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省市行”为防水健康发展安装“加速器”
严重过剩的产能和居高不下的渗漏率是当今我国建筑防水行业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行业乱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行业质量提升活动,通过采取打假扶优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行业形象和市场环境。
今年,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往年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措施,开展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省市行”活动,形成由质检总局总指导、协会总协调,地方行业社团和相关委局及重点企业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近日,《中华建筑报·中国防水》周刊记者就该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和具体部署专访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
记者:请问朱理事长,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活动已连续开展两年,如何认识其意义?今年行业质量提升活动与往年相比有何创新?
朱冬青:该项活动开展两年来,对改善市场环境,推动结构调整,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行业产能过剩主要是伪劣产品的过剩,而优秀企业的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这从各地的主流企业加快扩产扩张步伐可以看出。通过清理整顿,既铲除了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存土壤,也为名优企业腾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建筑防水的质量将不断提高,整体建筑质量和寿命也得到保障。
2014年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省市行”活动的开展,既是往年活动的延续,也是为落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建筑防水行业质量建设促进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国质检监联〔2013〕644号)文件的精神,推动质量提升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营造质量提升环境,促进包括《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2013版)、《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等相关政策“落地”。其创新的地方在于,通过总结前一阶段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提升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选择建筑防水卷材主要产区和重要市场集中的省市加以推广,加强当地建筑防水行业质量建设,促进当地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和深入开展,我们建立了部际协同、社团联动的运行机制,在质检总局总体指导下,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总协调,地方社团组织和产业联盟企业与当地质监、工信、发改和住建部门以及主要生产企业共同推进此项工作。活动领导小组根据防水卷材主要产区和重要市场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计划在上海、天津、深圳、河北、山东、北京、浙江、四川、湖北、辽宁等10个省市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上半年在5个省市开展,下半年在另5个省市开展。
记者:如何使此次活动更加深化?
朱冬青:我们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加强顶层设计工作,加紧制(修)订相关提升建筑防水产品和防水工程质量的政策法规。目前,很多地方都有建筑防水材料备案制度、产品监督抽查和建筑工程专项抽查等质量建设的相关文件,需要进行分析整理。对文件缺失的要向政府提出建议,出台质量建设的相关地方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如:省级鼓励、限制、淘汰产品目录;地方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产品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抽查措施等制度性文件等。对于有规定,但执行不力的,要协助政府建立有效的工作体系,督促政府加强执法力度,如:组织质检、住建、工商、公安等政府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对举报案件建立规范的处理流程;核查工程备案信息,并予以公开等。
记者: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省市行”活动有哪些部署?
朱冬青:一是对制售假冒伪劣防水产品和生产低于国标产品的违法行为,要加强举报和加大打击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在区域市场形成健康的市场环境,为优质产品腾出市场空间。
二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律,按照《关于加强建筑防水行业质量建设促进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文件的精神,推动优秀企业建立区域性质量提升联盟组织。发挥企业联盟作用,引导市场理性竞争,有序发展,协助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共同抵制假冒伪劣、生产低标产品和恶性低价竞争等行业陋习。以建筑工地为重点,加大省市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自律性监督抽查的力度,让制假、贩假和用假者无处藏身。
三是工作机构要深入企业,摸清当地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政策宣贯、证后监管、分类监管、质检“利剑”行动等质量建设。
四是为扩大质量提升工作的影响力,形成社会舆论监督的氛围,要加强对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省市行”活动的报道,加大对政府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商、业主、住户以及生产施工企业宣传建筑防水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和建筑渗漏的危害性。
五是地方质量提升工作机构及时向协会汇报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绩,协会对质量提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将成功经验及时总结并进行宣传报道。
记者: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朱冬青:我们希望该活动的开展,推动主要消费者(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建立以品牌和质量为导向的消费理念,推动主要生产企业建立以品牌和质量为导向的商业模式。使该活动能成为建筑防水行业向健康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