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产生废水3600万吨 中央空调“排毒”引人忧

提要:随着中央空调的广泛使用,为了延长中央空调钢管的使用寿命及提高空调运行效率,从事中央空调水处理的企业也日益增多。水处理行业将亚硝酸钠用于清洗后的钝化与日常缓蚀的过程中,将含有亚硝酸钠的废水和废气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是非常危险的。

  随着中央空调的广泛使用,为了延长中央空调钢管的使用寿命及提高空调运行效率,从事中央空调水处理的企业也日益增多。有些企业将亚硝酸钠运用到中央空调水处理的钝化预膜与日常缓蚀方面,废水不经处理排放。  近期各地陆续进入高温季节,中央空调又到了需要清洗的时候。据统计,我国约有6万中央空调用户,每年排放处理后的废水约3600万吨。那么,这些废水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有没有潜在危害?  业内专业人士指出,上述排水不一定都是清洁下水。有些企业会在处理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剂,并将直接通过雨水管网向水体排放。如果添加的药剂对环境和生物有害,这样的废水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专家提出建议,对中央空调水处理系统排水应该进行收集、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对于敞开式冷却水不能添加对生物有害的药品。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要严加管理。  据统计,我国约有6万中央空调用户,每年因进行水处理排放的废水约3600万吨。调查发现,有些中央空调在水处理过程中使用亚硝酸钠,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亚硝酸钠相对稳定,其毒性不会轻易降解;排放到水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消耗水体的溶解氧才能转化为硝酸钠;另外,亚硝酸钠会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并且造成水体总氮上升,从而影响水体的有效利用,污染水环境。含有亚硝酸钠的湿空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环境与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伤害。为此,必须清醒、正确地认识亚硝酸钠在中央空调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危害后果。

  为什么空调水处理会用亚硝酸钠?  用于中央空调水处理的钝化预膜与日常缓蚀方面,不经处理就排放  随着中央空调的广泛使用,为了延长中央空调钢管的使用寿命及提高空调运行效率,从事中央空调水处理的企业也日益增多。有些企业将亚硝酸钠运用到中央空调水处理的钝化预膜与日常缓蚀方面,废水不经处理排放。

  中央空调起冷热交换的水系统分为冷却水系统与冷、热媒水系统。冷却水系统是敞开排气,与人体近距离直接接触暴露在大气中的系统,也称为开路水系统。冷、热媒水系统为室内起制冷与采暖作用的水系统,也称为闭路水系统、冷冻水系统、采暖水系统。

  据统计,大多数中央空调用户每年要找水处理企业进行中央空调水处理,这是针对冷却水系统和冷、热媒水系统进行处理的。水处理企业使用亚硝酸钠,一般是将其用于清洗后的钝化预膜与日常的缓蚀保养。

  流程基本上是:

  1、先排出上一年度含有亚硝酸钠等的冷却水与冷冻水,然后对冷却水及冷、热媒水循环系统进行杀菌灭藻去锈除垢的清洗,而后排出全部清洗液,再反复冲洗2—3遍后进入到钝化与预膜阶段。

  2、对已经清洗干净的冷却水及冷、热媒水循环系统加入亚硝酸钠等进行中和钝化预膜,而后排出全部含有亚硝酸钠等的钝化液,进入到日常保养阶段。

  3、首次向冷却水及冷、热媒水循环系统添加亚硝酸钠等;以上1—3项工作是在首次进场进行的。

  在制冷空调运行期间,由于冷却水的飘散、浓缩倍数及总硬度等的升高,需对冷却水系统每月进行2—3次以上的排放并添加亚硝酸钠等;在夏季制冷与冬季采暖时,由于亚硝酸钠易还原成氨对铜有腐蚀,也易产生硝化细菌形成黏泥造成末端设备的堵塞,需对冷、热媒水系统每月进行1—2次的排放并添加亚硝酸钠等。

  为何不可直接排入水体?

  含有亚硝酸钠的废水要经过鉴定是否属于液态危险废物  为何会使用亚硝酸钠?因为对于处理企业来说,使用方便,且没有浓度的精确要求。清洗后钝化预膜时使用亚硝酸钠,一般浓度在5000ppm以上。在日常缓蚀时,由于亚硝酸钠的使用特性易还原成氨及产生硝化细菌,此外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的原理如冷却水的飘散,以及中央空调水系统金属管材的构成是碳钢与铜管,水处理企业为了刻意追求缓蚀效果在添加亚硝酸钠时总是将浓度加在1000ppm以上,甚至更高。

  根据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由何铁林主编的《水处理化学品手册》及其他书籍介绍,“使用钢与铜组合的冷却水系统中,亚硝酸钠浓度应为5000—7000mg/L,如系统中还有铝材,则浓度应为10000ppm”。

  所以,如果在中央空调水处理过程中选用亚硝酸钠作为清洗后的钝化和日常的缓蚀,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浓度,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浓度,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有副作用。

