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资金涌动“一带一路” 风险敞口待解

提要:5月7日起,随着国家领导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沿线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三国的出访,“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推进。

  来源:中国房地产

  5月7日起,随着国家领导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沿线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三国的出访,“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推进。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目前地方政府正加紧促进国内企业与海外项目对接。而实力雄厚的企业自身也在积极寻找海外项目。

  不过,出海不易。资金成为第一道屏障。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20年以前仅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就高达7300亿美元,预计整个基建投资将超过8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必然离不开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

  于是,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千亿信贷支持,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新设立的金融堡垒,再到外资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垂涎,各路资金聚集涌动。

  “参与‘一带一路’的出海企业融资途径很多,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当地金融市场为企业安排融资,既有利于防范汇兑风险,也能比较有效地规避政治风险。”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中国房地产房报记者。

  不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林中清则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融资并不是出海企业最棘手的问题。关键是,中国绝大多数出海企业对当地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手段也并不熟练。

  “这导致大部分出去的中国企业相对盲目,项目风险较大,从而或融资难,或担保抵押额非常大,融资成本很高。”林中清分析表示。

  企业出海

  融资路径并不少

  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刚刚签署了与缅甸水泥工业公司合作新设曼德勒红狮水泥有限公司的协议,投资额近2.2亿美元。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12家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之一,红狮显然有着融资优势,那就是从国内银行贷款。在此次海外设厂中,红狮从中国银行获得了9400万美元的贷款。

  从国内银行贷款,到国外去投资,仍然是很多出海企业的传统融资选择。千亿级别的信贷投入,纷纷出现在各家大银行的出海战略中。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2015年该行将提供“一带一路”相关授信支持不低于200亿美元,未来三年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建设银行也已确立相关项目资金需求约2000亿元,将通过“信贷、融资、引资”三轮驱动。中国工商银行已在“一带一路”境外沿线国家储备项目131个,投资金额达1588亿美元。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也在抓紧分羹“一带一路”大蛋糕。

  近日,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与中冶集团(上海)正式签署票据池合作协议。据悉,双方以票据池业务作为发展契机,按照中央关于“一带一路”战略计划,加大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拓展银企合作方面达成共识。

  “出海企业找当地金融机构融资有难度,中国金融机构出海去帮助本国企业服务、整合资源,还是有必要的。但从控制风险角度看,这些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当地金融市场为这些出海企业安排融资,这是最优先推荐的方式。其次,是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为企业融资,把国际金融机构拽进来,组织国际银团贷款。再次,才是国内银行利用人民币进行相关贷款和融资。”鲁政委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分析表示。

  “如果是纯市场运作,甚至企业都不用自己掏钱。比如,在利比亚建设钢厂,我国钢厂多的是,可以让利比亚出钱,我们把钢铁厂搭建起来,同时还享有管理权和经营权。”鲁政委进一步分析表示。

  除了商业银行金融支持,政策性银行和丝路基金也是两股重要的资金支持力量。

  据悉,国家开发银行已启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储备库,涉及64个国家约900个项目,投资金额逾8000亿美元。作为主营进出口信贷业务的政策性银行,进出口银行已提早谋划布局,积极落实“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项目储备库。而在丝路基金中,中方出资400亿美元,首批100亿美元,主要投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金融合作等。

  机会多

  风险“十面埋伏”

  不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风险也需要有充分的考量。

  首先就是政治风险。不得不承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部分地区确实存在政治不稳定的现实,政治风险一旦引爆,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而言就意味着灭顶之灾。

  林中清表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就是国家专门为减少出海企业风险而成立的。主要承担的就是出海企业在国外开设工厂、并购等过程中的政治风险,包括战争、政府征收、汇兑、政府违约等。对于中国的银行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和出口卖方信贷,也提供保险,均按国际惯例来执行。

  “国内银行在国外建分支银行,为中国企业在国外建厂提供贷款,往往是银团贷款,既有国有银行也有外资银行,我们目前承保的很多是这样的情况。政治风险要考虑到。阿富汗、伊拉克、也门、乌克兰这些国家都很敏感,存在着显性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相当于给出海企业和银行设置了风险保障。这是企业在国外运作或银行进行贷款的正常结构安排。”林中清分析表示。

  就像银行向企业授信有额度,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也会对出海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并考量买家承受风险能力、承保额度以及其他国家限制。

  鲁政委认为,成功的国际化银行运作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跟着人民币走,人民币走到哪里,银行就建到哪里;二是客户走到哪里,银行就去哪里,服务于传统客户,而非外国人。“比如万科出海,建的房子还是卖给中国人,万科熟悉中国人的住房需求,我们在海外的银行分支也会给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办理贷款,这样更能控制风险。”林中清表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规避的只是政治风险,而企业出海还面临更多其他类型的风险,比如商业风险,比如法律风险。

  “大部分出去的企业相对盲目,并没有按照国际规则进行国际化运作的培训,这就会导致融资难。好项目并不缺少融资,项目风险不大、利润可观,银行都愿意去合作。但问题是很多走出去的企业盲目乐观,而银行认为风险不可控就不愿意贷款。还有当地法律习惯的对接,各地差距太大,出海企业对当地了解程度不够,就容易导致失控。”林中清建议,出海的企业和银行必须尽可能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如法律、习惯;熟悉国际上通行的项目操作的流程和规范。“这方面的教训非常多。”

新浪地产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