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消费贷严查加码,资金缘何不断流入楼市?
金融观察
在经济尚待恢复的背景下,银行不敢对中小企业放款,转而对白领消费贷增加,这部分资金则容易变相进入房地产首付款中。
消费贷监管又加强了。据媒体9月26日报道,近期多地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分行相继发文,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目前多家银行开始向近期办理过消费贷的部分客户发送通知,要求其“补交消费用途证明材料”。
消费贷款的管理加强源于8月以来相继暴露的“假消费真买房”现象,即炒房客将用于留学、房屋装修、购买耐用品等的个人消费贷款,投资了房产。
据易居(博客)房地产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3月份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估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元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30%。
事实上,对于消费贷暗中流入房产,炒房客只是一方面,银行的放贷节奏加快则是另一致因。如媒体报道,当前市场上消费贷、信用贷等大量产品涌现。此前有朋友向笔者透露,某银行完全依托本人信用,即便不见面也能获得贷款,只要是该行十年信用卡用户,没有不良记录就会接到一个消费贷电话,可以获得十八万贷款,他试了下五分钟就到账。另一家商业银行给他的贷款授信额度是一百万元,还有一家给他的循环贷授信额度是三十万元。
当下,经济尚处恢复期,加之国内投资渠道狭窄,难保“高额”的消费贷不被他用。奇怪的是,在金融去杠杆、房地产政策的接连“组合拳”的背景下,资金依然通过各种手段流入楼市,原因何在?
首先,十多年来只见房价涨难见房价跌,百姓形成了一旦行政调控松手,又会迎来暴涨的观念。其次,对于银行,住房按揭贷款是其“优质贷款”,尤其在经济尚待恢复的背景下,银行不敢对中小企业放款,转而对白领消费贷增加,这部分资金则容易变相进入房地产首付款中。
其实,此次对消费贷的监管加码,不过是此前一系列房产调控资金面收紧的跟进。两周前,媒体报道北京首套房贷利率多数上浮5%到10%,四大行首套房房贷利率较基准上浮5%,个别银行上浮20%,央行北京营管部表态支持。虽然,存贷款利率早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银行接连加息,并获央行支持,背后原因显然有些耐人寻味。
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并未走出低迷周期,全民加息难度较大,对房贷定向加息尤其值得思考。具体到货币数据,M2增速继去年10月达到阶段高点后,开始下跌,今年五月同比增速首次破十,上月破九,增速持续放缓。显示出去杠杆背景下,同业业务收缩开始生效。对比M1和M2剪刀差的收窄,资金“脱虚向实”得到改善。
货币面的收缩,意味着房价暴涨局面结束。随着房价止涨,笔者以为M2增速还会放缓,同时,商业银行中资产负债表增速也会放缓。
回归到消费贷上,虽然目前已启动筛查程序,要求客户补交“消费用途材料证明”,但漏网者依然存在。归根结底,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在涉及个人贷款用途消费贷方面不仅难以穿透,更无从查起。相比监管资金用途,降低贷款金额或提高准入门槛似乎更具可行性。但若真如此,如何平衡银行盈利、用户贷款与去杠杆的需求与要求,恐怕才是考验决策层的真正所在。
□贺江兵(云牛科技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