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常态”到“常态” 建材行业触底找“路子”
2014年——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元年,大到国家宏观经济,小到细分行业都在步入新常态发展周期。建材行业运行也呈现出“新常态”特点,2014年总体平稳增长,利润增幅收窄,全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进入换挡期。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幅7%,创6年来新低,未来建材企业面临的市场下行压力巨大,不得不说过去一年建材企业已经开始成熟的思考目前所走的发展道路……
建材行业细分领域“普感”新常态气候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十年”,建材行业如鱼得水,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成为主要特点,行业发展缺乏理性判断。2014年,深受大经济形势影响,建材企业“普感”新常态气候。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谈及瓷砖市场目前现状时表示:“未来瓷砖市场将要告别‘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2015年将进入瓷砖行业真正洗牌期,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
“新常态”重点不在“新”,而在“常”。2015清华同衡学术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本质上是重回“常态”,即正常状态。“新常态的‘常’,本质是遵循规律,对于涂料行业来讲,可以聚焦环保、节能减排,行业发展趋向健康。”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涂料董事长洪杰如是说。
建材行业龙头企业应势而动,积极的适应当前经济和行业形势变化,回归发展理性。“新常态”在不断渗透建材行业细分领域的过程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在逐步增加,落后产能被淘汰,产业结构调整明显,2014年,行业局面平稳运行,实则有序深度升级。
新常态气候下 企业尝试转型升级新“路数”
1、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身
市场风起云涌,最有利的竞争优势就是产品或者服务本身。新常态下,企业回归“产品”本身,一方面是换挡期有充足精力关注研发,另一方面关注产品是否紧跟行业形势和满足客户最个性化的需求。当前绿色、节能、环保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端技术领域的竞争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相关技术和硬件设备上,其实这也是市场对产品本身附加值的追求。
在广州全国铝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上,华建铝业集团副总裁丁三莲介绍市场战略时提到:新形势下华建投入巨资全新打造材料体系、磨具体系、研发体系、营销体系、检测体系等,目的是形成强大的综合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赢得主动权。工程市场作为建材企业的“咽喉”市场,利润如何直接决定企业生存。2015年500强峰会上,建筑保温与涂装方面知名企业富思特副总经理李勤丰告诉笔者,“精专、精准”成为最大核心竞争优势,企业所有产品的研发、生产、供应以及施工服务全部围绕工程市场展开,以开发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当然我们在这不是推崇某一企业某一种管理经验,而是从成功管理经验中提炼出共性、有价值的发展之道。兵荒马乱之时,跑得快不一定是最好的,相反踏实步行的企业可能是最受市场青睐的,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身,方法看似土,但却极具具杀伤力。
2、避开锋芒 “走出去”初显成效
如果对比国内外建材市场,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建材大国,在走向建材强国的道路上可能还需更多积累。“新常态”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产能过剩持续常态化,同行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价格战此起彼伏,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投入大,回报少,,有些企业苦苦挣扎,最终可能还会被市场淘汰。此时,如果能够借助企业原有国内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可能不会一棵树上吊死。
成都硅宝作为胶类行业为数不多的上市企业,总经理周文亮面对当下新常态下市场环境认为:不能一味依赖单一建筑市场,2015年硅宝积极推进和落实“走出去”战略,转移部分产能,以此争取更多市场机会。
3、拥抱“互联网+” 满足市场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的概念一提出便引起行业重视,互联网思维也早已经渗透到建材企业内部,如何有序、理性触网也成为企业思考的问题。借助互联网数据整合优势,在标准化基础上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利益平衡。同时,借助互联网优化市场渠道、降低过程成本。作为传统制造业建材企业在工业4.0时代,如何把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准确对接,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深圳蓝盾防水总经理童未峰在谈及企业的“触网”过程时表示:互联网思维核心是资源利用、信息共享,其以透明、便捷以及数据化的特性给蓝盾带来了新的思维,引导了一条新的经营方向。通过互联网经营有效解决了当下家装防水市场响应速度慢,产品服务价格信息不对称及售后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未来企业触网程度还将继续深入。
总之,从“新常态”到“常态”,对于整个中国制造业来讲不可能像过往30年企业都能够轻易分得“蛋糕”,一系列新的市场变化都在刺激着建材企业的每一根神经,未来“蛋糕”有限,企业公平竞争,如何求变和谋局成为时代选择,甚至意味着生死存亡! (本文为新浪地产(微博)独家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手段侵犯本网权利。 已获许可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新浪地产”。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