  所以我不是说还要保留这些城墙,不可能的。梁思成先生为此呼吁的多少年,是他的很大的一个伤痛,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做。但是,从适用、经济等等各方面看没有人理解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没有用的东西,现在大家比较理解了。现在保存最好的是西安的平窑,南京的也保存的不好,但是都没有北京当年的好。

  回过头我们不用这些来判断,我们用技术的来判断也是最高级的。现在我们看这是最高级的吗?太糟糕了,现在看电视哪个法院都是大高楼、大台阶,当然法院这样做也可以,应该表示一种法的权力。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反而是挤在后面,当时没有这个概念。夸一下华盛顿,国会大厦是立法机构,司法是最高法院,白宫是行政,它就很注意这个级别。

  尤其是法律,这个级别太明显了。县级法院还是省级法院还是最高法院,这个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法院是藏在后面,根本露不出脸来,而且安的门像清华的二校门,像南京蒋介石总统府。你说这么一个样东西放在最高人民法院合适吗?而且建筑本身还是按照大会堂那个风格做的,所以这就不合适,级别就乱了。

  还有一个就是环境,我举的主要是和谐的关系,因为这个建筑在一个环境里面要和谐有很多的因素。一个是空间因素,一个是尺度因素,一个是风格因素,还有时代因素。也许还有别的,但是我们没有细细的总结,简单的来说一下。所谓空间因素就是说在它的性质、级别等等的基础之上,要对应它的空间关系。假如说两个楼挤在一块或者是怎么样,主要是尺度的感觉。比如说高矮、大小等等是空间尺度的问题。

  再一个是风格的问题,这个建筑和旁边的房子是对立的风格还是统一的风格,还是怎么样风格呢?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承认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和谐。这个为什么是这样说呢?当然现在说了很多,这个是跟我们先民的生产方式有关系,我们先民主要是指汉族而言,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因为他在一个土地上耕作,所以首先对他的土地非常爱。假如说在山边、水边上的环境,他是非常爱它的。

  所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在我们中国价值观上是很重要的一点,另外一个是我们家庭观念很强,这也和我们的生产方式有关系。农耕社会是一家一户,等到儿子娶媳妇,女儿出嫁了,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时候还是住在一块,所以有钱人的院子很大,甚至家族越来越大,就变成了很多现在的城市。比如说石家庄几百万、上千万人,当年就是一个姓石的人开始。比如说一个姓氏的人,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村。

  所以说家庭和睦推广到和邻里的和睦,推广到和民国的和睦,现在确实也是这么做的。这一点就跟游牧民族不一样,正好跟我们是对立的。因为他不是种田地,而是养牛羊马,主要是吃草的动物。他们一天到晚是赶着牛样吃草,等到水草没有了换一个地方,所以他对这块祖传的地没有兴趣,这个就决定了一个民族基本的价值观。

  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是受游牧民的影响,中东就在旁边,伊斯兰的风格非常重,而且西方人对身体非常重视。对于文武来说,中国是文在上,武在下。对于他们来讲武是在上的,比如说希腊人锻炼身体,斯巴达人生出来过几天死了活该,然后我再生。包括审美上,西方非常重视身体的美,中国恰恰是身体不能露出来,很宽的衣服,而西方是想办法把身体露出来。

  另外一个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当你强调一个人的体能、体力和技术方面,它就比较容易作为个人的出头露面就很重要。比如说罗马的斗兽场把野生宰了,马上就有人为他欢呼。如果你以前是囚犯,但是你把对面的老虎宰了,马上把你变成英雄了。

  还有一个是重视个人的尊崇,把人扔起来,中国是没有这样的。所以这些东西就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当然不能那么简单的来说,基本是这样的。战国的的时候,发现人家骑马和射箭很不错,所以学胡夫骑射。果然骑马和射箭越来越棒,汉人是不习惯这个,认为这个野蛮,儿子即位的时候又改回来了。

  这种思想的影响是持续的,这个是一方面。作为尺度的意思是大小,和环境有关系。按理说一个有道理的尺度就是什么是美的,这个大家都承认,人的身体是最美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看见的东西,看惯了就是美。如果说人像鸵鸟一样,腿很细,很高大,如果人是那样长也会觉得很美。现在我们看惯了人是这样,对称和谐的,多少的比例,这就是最美的。这个观念推而广之,和谐就是在这些地方的表现,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

