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制假贩假需多方努力
近年来,防水行业发展成就斐然,但是建筑渗漏情况依旧“触目惊心”。市场上存在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可以说严重影响着防水行业产品持续发展和建筑质量水平。
据了解,多数防水企业都安排了专门工作人员在市场上进行打假。但由于造假人员过于狡猾、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等原因,假冒伪劣产品依旧在市场上销售和流通。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企业、政府、协会等多方携手,规范并出台相应措施,积极行动,重拳打击制假贩假等行为,整治市场环境,助力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质检利剑”等打击假冒伪劣
自2012年开始,质检总局连续多年将建筑防水卷材作为质量提升工作的重点产品之一,打击无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遏制获证企业生产“无标”、“低标”等产品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质检利剑”行动,部署专项执法打假。仅2016年就出动执法人员4536人次,检查生产企业1072家次,查办违法案件137起,查获假冒伪劣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货值215.6万元。
2017年全国建筑防水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2017年“质检利剑”行动中,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地方质量监督局对有关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对部分防水卷材生产重点地区的区域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组织查处无证生产、不符合标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质量违法行为。截至11月底,已检查生产企业1200多家次,查处质量违法案件142起,查获假冒伪劣防水卷材货值200余万元。
各地的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在接到有关制假贩假的举报后,也迅速行动,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查和处理。今年,北京通州、湖北武汉、安徽黄山等地的工商部门查处假冒防水材料的行动就曾见诸报端,在相当程度上震慑了制假贩假人员,维护了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可以说,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打击假冒伪劣,提升质量水平越发重视。《“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明确提出探索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增强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震慑力。明确地方政府对本地打击假冒伪劣工作的领导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和奖惩约束。
而“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更是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见“质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打击假冒伪劣,事实上也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促进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行动。未来防水行业若想持续发展,对待假冒伪劣必须绝不姑息。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秘书长朱冬青在2017年全国建筑防水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也表示,虽然行业质量提升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建筑渗漏率居高不下没有根本改变;落后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较普遍,行业集中度较低,亟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018年,协会将继续从产品质量和工程服务质量提升层面开展工作。包括协助质检总局开展证后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开展示范项目、培育示范企业、开展标准领跑者活动,开展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万里行活动等。
企业打假始终在路上
在防水行业内,不少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打假。工作人员深入建筑工地、建材市场寻找假冒伪劣产品的线索,并与政府部门配合,查处了一个又一个的造假窝点,维护了企业声誉,推进产品质量发展。
据一位企业打假负责人介绍,2017年他和他的同事们巡查建材市场、工地巡查超过500个;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售假商户150余家,查抄假冒防水涂料2000余桶;处理工地涉假案件50余起,查抄假冒卷材近70000平方米;共计查抄造假窝点7个,售假库房2个。其中公安立案5起,法院宣判2起。
“在国家‘质检利剑’行动的指导下,公司安排专门人员开展项目巡查,通过对项目工地的合同量和施工量比较以及销售人员对价格因素的预判,发现施工量误差大或者相对价格较低的,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我们对这类项目进行了重点关注并安排定期的巡查,做好防范工作。因此,假冒伪劣防水材料进场后,未使用之前就能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有效的打击是对建筑防水质量的一种有力保障。”一位企业打假工作人员介绍道。
“像是2016年5月我们就接到举报:在河南固始县一处工地发现标注我们商标的假冒防水卷材。随后我们通过当地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在现场库房发现了155卷假冒卷材,工地存放86卷假冒卷材,测量现场施工所使用的防水卷材面积为2997.545平米(约合计300卷),总计543卷假冒防水卷材。今年5月,这个案件作出刑事判决,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冒卷材的四名犯罪嫌疑人为了牟取非法利益,销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产品,均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且系共同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据了解,这是打假工作中比较重大,也比较成功的案例。
除去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产品也是众多造假者眼中的“肥肉”。记者曾随工商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企业打假工作人员一道前往一处防水涂料造假窝点。虽然窝点位置偏僻,生产设备和原料极差,但假冒防水涂料的数量却并不少,普通人根本无法通过外观包装或扫描防伪二维码辨别涂料真伪,几乎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产品从窝点处流入市内的小型建材市场和商店,还有一部分甚至通过物流销售至周边地区。据相关人士介绍,随着电商和物流业的发展,经销店面越来越难发现假冒伪劣产品的直接销售证据,很多假冒伪劣产品直接到达终端消费者的手里,企业接到消费者投诉和真伪鉴别的咨询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企业打假难度也随之增加。
携手出击让“假”消失市场
曾有一家防水企业的品牌,由于被严重假冒,自己生产的产品销量只有假冒产品的两成,这样的局面持续了五六年时间,致使企业处于濒临倒闭的境地。而该企业曾经是当年中国三大品牌之一,还曾经获得过国家银质奖。因被假冒,李鬼几乎把李逵逼死。想要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仅依靠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多方携手,才能让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消失,维护市场秩序,保证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虽然“质检利剑”以及工商管理部门的行动在打击制假贩假、无证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部分造假人员十分狡猾,他们通常将生产窝点安置在城乡结合部,或是村中民宅,不办理任何证照,且生产与仓储不在同一地点。通过这种方式,给企业打假和有关部门增加查处难度,同时达到规避行政和刑事处罚的目的。这也使得查抄后时常因为相关产品生产、销售的金额调查、查证困难而草草以行政处罚收场。由于主谋没有得到严厉惩罚,依旧肆无忌惮进行制假贩假,假冒伪劣产品依旧在市场上横行。因此,要想让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更顺利的进行,就必须要建立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特别是多次违法的惩处力度,增加制假贩假违法成本,让制假贩假者恐惧,才能根本上解决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质量问题。
行业协会也应对制假贩假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进行举报和处置。另一方面,对于因缺乏资金、技术、品牌等进行伪造、仿冒等行为的企业,协会应当给予引导,帮助其提升认识和实力,积极转型升级。比如,中小企业可通过给大企业做配套服务来实现转型,他们可以变成增值服务商或是配套服务商,或者变成做专门零配件和系统件的供应商,走“高、新、精、特”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进而不断压缩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引导行业向新向好。
企业的打假行动也不能停下脚步。企业工作人员对于自家产品的情况最为了解,能够较快的分辨出正品和假冒伪劣产品间的区别,及时地发现制假贩假的线索,上报给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有的放矢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企业在市场上的口碑与形象。
同样地,媒体也应加大有关防水材料相关知识的科普以及违法企业的曝光力度,在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让消费者不至于被一些无良经销人员所蒙蔽,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使用者和受害者,让假冒伪劣产品失去生存空间。
防水行业事关国计民生,打击假冒伪劣工作应当始终进行。为此,必须建立一个政府、协会、企业、媒体等多方联动的发展体系,让假冒伪劣产品最终退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