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租经济”不再是发展永动机 东莞镇村路在何方?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吃租经济”不再是发展永动机 东莞镇村路在何方?

镇村兴,则市兴;镇村退,则市退,镇村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全市转型升级的关键。图为省市三重项目常平珠宝文化产业园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洪屋涡村(航拍)

虎门集体资产交易管理中心

学者名片:魏达志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1993年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国务院民族团结模范,先后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指导专家。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科技经济、艺术经济、城市与区域经济,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6部,主编大型丛书《深圳高科技与中国未来之路》共20部计600万字。

  好像这是一个历史伴生的现象:每到一个节点时刻,关于东莞和镇村的讨论就会不时出现。

  或许,也没有哪个地方的农村,比东莞更有特色——安徽小岗村民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同时,虎门的龙眼村也迎来了全国农村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快速工业化彻底改变了这个鱼米之乡的原貌。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土地等资源的日益耗尽,人口红利不再突出,“吃租经济”已不再是镇村发展的永动机,寻求多元化经营迫在眉睫。

  镇村经济是不是缺乏“创新性”,社会发展上是不是缺乏“包容性”,城镇格局上是不是缺乏“科学性”……数年之前,东莞曾经掀起过“镇村走向”的大讨论。“三问”背后,说明了唯有居安思危,不为昔日的成绩而自喜满足,才知其难方能奋进。

  镇村兴,则市兴;镇村退,则市退,镇村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全市转型升级的关键。若要成功越过“城市发展陷阱”这道坎,必须对镇村经济有着清醒、理性和深入的认识。

  对珠三角镇村经济有着长期观察的魏达志认为,东莞镇村经济改革的目标不是建设新农村,而是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综合改革,是农村逐步向现代城市过渡。需要通过市场化的制度,加快农村土地、物业的市场化,使农村资源的潜力发挥更大的能量,为东莞的经济增长增添更加巨大的动力。

  魏达志说,处于转型升级的东莞镇村,需要找到后物业经济时代的出路所在,需要“小步快跑”地赶上来。


??重塑镇村经济的动力从何而来?

  重新规划创造新起点 投资兴业寻找新途径

  可以说,不单单是东莞,放眼整个珠三角,镇村经济由于土地房屋产权问题、股权的封闭性与排外性、村民观念的长期落后、依赖出租经济的惯性思维、建设规划严重滞后等一系列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给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阻力,延缓了镇村经济转型进程。

  东莞日报:东莞是典型的物业租赁经济,这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不相适应,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魏达志:租赁经济对经济的贡献越发有限,其增长仅靠物业的增值,可见增速是多么缓慢。因此,亟待探索新路实现突破性发展。

??东莞日报:您认为慢的原因何在?

  魏达志:不单单是东莞,整个珠三角镇村经济都由于历史包袱过重,整体转型升级推动缓慢。土地房屋产权问题、股权的封闭性与排外性、村民观念的长期落后、依赖出租经济的惯性思维、股份公司的政企不分、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土地资源等一系列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给当前镇村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阻力,延缓了镇村经济转型进程。

  东莞日报:您之前对此做过调查吗?

  魏达志:对于东莞,我掌握了一批翔实的数据。比如,目前东莞村组集体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411亿元,绝大部分是厂房、商铺等物业资产,分别占集体总资产和长期资产的32%和42%,集体物业出租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七成以上。

  但必须看到,由于受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物业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密集企业外迁等因素影响,传统物业租赁经济的效益日趋低下,导致东莞集体经济的资产收益率一路走低,从1992年的12%降至2002年的9.1%、2007年的7.5%、2012年的6.8%。同时,物业租赁经济对土地的依存度较高,集体资产的规模扩张较大程度上来源于土地使用权的直接出让。截至2012年底,东莞历年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所形成的净资产约594亿元,占两级净资产的59.5%。

??东莞日报:单一的租赁经济、固有的惯性思维会对城市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

  魏达志:随着时间的推移,租赁经济离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的要求会越来越远,离市场化规则及运行的方向越来越背离。一方面,他们拥有城市最为紧缺的土地资源,另外一方面他们又延续着最落后的经营方式;一方面,租赁经济让一些人在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另外一方面他们又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与城市移民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投资方式、创新方式等完全不同。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稳定的收益、不流动的股权形成的超稳定的思想意识和组织系统。因此,在镇村集体经济里也形成不了自主性、创新性的自身企业主体,而且很难培育出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自己的企业家。

