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威:养老环境的系统化设计探索
邸威:刚才听了潘冀老先生的发言,实际上是让我感觉我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顿时是爆棚的,因为我觉得潘冀老师从理想的一个老人生活的理想,到我们设计的理想,到落地实现应该是我一个学习的榜样和前辈。
作为我们在国内这个始点和这个环境下面实操养老项目年轻的设计师,有很多和理想相对的现实还是比较敏感的。我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在做一些现实项目里面的遇到的困难和思索。
我的演讲题目叫养老环境系统化的探索。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第一个,我们发现其实一开始我们做养老建筑的设计,把自己纯粹当做一个建筑师,我只管土建、精装,上午张院长说的,土建可以说是自说自话。后来发现你设计和运营、和服务密切相关的,这样才能做好一个终端使用用户觉得认可的产品。
后来再做得多一些,发现也不光光是运营和服务,可能在我们的政策、市场、建造、运营管理和服务这几个大的方面,实际上设计师担负的责任和面对问题是特别高,设计师如何综合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我第一个部分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认为建设师在养老中的角色。
第二,系统设计在涉老项目规划中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主旨总结。
我们前面任何一个养老的项目,我们的客户做项目之前跟我们提了很多问题,大家看不清没关系,这里面包含了政策是怎么规定的,法律法规是怎么规定的,市场是什么样的,里面的客群是什么样的,管理方面和服务方面的要求是什么。或者是你见到里面最基础的问题,你成本高还是低,我们设计本身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其实这张图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养老项目他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包括日后的运营中,问题是非常综合性和复杂的。
第二,设计师应该放低姿态,设计不是养老项目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其实设计是一个非常末端的因素。我们想,比如你有一个好的院长是不是让养老院做得更好。你有好的开发项目组让项目开发更顺畅,设计是非常末端的事。
但是设计如果是一个非常末端的环节,设计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设计养老项目里面应该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作为设计师我想应该先想清楚自己是什么人,干什么事,达到什么目的才能把项目做好。
这就是养老项目其实在这几个层面上设计是相对比较末端的环节。而且每一个养老项目都是这些层面相互影响而且错综复杂的一个结果。
设计实际上是一个终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一个项目政策、市场、运营、服务甚至是建造的环节都会提出需当软性的需求和诉求,设计是在这些软性需求真正落地的一刻变成一个物理空间,变成一个房子,让所有这些人能够进到房子里面干他自己相应的那些事,是这么一个重要关键的环节。所以实际上我们往往以前设计师设计完了你去盖吧,盖完你去运营吧,这个是错的。他们提出的所有的诉求都是我们设计的前置条件。
我举一个小例子,
这个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改造项目,它是一个标准住跨(音)的项目,7.8米的格子。运营提出一个观点,我们暂且不讨论运营的观点对与错,他说我发现我的客户做两人间,三人间,其实客户都想住单间。让客户住进来之后,单床即使受老人双倍的床位费,我的服务费和餐费还是一个老人。所以机构如果做双床间,让老人都去单床住,机构未来运营里面受到经济性的制约的或者,说白了就是亏了。所以希望在这里面实现全部是单人间、单床间,尽量多处方笺,多收住老人。仅仅从运营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就完全解决问题了。
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我当时开玩笑,我说你不是做养老院,我说基本上做监狱了。本身7.8分三块,2.4米的室内净宽,卫生间一字排开,隔墙和门都没有,建造层面,防水怎么解决,室内环境怎么提升?真的是有客户买这样的床位吗?其实未必。其实运营提出来的要求和市场、客户的需求,和营销的需求,和我建造的需求其实都是相矛盾的。我们后来演化一种解决方式。()我们通过空间的复用和相互穿插,虽然面宽解决不了,但是首先我可以开三个间我可以开两个,这个服务空间里面我可以增设了用穿插增设服务操作台,我们又去结合服务的专家给我们意见,比如老人自行操作轮椅和护理人员操作轮椅的空间,比如我们划1.5米、2米的圈解决问题。再结合我们末端建造的专家给我们提供的手段,比如我们门,我们卫生间内部的一体化的装修手段,比如我们用AOC的墙体系尽量给室内空间多留出一些东西。