  现在是有变化的,因为现在我们的经济能力强,技术先进,我们可以做很大的东西,逐渐破了人们的尺度。所以人的尊严就大打折扣,以前无论多大的宫殿细节都是人。比如说希腊的神庙和埃及的神庙,一定有很多的细节在那里,中国的建筑更明显。而现在不是这样了,特别是上个世纪一百年以前,是他们的基本思想少就是多,看不出大小,这个东西就不符合人以往对尺度的概念。

  所以说人在大桥、大楼、大玻璃前面一点尊严都没有,完全是一种附属品。但是我们现在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正面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这还是一个我们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风格是因为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起来,他们都有各自的背景,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风格。西方的、伊斯兰的、东方的以及等等的文化很多。东方得风格像我们建国初期,实际上是建国以前,国民政府迁都到南京以后,同一个建筑界的问题是问中央的领导,我们的建筑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要注意首都的风格。他们明确说我们要中国传统式的宫殿式风格,所以有一段时间,1928年的南京建筑,我那个时候也在南京住过一年,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那时候新盖的房都盖成宫殿式的,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山林,现在大家说的铁道部里面,我就住在宫殿式的房子里。

  等到解放以后,建国初年也是一样,问毛主席我们新首都要建,我们用什么风格?他说现在不要谈这个问题,没有钱。就这一句话就把这个事情推后了,但是当时梁思成现在是研究建筑历史的,对建筑历史非常熟,东西方文化也很高,提出了一个苏联的口号。而苏联在斯大林的指挥下是要做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而且规定好盖一个苏维埃的宫殿,四周是高楼。那时候做的还多不错,现在有很多,在电视里看到外交部,莫斯科大学也是其中一个。苏维埃体制的关系都没有了,斯大林去世以后也没有人管了。

  在中国的情况下,以梁先生为代表的一些老的院士,说我们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当时最多的是学苏联,而且批判的时候是从艺术形态方面考虑的。而且批判还有三四年时间,那时候刚毕业做助教的时候,我拼命的来推广梁先生的思想,后来我也被变成了小辈批判者。

  后来我成熟了一点,出国看了看。所以我觉得时代感也很重要,总而言之什么是得体呢?就是要符合这些因素,这觉得这是得体。有的就很不得体,现在得体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你是商业化了,还是非商业化。或者是商业化还是民化,因为建筑的性格头一个是性质,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两大类,一类是商业性,一个就是包括大学、博物馆、美术馆或者政府的机构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文化管理为目的建筑是很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个是商业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利益最大化。从建筑上来说就是要吸引大家的眼球,很自然的就做那种奇奇怪怪的建筑,现在习近平说不要搞奇怪的建筑,我觉得太奇怪了就是不好。但是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假如说你走这四化的方向,是市场经济的原因。所以这是和环境的关系,假如说你要盖一个商业建筑,干脆你就好好的听老板的话,他想让你盖奇怪一点你就盖奇怪一点,主要是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但是还有一种人不是老板,是领导。领导是要表现自己不怕花钱,南京区级的政府盖的像华盛顿国会大厦的风格差不多。这样的建筑头一项就不符,其实哪个都不符合,它就符合镇长或者区长的心态,我觉得这些都应该按照合理的方向去做。

  现在我说一说清华图书馆的问题,  现在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是清华的,这个是图书馆。第一期是1911年建的,这一条加上了一个小尾巴,这是正门,这是当时第一个请人做设计的。清华最早的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由外国人开始给清华做设计。盖了作为现在清华二校门,清华园三个字,咸丰的时候做的。因为当时皇帝经常在圆明园,一般都是王宫大臣有条件都在附近盖别墅,要不然上朝来不及。

  后来要改革,要盖新的学堂,辛亥革命成功那一年就盖了一个清华园,我不记得那个人的名字。等到1919年,过了八年的时间就要大干一场,这个时候找了一个美国建筑师,盖了四个主要的建筑。一个就是图书馆,一期。风格完全是按照20世纪初,红砖、宽窗,然后就是大礼堂1919年。这边有一个体育馆,体育馆前面的地方。还有一个是科学馆,叫四大建筑。

  过一段时间,这些房子不够用,就准备扩建了。我们不说别的,就说图书馆,图书馆要扩建的时候,那时候杨延宝先生刚从美国游学回来,大概是31岁。他想在正面的两边扩建,就像东南大学的做法一样。当时清华校长说在这里加一个还是配角,我要做主教,暗示杨先生要有新的面貌。所以杨先生就由这里到这里做扩建了,外表完全一样,在这两个之间做了连接体,房子都是两层的,很矮。这个是四层的,出现了一个45度的轴线。