  这也是东莞全面建设发展的短板与制约因素,成为东莞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方式调整重大利益格局,为东莞向质量增长型和效益扩张型的发展奠基,并使得镇村经济自身走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新路子。

  我认为,缺乏长远规划成为镇村经济发展的短板,政府应当启动向镇村“送规划”活动,来指导镇村开展项目规划和发展规划的编制。比如,通过资产增值创新新的路径,探索新的产业模式,促进镇村经济由“租赁型”向“投资型”、“管理型”、“服务型”转变。

  东莞日报:针对这种现象,您能开出怎样的良方?

  魏达志:镇村转型升级的突破方向应该至少有八个,包括:城市更新需要更大手笔、园区拓展急需新的思路、投资兴业寻找新的途径、对外合作谋求新的选择、重新规划创造新的起点、资产增值创新新的路径、股权改革建设新的体制、引进智力拓展新的方式。

  东莞日报:请您具体谈一谈?

  魏达志: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园区拓展急需新的思路,东莞镇村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应尽快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筑巢引凤);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腾巢换鸟)。比如,投资兴业寻找新的途径,根据自身已有的基础,进入制造业、房地产开发、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金融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道路基础设施等领域,改变原有的租赁经济模式。

  比如,对外合作谋求新的选择,在新一轮发展中,加强对外合作成为股份合作公司的新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合作。如参股村镇银行、参股高速公路、参股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和以土地入股工业园区建设、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社区集体资本与国有资本联合发展、促进物业管理进社区、为五星级酒店建设配套员工宿舍、开办连锁网吧等等。二是在管理方面加强对外合作,既包括股权的逐步开放,也包括人才合作的对外开放。

  比如,重新规划创造新的起点,缺乏长远规划成为镇村经济发展的短板,应当启动政府向镇村“送规划”的活动,指导镇村开展项目规划和发展规划的编制。通过资产增值创新新的路径,探索新的产业模式,注入新的产业内涵,促进股份合作公司由“租赁型”向“投资型”、“管理型”、“服务型”转变。

??镇村经济哪些优势待发掘,哪些领域待转型?

  向存量要增量 向增量要质量

  要坚持“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的方针,探索股权改革,强化规范运作;加快城市更新,解决遗留问题;提升物管水平,实施项目带动;创新经营模式,推广社区规划;加大智力投资,培育人才队伍;健全市场机制,促进对外投资等。

  东莞日报:传统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镇村发展的路径选择,镇村如何谋求转型?

  魏达志:镇村经济需要优势发掘和转型领域,包括:实力优势——探索投资合作新路径;区位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优势——盘活土地腾出新空间;创新优势——聚集人才孕育新项目;园区优势——巩固更新产业新内涵;文化优势——再创文化产业新活力;引进优势——发展未来产业新途径;聚合优势——走向世界实施新战略。

??东莞日报:具体谈谈哪方面可以供东莞借鉴?

  魏达志:就拿探索投资合作新路径来说,政府应当适当引导镇村以资金、土地和物业入股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资本化发展融入城市和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多元化发展新路子,大力推动社区集体经济由单一“租赁型”向“投资型”、“管理型”、“服务型”转变。

  此外,盘活土地腾出新空间,通过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与空间资源的再配置、再优化来达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质量提升的目的。具体主要通过“集体土地入市”、“闲置土地处理”和“工业楼宇转让”三个维度破解产业用地和空间匮乏的局面,挖掘现有土地资源优势,盘活土地,为总部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及高端制造业等鼓励发展产业腾出新的空间。通过和产业的合作来持有股份,参与到更高更优的产业中,促进土地利用价值、促进股份公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富裕程度。

  同样需要关注的是,聚集人才孕育新项目,转型升级,人才先行。一方面,要开放心态引进人才。这既包括直接引进职业经理人及管理团队,担任镇村要职,实现人才资源的突破,也包括通过项目合作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地产开发、园区建设、产业拓展等新项目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制度创新用好人才。建立起一套监督与激励机制,找到外来人才与本地团队之间的利益契合点,既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给予外来人才以用武之地,并有效地激励外来人才的进取心,同时又要防止他们的寻租行为,防止其掏空股份公司。

??东莞日报:在镇村经济转型的策略上,您如何看待?

