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装电梯突破困境

提要:从“单位人”到“社区人”,表面上,城市居民被归类于某个群体,但他们仍是孤立的。这种“生存的孤立”并不是个体与他人的分离,而是与一种圆满惬意存在感所必需的公共道德的分离。在单位共同体的机械团结被打破,社区共同体的有机团结尚未建立;现代社区共同体建立的公约式道德与价值观尚未成熟时,准公共服务的伦理空间立即显现出来。

  社会协商资源整合 透明沟通互信共识

  探·协商2

  从“单位人”到“社区人”,表面上,城市居民被归类于某个群体,但他们仍是孤立的。这种“生存的孤立”并不是个体与他人的分离,而是与一种圆满惬意存在感所必需的公共道德的分离。

  在单位共同体的机械团结被打破,社区共同体的有机团结尚未建立;现代社区共同体建立的公约式道德与价值观尚未成熟时,准公共服务的伦理空间立即显现出来。

  在广州越秀,针对“准公共服务”空间,他们在社区探索出了“重塑团结、重塑信任、重塑认同”的实践之路。比如,涉及居民利益的事,由居民来表决,有哪些居民涉及就由哪些居民表决。——这种一贯坚持的社区工作原则,让居民意识到自身利益与社区公共利益密不可分。

  高见

  黄丽华(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有序引导广泛协商下的自我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多次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越秀区作为广州市中心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具有特大城市的典型特点,其在推动老楼加装电梯工作中进行的尝试,对于广州市探索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其典型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找准了社区治理的问题症结。当前社区治理的最大困境在于单位制调整过程中社会联结状态发生变化,原子化社会造成了居民与公共世界的疏离。越秀区通过推动旧楼加装电梯这一社区公共事务的解决,重建了社区层面的社会联结关系,使得社区不再只是空间概念,而是回归到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本质,对于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起到了催化作用。

  二是顺应了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社会管理强调依靠政府权力来解决社区问题,其结果是基层政府的责任与能力严重不匹配,出现了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现象。突破上述困境的基本路径是实现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之前广受媒体关注的“朝阳群众”就是新形势下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很好范例,但相对于朝阳群众作为政府管理辅助力量的定位,越秀区强调居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我担当、自我解决”,是将群众定位于解决地区问题的主体力量,所以“越秀群众”比“朝阳群众”在理念上更进了一步。

  社区

  协商自己的事情自己议 大家的事情共同办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家庭空心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六榕街又是典型的老城中心区,楼宇设施相对陈旧,5层以上的居民楼中86%没有电梯。没有电梯,楼上的老人特别是行动不便者,没有办法下楼,“居家养老”就变成“被困家中”。2012年11月,借助在全市先行先试而开展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六榕街通过社区网格员每天走家串户了解居民需求,“旧楼加装电梯”成为居民提出“提升居家养老水平”的最集中且迫切的需求。

  “要说我们红莲塘14-16号的老楼能加装电梯,真的算是一个奇迹!”心直口快的余老师见到记者便如是感慨。

  2009年,余老师搬进越秀区六榕街红莲塘14-16号时,就听说政府有政策可以为老楼加装电梯了。可是一等三年,装电梯的事情,一直没有动静。“我一打听,是没人牵头办这件事。我和老公商量,不如我们自己来吧!”

  热心肠的余老师和先生一起,连爬楼带做思想工作,一个晚上把红莲塘14号全栋楼的同意书签了下来。可没想到,当把报批材料交到规划部门时,竟然得到“不同意”的回复。规划部门解释:因为余老师所在楼提出装厢梯的空间,是红莲塘14-16号楼共同所有。14号楼居民要想装电梯,必须得到16号楼居民的共同签名。

  “16号的住户和房屋性质比较复杂,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办下来的事。”余老师说,“好在居委会出面,召集居民们开会,同时与房管、城管、规划等部门沟通,铺排道路,搭建平台,给街坊一个定心丸——大家齐心协力做好这件事。”

  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在越秀区六榕街,老楼加装电梯已有一套业已成形的工作机制。例如:引导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居民意见咨询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发动热心楼长、党员骨干牵头组织商讨增设电梯事宜,并成立增设电梯筹备小组,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依托网格化管理和互联网,发起增设电梯议题,开展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线上交流。设置“居民议事厅”,邀请业务部门和居民对加装电梯项目合理性、必要性等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居民参与自治热情。在确定改造方案、选择设计单位、制定集资和补偿标准、引进施工和监理单位等方面,坚持一人一票表达意见,坚持定期全透明公开资金收支明细、招投标等情况。

  因为发挥了居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住户自主逐步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议、大家的事情共同办”的氛围,一些邻里矛盾被有效化解。2015年1月,红莲塘14-16号的电梯建成了,并于春节前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六榕街老楼加装电梯的申报过程中,实现了“零”信访投诉及“零”行政复议。

  社区

  共治对接机团单位资源 共建共享幸福社区

  越秀区六榕街既有住宅增设的32部电梯中,今年上半年新建的有8部,惠及居民共790户。在推动这增设的32部电梯时,街道社区与增设电梯筹备小组定期交流,及时跟进各阶段动态,《社区居民代表提议制度》、《社区居民议事决策制度》、《楼院公约》、《电梯使用维护公约》等规章制度,就是在这个过程逐步完善的。

  六榕街街道党工委总结,这是一条“政府引导+居民自治+社工协调”的社区治理思路。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积极对接机团单位资源,是共建共享平安幸福社区的必要补充。”六榕街团工委书记周丽霞说。

  广州市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位于六榕路61号、65号六榕大厦6层。2014年年初,作为六榕街共建单位的研究院,从社区居委会了解到,旧南海县街26号住宅楼的居民有为大楼增设电梯的计划,便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给予居民技术支持。

  研究院先是派工程人员进行实地专业检测,确保大楼增设电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对增设电梯方案进行专业设计,帮助编列预算等;在整个施工工程中,研究院随时进行技术质量检查,确保其间的生产安全,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并按时交付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榕街,有一个“加装电梯自治联盟”,这是曾牵头参与社区旧楼电梯加装工程、并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及辖内机团单位共同成立的。研究院在加装电梯自治联盟中担任技术指导,向居民做好加装电梯相关政策宣传、业务指导,做好与居民、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交流、协调等工作。

  据越秀区社工委工作人员介绍,六榕街在推动老楼加装电梯工作中,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社区法律顾问开展物权法、居民自治条例及广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试行办法的宣讲36场次。此外,组织居民参观小北路九兜二巷22号、豆腐寮19号之二等成功案例的经验做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就在记者采访六榕街时,正巧遇上来自湖南岳阳楼区民政局的考察团队。一位在民政局机政处工作的廖女士在参观完后,兴奋地向记者说:“六榕街的工作真的做得好。服务做得细致,真正从需要出发,暖心服务。以人为本。”

  数据

  ●越秀六榕街辖区常住人口超10万

  ●60岁以上老人达2.3万人

  ●5层以上居民楼86%没有电梯

  ●截至今年8月,老楼增设32部电梯

  ●惠及居民共790户

  ●32部电梯中27部为业主集资筹建,占比达84%

  ●加装电梯申报过程中,实现了“0”信访投诉、“0”行政复议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加装电梯突破困境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