  同时,它又盖了这个书库,1911年的第一期,1931年第二期,所以在技术和经济上没有太大突出,外形按照这样来盖也很合理。一方面变成了校长所需要的一个轴线,另外一方面是又做到一了,把一二期加在一块变成了衬托大礼堂的形状。但是性质是符合的,要让一点大礼堂。又解决了校长的要求,又解决了艺术的问题,所以说杨先生的做法是中国近代建筑很重要的一笔,当时他31岁。

  1931年做的第二期,日本占领了北京,日军把这里改成伤兵医院。等到日本投降以后,我们那个时候是上高二,快上大学了。早就听说有两个很好的大学,一个是清华大学,一个是燕京大学,我们就骑车过来看,那个时候是惨不忍睹。

  这个是1931年建的,那个时候才十几年过后我们去看的,但是简直是一塌糊涂。体育馆里有一个游泳池,体育馆后面就是大厨房,体育馆游泳池就是洗菜池,图书馆就是病房楼,里面各种绷带、血迹等等的。很好的楼都挖的是厕所,我们到燕大去,就是北大未名湖那里。他们在燕大占了八年,不是四年,也没有做什么破坏,综合研究所对校园保护了,当时我们的感觉是燕京比清华好。

  我后来接受了第三期的设计建筑,第二期过后的60年,1982年、1983年的时候。曲折很多,意见不一样。我再说一下四大建筑当时在国内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看是四小建筑,那个时候真的是四大建筑。虽然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师,当时大家觉得大楼重要,要不然我们建筑师就没事干了。

  等到过了60年以后盖这部分了,是有难度的。当时我们的价值观是要和谐,而且要有级别。在这样的环境里头谁是最主要的主角呢?应该是礼堂,无论是性质还是什么都是它,但是它比较小。现在新盖的这部分面积是一期加上二期的三倍,所以要想把它做好了,而不抢礼堂的位置是很难的,因为它太高大了。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和谐,和谐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它的性质,根据它的空间体制关系你要得体,我不赞同甘当配角,我们要争当配角,跟某些建筑师好机会来了,我做一个大楼扭着来,这样就成主角了,把礼堂压倒了。

  简单用了几个办法,第一个是把主体向后退,不是往前冒出来,把它藏在了院子里头。在外面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比较矮小的两层楼房子,当你站在前面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大,中间隔了一点东西的话,你马上又是另外一个感觉。

  这边和它对称起来,体量完全一样,形成一个入口的感觉,当你走过新的空间的时候。然后再让它拐弯,怎么样做到自然呢?我在这里做了一个水池,里面做了一个喷泉。1982年的时候经济很不宽裕,清华大学1922年级的校友毕业的时候送给母校一个告别礼品,这帮学生现在都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一般都是出国留学回来的,捐钱以后就做了一个青铜的喷泉,日本人来了看到这个好,为什么好呢?可以做子弹,铜的。当时这个校友放在这里,这个日本人就雇了附近的农民来拆,因为很沉,拿车拉,每天拉几十米,拉多少天到西校门,后来说不用拉了,日本投降了,这个就被遗弃在草丛中,等到我上学的时候还在。

  后来1954年盖了一个院子,把这个东西放在这里了。那时候没有钱,只是一个形式,不能喷水。那个老校友回来说怎么放到这里了?后来又搬回到这里,非常得体。

  总而言之,这个建筑我觉得有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个是用大体量往后退,门要放在这里作为入口。整个庭院的尺度要缩小,我们又注意到一期和二期的节点是这样的形状,每一节40米到50米。

  这个画的不是很准,矮的一部分也做了这样的东西,两个的距离差不多。现在有些建筑一下子好几百米都是一样,工厂和厂房、大桥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有的没有道理,不太重视尺度问题。

  另外是风格的问题,大家都用红砖、坡顶。另外一个是窗户,二期学一期做的是拱窗,在现代做拱窗挺困难,不能和60年以前一模一样。都是英制,原来一个台阶是3.8英尺。我们后来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图书馆合理数据,一个桌子两边是椅子,应该是五米。两米半一个开间太挤了,后来我们选用了五米的开间。我不细致说了,总的意思是外形和尺度感要得体。这个地方我们做了五米的,窗户也不能是拱形的。

  这是一期,这是二期,三期做了一个东西把它连起来。差不多是30米乘60米的大小,这是一个小院,有一点人的尺度感,也有图书馆的风格。这是四大建筑之一,体育馆和游泳池。