  魏达志:要坚持“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的方针,探索股权改革,强化规范运作;加快城市更新,解决遗留问题;提升物管水平,实施项目带动;创新经营模式,推广社区规划;加大智力投资,培育人才队伍;健全市场机制,促进对外投资等。

  东莞要掌握一定的转型策略技巧。比如,可以加快城市更新,解决遗留问题,通过对旧城中村、旧商业区、旧社区等改造,以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全的配套设施、更优的配套服务吸引更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集聚。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东莞有条件的镇村企业“走出去”,在熟悉的地区和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发展。有关部门和社会机构应当积极利用外地来莞招商引资的机会,为集体经济异地发展穿针引线。


??政策导向如何 推进企业就地转型?

  唯有腾出地理空间 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不论是“八”还是“二”,关键的是一个产业链问题。其实,淘汰企业很简单,最担心的是断了产业链问题。“链”不能断,如果一家企业走了,会使当地产业伤筋动骨,这就会影响发展的基本面。

  东莞日报:东莞80%企业在镇村,20%的企业在市里和园区,这符合“二八定律”。东莞如何抓住“二八”规律中的“八”,是应该先稳住基本面,继续抓住基本面,再来思考如何解决传统产业所谓的“科技含量低”的问题,还是像深圳当年一样,大刀阔斧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魏达志:不论是“八”还是“二”,关键的是一个产业链问题。其实,淘汰企业很简单,最担心的是断了产业链问题。“链”不能断,如果一家企业走了,会使当地产业伤筋动骨,这就会影响发展的基本面。东莞要制定一个衰退产业的转型升级方案,确立转型路径和淘汰路径。

  我认为,产业结构提升关键还要看增量,就是用增量优化存量的办法。用高成长性企业、市场潜力大、市场规模好的企业去逐步替代淘汰企业,腾出地理空间,赢得发展空间。如果能不断增加好企业、好项目,淘汰几家企业是不会影响东莞基本面的。

  从长远来看,东莞要为镇街出台政策,用指标控制发展,用指标控制质量,用市场成本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尤其是镇村要上下“一盘棋”,在理念上要修改,从选择经济刺激型转向常态型,从政策倾斜型转向普惠型,从扶持型向奖励型转变。奖励好的,不好的就淘汰。

??东莞日报:您认为如何能激发出基层的转型升级热情?

  魏达志:唯有市场化和有序的竞争,才会激发基层的转型升级热情。比如,可以通过借鉴规范的企业式运作、关联的多元化发展、定向的开放化合作、新一轮城市化建设等方面来实现。

  必须看到,由于“物业经济”治理结构以及发展模式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发展空间面临限制,总体运行绩效低下,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足。随着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的发展,物业经济的过渡形态特征日益明显,已经不适应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村组股份合作经济进行改造,变革现有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的开放和流转,同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其向规范的现代公司转变。

  尤其在东莞新一轮城市化建设中,镇村应该抓住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内外一体化的机遇,融入到城镇化的大浪潮中,而不是死守着一点土地收租,用产业来带动真正的城市化,使原有的社区面貌真正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形态,融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

  此外,东莞在探索资本化运作方面,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进而扩大资本规模,改造提升现有产业,进军其他产业,发展实业,创造品牌,促进股份合作公司由单一的出租经济向实业型、科技型、投资型、管理型、服务型转变。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要具备国际化视野,不仅仅是盯着国内“这盘肉”,更要瞅向国际市场“这盘大菜”。当然,这需要基层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胸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带他们出去转一转,感受一下外面的大世界与大变局,拓宽视野,方能做出大手笔的动作。

  镇村经济如何聚人气、育企业?

