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政府通知追繳地價款 被地產企業以超越職權起訴
珠海市平沙鎮政府2011年向一家房地產企業發出通知,追繳百萬地價款惹出風波,因此舉涉嫌超越職權被企業告上法庭。珠海市中院近日終審認定鎮政府發出的通知構成行政違法,需依據《國家賠償法》賠償企業相應損失。
政府發通知稱企業尚欠百萬地價款
據珠海業達房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業達房產)反映,其2005年9月21日,通過公開拍賣購買了平沙美平一塊商住用地,2010年開發,用於建設愛家心座專案,報建容積率為1 .64,其間企業按規定足額繳納了稅費,但在開發過程中,平沙鎮政府突然發來一紙通知,稱企業還拖欠100多萬地價款,需儘快補交。
這份通知顯示,業達房產現在開發的地塊早在1992年2月曾由一名叫“葉霞”的商人購買,當時的容積率僅為1.0,前任買家按該容積率繳納地價款175萬元,但後來未開發,2005年又通過公開拍賣轉到業達房產,此時容積率調為1 .64,根據珠海市政府1992年的一份檔規定,歷史用地容積率超過1 .0的部分的面積應按地價80%標準計收地價款,除去前任買家已交的175萬元,業達房產尚拖欠103萬餘元地價款。
房地產企業起訴,索賠近百萬元
這筆地價款究竟有無依據?該不該交?業達房產公司與平沙鎮政府爭執不下,為保障樓盤順利開發,雙方隨後簽訂了一份協議,約定由企業預付103萬元,保存在金灣區公證處,先由平沙鎮政府出具資料給國土部門協助企業辦理房產預售等手續,之後再來討論地價款是否合規。但接下來的討論始終沒有結果,鎮政府、房地產商各執一詞。為了厘清糾紛,業達房產隨後將平沙鎮政府告上法庭,控告鎮政府發出的地價通知行政違法,超越職權,讓法院來判決通知是否合法,並向鎮政府索賠近百萬元損失。
業達房產在起訴書中訴苦,企業未拖欠地價款,但當時為了取得預售證儘快銷售,避免損失擴大,無奈之下與政府簽訂上述協議,而當時為了籌措這筆錢,企業以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利息為代價,向斗門區另一家房地產公司借了150萬元。企業稱,事後計算,由於這紙違規《通知》,直到2011年11月29日才拿到預售證,因逾期預售帶來損失39萬餘元,而企業為籌措地價款,借貸產生的相應利息損失也高達51萬餘元、公證費損失3090元。
回應
珠海市中院終審認定鎮政府行政違法,判賠5萬餘元
鎮政府:為防止國資流失,履行提醒義務無不妥
平沙鎮政府回應,發出通知,是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該鎮作為屬地政府發現有關企業漏交地價款的現象,發出通知履行適當的提醒義務並無不妥,時至今日,業達房產是否應補交地價款還有待於相關職能部門認定。後來業達房產和該鎮在國土部門的協調下,基於平等、自願原則簽訂協議,企業自願預付100多萬到公證處,該協議沒有約定任何賠償條款,也未約定爭議的解決方式,因而企業如今要求鎮政府承擔經濟損失沒有法律依據。
平沙鎮同時表示,業達房產有關該鎮的違法行為導致其未能及時辦理預售許可證,索要相應損失的訴求也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因為預售許可證由市、縣級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局核發,平沙鎮政府並非該證的審核和發放主體。對此,業達房產在法庭上反駁,儘管預售許可證的發放主體不是平沙鎮政府,但有關申請許可證的必備材料需要由該鎮出具,因為地價款問題導致企業未能及時拿到預售許可證。
法院判決
鎮政府通知違法,賠償企業5萬餘元
近日,珠海市中院終審認定,平沙鎮政府2011年給業達房產發出的催繳地價款通知屬於超越職權的行政違法行為,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權造成其他損害的,政府應按照直接損失給予賠償。但法院並未支持業達房產高達近百萬的索賠訴求。法院稱,業達房產稱預付保存在公證處的100多萬資金是企業按銀行貸款利率4倍借的,應賠償實際損失,但該主張缺乏法律依據,且企業沒有證據證明上述款項來自於借款,按照國家賠償法規定,在有關侵犯財產權的賠償中,應當按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計算,照此標準,平沙鎮政府只需賠償利息損失4.7萬餘元。珠海市中院同時判決平沙鎮政府賠償企業支付的3090元公證費,總計賠償業達房產相應損失5萬餘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