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的被动房之路

提要:“中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近30年,但长期以来,一直在保温、南北方采暖、供热计量等问题上徘徊,现在我们亟需拓展思路。中国特色的被动房技术体系,首先要根据五个气候带的不同设计需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指导文件,即编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不同气候区的指标体系。

   “中国特色”意味着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意味着结合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而对于代表着建筑节能未来方向的被动房,更要走中国特色之路。

  此前在首届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说:“我国绿色建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而如何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的节能性能,使其达到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是未来住建系统建筑节能的主要工作。”

  这意味着,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三大“耗能大户”之一的建筑耗能走完“三步走”之后,已将战略眼光和前行方向放在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上。

  “中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近30年,但长期以来,一直在保温、南北方采暖、供热计量等问题上徘徊,现在我们亟需拓展思路。首先要学习中国古代人在建筑技术上的探索,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西方人的严谨性,而后要大胆实践,对数据进行采集、测试、分析,充分了解建筑能耗水平才能做好建筑节能工作。”

  韩爱兴司长话间无不透露着焦急与恳切:莫再继续徘徊于旧问题,要带着新思路去审视及梳理中西方的建筑智慧,取长补短、吐故纳新,在发扬老祖先留下的建筑民族特色的同时,更要符合低碳节能时代的要求,加紧国内建筑能耗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以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为突破口,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打开带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新局面。

  被动房的中国之路

  回顾中国被动房近30年之路,1986年中瑞合作项目瑞典教授Bo Adamson为了改善我国长江流域住宅恶劣的室内环境,开启了中国的被动房之路。同年3月,由原建设部颁布了第一本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展开。”六五”到”八五”期间,“被动式供暖太阳房调研总结”“太阳能建筑设计与研究”等国家攻关项目完成,其间研发的价廉性优的被动式太阳房现在仍然广受中西部农村欢迎。

  90年代初期至2006年,节能标准研究和制定推上日程,居住建筑节能推广开来。2007年,中国参与亚太清洁发展机制与气候新伙伴合作计划(APP)标志着中国被动房研究与国际接轨,正迈向更高的技术水平。近几年,随着与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合作不断扩大,中国涌现出了一批新建被动房,如乌鲁木齐幸福堡被动式商业综合楼、威卢克斯公司办公楼、秦皇岛在水一方居住建筑、朗诗布鲁克被动式酒店、CABR近零能耗办公建筑等五大工程。

  随着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对节能率要求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严寒寒冷地区已实施建筑节能65%的三步节能标准,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实施节能50%的二步节能标准,公共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已完成修订。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之路?

  绿色建筑技术的指导原则具有地域性,要求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而不是为绿色而绿色,成为绿色技术的堆砌品。

  目前我国进行中的被动房项目大多是中德合作项目,但这并不代表中国被动房是德国的拷贝版本,而实际上,中国也无法复制德国的被动房。

  德国被动房的主要技术措施为高保温性能外窗、高保温性能围护结构、高效率的热回收装置、高气密性与无热桥设计。从建筑类型来看,德国85%的居住建筑为三层及三层以下的建筑,而中国是以中高层住宅为主。不仅如此,中国幅员辽阔,横跨多个气候带,五大建筑气候分区的气候差异巨大;而德国气候温和,地区气候差异小。德国被动房之父沃尔夫冈·费斯特教授参观朗诗新建成的布鲁克建筑时说,他认为要在长兴建造被动房的难度大于德国,“德国无需考虑制冷和除湿,而长三角又热又湿,需要针对长三角重新制定标准。”

  在我国,不同气候区无法使用单一指标体系,在我国的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与温和地区的五个气候带的被动房设计要求不尽相同,正如费斯特博士所说,中国目前重点应是“适用于中国各气候带的被动式建筑技术研究”。

  基于种种客观条件的不同,德国被动房指标体系包括超温频率、计算面积、一次性能源换算系数、关键指标范围、室内舒适条件、建筑类型、建筑湿度控制等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基于上述原因,德国被动房指标体系不可直接应用于我国,基于不同气候的建筑形式与高性能围护结构设计方法也需要带有基于不同气候带的中国特色。

  何为中国特色之路?

  中国特色的被动房技术体系,首先要根据五个气候带的不同设计需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指导文件,即编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不同气候区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与德国被动房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国不同气候区的被动房技术指标。

  除此之外,基于计算工具是开展被动式低能耗住宅设计和认证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被动房建设还需开发研究实现这些指标不同地区的主要技术手段与通用设计计算工具。在检测评估环节,我国需要有气密性、室内环境与建筑能耗等一系列的实际能耗监测标准。

  另外,被动房的产业支撑如高性能门窗、外墙外保温体系、能源系统设备等建筑部品及设备,需要提升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并降低价格,加快产业化与本土化进程,解决被动房发展的关键问题。

  走中国特色的被动房之路,不仅要深刻认识被动房的发展过程并深入研究国际被动房实践经验,更要将国内试点工程布局研究,研发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被动房技术体系,不断探索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与工作路径。

  另外,在会上费斯特教授还提议,中国应尽快建立被动房联盟并加快翻译编制被动房字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设想2030年,北方地区的新建建筑率先实现近零能耗建筑,先住宅后公共建筑。而南方的普及实现,取决于技术发展、国家能源战略以及人民对未来生活水平的期待值。”

  2030年,距今还有16年的时间。中国被动房的特色发展道路怎么走、能走到哪里,还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其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不断积累国内试点试验工程的实际经验,力求达到建筑领域能效最优化,实现区域和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走中国特色的被动房之路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