  只要产业链仍在这里 企业和人就不容易走

  谁先在户籍上改革,谁就能领先一大步。东莞要加快户籍改革,把外来人口稳在东莞,如果能够先走一步、走大一步,就会赢得新的发展优势。市里要当好制度设计者,镇街要当好执行者。

??东莞日报:如何把人稳住在东莞镇街?形象地说,就是如何将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

  魏达志:东莞应牢记一点:把人留住,就会产生极强的竞争力;把人留住,就是招商引资的新优势。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出现负增长,人口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把人留住,就是招商引资的新优势。当前,各地都在把人留住,产生了极强竞争力。

  人为什么会留在这里?这需要有一个良性循环,政府舍得投入,公共基础设施要配套、营商环境要不断改善、行政效率要不断提高,人就会留在这里,城市就会不断向前发展。否则,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经济环境遭到破坏,公共设施不够好,行政效率很低,留人也是留不住的。东莞要通过各种努力,推动向良性发展,时刻记得“改革中的问题要用改革来解决,开放中的问题要用开放来解决”。

  东莞日报:您认为留住人的关键点是什么?

  魏达志:谁先在户籍上改革,谁就能领先一大步。东莞要加快户籍改革,把外来的人口稳在东莞,如果能够先走一步、走大一步,就会赢得新的发展优势。市里要当好制度设计者,镇街要当好执行者。

  东莞日报:对人和人才,您怎么看?

  魏达志:劳动力是宝贵的资源。没有想培育人才,只有想“抢”人才,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解,要思考如何把农民工转变成为技术人才。要实现农民工三个转型:职业转型,把农民工转变成为产业工人;身份转型,从农民转型为市民;地位转型,从流动人口转变成为城市主人。

  东莞日报:企业呢?他们如何把根留在东莞?

  魏达志:这一点,东莞要学习深圳,把外来企业变成本地企业,把外地企业本土化。外地企业能够本土化,城市环境非常重要。东莞要努力打造若干个城市组团,CBD、次CBD这种亮点就更需要人才留下了,在产城融合上要有创新,形成相应的产业组团、产业集团、产业链。只要“链”在这里,企业就不容易走。

  东莞日报:您认为东莞镇村经济,要继续坚持什么?

  魏达志:一直以来,东莞为什么吸引这么多企业?为什么全国农民都跑到东莞来工作?就是因为东莞机会多、政策活、包容性强。同样,这也为东莞创造了三个优势:一是制度红利,二是人口红利,三是实业兴莞。目前,东莞依然是有吸引力的投资创业基地,但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政策优势的拉平、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对传统产业成长不出新的优势,面对问题,找到根源,就找准了未来工作的着力点。

  对于东莞镇街来讲,仍然要坚持实业强莞的指导思想。产业没有高中低三端之分,没有朝夕阳之分。要继续强化实业兴莞,重点放在如何为企业发展、为人才发展创造政策和社会环境上。


  区划调整到底当不当行?

  存量改革慎之又慎 增量改革大刀阔斧

  镇村多轮驱动下的招商引资模式,规划引导不足、统筹力量不强是一个先天弊端,其所代表的分散型、粗放型、资源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也从根本上造成当前全市产业布局分散、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的局面。

??东莞日报:东莞自1988年升级为地级市以来,一直是市管镇的行政格局。这种组织框架使镇域经济获得极大活力,但也因为镇街“各自为政”,造成重复建设严重,资源难以统筹。您对东莞各镇街合并(区划调整)有何看法?

  魏达志:东莞各镇街之间的非整合式发展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是,在现今强调整体发展的经济潮流中,东莞这种老一套的行政规划就显得不尽合理了。为了更好地找到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必须先了解这种老一套的行政规划。

  首先,这样的行政体系使得东莞的各种生产要素分布零散,造成了土地的粗放利用、各个镇街的交通网络衔接不畅和城镇之间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而使东莞整体利用率变得很低,这是整体资源配置和规划不尽合理的结果。

  其次,这样的行政体系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和发展经济中的各种“内战”,很难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统一建设,发展格局愈加零散,于是,这样根深蒂固的因素就使得东莞一步又一步地远离了整体协调发展的布局。

  最后,这样的行政体系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由于各个镇街是独立发展、没有相互联系的,所以,为了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每个镇街建设许多不同层次的城市化衍生品,使得各个镇街自给自足、封闭发展,城镇之间缺少相互协调,也就没有任何的优势互补可言了。

  镇村多轮驱动下的招商引资模式,规划引导不足、统筹力量不强是一个先天弊端,其所代表的分散型、粗放型、资源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也从根本上造成当前全市产业布局分散、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的局面。

??东莞日报:您认为东莞未来应当推进区划调整吗?