  这个平面看的不太清楚,第一期是深蓝,第二期是浅蓝,第三期是黄的。这个是现在正在施工的,基本上没完,本来今年就能够完毕的,后来出了一些公司事故,拖延时间了。

  这是图书馆一期的图片,当时给清华做的整体设计是这样的。老的图书馆和清华学堂,这个很好被保留下来,得了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大奖。又把将来的重点挪到了西边,全是西方的我觉得,不符合中国的习惯,但是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

  这个是一期,意大利来的大理石,当时清华有四大建筑名不虚传,这是上楼以后的样子。这个系第二期,有一个难题,这个部分是新的务中心,一期和二期一块做的,中间差了12年。杨先生要解决这个面和这个面之间有一个135度的角度,这个室内怎么做?现在根本没有问题,现在什么样的空间都可以。那个时候还是要整齐、对称,这个建筑我觉得做的非常好。

  这个是二层楼,主要的优势是在进去以后有一个过道。这里做了两个八角形的厅,这是一期和二期的阅览室和大阅览室,很巧妙的这个是八角形的,这个是半个八角形的,在各个方面的尺度等等的关系都做的非常好。

  这是两个八角形厅,通向阅览室的门做的非常好。这是前半个八角形做的楼梯,做的非常好。这是原来一期的阅览室,通过这两个拱形看到了门厅,一开始地面都是软木的。这个主要表现了我们的思想,老的方式是这样的,二层是主要层,一层都给法学院教授做办公室,这层是馆长的办公室。

  这一层我们设置了一个新模式,跟它有一个主题的呼应。这是由这个院里面看礼堂的背后,这是由大草坪看大礼堂。这张照片是冬天照的,现在这个季节长了树以后根本看不到。

  所以我说主角配角的问题在这里表现出来了,礼堂虽然小但是性质很重要。另外,它的风格也可以看出来是非常讲究的,我们盖了一个比它大十倍左右的建筑,看起来还是它的配角,这是主要说的问题。

  比如说从这里进来做四个灯,很自然的指向这个门。这里有一个院子,这是一大块。现在这是一些技术的房间,计算机房等等。二层是一个主要层,由这个门进来以后,这一点要稍微说一下。当时图书馆馆长对盖图书馆非常感兴趣,他就到各地图书馆看了。二战以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出国了,世界各地的去看。最后他得出一个观念,是当时外国的风气和当时的考察人告诉他的,现在的图书馆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做法,不是三分离的,一个是阅览的地方,藏书的地方和借阅的地方。这三个地方是分开的,来了以后写条子到柜台借书,他到书柜找书拿给你,三个窥见是分开的。

  这样的形式确实很不好,读者往往很失望。花很长时间找到的书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书,总是不好。所以现在所有的图书馆自己都可以去找,合适就看,不合适再找,看完了以后还得放到桌子上,开架式的。现在最合理的是这种的,也没有八角厅等等的,一进去就是这样子。

  因为我们知道二战以后要快,这是一个老的图书馆,它是一个殿堂,非常庄重的地方,一般要做的辉煌。但是二战以后都变成了这种样子,这位馆长是图书馆协会管建筑和设施小组的组长,回来以后就宣传最新的图书馆应该这样做,大家很开心。但是我做的设计思想和他不完全一样,我的脑子里想的是殿堂的样子,我觉得清华大学这么一所名校,学校里面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厅,有机会了,我一定要做一个大厅。

  我觉得他所宣传的空间就像一个超市,一排一排的架子,那里挂一个鲜肉,那里挂一个化妆品等等。所以我当时不同意,就做了现在的这个方案。结果那个馆长非常生气,要另外找别人做。后来找的是北京院,听说你们做了,听说是我做的,北京院很多都是我的学生,我们不做。这个事情耽误了一年多,后来在校内又搞竞赛,后来还是这样的,设计时间拖的很长,大概用了八年的时间。

  当然,还有很多的困难,那个时候经济不是很好,拼命的省钱,一千块钱一平米。没有用什么好材料,就楼梯用了一点石头。后来,盖好了以后有很多建筑界的名人来看,建筑协会秘书长说一碗很好吃的阳春面。在我脑子里是上海的小吃,最穷的人吃的,不花什么钱,但是很爽口,很好吃,但是我是满足了,基本上这些这么一个情况。

  这个可以看出来西山墙是这样的,这个是阅报室,对比一下时代感非常鲜明。这个东西放在这里了,安了泵和蓄了水。邵逸夫挣了很多钱,当时还说不能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后来谈判了以后才这样命名的,不是公开的讨论。

