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324名受访毕业生显示25人已买房
七月,正是又一年毕业生告别青葱校园的时光。在这个本该结伴旅行、尽情狂欢的阶段,“你买房了吗?”接在“找到工作了吗?”后面,成了同学间相互问候的句式。青春被一下子拽到了现实的柴米油盐面前。全国各地出现毕业买房现象的报道,并造出了一个新的词汇———“毕房族”,百度百科甚至还收录了“毕房族之歌”:“你只看到我的房子,却没看到我的担心……其实我们真的不想,为高房价代言。”
为了更客观和深入地了解当今大学毕业生购房的情况,本报向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应届毕业生分别随机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收回的324份有效问卷中,25人已买房、41人正在考虑(指家人已有商量或已有看房行为),总计有20%的比例已经或正着手买房。即便绝大多数的同学尚未考虑,这一数据也足以显示买房在毕业生群体中已不是个别行为,何况在已买房和正在看房的群体中,主动说服父母的比例分别达到36%和63%,可见他们在购房行为上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对于购房原因,出乎意料地,首选“希望有安定的居住环境”竟然比“房价一直涨,早买早划算”和“家庭投资”的还多;至于尚未考虑买房的原因,排第一位的果然是“房价太贵,买不起”,其次是“不想啃老”。
值得留意的是,整个调查中,认为“一直租房也挺好”的人只有11个,仅占4%,而尚未考虑买房的258名毕业生,有37%的表示对已买房同学“羡慕嫉妒恨”。
已买房的大部分还没找到工作最多是在老家买两房、三房
“毕房族”也多选中大户型背后是房价持续上涨造成的恐慌
于长江:“毕房族”关于户型的选择最出乎我的意料,怎么大部分人选择两房、三房甚至更大户型,而选择一房的很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大多少系主任夫妇带着孩子住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算是福利分房里很好的待遇了,当时我家6个人住的房子才28平方米,就是一厨一卫一房间,床都是叠起来的。到现在30年时间,住房需求发生这么大变化,是该归功于商品房建设的成果,还是该看看是否观念出现了问题,太多人过早地、一步到位地追求过大的房子?刚毕业一个人打拼,最多也是小两口,照理说就算买房买个一房一厅足矣,更大的户型超乎刚性需求,个中原因我听到的说法更多是在“未雨绸缪”,担心以后房价更高更买不起,趁早一步到位买套够以后家庭住的,而且很多都是倾尽全家积蓄,这是房价持续过快上涨给大众心理造成的恐慌。
正在买的大多主动说服父母“希望有安定环境”是首要原因
一出校门就被房地产“洗脑”
冯原:对比第一部分的这一题,可见在买房主动性上,正在考虑买的人比已经买了的人明显更强。还没毕业就已经买房了的,大多数是父母的主意,“被买房”,而现在考虑买的,大多数是在积极主动说服父母,可见学生们一入社会,就会受到房地产营销的“干扰”甚至“洗脑”,正如有专家学者提出“早买房早孝敬父母”的观点受到追捧。
过早买房削弱年轻人冒险精神
冯原:这一题的结果出乎意料,选择C“希望有安定居住环境”的竟然过半,甚至比选择A“房价一直涨,早买早划算”的人还多了一倍。刚走出校门,理应青春激扬、意气风发,现在就求安定是否太早了?过早买房削弱了年轻人的冒险精神,他们现在最该拥有的是梦想,敢于去尝试和创造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选择挣钱买房供楼生子这样一条路,更何况真正的安稳不是房产能保障的,而是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识、修养、能力后,才能自食其力地保证生活品质。在西方文化中观察不到这样的现象,他们希望年轻人自食其力,勇于冒险,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尚未考虑的多因房价太贵 近4成表示“羡慕嫉妒恨”
我对想一直租房的人很感兴趣
冯原:我对选择“觉得以后一直租房也挺好”的这11个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不是还没想过这个问题,而是想过后觉得不一定要买房,这当中可能有房价太高恐难企及的无奈,但至少也体现出对于当前社会全民谈买房下的“离经叛道”。我很感兴趣,他们工作后准备怎样支配收入,赚得人生中第一桶金后想要做什么,也许他们会用来创业或者继续求学,哪怕是更多用来旅游,也是丰富自身增长见识。
关键是大多家长愿意被啃老
于长江:还没考虑买房的原因有个选项是“不想啃老”,选的人还挺多,这点是否值得褒扬,我不确定。当然,首先这反映年轻人的自立自尊,这点值得肯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老人实际上是愿意甚至主动要求“被啃老”的,因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还是得靠子女,他们担心丧失经济能力后在家里被边缘化;再者房产依然是中国主流价值观里最能体现家庭财富甚至家族传承的部分,所以给子女买房就成了父母们主动承担的责任。
当前是否已买房?
A.已经买了(指已签购房合 同或已交定金) 7 .7%
B.正在考虑(指家人已有商量 或已有看房行为) 12 .7%
C.还没考虑 79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