  魏达志:我觉得东莞的区域调整还要看具体的形势发展,毕竟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一次利益的博弈,如何协调好市内各个地区的利益关系,关系着东莞下一轮的经济发展规划,也关系着东莞的未来。

  我认为,不要轻易开展大规模调整。对待存量的改革,要慎之又慎;对于增量的改革,就要大刀阔斧。存量改革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理准备,统筹兼顾,看准再动手,要同时具备非常好的改革措施、改革配套,因为存量有既得利益链条在里面,需要共享多赢的方案。

  我更认为,可以通过适度行政区划的调整,发挥出1 1>2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城市经济的组团。对于增量的改革要有大思维、大动作,要高屋建瓴、大张旗鼓地改革。总之,东莞要不断强化中心地区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中心大马车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长久发展。

  土地流转何以激发基层发展热情?

  抓土地流转契机

  激发民间“二次潜能”

  抓住土地流转的契机,大胆开展一些试验,并且以此为契机,转向一些有增值空间的商贸服务业,甚至是一些实体经济,这也符合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热就是冷,今天的热或许就是明天的冷。东莞各镇街要思考,如何趋利避害防住“热”,如何在“热”的趋势里找到“冷”的项目,这是一个本事。

??东莞日报:您如何看待土地流转问题?

  魏达志:实际上,这就是给了一些区域试验的空间。以东莞为例,以前农民的宅基地只可以在村里流转,现在探索试验扩展到镇里、市里。

  不过,对东莞来说,土地流转更大的利益在于推动东莞集体经济的转型。东莞说到底是租赁经济、物业经济。现在如果土地可以流转了,农民就可以把原来用作出租的农地作为一种投入,投资到商场或者其他项目中,通过土地参股的形式与民企或者外企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样,既体现了股权,也使治理结构更清晰。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莞应该抓住土地流转的契机,大胆开展一些试验,并且以此为契机,激发民间“二次潜能”,转向一些有增值空间的商贸服务业,甚至是一些实体经济,这也符合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东莞日报:您认为东莞镇村经济发展要注重哪些要点,实现协调发展?

  魏达志:一是要处理好产业的高和低的关系。建设创新城市,是不是高端产业就一定行,是不是高端产业就一定会对城市产生实实在在的贡献?作为一座传统制造业城市,各镇街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理清思路,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不能面面俱到,要防止产业重构问题,尤其“十三五”规划不能涵盖国内所有产业。

  第二个关系是项目的冷和热。当前,各地都在争取大项目,要不要跟这种“热风”?“跟风”是不是一定就行?我认为,热就是冷,今天的热或许就是明天的冷。东莞各镇街要思考,如何趋利避害防住“热”,如何在“热”的趋势里找到“冷”的项目,这是一个本事。

  第三个关系是效益的远与近。要考虑效益的“近”,“近”就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数据。发展不唯GDP,但并不是不要GDP。东莞各镇街“十三五”规划不能不要GDP,不能不要发展体量,而是要兼顾数量和质量。此外,东莞各镇街都引进、培育或与许多大学建立关系。实践证明,没有大学不行,一定要找到对当地发展有实际贡献的大学。没有实际贡献就不能无限制扩张,甚至要通盘考虑适可而止的问题。

  第四个关系是合作的里和外。东莞镇街是珠三角的“腹地”。如何把地理的腹地变成资源的腹地,如何把地理的腹地优势变成资源的腹地优势,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不是简单的行政驱动力而是经济驱动力,也与成本有关系。比如,穗深港是黄金走廊,它是线性的,但辐射是面型的。东莞是否考虑因地缘优势做好电子商务,进而做成广东甚至全国的快递集散中心。东莞既要利用好珠三角,又要跳出珠三角,不能困于珠三角。比如,东莞能不能打好“台湾牌”,能否争取台湾在东莞设立官方机构,这些工作要努力研究。

  第五个关系是资源配置的有形与无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唯一作用。所以说,“十三五”规划不能去掉政府的作用。同样,东莞要营造最佳的成本优势,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特别要注重发挥出隐性成本的优势。

关键词:市场动态  

市场动态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市场动态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