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论坛顺利召开

提要:2014年3月29日,第十届绿色建筑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就绿色建筑,低碳环保建设等话题设定多场分论坛,其中以"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为主题的论坛引起了广泛关注,会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等知名嘉宾就绿色城区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以下是本次论坛的实录。

  演讲主题:桂林·临桂新区中心区绿色生态规划

  植琳:(桂林市临桂县副县长、临桂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桂林临桂新区中心区绿色生态规划一些体会。我们临桂新区是我们为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县由国务院和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建设的生态新区。我们桂林大家都比较了解,是一个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它的区位优势在珠三角和北部湾两个区域共同辐射的一个中心城市,这几年来,我们围绕着休闲城市、旅游城市和建设国际旅游圣地的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工作。历年来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城市等等这些称号。

  我们临桂新区在整个桂林市区位优势是在桂林市西边,我们总共12个县,临桂县是桂林最近,而且自从邓小平同志视察漓江做出保护漓江指示,桂林市为了保护漓江做了很大贡献,计划经济关停很多工业企业,使我们的第二产业发展基础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从80年代以来,我们桂林一直有一个争论,要保护漓江到底要发展工业还是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发展起来,可是旅游业藏富于民,政府贫困,我们提出向西发展,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还基于一点,从保护漓江角度来讲,我们向西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图表有一个临桂县,下面还一个永福县,按照我们市委市政府构架,未来桂林的产业要向西发展,移到临桂工业园区和和永福临界的园区,不是漓江水系的,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旅游和保护漓江问题。所以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战略。

  我们现在临桂新区规划范围13平方公里,这是我们临桂新区,左边是核心区规划图,右边是整个新区规划图,我们很重要一个特点是产业作为支撑,我们建设一个新区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会如同很多新区一样,人都住在老城,然后因为功能转移到新城,其实增大了我们的社会的环保的压力。我们整个产业是转移到我们新区,除了政府的搬迁,很多新区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政府的搬迁,而我们这里我们首先想到产业西移。我们右手这个图下边是一个园区,承接桂林产业转移重要园区。刚才上一张图永福那里只有12公里有一个省级产业园区,未来桂林工业逐步往两个产业园区转移。这是我们一些基本情况。这是我们一些产业文件。

  我们用地现状这个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临桂新区中心区,河流水塘,山景观非常丰富。这个从临桂新区来讲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我们临桂县本身有机场,高速公路非常发达,未来桂广高铁和湘桂高铁在我们那里形成一个十字交叉,未来从临桂新区到周边几个省都是两小时高铁都可以到达周边几个省会,这是临桂新区一些基本情况。

  我们规划的指导思想按照山之美,在规划过程中体现桂林特色,一个是水质清,我们整个临桂新区我们有接近30%的是山体和未来建设的一个环城旅游的一个长达32公里的大公园,水系公园。另外一个体现游之乐,这个是我刚才跟大家介绍的水系公园形成的,我们绿色中间那里是山体,这个公园占地1平方公里,沿着这个中心公园水系分布在整个城区里面有16公里长,岸线32公里。

  居之福,现在我们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就按照低碳生态原则来打造我们的规划和我们的建设,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未来的新城区。我们的指导思想,按照节约资源,经济可持续社会和谐细分控制性和指导性指标,领袖一个完善的一个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这是用地布局。对整个区域进行比较科学布局。

  这是绿地规划和建设情况,这个绿地规划和建设和刚才我介绍的我们的整个环城水系建设是非常大的关系。路网规划我们规划了几条慢行系统,通过公交网络建设减少我们出行,来增强包括我们提供环保意识的条件,我认为非常重要。

  生态绿色能源建设方面,以能源中心和几个有效采用太阳能节水技术几个点的分布来开展一些示范工作。这个是我们目前我们在建和报建已经建成的绿色建筑一个分布图。我们现在达到3星级已经有90万平方米,100%建筑达到一星以上建筑。生态水循环主要是第一个除了雨水收集系统完善以外,我们现在已经在新区建设之机,我们全部埋设了中水水管,建设两个污水处理厂和一个中水处理厂,中水利用在我们这里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已经完成建设的90万平米二级绿色建筑现在已经陆续投入使用。我们防洪工程投资,我们占地接近30%,亲水岸线的这个防洪体系基本建设完毕。我们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各个领导按照体系开展机制上保障工作。

  以上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心得和大家做一个汇报和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为植琳也开放一个问题。

  提问:我看生态城区这个水系比较丰富,但是咱们生态城区评价指标里关于水的评价仅仅只有水资源评价这块,我想问一下如果发生暴雨时候水涝发生怎么控制?入河造成污染怎么控制?指标框架里看不是特别完善。

  植琳:第二个问题我了解的深度不知道能不能让你满意。你的前半部分我刚才反复介绍我们水系,最初的名称叫防洪排涝水系工程,基于桂林是山水城市,我们进一步加大对这个工程的景观效果投入,如果我们仅仅是建设一个防洪排涝工程,我们这个地方的投入不用到16亿元这么多,可能3到5亿可以完成。基于我们旅游城市,我们建成有防洪排涝功能,然后又具有城市景观功能这样的,所以您的问题上半部分这样应该可以理解,回答应该达到你的要求。