虽然案例不是最终是一个你是一个高端的或者一个多么符合市场需求的,但是至少我想通过这个案例能说明我们设计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工作都是应该平衡刚才我提到的运营管理、介护的服务,或者是照护的服务,包括市场、市场内部的你的营销和老人本身客群的需求,包括末端建造的需求,我们设计其实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平衡和协调这些需求,把它变成一个用相对比较小的成本变成大效益的一个工作。
这里面其实说到这些工作就是从大面宏观层次,到中观层次,甚至到小小的微观层次,工作方法我们是一直在坚持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和大家探讨这个方式。
首先说一个宏观的案例。是9万平米的酒店,是没有竣工验收,我们投资人希望把这个酒店改成老年公寓和一级的医院加上一个300床左右的介护机构。
我们一开始没有探讨机不机构,到底适应适老性的标准,这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法模式和开发方式是什么样的。比如说这个项目没有竣工验收,到底是以一种新建的建筑符合国家所有的关于医院和养老的政策规范这样的面目去进行开发路径?还是我们先把酒店先竣工验收再去用改造的路径去做。大家知道国内市场上改造首先第一个政府的政策是鼓励你旧建筑改造,有很多红利帮到我们开发商。比如另外一个以我们的经验,你是改造项目,我们在项目里面因为这个楼已经盖起来了,比如缓步楼梯,结构全部拆除,再做,开发商的代价极高。比如老年建筑立面要求从丙类到乙类的抗震等级,这个加固也很高。改造的经验,我们的政府各个部门审批的时候还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你一些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
所以这里面我们其实一开始是跟我们的客户探讨这个问题,你在存量土地还是增量土地,增量建筑还是存量的建筑,你是改造还是新建。是选择这个。甚至到最后,你说你是以精装修的名义去报消防,还是你是以一个新建的建筑从头再来去报各种口。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呢?我们设计将来采用的任何一个技术的措施,都和你的这些政策是相关联的,你的建筑性质是什么?走哪个规范?采用技术手段是什么?这都是相关联的。
做完这一部,我们做的是另外一个,对既有建筑的技术评估。我们设计人员到建筑里面,以前每一个设备的标志和名牌都是拍照的,评估四样事,现在的设备是什么。第二,建筑不改,设备已经使用十年了,这个设备限定的寿命是十年,要不要换。我们将来改成什么性质,是介护机构,养老院,还是活力型老年公寓,还是医院,根据新的性质,现在建筑物理空间是不是适用。做完评估,包括前面的路线设计是我们建筑设计人员自己给自己写的一个所谓的设计任务书和未来项目的建造标准和实施路径。这样摸清楚项目的陷阱,其改造项目,才能够在我们后期达到所谓的综合平衡各方面的诉求,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高的效益。尤其做改造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来这么操作的。
再说一个中观的,今天天华的人也来了,这是我们和他们合作的。天华是他们有一个部门做住宅,这个项目在北京。北京这边是放一块住宅用地搭一个A61的机构型养老设施用地。如果我说不客气的话,实际上咱们的政府是绑架开发商,开发商拿到这个项目以后,这个项目非常大,地上地下七万平面,算床位数可能1000多个床位。未来的生存开发商和安全性,是开发商最看中的,这个无可厚非。你把一个所谓逐利的开发商绑架做一个养老项目,又没有相应足够的积累和经验,第一次做这个事当然要考虑这个事。这个项目经历了很多波折,()这是一个北立面,很奇怪的北外廊的形式。这个形式看起来很奇怪,我想说明我们如何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平衡各方的诉求和利益。
这个项目整体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介护型的机构,单栋,前面三栋都是老年公寓,中间这部分是为整个的老年社区做服务的中央的服务设施在这两栋楼下面首层还有小型的配套服务设施,和这边社区相关联。
这个项目其实给我们提出很多诉求,比如政策方面,要求自持,运营20年以上,这是非常大的政策上的投入,可能因为这个项目开发商整个项目全赔。这个就是任何一个项目都会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不要光谈理想。
