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企业不断技术升级 人工智能找到产业化落地点
当AlphaGo与人类对弈完胜,当机器翻译开始实用化,人类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技术开始取得一些突破,但一直未能实现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不过,当人们还在寻找人工智能的第一“着陆场”的时候,安防领域已经开始人工智能的初步运用。
在国内,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科达科技、东方网力等安防行业巨头,已经纷纷布局“AI+安防”领域,围猎人工智能为安防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升级技术。
AI让安防更加“聪明”
安防,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安防行业数据显示,按照安防产品分类,可分为视频监控、安检排爆、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和实体防护市场等,其中视频监控占比最大,占所有安防产品的三分之二。从应用角度,安防运用在平安城市工程、金融行业和智能交通、工厂园区、楼宇物业和教育学校等多个领域,范围十分广泛。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安防低效率、低准确率的短板日益显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表示,传统安防的监控摄像头是1-1模式,即一台摄像机只对应一个功能,这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一种效率并不高的模式。
高文还以杭州的城市道路优化为例,他提到杭州在200万车,9000辆公交,5万条道路,8万个路口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里,城市的的道路安防管理比较难。开始杭州采用局部优化的方式,但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后来则采用了城市交通管理云计算,在每个道路上监控摄像拍摄的一个月的数据输入,在数据交换和算法的计算后得出的解决方案,使得道路通畅度提高了17%。
此前安防行业核心是解决信息的难储存、难检索、难识别的问题,而智能安防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更好地数据化和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决策。就如高文所提到的,以前的摄像头只有“眼”,没有“大脑”,获取的数据并不能将其处理,而AI则让安防设备更加“聪明”了。
安防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实现了“聪明”的转变,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的运用也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5月18日,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指出,智能安防将作为人工智能产品创新的重点应用推广领域。实施智能安防推广工程,推动安防产品的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
开启全面产业化运用
天风证券研报表示,人工智能当前从算法到需求,都支撑在安防领域的产业化。算法方面,安防行业场景较为集中,容易实现技术优化与突破,目前图像识别算法已达到安防应用要求;需求方面,政府安防领域效率提升诉求较强,安防正向全时间全地域的双维度扩展。此外,政府持续大力投入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全国超半数的摄像头已完成高清摄像头部署,警务电子化与信息化已逐步完成,为人工智能技术部署提供了基础条件。
安防领域的人工智能产业化,除了其天然的视频大数据优势和政府扶持外,最重要的是国内安防产品生产企业在“AI+安防”产品和解决方案上的不断突破。
大华股份已研发出一系列包括前后端的人脸识别、卡口电警、视频结构化、双目立体视觉和多目全景拼接产品,并且参与了2016年杭州G20峰会和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的安保工作。此外,宇视科技也参与了金砖会晤的安保工作,并且使用了其最新AI产品——“昆仑”视图数据中心一体机。10月28日,海康威视也发布了“AICloud”框架,以边缘计算为切入点,将AI算力注入边缘,赋能边缘智能。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曾表示,“AI+安防”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有了从前端到后端、实实在在落地的产品。很多安防企业产品,已经完全足够应对用户的实际商用需求。宿迁交警支队科技大队有关负责人在高峰论坛上表示,在人脸识别系统建成后,宿迁市路口的行人及非机动车闯红灯的违法行为下降90%。
人工智能产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有业内人士表示,而从算法到需求都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安防领域,在安防行业巨头的不懈努力下,正在不断的推进安防领域的人工智能全面产业化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