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破局:建立能耗限额标准_新浪地产网

北京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破局:建立能耗限额标准

提要:对于“随手关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现实生活中能否随时随地身体力行,或许就得打个问号。在大型写字楼的一些区域,比如某条偏僻走廊,可能会亮着一盏24小时通明的电灯。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对于“随手关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现实生活中能否随时随地身体力行,或许就得打个问号。在大型写字楼的一些区域,比如某条偏僻走廊,可能会亮着一盏24小时通明的电灯。

  一两盏没有熄灭的电灯不会吸引太大的关注,但如果百盏千盏本无必要彻夜通明的电灯,累积浪费的能源不是小数。

  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难度并不大,比如在相关区域增加人感或光感设备,当区域无人、使用或照度要求较低时,自动关闭或调暗相应的照明系统。如果再细致一点,把卤素灯、荧光灯、白炽灯等传统光源更改为LED灯源,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照明能耗。

  一座公共建筑,面积动辄几千上万平方米,每天消耗着大量能源。如果对整座建筑内的耗能设施进行综合改造,节能减排的效果将十分明显。这些技术并不是非常高端,只是改造项目体量庞大而琐碎,需要精心策划。专门从事节能改造的企业应运而生。

  北京目前约有1.7亿平方米存量非节能公共建筑,占全市城镇公共建筑总面积的53%。近年来,北京的公共建筑开启节能改造模式:请节能改造公司诊断问题,“量体裁衣”设计节能改造方案,由表及里进行系统化改造。

  公共建筑运营方不花钱即可享受改造红利

  据清华大学林波荣教授介绍,不管是北京,还是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公共建筑的能耗节约都受到重点关注,“一般的高档酒店、商场,每平方米能耗折算下来,用电量大约在150到300度,范围分布广、差别大,这就表明节能潜力很大。”

  以北京市海淀区的某酒店大厦为例,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大厦分别有酒店和写字楼两家公司运营管理,建筑内的公共能源设备均由酒店管理,不久前接受了综合节能改造。

  该大厦主要能耗包括电、天然气以及水,2015年用量分别为7397720度、742934立方米、107464吨,每年资金支出约1032万元。接受改造后,预计实现节能率22.81%,相当于每年节约710吨标准煤,年节能效益约218万元,其中年节约电力约161万度、天然气约19万立方米、水约8060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9吨、二氧化硫6吨、氮氧化物5.25吨。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节能改造过程中,酒店方不需要投入资金。改造方完成节能改造设施建设后,在6年的合同期内进行运营维护,依靠每年节能效益的分成获得收入。6年合同期满后,所有设备无偿转交给酒店方,此后的节能效益则完全为酒店享有。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公共建筑的运营方不用花钱就可以增加硬件资产,还能获得节能效益。

  办公类、教育类等公共建筑缺乏改造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北京现存面积1.7亿平方米的非节能公共建筑,对于节能改造企业,是否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可观的利润空间?

  前述大厦改造方上海东方低碳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低碳”)常务副总裁雷正榆对此并不十分乐观,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节能改造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对一栋建筑进行改造,不仅包括初期在设备方面的投入,还包括后期的运营维护和人力投入。以中关村的大厦为例,合同期为6年,而收回成本就需要3年。我们的利润仅仅来自于节能效益的分成,五星级酒店由于能耗较大,相比改造其他建筑,节能收益已经算比较高的了。”

  雷正榆称,节能改造市场并不如外界想象得那么广阔。“北京市1.7亿平方米非节能公共建筑中,真正有意愿接受节能改造的并不多。以年营业额1亿元左右的高档酒店为例,其能耗支出每年在1000万元左右,改造后的节能效益大约有200万元。但在6年合同期内,酒店每年获得的效益分成可能也就四五十万元,这笔钱对于他们而言不算什么。客观地讲,酒店也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愿过多分心。”

  雷正榆透露,酒店作为企业,有一定经营压力,在接受节能改造方面尚可获得一些收益,相比而言已经算是比较主动,更加缺乏改造动力的是一些公共机构,如机关、事业单位。“对于他们而言,能耗支出是一笔正常的开销,不需要像企业一样考虑经营压力,节能效益自然不会对他们有吸引力。而办公类、教育类等公共建筑,恰恰是单位面积电耗排名靠前的建筑,其实节能潜力更大。”

  节能改造企业的困惑也得到专家的理解。清华大学林波荣教授认为,节能改造是一个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因此需要政府的资金引导和强制政策共同推进。

  对于北京公共建筑开启节能改造模式,雷正榆说:“北京市对公共建筑的能耗限额管理政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政策是推动节能改造的最大动力,加上一些资金的奖励或补贴,才使得这一市场不至于萎缩。”

  北京实施能耗限额管理,建设信息管理平台

  事实上,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下了不少力气。《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北京市住建委了解到,2018年底前,北京将完成不少于6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实现节能量约6万吨标准煤。

  其实,早在2014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中,有很多方面就涉及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比如,“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在进行改建、扩建时,应当同时进行能耗分项计量监控设施和用能系统节能改造”,“未同步进行节能改造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改建、扩建和外部装饰装修工程的相关手续”。

  今年9月28日,北京市住建委联合相关委办局召开的一次新闻座谈会上提到,要让北京近万栋公共建筑“自我改造”,不仅需要产权人有优化管理、开源节流、节能降耗的意识,更需要有系统管理机制——建立能耗限额标准、严格奖罚公开、优化能源利用和加大节能改造资金奖励。

  对每栋公共建筑设置“用能红线”,是节能改造的第一步。2014年起,北京市开始建立能耗限额“大数据”标准,以建筑用电量为切入点,经过3年的数据采集,将9610栋、1.27亿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纳入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更新每栋建筑的地址、面积、功能、产权人、运行管理单位和用电量等信息。今后还将逐步囊括水、天然气、热力等,进行全能监测和管理。

  北京市住建委曾表示:“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和实施能耗限额管理后,公共建筑的能耗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不太明显。将来希望通过节能改造资金的引导,促使更多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也希望各个建筑的使用者或产权所有人积极申报资金。”

  一位住建委工作人员称,收集“大数据”、将公共建筑纳入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历时3年,进入了相对完善的阶段。但整个节能改造是个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

  严格考核,公开奖惩,探索PPP模式改造

  除了设置“用能红线”,北京市住建委每年还要对每栋公共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同时公共建筑面积超过50%的建筑进行严格考核。

  今年9月,共有52家80栋公共建筑,由于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超电耗限额20%被点名通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这份通报名单中注意到,其中不乏知名企业或标志性建筑,如位于东城区东长安街33号院A楼的北京饭店等。另一方面,今年7月,北京市对主动实施节能改造的公共建筑,给予30元/平方米的市级资金奖励,让改造单位和公共建筑直接受益。一栋35000平方米的大厦,实施节能改造后,若综合节能率达20%以上,就能申请105万元的奖金。

  此外,政府部门对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创新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摸索,比如引入PPP模式。一名政府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项目及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鼓励采用PPP模式实施改造,“我们认为,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的建筑改造,PPP模式不仅能撬动社会资本,也可能帮助节能服务公司共享一些节能收益,提高改造积极性。PPP模式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领域没有先例,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未知因素太多,要经历一个研究、试点、推广的过程。相关部门为此做了一个调研课题,今年争取出台一个办法,尽早试点。”

新浪地产
关键词:

绿色建筑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绿色建筑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