  其实我说这样还好,一开始把这么几个大字写上去也不好,所以最后就变成的了这样。对面做了五个拱作为连接体,里面是一个学术报告厅,非常重要的。这是由正门往东面,这是二期和三期连接起来的,一个空廊和报告厅。

  晚上是这样的效果,做了几个灯是为了强调入口。白天在西馆里面往东边看是这样的,因为现在花树长起来非常高大。这就是跟那个馆长闹别扭的大厅,大家觉得这样子的话还是很舒畅。原来是很多的小抽屉,现在变成了很多电脑。你要借阅的话,还是在这里办手续。

  门厅两边有两块休息厅,什么楼都有休息厅,有很大的休息空间。那个时候很少有咖啡座等等的。我想做一个,但是那个时候离不开政治报社,以前你想在学校里搞一个有名堂的东西,你必须申报党委,宣传处审查才可以,不能自己随便放东西。当时文革以后大家受思想束缚,害怕。那个时候我申请图书馆一定要有代表图书馆学习的语录,才能把它突出出来,不是一个商店。但是都没有人给你搞,我说我就自己搞,当然我也很害怕。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做了六块匾额,三个政治人物或者说思想人物,三个科学人物。三个中国人,三个外国人,三个古代人,三个现代人。这样就都有了,但是一共有六块匾额。

  比如说这一块是毛泽东,第二块是孔夫子,当时也是批孔过了,不像现在对儒家这么尊崇。第三个块是牛顿,我有什么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有一个是鲁迅的,马克思,都是关于学习的,有一点文化的气息了。

  这是里面的小院,简单说一下四期,我们这个图是在北边往难看,这是礼堂。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尺度感不好,图书馆和礼堂也很多的细节。这边是第一期,杨先生做的第二期,这一块一直到这里是第三期。现在又在这里加了两个,本来这是两个宿舍,后来把它拆了,很多人反对。但是地面上不够了,所以我们做了地下室。我做三期的时候想做地下室,当时他们根本不同意。因为一期是有地下室的,因为就在河边上,现在有一尺深的黄水,千万不要盖。现在北京的水位很低,这个时候没有问题了,做了两层的地下室,所以在这里做了下旋式的小花园,这是主要入口,朝北。这条路是很多宿舍,读者绝大部分是由这个方向来,以前得绕一个大弯,现在就把这个部分做一个主要的入口。现在都是这样过来比较顺畅,解决了三期和馆长闹别扭的事情。

  这边是立交桥,这是表示斜坡的,进去以后我这里做一个符号。由这边拐过去上楼,这是三期的老馆,做了一个休息空间。在这里又做了一个咖啡吧,跟外国学的。另外一个门也可以进来,这是在这里加了一块连起来的,两个小院,为了让一层地下室有采光,把做成下沉的了。主要的交通是经过这个检查口由这里上楼,这是小的地下室。上楼以后和老的图书馆连接起来,地下室有这样一个空间是看书等等的都可以,闭馆以后这里可以打开,你也可以通宵的看。

  四五层就不说了,中间都是大的书架,两边都是阅览的地方。基本上达到了效果,当然不是他跟我们闹,是我跟他们闹,闹的非常不愉快。这是我们最后一期的主要入口,进去以后右手上楼,一层和二层、三层大概是这样的。外形的大的轮廓和三期还是差不多,但是风格的形式是比较时髦的一些东西来做的。

  但是和现在来比这个不算大,在这里我怕生态方面、节能方面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将来会有问题,这个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总而言之,它的外形就是这样子。这个是草图,靠近门的地方。这就是原来房子的过街楼,从这里进出,现在这里开了一个门,可以进去喝茶等等的,再进去就是院子了。

  这是下沉式的庭院,二期杨老师做了斜面的,做起来比较有意思一点。这是入口,把这个符号放在了这里,中间是没有办法,就摆盆花,要不然可以不通过检查进去了。如果说来的VIP,就可以把花盆搬走进去了。

  过了闸口上二三四层,外面我加上的铅笔的轮廓,原来画图人不知道,看起来是漫无边际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南边做的墙壁,朝南的,可以看到外面的院子。这是第三期老期的窗户,在这里休息谈判都可以。

  这是四层和五层,围绕的方式。这是楼下的地下一层,你刚进大门的时候会暗示你底下还有一层,要不然别人不知道。

设计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设计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