  中央空调冷却水在夏季制冷空调运行时,冷却塔风扇将建筑物的周边大气抽入到冷却塔内与冷却水进行热湿交换,冷却塔一般装在建筑物屋顶。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周边大气进行增湿升温,从冷却塔风扇出口排出的含有亚硝酸钠的湿空气是以每秒4米—6米向外抛出的。

  如果按冷却水中亚硝酸钠的含量为2000—3000ppm来考虑,就一个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的中央空调用户来分析计算,4万平方米的建筑中央空调所匹配的冷却塔循环水量约为1200吨/小时(建筑面积为4万平米的建筑,需要匹配的冷却水冷效约为600万大卡/小时,1200吨/小时冷却水的冷效最多为600万大卡/小时),每小时的飘散和蒸发量为1%。而亚硝酸钠属于强氧化剂,这无异于以危险的方法向大气投放危险性有毒物质,会损害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 

  从排水方面讲,中央空调的排水大多是直接进入城市的雨水管网。按系统水中浓度2000—3000ppm来考虑,一家4万平方米的中央空调系统水系统闭路水(冷媒水、采暖水)存水量最少约为100吨,开路水(与人体近距离接触的冷却水)存水量最少约为50吨;每年做水处理时闭路水预排放空一次水量100吨加上钝化时排一次水量为100吨,再加上日常保养过程中的加药排水最少两次,每次排出50吨,两次为100吨,仅每家单位每年闭路水要排出水量最少300吨。开路水每年做水处理预排放空一次水50吨加上钝化时排一次水量50吨,再加上每年最少5次的日常排水量250吨,每家单位每年开路水要排出水量最少350吨。每家单位每年开、闭路水需排出最少650吨。

  这样的废水如果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到水体,首先是危害水体生物;其次从COD上考虑要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COD排放标准是100—150ppm考虑,以亚硝酸钠含量2000—3000ppm来算相当于消耗1000—1500ppmCOD(亚硝酸钠属于还原剂,其水溶液排放后消耗的COD约为其本身浓度的1/2),超过排放标准10倍—15倍;如果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COD的3级排放标准是500ppm考虑,这样的废水不允许排放到污水处理厂。 

  如果从总氮的角度考虑,水体的含氮量上升易滋生水体中的水藻,亚硝酸钠排放到水体后不管是否被氧化成硝酸盐,都会造成水体总氮量的上升。

  根据国家2005年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危险废物属性指标监管及2007年的《危险废物鉴定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508.2—2007),亚硝酸钠属于危险品,含有亚硝酸钠的废水要经过鉴定是否属于液态危险废物。如果属于液体危险废物,如同向水体投放危险有毒物质,危害水环境和水体生物,影响水体的有效利用。

  怎么管住这个污染死角? 

  处理后再排放的做法难落实,必须在源头禁止使用 

  鉴于亚硝酸钠在中央空调水处理过程中浓度过高,其排放必然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为了防止排放造成的危害,在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日常运行时必须禁止使用亚硝酸钠。

  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使用亚硝酸钠的情况,怎么办?有没有可能对废水进行处理,取得环保部门的验收合格后再排放?

  此举确实存在操作的困难。从事中央空调水处理的企业在实施排放含有亚硝酸钠的废水时,不可能在现场处理达标后而排放。因为,首先,施工单位现场不具备处理设施。其次,工艺流程上受时间限制来不及处理,比如清洗后必须立即进行钝化,再者等到当地环保部门检测达标后再排放的时间很长。

  第三,如果进行现场处理,增加的成本会超过企业使用其他环保无公害药剂的成本。同时,企业易钻空子,认为这样的排放相关部门不会发现。此外,目前中央空调水系统排水大多是直接排向雨水管网。

  所以,归根到底,应从源头治理,做出强制性要求,即要求在中央空调水处理过程中不宜再使用亚硝酸钠。中央空调水处理应该选择无毒无公害使用浓度小的化学材料来进行,目前能够代替亚硝酸钠起缓释作用的单剂与复配药剂已经有很多,只是价格较贵、使用技术门槛要求较高而已。

  【相关阅读】中央空调水处理企业仍在使用亚硝酸钠

  众所周知,腌制食品不能多吃,因为其中含有亚硝酸钠。但中央空调水处理中,有的处理企业也使用亚硝酸钠,却不太为人所知。  亚硝酸钠是国内外公认的危险化学品,慢性微量摄入将会造成致癌的隐患。如果将含有亚硝酸钠的废水或废气排放到水体和大气中,必然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生物的伤害。

  亚硝酸钠虽然是危险化学品,但在食品、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从使用后是否排放来分,可分为不排放和必然排放两种。

  从使用后是否发生质的变化来分,可分为使用后产生新物质和使用后分子式不变。在腌制肉制品时添加微量的亚硝酸钠来杀死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这种用途是使用后不排放并且变成了另外一种新物质,但腌制的食品中如在食用时依然存在亚硝酸钠,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对人体是有害的。

  而中央空调水处理过程中,将亚硝酸钠用于对金属材料钝化预膜与缓蚀,是使用后必然排放而且分子式不变。水处理行业将亚硝酸钠用于清洗后的钝化与日常缓蚀的过程中,将含有亚硝酸钠的废水和废气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是非常危险的。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