市场面对公寓这面,面对活跃客群,首先不要认为我自己进了养老院,要给我延续既往生活模式,比如我住在单元房里,很好的住宅社区,不要认为我进了养老机构或者医院。另外这些老人更多需求不是刚性的医疗和照护服务,需要的是公共社交,活跃度的提升等等。另外反过来希望我希望私密的时候给我一个小空间让我生活。
运营希望在这个项目提高公寓的户数,集中服务人员节约人力,另外还有安全性的要求。服务更强调的是服务品质而不是服务的效率,服务型老年纪律里面要讲,但是绝对不是刚性的照护服务的效率要求。
建造方面,这个项目有限高,24米,容积率2.0,这种我估计同行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这么一个限高,这么一个狭长的地带做2.0的容积率,面积一平米不能说,层高要压低。但是传统的通廊格式得老年公寓会产生大量的横向管线,这个更不可避免,所以层高会很低。这个怎么解决?设计方面,我们的设计房间套内50平米以上要两个套门(音),这在传统的模式上是很奇怪的。这里面有很多困难所以我们选择一种方式,首层我们做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背面有楼上单元的入口,这个可以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内院和别通门联通。老人需要直接上到居住的时候私密性可以保障。但是如果希望和这些共同配套老人进行交流是很方便的,环境还不错,因为有一些内院。
重点是楼上,我们把日常交通和疏散交通给分离了,实际上我们是把整个通廊式公寓分成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的电梯和电梯厅大概是管三到四户,这里面更当是模拟老人以前的居家的感觉。紫色的部分是疏散平常老人每一层的就刚才潘冀老先生说的,我们每层提供一个半室内外国的公共活动空间,紧急情况下作为防灾疏散的通廊。这样达到几个效用:
第一,我们在每个单元内部的居住的私密性是可以保证的,但是楼下这个地方的公共性是足够开放的。
第二,我们的整个的设计理念,因为采用一个外廊的形式,所以我们在每一个套内的环境里面极大提升。因为我们通过中间的相隔四到五米的天井,这是一个外廊少是室外的,这是每一户至少有两、三个面可以采光通风的,户内品质比单纯的这种通廊式老年公寓有很大提升。
第三,我的层高可以变得很低,净高可以相应提高。为什么?因为传统的大的压低层高的部位被我放在室外,每个拐角都是可以把管线直接入户的,出现长管线的现象。
第四,周老师原来也说过,我们在老年人建筑立面,老年人疏散不是让他们跑楼梯,真着火是跑不下去的。我们通过外廊可以提供临时性的避难场所,而且这个效率非常高。
等等这些所有的东西,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建筑设计相对比较简单的手法去综合平衡大家诉求之间的矛盾,把它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效果。
时间原因,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细致的东西,包括开门等等的不多说了。这是一个中端的效应。
还有一个微观的,虽然时间有点来不及,我想多细说一点。这是我们遇到非常小的问题,我们在做适老化住宅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把住宅公区做得非常全,室内我们考虑得非常全,维度我们中国的特色,每家每户有个防盗门,咱们的防盗门门下都有门槛,这个门槛完全是破坏了我们无障碍的环境的连贯性。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我们当时想过很多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属于我们比如我们的市场的要求,我们的政策的要求,法规的要求,包括我们老年人的需求。我们开始想是不是在设计图纸的时候,在防盗门安装的位置上预留一个槽,这个土建的槽安防盗门的门槛卧进去。但是这个事后来我们想不靠谱,因为我们国内施工的工人的素质和精细度达不到,放在日本可能可以。另外就是我们设计的时候,我们客户连防盗门的型号和产品都没有以后定,怎么预留空间?留多大?装上还是不合适。最终我们是请了专门给核电站做特种防火门的,转型之后他们做高端防盗门,他们正好有一种产品,带门闩的,他们的下门闩落下来,所有对防盗门的要求,防火、隔音,防盗,保温性能都可以,如果门开之后,门闩可以抬上去的,这是极大减少我设计的环境,只要把地留平了,将来装这个门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事实际上是建造或者末端产品环节对我设计提出的一个很大的帮助,如果我设计仅仅是自说自话,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下游,对不起将来我的客户就会损失很多的成本,或者老人会有一个非常差的生活环境。
最后一个案例是这个,这个特别巧,潘冀老先生也在这儿,双连。当时我去的是蔡局长跟我们介绍,在这个走廊里面,实际通过多组灯调控不断时段和不同天气环境下面的照度和色温的,我们以前的机构里面也通过一整套的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实现的。前两天,这种比如小米,比如飞利浦,一个摇控器通过LED自动调控色温和照度,我们没有必要加入大量的硬件建设的条件让开发商实现相同的目标。这是建造对我们设计的帮助。
