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

提要:(七)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机构与专业技术队伍的能力建设附件:“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措施可实现的节能量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 6 公共建筑节能运行 实行能耗定额和级差电价,全市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电耗降低12% 节约97.06万吨标准煤


  3、进一步强化推进建筑节能的体制机制和技术保障体系

  ——加快建筑节能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市实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公共建筑空调温度调控的监督检查制度、新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建筑节能审查结果备案制度、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备案制度、房屋销售过程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环节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督执法,加强了对建筑节能材料与产品质量的监督执法;出台了对既有建筑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农民新建抗震节能型住宅与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资金补助政策以及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资金补助政策;在2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91万平方米居住建筑开展了供热计量收费改革的试点。

  ——加大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数据远传监测技术、气候补偿烟气热回收等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太阳能辅助采暖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浅层地能与污水源热泵建筑供热技术在我市规模化推广;承重保温复合混凝土砌块、木塑模板墙板和再生混凝土骨料及制品等建筑材料在我市工程中成功应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向进一步保证建筑节能需求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断桥铝合金、玻璃钢的节能门窗的性能进一步提高;住宅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启动了规模化的工程示范。

  (三)当前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节能市场推进机制尚未形成,低碳和绿色建筑消费理念尚未被普遍认同
  
  北京市集中供热建筑尚未全面实行按供热量计量收费,公共建筑与供热企业也尚未实行能耗定额与能耗级差价格,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消费理念还没有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大部分新建建筑只停留在满足建筑节能强制性设计标准的水平。部分新建公共建筑追求造型新颖特异和豪华装修,制冷、照明能耗高。建筑物使用人和运行管理人员行为节能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2009年城镇公共建筑的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46.6%,总耗电量增加了一倍,单位面积耗电量增加了37%。市民在住房消费中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不够,企事业单位对节能技术、节能改造和节能管理的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合力推进建筑节能的氛围。“十一五”时期完成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绝大部分是财政负担改造费用的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公益性建筑,以及房管部门直接管理的住宅,各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建筑和所管理的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
  
  2、建筑能耗计量、监测手段不适应建筑节能的需要
  
  北京市大部分民用建筑未配备供热计量装置,预缴费用的IC卡式燃气、电计量表的实际能耗数据不能及时上传汇总,不能准确掌握各类、各栋建筑物的实际采暖、制冷、照明能耗水平,也不能准确掌握热源、管网的热效率状况,不利于建筑物产权单位、管理单位和供热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节能管理与技术措施,影响建筑能耗统计和公共建筑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等管理工作的质量。
  
  3、建筑节能市场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新建建筑施工过程仍然有执行建筑节能施工与验收规范不严格的现象。部分建筑节能材料与产品的合格率偏低,采购交易中存在违法和不规范行为。建设项目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调控制度的实施尚未全部落实。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与世界城市在建筑节能方面的主要差距

  1、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方面的差距

  北京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我市新建居住建筑外墙传热系数限值为0.6-0.45W/(㎡ K),外窗的传热系数为2.8W/(㎡ K),相当于国际领先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

  2、在推进建筑节能的法律与经济政策方面的差距

  欧美地区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国际化大城市,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和经济促进政策,涵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使用过程节能运行、使用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评估认证等各个领域,经济促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奖励、税收等各种方式。我市的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在公共建筑和供热企业节能运行管理、绿色建筑评估认证等方面的规定不完善、不具体,缺乏激励促进政策。

  3、在推进建筑节能的产业支撑与软实力方面的差距

   欧美发达国家在与建筑节能有关的建筑物围护结构材料和技术、可再生能源设备与建筑应用技术、建筑节能运行的智能化管理等方面技术先进,建筑节能咨询检测认证机构和与之相应的评估认证标准体系完善,市场投融资体系发达,不仅支撑本国的建筑节能发展,而且形成覆盖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多项绿色建筑认证标准成为国际通用标准。我市建筑节能发展的产业支撑不足。对研发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保温材料、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研发的引导支持力度不足,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的支撑力度不足。投融资机制的形成滞后,建筑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对建筑节能的推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