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六年来首“破7”
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这是6年来GDP增速首度“破7”。
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GDP“破7”并不意味着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大势没有改变。下一阶段,应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继续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前三季进出口额同比降幅逐季加深
经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尽管“破7”,但仍好于市场预期。机构和专家认为,传统产业去产能加大了三季度经济下行的压力。
“三季度GDP增长6.9%,下到7%以下,但是只下降0.1个百分点,应该说还是在7%左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指出,我国仍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不仅在去库存,而且在去产能,钢铁、水泥、建材这些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增速都出现下滑。前三季度,粗钢产量下降2.1%,水泥产量下降4.7%,短期来讲对工业运行产生压力。盛来运分析,进入三季度后,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进出口额同比降幅逐季加深,分别为-6.2%、-8.1%和-9.2%。其中,除了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外,后两个季度出口均为负增长。
??投资增速下降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因
机构也指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速的下降是导致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因。此外,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也导致三季度出口下行压力加大。
数据显示,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比上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对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此外,三季度我国对外出口增速为-6.8%,降幅比二季度扩大4.6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传统产能过剩行业。一方面资源开采业、重工业、加工制造业等去产能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重投资领域增速下降导致钢铁、水泥等需求走弱。
??亮点1:
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近六成
专家认为,当前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仍处合理运行区间。经济运行有一些企稳的积极因素已经显现,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动力孕育成长。
首先,内需结构进一步改善。前三季度净出口、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负1.8%、58.4和43.4%。其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比去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
其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
盛来运指出,1至9月份,网上零售额增长还是在36%左右,将近40%,新产品像新能源汽车都在翻倍增长。在工业结构中,1至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仍然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认为,服务业在三季度继续维持“稳中有进”的局面,对前三季度GDP拉动的贡献继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结构转型依然在推进中,而且是在向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
连平也认为,当前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扩张水平,服务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亮点2:
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
而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同比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增速继续超过同期6.9%的GDP增速。
根据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的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8.1%和7.6%,均“跑赢”同期7%的GDP增速。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2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7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460元,同比名义增长10.2%。
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促进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因素,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惠民生措施的推动作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554万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三季度,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052元,同比增长9.1%。
四季度将怎么样?
还有较大政策空间
专家认为,经济“稳增长”措施旨在“稳定”、而非“加速”增长。四季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空间。
中金公司研究员梁红指出,9月份CPI回落至1.6%,给货币政策带来进一步施展的空间。
“四季度是中国财政支出的高峰期,在中央加大督导力度的情况下,前期沉淀的财政资金有望加速流向实体经济。”民生证券研究员朱振鑫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指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已初见端倪,新动力进一步集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目前虽尚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的下降,但代表了发展的方向。
“消费结构正在转变,网络消费、信息消费增长很快,降低进口消费品税率等措施将为消费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预计全年经济运行走势平缓,能够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连平说。
事实上,近期中央政府已开始推进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的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透露,今年1月至9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8个,总投资18131亿元。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来自中国银行的报告认为,在新旧动力切换的关键期,政策要继续保持宽松取向,为经济新动力的成长和经济转型赢得时间,特别是要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双重任务。深化改革的大方向不能变,短期托底的政策取向也不能变。
中央党校副校长赵长茂认为,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新的调控政策出台及“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这些积极变化将成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转轨变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