在微观这两个案例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除了建筑是在尽量适应其它层面对我提出的要求之外,实际上在中端产品里面,他们退出的产品是尽量适用我设计或者运营服务等等的需求。
所以如果总结的话,我希望我们建筑设计通过我们自己的专业智慧,我们自己能干的事代替不了运营,不可能像张院长那样对运营那么了解,不可能像一天到晚摸爬滚打在机构里面的服务人员那么了解,但是我通过建筑可能实现空间实现的智慧,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所以设计决定不了项目的生死,但是我们能够让项目尽量以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实现。
这是一个中心的集合体,我们不光是做设计的,比如谢老师等等,他们在运营服务方面,包括建造方面,产品设计方面等等给到我们一些帮助。
组委会让我写一句祝福的话,其实我接触的在中国做养老项目或者做养老其实是很敏感的,所谓的祝福,最大的祝福就是我们首先有一个跨界互联的思想,另外就是我们要各尽其职,不要越俎代庖,那样容易东施效颦。最后我们把自己的事做到精益求精,就是对我们国家养老事业最大的祝福。谢谢。
赵晓(博客)征:谢谢李总的分享。他们近些年养老设计里面做了有益的时间和常识。你说设计是特别末端的事,我不认为,我强调设计是整体设计。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运营也好,服务也好,政策也好,政府也好,老人也好,要一起做。最后你说的设计做好设计专业的事,就是每个都是各自做好各自专业的事,设计师一定要熟知政策法规,了解市场,懂得运营,不能说这事让运营做,我设计师不懂,实际过程当中我们就有遇到这样的事,最后变成运营的人做设计了。刚才7.8米分成三个单元间肯定不合理,但是运营不懂设计,我们要改变他们。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改变他们的想法。现在还有一些甲方、投资方根本不懂设计,我们作为专业的设计师,我们懂技术的,不能说最后当然可能被磨得无数次改方案,最后变成放我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们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画图匠而已。所以如果我们是设计师、是建筑师,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情况。这个是我们每位建筑师的责任。接下来有请上海来的总建筑师分享一下他们的实际经验。管轶群设计师,他们也养老设计方面有非常多的常识和实践。有请。
管轶群:这次题目提的是题目进阶之路,我想了蛮长时间,包括听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完成了十几个项目了,我想我们这次到底在哪些地方进步了,行业哪些地方进步了,想来想去我想到多样性三个词。从一开始我们从最开始的时候属于无知者无畏的状态,第二个阶段,我们拿着一个标准去套很多,把基本的要求达到的状态到现在是逐步走向多样性的一个状态,所以这也许是我提炼的主题就是多样性。
我们接触大量的项目,每一个养老的设计中间有各种的喜、悲、辛酸,但是我都把它看成很有意思的冒险和过程。每一个养老的社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住在养老社区里面的老人都是不一样的。
我的主要就是量块:
因为时间比较段,第一个是讲我们一些理论层面的关于使用者导向的想法。
再分享三个完全不同的现在都在开业经营的案例和风格。
跟各位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这里提到使用者导向的设计。拿这个最后的晚餐这个图我来做一个比喻大家可以看到,最核心的位置其实应该就是老人的位置,大家各说各话。其实都没有问他要什么。我刚才还在说,我这次要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首页我写了一首诗,你们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着重号加了一下。到底他想要什么,以前我们有一个成语叫盲人摸象,真的就是盲人摸象的过程。老人就是大象,随便摸,也不知道大象要什么,所以就造成了很多的一个通病,我这里不展开了。
设计师在过程中到底能够做什么,我们是就这样去强烈推我们想的事情,还是我们一味说我们提到的就是作为一个其它的立即相关方的枪杆子,这中间在整个过程中有一点点主持人的角色很重要。我旁边有一个剑桥大学关于工业设计的流程的研究,对我们建筑设计也许也有启发。因为做产品设计的话很容易形成闭环,在建筑设计比较难,都是单线条的,往前面走的。我的还是可以尝试。我举几个例子,我们在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会打样,我们很多项目都是打样的,体验以后再修改,再打样。我们上海的项目做到第二期,做到第二期的时候,我下一星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汇报,跟养老院的老人做规划产品和汇报,他们企盼很久了。这也是一种方式,我们二期的时候再做。
