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高置地的2013:挣扎与绝望
新浪乐居讯(编辑 徐佳)在挣扎许久后,盛高置地还是未逃脱被收购的命运。5月8日晚,盛高与绿地联合宣布,绿地以30亿港元认购盛高60%股份,盛高置地将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这是继绿城后,内地又一家房企的断臂求生。据新浪乐居了解,在收购之前,盛高一直饱受销售亏损、巨大的债务压力等问题的困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企称,其实目前盛高的资金链情况相当于当年绿城最艰难的时候。
2013年,是盛高成立15周年。在今年4月25日发布的2012年年报中,盛高对2013年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展望,谁承想,变化竟来的如此快。
销售亏损 高负债压顶四处融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盛高的危机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时,盛高已开始走下坡路。据其公布的2011年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集团合约销售额约为人民币32.07亿元,比上年人民币63.9亿元大降近一半,合约建筑面积总额达188904平方米,按年跌60.8%。
据其2011年6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盛高置地的负债率由2010年的52.4%飙升至107%。
在盛高今年4月25日发布的2012年年报中显示,公司收入仅为17.7亿元,较此前一年锐减69%,同时净亏损达到9.38亿元,而2011年公司还有8.98亿元净利润。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1.3%,而净资产负债率更高至435%。
对于盛高来说,销售下滑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只能借助融资缓解。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时盛高获得中国工商银行未来两年使用的国际贷款的支持,达人民币100亿元。另外,盛高还与东亚银行上海分行协议获得6亿元人民币融通额。2011年4月时,盛高发布公告拟发行2016年到期的2亿美元优先票据,年息为13.5厘。
去年9月时,穆迪将对盛高的评级从B2下调至B3,亦将盛高的高级无抵押债券评级从B3下调至Call,对上述评级的展望为负面。穆迪称,盛高面临日益上升的流动性风险,原因是其销售的现金收入不足,削弱了该公司为运营及偿债提供资金的能力?
半年时间变卖3项目自救
除了四处融资外,频频变卖项目套现成为盛高的脱困之道。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月6日,盛高发布公告,公司以10.9亿元的价格将间接持有的无锡新都房产开发公司60%的股权,转让给了无锡太湖新城发展集团。
2012年11月21日,盛高置地公布,向独立第三方出售上海市黄浦区地块及办公室大楼,总代价9500万元人民币。该办公室大楼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共20层。预期交易录得2000万元亏损,戴德梁行在去年6月底时估价该楼宇之市值为7.32亿元。
2012年6月30日,盛高将无锡一26.3万平方米的项目,以9.65亿元的出售给了恒大地产。
对于上述三次转让行为,盛高董事会主席在2012年年报中称,通过股权转让,改善了集团的流动资金状况,减少了未来的财务承担,提升了集团的现金流量,也为公司抓住其他投资机会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
业内人士称,半年内变卖三个项目,由此套现的20多亿元,对于处于高负债率的盛高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很难挽回困局,没能根本性解决公司资金压力。
激进的土地策略 多数项目受限购影响
“盛高大举扩张的这几年,正是调控日益严厉时,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一位不愿透露醒目的房企告诉新浪乐居。
盛高的扩张大计仿佛还在昨天,但一切都随着与绿地的联合公告而成为历史。据新浪乐居了解,盛高是一家在上海起家的地产企业,由公司董事会主席王伟贤创立。2010年时,王伟贤以30.5亿元身家位列第364位。自2006年香港上市后,其开发的项目集中于上海,此后逐步扩张,足迹遍及9个城市,以长三角为主。在其2012年年报中提到,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集团持有优质土地储备资源约470万平方米,足以应付未来数年的发展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盛高的发展战略中,一直坚持“2 X”的产品策略,即城市社区、城市综合体和城市休闲三条产品线。但由于受到限购影响,盛高的销售一直比较缓慢。在其2012年年报中,提到二线城市占合约销售额的主要部分,其中无锡项目贡献了34%的合约销售额、海口贡献了25%、常熟贡献了17%、昆明贡献了9%、太原贡献了6%,苏州贡献了4%、上海贡献了5%。
此前申银万国的一份研报显示,无锡禁止购买第三套房的限购政策对盛高在当地3个高端地产项目打击较大。而对非本地购房者的限制讲给公司在海口开发的2个项目带来压力。
统计显示,盛高进入的上海、昆明、黄山、常熟、无锡、苏州、海口、太原8个城市也只有黄山、常熟无限购令。销售的缓慢直接影响公司现金流,导致其在后续的拿地过程中改变策略。据了解,盛高在2011年4月时原计划购入宁波一项目地块,规划为打造集团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但三个月后,公司宣告终止对该项目的收购。盛高高层透露或与限购下项目滞销和财务压力有关。
对于面临的困境,王伟贤在2012年年报中也承认是决策的失误。他在2012年年报中表示,究其原因,一是产品结构中高端物业居多,受政策调控影响更为严重;二是未能及时有效将调控节奏和销售节奏衔接;三是物业交付上出现偏差,直接导致部分已售物业无法结转;四是集团所辖的酒店运营效率有所下降。
“2013年,恰逢盛高置地成立15周年,15年的成长,既有创业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我们相信盛高的业绩将全面扭转,将继续坚持选择优质的土地、建造创新的产品,还要投入更多资源打造好而不贵的城市住宅精品……”这是盛高在2012年年报中对2013年的展望,只是,一切已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