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9月14省份发行土储专项债1589亿 财政部要求披露对应项目预期收益_新浪地产网

前9月14省份发行土储专项债1589亿 财政部要求披露对应项目预期收益

提要:10月16日,财政部召开三季度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国库司负责人娄洪介绍,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14个省份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125只共计1589.5亿元,5个省份发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13只共计253亿元,发行工作总体平稳有序,市场反应良好。

  今年以来,财政部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陆续发布土地储备专项债、收费公路专项债等管理办法,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机制。

  10月16日,财政部召开三季度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国库司负责人娄洪介绍,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14个省份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125只共计1589.5亿元,5个省份发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13只共计253亿元,发行工作总体平稳有序,市场反应良好。

  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土地储备和收费公路专项债通常是在政府专项债中占比较大的两种专项债券,从目前来看,两者发行合计不到2000亿元,地方政府推出收益和融资平衡方案需要时间,四季度发行节奏可能加快。

  财政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为加快支出进度,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原则上12月上旬所有债券都要发行完毕。”

  今年陆续推出专项债品种试点

  娄洪介绍,经过前期充分准备,7月份北京市顺利发行全国首批土地储备专项债券,8月份广东省顺利发行全国首批收费公路专项债券。

  前9月,共有14个省份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合计125只;有5个省份发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共计13只253亿元。

  记者注意到,河北省近日成功发行第二批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总额62.3亿元,共涉及11个设区市、33个省财政直管县的82个项目。至此,河北省土储专项债已全部发行完毕,共募集资金104.1亿元,用于全省108个土地储备项目。

  今年以来,财政部为地方政府融资“开前门”,陆续推出新的专项债品种试点。

  6月,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公布《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发行提供了依据和参考。7月,财政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发行地方收费公路专项债来建设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高速公路、地方高速公路及收费一级公路等。

  6月,财政部印发《关于试点发展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品种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领域探索分类发行专项债券,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项目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娄洪指出,下一步,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发行机制,继续积极指导各地做好债券发行工作,保障专项债券改革顺利推进。

  积极开展债券信用评级

  专项债券区别于一般债券,它解决的是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融资难题,由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来偿还。

  娄洪介绍,发行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是落实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有关“加快按照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项目分类发行专项债券步伐,着力发展实现项目收益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品种”要求的一项措施,对于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机制,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实现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改革,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具有积极意义。

  娄洪表示,与其他地方政府债券相比,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与对应项目联系更加紧密,偿债资金来源与项目收益或形成的资产严格对应,实现“封闭”运行管理。

  同时,专项债券在发债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娄洪进一步指出,为方便投资者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在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地方财政部门需要详细披露债券对应项目情况、项目预期收益等信息,特别是发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要重点披露收益和融资平衡方案,同时,要积极配合信用评级机构更加充分地结合对应项目情况开展债券信用评级。

  赵全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专项债券的特点,它由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来偿还,可以减少一般公共预算的偿还压力;此外,以省级政府为发行主体,其发债利率低、期限长,从而可以减小债务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曾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方、发展地方债的二级市场是我国专项债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让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评价信用状况,让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更加清楚,这样才能给市场很好的识别能力。

新浪地产
关键词:

土储专项债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土储专项债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