大家看这个过程,我们的目标是这个产品的目标,前面这个探究的过程太短了,所以刚才我们看到这个潘冀先生他们的诉说,我把它认为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寻找到很多方法,最简单的这些工作坊,我们现在前一段一个项目时间开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坊,是蛮有意思的项目,我们有很多利益相关方开那个项目。开会的时候我提醒大家,这个会议是很贵的会议,因为我们在座所有人都是很高的代价,业主请来的,大家讨论了两天,包括邀请老人过来。创造的一个过程,最后还有一个评估验证的过程,最后循环。
另外我们要培养设计师基于用户设计需求的创新能力,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很乱,有投资方要求,那个要求,那个要求,但是最后最后最核心的就是老人的需求。我有时候跟业主说,我说你房子持有四五十年,你要有老人为你埋单,你最终可以不考虑其它事情,只要考虑老人这一件事情,才可以想明白所有的事情,不然回乱死了,这是我们很强烈的体会。
还有一个就是避免过度设计带来的项目局限性,我们走了弯路了,很多项目用力过猛,什么都想到,就是倾毕生所学,全部用进去。案例里面我会提到这个问不要过度设计,要应对需求的多样性和周期的变化。多样性我们没有办法一个个全部分清楚,有时候用弹性解决。
还有特别好的词汇就是关于形式追随情感。我们现在很多形式追随功能不用说了,我们很多的产品,我希望通过我们设计师的力量让它更多富裕一种情感,这个可以看到很明显的80年代的东西,可以做得很漂亮,但是这个是设计到通用设计的环境。这个充满诗意美学的特征,我们要有所追求。
另外一个说到我们这个养老社区到底是在设计什么,我们到底在设计什么东西?我们其实在设计一个老人的生活圈,是在营造这个圈子,老人为什么不愿意去,是因为他对这个生活圈没信心,中国以前没有民办的养老社区,不知道进去会是什么样的,所以不敢搬过去。有些老人的习惯需要我们尊重,有些习惯是可以被引导、被改变的,这个思维放一点。我们核心中间生活圈,从老人的需求来讲,我觉得是三个方向是最核心的,会很多,我总规是希望抓住最重要的几个点。
一个是纽带的关注,一个是亲属的纽带,还有熟人圈的纽带。所以由此产生我们跟社区相守相望跟子女的关系,有人会提出全景社区的概念。
另外一个是对生命的关注。我们中国的老人对待死亡其实没有西方宗教背景下来的更加淡定一些,所以我们保健品的生意都很好,都是拿这个生命死亡做威胁去卖给他。
自由的关注。我们看到潘冀先生希望骑自行车,我就想我自己,我老了肯定玩儿到死为止。父母他们到外面撒欢,这两天又在外面玩儿了。
这也是我总结出来的三个特点。
我们上面做了一些归类和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主要是三个方向,一个是综合性的社区,一个是养老机构,还就度假型的东西。我在后面拿三个案例分享。
三个不同的风格:
第一,室内的改建装饰的项目,是万科的随园嘉树的护理院。每次我们都在想象接到项目,我总是在想,怎么让养老机构有一个不一样的生活的感觉和不一样的气质,现在多样化的背景下要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如果都是这样一个风格,未来十年可能不是这个状态了。当时这个项目背景大家可能也会了解他们的杭州万科的做法,因为他是万科体系的护理机构,走了很多弯路。中介很多同行学习,有时候我不大好意思说某些点。但是我们表明了至少在出发点上面的一个,比如我们养老院,就是要积极、阳光、舒适,这就是主题词,很强烈的感受到,()这是它们外面的场所。这是里面室内的状态。就是积极、阳光、舒适。
里面几个点,一个多层次的交流空间的创造,()这个实在太小,一直是我们每个项目一直我希望非常坚持的这一点,包括多层、多样化的就餐环境,多元化的交流空间的可能性,至少提供未来多样性的可能。
另外一个,怎么营造这种气氛,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就是把整个自然社区把它弄进去,这是当时PAC(音)的选择,包括材质的选择,再加上一些颜色。这个我们在项目要更进一步,探索颜色的可能性,关于舒缓色的应用,鹅黄色等等,有些颜色其实你看我们很多老年人,穿的衣服比我们奔放多了,咱们老觉得老年人就是木格衫,淡绿色的东西,但是更加多元化一点,我们希望在新的项目常识更多的颜色和隔断的形式。
包括光环境,仔细观察不同的光环境,这是大堂的环境,又有室外的感觉,还有泛光的东西,这个光不刺眼,平时都这么用,还有点状的光的照明。
还有高效亲切的服务空间,我们现在越来越不倾向于做那种酒店化的东西,后面一块大板,后面写着某某某养老机构,然后一个大牌子。我们现在希望把它做得很亲和的就一个台子,一把椅子,就这种感觉,或者做成服务的空间。这种感觉更加好,但是护士站更加那个。我们走到护士站,酒店的前台,现在做到更加轻松的东西。
