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绿色环保施工的几点思路
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民众环境保护意识愈来愈强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愈来愈严格,而作为工程建筑专业,如何在节能、环保、绿色、文明施工上进行一些突破,做出一些贡献,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创新任务。现结合建筑工程专业实际,浅谈以下几点思路和认识。
一是推进工程建筑实体成品半成品集约化生产。目前,建筑工程所有施工工序均在现场进行,导致施工周期长、人员投入大、建筑垃圾多、现场管理复杂、各专业作业相互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绿色环保施工。为此,可细化、整合建筑工程各专业及原材料,研究探索生产、运输、组装等多个工程作业链条,将一部分能够集约、集中生产的施工专业及原材料从现场剥离,积极发展建筑工程实体成品、半成品生产加工等新兴产业,最大限度优化建筑工程施工空间及时间配置,实现工厂车间生产部分实体成品、理顺与畅通道路运输渠道、现场专注组装加工这一新型管理形式。
二是加强现场临设设计及空间优化。工程现场临设部分大多在工程完成后进行拆除,这就需要工程建设者在临设布置方面做足文章,以避免浪费、节约环保。对此,应大量减少地面硬化,除承重需要外,空间布置均不考虑硬化设计,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建筑垃圾,以及有利于临设用地的复垦,保证区域环境的协调与完整。在选择临设实物上,可创新使用活动式、移动式材料,如可移动式办公用房、仓储用房直接建在整平的土地上,可移式地砖直接铺设在整平的土地上,可拆装板材直接应用在工程现场功能分区隔断上,这样一来,一方面保护了土地,减少了建筑废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节约了施工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同时,还要对施工环境进行优化分区和绿化布置,确保工程现场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安全文明,实现动静分离、人车分流、干湿分区。
三是不断探索能源节约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工程建设者能够将雨水、阳光等自然能源储存并转化为生产、生活所用。有一个典型例子:2015年在110千伏枣庄齐村变电站基建工程建设当中即以蓄收雨水来解决站内用水问题。该雨水收集系统分沉淀池与蓄水池两部分,为地下钢混仓室结构,连接站内屋顶排水系统与地下排水系统,主要以站内屋顶雨水为主要来源补给,通过屋顶集中排水的自然水压导入沉淀池,再经过砂石、鹅卵石二级过滤后最后流入蓄水池存储,多余的水则通过溢水口流入站内地下排水系统。事实上,雨水收集措施应用于变电站工程在全国尚属首次,它通过调整排水系统的标高,利用自然势差对雨水进行存储、沉淀与净化,做到了费用零增加、环境零污染,节约、节能、高效、环保,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赢同生的时代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问题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是积极应用节约环保的施工工艺。可举一例:在围墙、防火墙施工当中,大多采用砖彻抹灰这一传统施工方式,而这一施工方式的显著缺点是墙体老化快、外表易剥落,而且大都需要应用化工原料进行粉刷装饰,不利于环保。对此,要善于打破常规,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在围墙、防火墙施工过程中适当推广应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该工艺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环保理念,它不做任何装饰、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天然庄重,且一次成型,不需要剔凿修补、不抹灰,省去了涂料饰面等化工产品,减少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降低了后期维修费用,有利于节约环保,同时还解决了抹灰开裂、空鼓、龟裂、脱落等诸多质量通病。
五是创新推进工程现场文化阵地建设。以施工队伍建设为载体,以工程现场为阵地,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的辐射效应,渲染文明、健康、和谐的施工氛围,实现文化落地“多点开花”的目标。精心策划、系统实施,以灵活新颖、底蕴生动、内容丰富的形式,充分利用工程现场立体与平面空间载体,针对工程建设实际及队伍管理需要,突出文化主题教育,建设道德文化墙、安全文化墙、廉洁文化墙等场所,扮靓工程现场,营造良好施工环境,体现工程建设文明管理氛围,以优秀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为工程建设队伍提供文化教育平台及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