  这个工程我们设计完全按照满足100年一遇的这样的标准设计防洪排涝。第二个我不是这么理解。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实际上这个案例我们没能开放更多问题,这个案例带给我们深刻思考很重要。整个生态城的发展核心是产业问题,如果单纯讲生态是相当容易,但是产业要发展平衡好实际非常难。我是非常期待这个项目能够在这块又为中国做出更好的案例,能够给大家借鉴更多经验。下一位演讲专家是知名规划专家,张播,他是高级规划师。他编了居住区规划,我一抓到他就谈日照,日照问题的深刻研究他是非常资深的专家。下面我们请张总带来可持续中国城镇居住形象。

土地利用问题解析" for="pagetitle">  演讲主题:居住用地土地利用问题解析

  张播:(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部/副总经理)

  谢谢各位,先做个小广告,中科发展是2011年国务院批准我们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下设的一家从事中国城镇化运营公司,我们公司在北京昌平55平方公里商务区,还有天津滨海中心商务区,以及刚刚签的协议和上海合作开发。这是我们公司目前从事和生态城区有关系的工作。我们在中西部开拓新项目。

  今天分享一些小思考,这个题目没想到叫什么,我思索土地利用问题上碰到小问题,我想这不是小问题,可能牵扯到每个人居住形态,牵扯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知道绿色一直是一个我们不叫生态建筑,是一个平衡概念,一方面讲节约,另一方面讲舒适,这是叶院长长期倡导的观念。实施中我们发现,评价中我们发现,节能在节约同时我们有室内设计的温度,节水有一个定额指标,节材有一个约束。节地上不封顶,提出很多我们看来不可理解的概念,比如说空中城市,或者是一种巨大的城市,甚至有人说1000米高的楼把村庄放进去,这不是无限可以节约的模式。叶院长说了,我主持编制了日照标准大家恨我,我知道。实际我在任何场合讲,你们听我的观点可能是反对这件事情。包括节约土地,我今天讲节约的另一面。

  先看世界最极端两个例子,上面是洛杉矶好莱坞明星的豪宅,每个院子后面游泳池,下面是香港的新界。实际空间形态差异很大,这个我们去过都有感受,两种极端形态代表一种不同的城市居住观念。

  还有其它的形态,比如欧洲和日本,上面是BO01是相对对欧洲是高密度的多层住宅,下面可能很多没有去过甚至没有做过研究的同事没有想到,我们看到是日本的新宿,是容积率最高的地方,在新宿除了办公建筑是高层,大量住宅是这个样子。不比我们二环住宅有多么大差异。所以可以看到我们说到高密度时候理解有很多,我们世界上城市,大家居住方式也是差异很大。

  中国人什么样?这是天通苑,楼很大,间距也很大,绿化很好,但是我们形态是不是最好。我想了很多,是美国的这种宽马路低密度加上我们香港这种高层高容积率是我们中国居住现实。甚至我们带上欧洲新技术,把德国窗户装上,日本家电,变成中国人生活。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值得去探讨。

  探讨需要一个政策背景,去年年底开了会议,我们从中找到一些线索,这个线索很明确,中央不是要提高居住这个用地密度和开发强度,恰恰相反,提出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同时提出增加生活用地共计,减少工业用地。我是长期奋斗过程,我做很多无厘头科研,当年提我们中国城市开发强度为什么赶不上香港,拿我们全面模型和世界最极端地区做比较,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停的说节约土地和资源在工业在我们办公在我们的这些其它的地方,在我们各种名目城或者园区不在住宅,住宅开发强度已经很大。这个背景提供给我们应该说是背后是我们跟一股不知道是什么样力量做斗争结果。中央认可这个提法。

  回到技术,06年重要基础规划修编,这个修编重大改变,居住用地大幅度提高,过去18到28平,06年修改为了适应不同需求,北方更多。整个城市里用地比例提高到将近40%。同时把中小学拿掉。这个增幅大家看到是前所未有的高。

  这个标准我参编了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户均人口规模即使最低标准,直辖市最低天津,户居2.8人,在北京是2.5左右,这是相对稳定,传统的三口之家不会太大变化,最后计划生育政策会引起波动,我们在一些城市这个数字会反弹一点。

  另外一个居住用地指标增加,我们在城市总规里,我调查数据没有放进去。过去几年编制总规居住用地比例超过30%,城市开发中不停把各种用地调整成居住用地。事实上我们国家居住用地比例1/3没有问题,这两个数字相对稳定。在国外我们看到低密度开发城市,像美国可能超过50%甚至70%都可能。