包括一些细节的东西自然做得非常酒店化,但是这属于用力过猛的一放,想了很多点,门口要放这个东西,标牌,还有主题,还有扶手下面等等等等很多的点子,实现了大部分。还有就是房间里面的去机构化。一个是色调上面、材料上面的,还有一个我们这里面申请一个小专利,我们结合收纳空间做了一个素向的设备,直接能联想到医院。竖向设备对床位的灵活性是比较限制的,一定紧身受限没有多的灵活向可以考虑使用。还有加上乐观一些细节,这都是从来没人用,东芝有一些折叠门的技术很好,我们想进一步研究一下。但是总体要做得有美感。
康复花园我们讨论了很不久因为场地是有坡度的,一种是铲平怎么弄,后来是上创造一个微障碍的室外环境,这是一个康复空间。
另外一个是金山的项目,可以看到大面积的田园,现在也是老人种地,很开心。当时设计出的怎么在上海50公里开外的一个地方,而且金山石化联系在一起的地方,让老人到那边去,我们会问如何打动上海的老人,什么使上海老人心动,是原来的法租界、外滩?什么是城市无法给予的环境,我们能够提供什么东西。运营我体会特别强烈,找了丹麦教会管理公司管理的,我现在提出,他们朴素的护理观,其实护理有一定技巧,最技巧的还是朴素的与人为善,跟老人很平等的跟他们交流,由于这种朴素的护理观造就了整个社区里面老人是比较开放、坦诚的状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小故事很多,我不展开了。
包括外面的果园,这是外面的空间(),现在二期他们弄一个仓库,收获太多。
做一个小的会所,小而全的会所,我们大堂也都做一个小小的很亲切的空间,里面有很多复合型的空间,要应对阶段性的改变,很多功能在一期的功能做了一些变动。
多样性的空间分规的营造。这个地方这么柴,()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老上海海派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个是半个面宽的魅力,3.9米、4.2米,这里我们给了5.1的面宽,进深我们压窄的,()这边有一个小的窗户和阳光的角落可以看数。有了这个面宽可以应对多样的使用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还有一个就是空间的留白跟家具的选择,这个房间很简单,我们二期会更加简化一点,我们主要还是通过软装,包括家具上面曾经想过放长条的沙发,中国老人就是两把椅子一个茶几,对面一个电视机,这个就够了。
最后一个项目是属于度假型的,我有意挑了三个风格迥异的项目,也是最近刚的。我一直想,老人到我们每个社区里面都有特征多样性,要给他一个理由,我为什么要到那边去。这个就是位置也是上海比金山会好很多,但是上海传统的度假版块在佘山版块,旁边都是公园,而且都是豪宅,是非常好的。这个项目势必是最高端的长者社区,因为区位太好了,所以是区位形成的。
我们设计出发点是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能否建一个养老社区像度假酒店这样,我到家里面还是这样,公共环境下一个度假酒店的一个环境,因为刚才我说叫做自由需求,所以我们会做非常酒店化的入口,这个貌似这种感觉(),他不必去海南,在佘山就可以了。
()度假感的社区环境。
()度假感会所的室内环境。现在可以参观,这是一个泳池,我们把泳池最好一个面,我只找到一个角可以看到佘山,放上一个落地玻璃,看到佘山。关于游泳这件事情,我们做了一个项目,老板说里面要做大量的洗浴空间。我一开始很难接受,包括危险各方面怎么弄,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一件事情,东北那边地方是社交场所,宁可永远摔跤也不要剥夺我去游泳的权力,这是一个观点,关于自由和生命之间的衡量,我们家的老人就我住在第二个养老机构里面,他住在护理院里面,但是由于交的钱不少,但是不可能整体由护理人员陪着你去花园玩儿,只能大部分的时间在楼面上面。我和院里面老板签了一个合同,我愿意承受我们的老人在没有护工陪同的前提下面在我们的整个社区玩儿的时候发生危险,签了生死状。后来老人开心了。中间吵着要回去,现在很开心。因为跑到前面的小会所里面他90了,跟前面六七十岁的老人玩儿一块儿就很好。管理上面有的时候没有办法,这是我们的老人,别人不一定是这样的。
我们要创造一个围绕院子的生活。
然后回游的空间和弹性的空间,这又是方案阶段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空间是没有被在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在另外的项目中做得更加激进一点的弹性的空间。我们自己都想不明白运营方,包括老人都想不明白要什么的时候,为什么不留一个舞台让他自己发挥呢。
把一个厨房做一个开放式的厨房,作为一个社交中心。这个项目围绕主题就是度假、社交、自由的感觉,所以会导致整个气质,包括布局都会不太一样。
这就是今天最后的一句话,每一个老人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的主题词就是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