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点名 合肥都市圈能为长三角带来什么?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合肥都市圈”,这意味着长三角的范围已经从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

  对此,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认为,“合肥都市圈”的加入“水到渠成”,这是十多年来长三角扩展的结果。

  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安徽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艳认为,“合肥都市圈”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是安徽一直以来的夙愿。未来,合肥将“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利用好有利的外部机遇和条件,向一线城市的目标发展。

  那么,“合肥都市圈”入列后,将会对长三角城市群产生哪些影响?未来有哪些合作互补的方式值得期待?

  “水到渠成”结硕果

  郁鸿胜告诉记者,对于长三角,一般有两种理解概念。一种是地理空间上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冲积性平原,面积大约为10万平方公里。这片三角洲平原主要是围绕太湖流域,并不包括安徽省。还有一种则是从区域和城市的协作概念出发,随着交通一体化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各方合作的不断深化,它会不断扩容,必然较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范围更大。

  事实上,从2004年国务院要求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开始,安徽省就一直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加入长三角的合作区域。在此后十多年里,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也从最初的“14个地级市 1个直辖市”开始起步,并不断扩大。这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发展可见一斑。2003年,台州市被接纳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员。2010年,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六城市“入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013年徐州、芜湖等八城市纳入。会员城市迄今已扩容至30个。

  “2010年,合肥、马鞍山两座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就意味着,在当时,安徽已经参与到了长三角的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的‘三级运作’区域合作机制中。因此,安徽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共融发展,事实上已经水到渠成了。”郁鸿胜说。

  做好准备迎“入长”

  安徽也确实为此做好了准备。2005年,安徽就提出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重点对交通建设进行了部署,要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建成了高效、便捷、发达的城际交通网,同城化效应显现,如南京到马鞍山仅需20分钟,上海到合肥的交通时间也不过2个小时。

  此外,为了与长三角区域合作联动,安徽调整了合肥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和行政区划,新合肥市具有非常广袤的、可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并形成了可以与上海科创中心联动的重要科研基地。这一系列重大调整与布局,都使其适应于长三角的社会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胡艳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合肥已经是安徽经济中最具活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过去5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由21.9%升至25%左右。今年第一季度,合肥生产总值实现1259.1亿元,增长9.7%,增速位居中部省会首位。

  “合肥的城市名片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我们拥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如今正在建设环巢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力图将合肥打造成世界级的湖滨城市和旅游地。”胡艳表示,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坐拥巢湖、通江达海的合肥,就能够从过去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转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状态,这非常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同时,合肥“入长”,也使其对皖西、皖北等相对落后的地区具有更大的带动力。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那么,“合肥都市圈”可以为长三角城市群带来什么呢?

  郁鸿胜认为,合肥的优势最突出的有两个。首先,合肥的科研、科创和高等教育都走在全国前列。尽管合肥的产业并没有江浙沪地区发达,但是它可以为长三角未来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胡艳也告诉记者,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这里有中科大,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岛”,还有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两所“211”大学,汇集了许多优秀人才。此外,合肥学院与德国各高校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主推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具有强大的人才输出能力。

  另一个则是广袤的空间土地资源,目前,合肥拥有200多平方公里的新区,基本上是为了迎接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所做的战略空间准备。未来,通过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合肥的优势可以逐步与江苏、浙江和上海互补。

  国务院新通过的《规划》还提出,要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现有面积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5亿人,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它的经济总量占我国的20%左右,在国际上横向比较,和整个印度相当,被认为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应当具有哪些特征?郁鸿胜告诉记者,首先,重要的城市群有三“权”———对世界有话语权、对经济有调节权、对产业有优化权;其次,它应当是一个具有先进的科学文明的城市群,对其他城市具有引领作用;第三,它要具有独特的大都市人文内涵,如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就是很好的例子;最后,除了具有现代一流的科研科技实力外,它还应当传承历史,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城市群中得到反映。

新浪地产
关键词:市场动态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