  变的两个,一个容积率,多层建筑1点多,小高层2点多,现在大城市到中小城市沿海到内地,甚至一些地方从打着节地口号,我们容积率增长非常快。

  另外一个是套型面积,每户多大。这个从我的经验来看变化不大。

  我们做一个场景模拟,第一个场景是户均和人均不变,容积率1.2,4到5层什么情况?每套120平米,换句话说基本上我们大家都够住了。我调一点调到6到7层,容积率1.5,这个情况下可以住不错,这个时候蛮好。再往下按我们现在容积率2.0,很多城市2.0是线,小高层。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看到可能是大户型为主,每户都是将近200平,还一种情况更多,很多我之前做了小的抽样调查,很多城市家里不大不小两套,有自住和一套投资,这个严格讲不符合我们现在住房政策预期。

  更可怕是当我们容积率提到2.5时候,平均每家250平米面积,我们提到3.0,每家两套150平米住房。这个情况实际上居住环境品质,我说到绿色是我们不能接受,为什么用日照谈这个事,实际容积率挡不了,必须日照作为武器,这个事情才有出路。

  6个场景模拟,我们回到一个假设,我们合理的城镇居住形态应该是什么?到底是高层低密度还是多层中密度。有其它的一些佐证可以证明。比如使用率大家知道高层交通空间,它的电梯它的结构比较费,多层是中低层高,从产权上说,高层几百户共有,而多层我们可以做到产权独有,从绿化来说过去我们有很大绿地,这个绿地养护和使用是问题,甚至包括生态效益,我们大家有居住体验。高层绿地里不是那么舒适,但如果是小而分散平面绿化,每个人对产权负责,绿化效果和后期维护成本好于高层。

  我做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和生态城市有关,虚拟一个街区,大致我们统计开发商喜欢接受的几公顷不到10公顷地块。这里每个街坊50乘90,住宅间距15米,道路7米,东西向做配套,绿化分散,所有指标符合我刚才说的前提下容积率达到1.5,唯一不足是建筑密度接近40%比较高。绿地率下降多只能18%,这个绿地率下降并没有影响公共绿地,我在街区里做了两个公共绿地。

  建筑形态在7米5乘10米方块里我们有比较好的庭院,4层建筑可以做成什么?可以做成叠拼,户均可以150平米,干干净净没有公摊,相当于高层住宅180平米。再挖掘底层户有半地下室,上面有露台,实际的容积率又增加20%,结果1.5容积率乘1.2再乘1.2。

  回到绿色三个最重要概念可持续发展,我分别列三个需求,经济可持续性,我们在这样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给子孙留下来,不是几十年水泥垃圾城市包袱。另外一个如果按照我模拟的场景5、6发展,短期市场需求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倾向于我先推高容积率,推高容积率弥补用地不足,我们20年后,我们城镇化水平没有这么高,城镇人口稳定时候我们剩下住房的整体的结构是及不合理,每家是两套房子。这个情况根本不会发生,为什么二三线房地产市场不行,实际他们市场会提前进入饱和期。很多家里一套,投资一套。但是人口增长动力没有一线城市强,为什么北京房子不够?很简单,北京03、04年1200多万人,2020年控制1800万人,实际我们已经1900万人,北京总体规划预测过保守导致住房土地和供应整体跟不上人口增加,我们的房价和住房建设出现问题。

  社会可持续性,传统街道社区消失,单位大院瓦解,这个蛮好,现在这种封闭小区居住方式大家都不认可。小街区,叠区住宅可以有利于我们基本社区管理单元可以对位形成决策。同时一个更大问题既有改造,现在的建设是将来的既有,我们建大型社区根本无法形成决策,大家参与就知道,想把几百户上千户搞到一起,集体换电梯根本不可能,这个埋下是社会隐患,将来这些成为我们社会包袱。

  大家比较熟悉环境可持续性。我所有的计算模型是理论模型,这里不增加国土资源部给我们100平米用地,如果说我们说这个居住形态不好,不够集约,我们要反思100平米是不是多了。我们在很多生态城区做小街坊规划,大家知道出来很难,没有一个开发商愿意做小街坊,最后做的规划到实施阶段要合并,把道路重新划分,只有这样的居住形态才能支撑我们真正的小街坊街区。

  这样的建筑形式可以给绿色建筑更大空间,这个不说了。

  刚才提到产业化问题,产业化为什么在中国难推进?很多原因,这样的居住形态可以给产业化加上一个加速器。为什么?我和王爽我们和宅基地一样,要200平米地,我们去工厂地住宅,生产好放这已经完成。之后进行节能改造,我们两商量就OK。给产业化留下空间。这不是小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核心问题。

  大家说规划节约是最大节约,同时规划浪费也是最大不可逆浪费。我们城市中超过1/3建筑选择错误道路或者不好道路,这个形态回顾过去几乎无法改掉,像北京大的路网结构无法打破,这个给城市带来永久创伤。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总非常精彩也是很犀利鲜明的观点。等下可以跟下面互动。下一位演讲专家大家非常熟悉,重量级人物,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秘书长李迅先生,从绿色建筑大会看绿色建筑发展。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