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之外,采购方想要什么样的智能空调?
在中国制造4.0的大趋势下,“互联网+”的东风劲吹,掀起了许多行业转型的风潮。几乎所有行业都开始“触网”,房地产行业也自然首当其冲。在中国房地产采购平台等全新的线上采购模式逐渐成熟之际,连房地产的采购环节都开始互联网化。采购的目标,各种部品部件企业也自然加快了智能化、互联网化的脚步。
空调似乎一直是智能化的焦点话题。关于空调的话题从去年十一的价格战开始就持续不断,以至于到五一节前的最后一天,国家发改委召集了各大空调生产企业以及大型网络零售企业负责人,告诫不许打价格战。在那之后智能化似乎成为了空调企业新的发力点,然而在形形色色的“智能”中,许多功能更适合终端消费者,开发商等采购方想要的智能又是怎样的呢?
移动终端远程控制
实际上,从空调开始“被智能”以来,远程控制就是被所有企业认为是步入智能的第一步,几乎所有的智能空调都具备此功能。比较代表性的是海尔,在接入苹果的HomeKit后,不仅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还允许iPhone、iPad和iPodtouch用户通过语音来对空调进行不同场景的设置、调节风速和温度等,可以说把远程控制操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远程控制普遍被认为是一种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智能化应用,对开发商等工程甲方的吸引力不强。其实这是由于早期的远程控制平台过于封闭,只允许少数控制终端介入,无形之间给使用者增加了麻烦。而使用更开放控制平台的远程控制智能空调,开发商也并非不能接受。5月13日,海尔空调与俄罗斯第三大地产商PIK达成跨界合作,这是俄罗斯房地产领域第一家大规模引进智能空调的企业,未来PIK不必通过中间渠道商即可直接大规模采购海尔智能空调。PIK尽管是一家国外开发商,但是其“希望通过海尔智能空调的远程控制功能,吸引年轻客户”的想法,与许多国内开发商对目标客户“年轻化、个性化”的定位不谋而合。可以说,远程控制是最简单、最常见的智能化,但只要做到极致,同样能够吸引开发商的目光。
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开发商等采购方对于任何部品部件,最终考虑的还是性价比。通过智能化方案,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运行能耗,最终能够为开发商降低成本的空调产品,在开发商眼中无疑“更智能”。在建筑中使用节能产品,还有机会申报节能示范建筑,获得节能补贴。对于视成本为生命的开发企业来说,无疑是成本与口碑的双丰收。因此,能够通过智能感应系统,调整空调运行节省电费的智能空调也一直收到开发商的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以往项目数据的智能空调产品,会更收到开发商的青睐。
海尔今年就瞄准了这两个方向,推出无线互联的磁悬浮中央空调新品。海尔商用空调产品企划部企划总监杨宝林表示:磁悬浮在全球来说,尤其是欧洲和美国发达地区普及率非常高。海尔从2006年展出了中国第一台磁悬浮中央空调,到现在应该是整整9年多的时间了,这9年期间国内涉足磁悬浮中央空调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也能够反映出市场对于节能空调的迫切需求。同时空调的控制管线是中央空调系统中最容易出现故障的部分,哪怕是质量最好的控制管线,在使用5-6年之后也需要更换,这对于全部内藏的空调系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无线互联空调通过无线WIFI连接让室外机与每个室内机相连,提高的系统的可靠度,也免去了更换控制线的成本。开发商自然会更欢迎这种能够为他们减成本的“智能”。
信息收集用户反馈
许多开发商,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已经开始谋划“轻资产地产”的转型之路,更希望成为一个社区居民的服务商。这就需要开发商,通过大数据收集大量的居民生活习惯信息。以万科、绿地为首的大型开发商早就拥有了大量的客户体量和数据,能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自成一派”。对于在大数据上发力稍晚的开发商,智能的家居产品,包括智能空调,就能够助其一臂之力。
一直以核心科技为卖点的格力在今年3月就牵手360,开始大举进军空调智能化。希望依托与360的合作,让自己的智能化空调能够反馈并整理更多的用户数据,并同时保护WIFI等远程控制线路的安全。而海尔在4月更是与阿里智能同时发力,推出了适合年轻人的智能化空调产品。通过自定义、自学习、自检测、自保修等完全智能化的自主功能,收集并反馈用户的使用情况;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可自动运转优化空气;先于用户的感知发现故障,并会自动上报用户服务中心。能够收集住户的使用习惯并提前保修,除了能够提升住户体验,让开发商获得更好口碑之外,同样是一个能够让开发商获得“干货”的智能亮点。
小结
国内的空调市场还是颇为躁动,一些简单的“伪智能”加深了人们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怀疑,更容易会产生“智能空调不过如此”的判断。不过在细节上做到极致,让智能能够真正为住户、为开发商所用的智能空调,依然能够在“互联网+”的蓝海中,开辟自己的航路。
本文为新浪地产(微博)独家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手段侵犯本网权利。 已获许可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新浪地产”。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