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论坛顺利召开
汪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调研员)
主持人好,各位下午好!非常感谢大会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分会场活动。我也是第二次来参加这样的一个活动,希望今天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信息。
在做正式报告之前,想给各位通报一下工作,去年8月26号我们建设部相关司局对各地上报的绿色生态城区的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查,然后今年的2月份又正式地对外公布设立了6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主要是北京的丰台长辛店生态城、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上海南侨新城、南宁五象新区核心区、青岛的中德生态园、浙江嘉兴的海盐县的滨海新城,一共6个。
总的来讲,目前有12个生态城市和共计3批分16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其中包括了会同财政部给予财政支持的8个,非常感谢武司长在最后的讲话中对城市规划工作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也提出很多明确要求。
下面结合我最近的一些工作上的一些思考和认识给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低碳生态城区误区,第二个城市低碳生态发展难点。
总的来讲,我们国家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认识还是起步比较晚,而且我觉得特别是在各地方申报绿色生态城区过程中,包括各个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参与的一些编制有很多不足,为了改进工作我先提三方面。
第一个关于实施技术化。大家知道关于碳研究起源国外,开始很多专家学者埋头碳汇和碳计算问题,很多机构碳的思考,研究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社会上几乎把碳作为一个高端的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专注于碳的计算,专项规划指标体系。其中我是觉得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
第一个关于碳计算问题。去年我有幸被派到丹麦学习国外生态城和绿色建筑的一些培训,在欧洲这些国家,它的低碳或者说节能问题,已经进行到一个很高很深的地步。他们现在研究的是每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的节能和降耗问题,比如丹麦把每平方米耗能80多千瓦时控制到50多千瓦时。我们现在很多问题和他们研究的不在一个层面。我们国家的很多公共建筑还在160-170千瓦时,我们怎样研究建筑的节能是另一回事。
另外一方面,对于城市来讲,我常常认为碳的计算很重要,但我们怎样来进行计算?
第二关于专项规划问题,很多机构愿意把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作为一个专项规划推进,但是大家都知道,城市有它的相对完整性,我们城市的交通、绿色、水系有更大系统性,绿色生态城区是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我们不能简单进行一种比较窄的、一个小的专项规划。
从一个法定规划,特别城乡规划法明确城市总体规划,我们不可能简单用一个绿色生态城区的专项规划来随意调整和修改我们法定规划,法定规划可能有这样那样不足,但是必须依法调整。
第三,关于指标体系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在的学术界,特别搞技术的弄得太复杂,我觉得看到这个指标体系用于干什么?我们考虑到的是这些指标能不能用于行政许可和规划管控,如果不能用很多指标,没有用。下一阶段推广这些指标能不能考核复制,如果这些指标只是技术推测不能考核复制没有意义。我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指标体系,但是我们不能迷恋大而全的指标体系。
再就是关于实施方案和经济技术成本问题。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常常要考虑到建设与发展和保护等各类问题。从一个近远期发展角度,从机构组织到财税,做出各种实施安排,然后经济技术成本。我特别呼吁,希望所有来研究碳问题的人考虑我们国家的国情,我们不能离开成本,离开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研究低碳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在国家城市发展中,低碳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密切关联的,低碳却有技术和学术问题。当前,我更认为应该是及时制订管理政策,加强宣传工作。大家都知道,我国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关于低碳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十分明确,实施路径和路线十分清晰,应该广泛动员全社会行动,在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强化落实。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第二个误区我是觉得存在职能部门化。我在工作中认为无论是有意无意,碳趋于气候和资源领域的专有责任,很多专家认为碳的管理责任在发改部门,各位都清楚,碳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涉及外交、发改、国土、交通运输等多方面,每一方面都有一篇大文章。前两天到深圳参加国务院专门研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再在各位谁能否定这不是低碳问题,实际每一个问题是很复杂大文章,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简单承担或者帽子一戴就可以完成。这需要发挥从中央到地方,从发改到各个部门合力,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重点领域。
第三误区存在成效的表面化。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地方过于把低碳生态发展作为政绩和形象,对于很多需要花更多财力物力完成的低碳生产完全任务选择性执行或敷衍,我觉得下面三方面表现特别突出。
一个是重事件轻行动,所谓的事件很多领导愿意去搞一些生态城市论坛,而我们城市包括各个部门在具体的低碳生态行动上却没有建树。
第二重形式轻实效,形式是我们在很多绿色生态城区申报材料规划中,比如新能源或者再生能源应用上,一股脑把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甚至一些把海洋能等等,不考虑地方一些自然条件和禀赋,都罗列上来。实际上每个地方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不可能简单的形成一个都包罗万象这样一些可再生利用的这些形式。实际上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投入很大,甚至最后成为一个摆设。
第三个是关于重芝麻轻西瓜,这个大家更清楚,也是我在交流中特别想提的。我们大量技术人员在兢兢业业研究我们的碳的技术,碳的发展问题,但是我们很多的地方官员把几万平米几十万平米房子说拆就拆了,我们在研究我们的全生命周期建筑,这些官员在做什么?我想这就出现了一种叫重芝麻轻西瓜效果。推进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是历史的责任也是发展的使命,而且这个方面既有权利和荣誉,我觉得更多是担当。需要我们担当起这个责任和使命,踏踏实实的从产业转型发展,社会转型发展,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等方方面面做起,否则的话容易错过时机到后来花更大代价。
第二部分是难点问题,我们工作很多难点我提四个。
一个是涉及的问题很庞杂,碳的问题包括多方面,应该说不是简单的由一部分人群一些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技术人员,企业家,城市居民等共同面对去完成,不是单纯在产业城建方面转型,需要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做调整和创新。不是简单发挥市场作用去推进,而需要政府市场多方面关注和投入。他不是大家都能欢欣鼓舞推进,需要相当部分单位人群做出不得不做的利益取舍。
第二历史包袱沉重,低碳生态问题引起重视也仅仅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但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从建国以来算60多年,到目前我们的城市建成区面积7、8万平方公里,既有城镇建筑面积500多亿平方米,城市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回避这些老旧城区,老旧房屋的节能问题,简单去谈新区的绿色生态发展,新建建筑的绿色标准问题。
三是管理手段有限,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方面使我们在低碳生态发展和实际的推进工作中不能简单采取计划经济的那些办法,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政府的职能转变的相关的部署去推进。就是说,不能简单的在以低碳的名义设行政许可,但确实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管控发展目标,引导产业类型,生产生活模式等转变。目前看政策、制度、标准、规划不够,没有到位。管理手段有限。好不容易设立的中央财政资金,但是目前也被有关部门在研究。所以我们在慢慢等待。
四推进时间紧迫。大家知道当前我国的机动车建筑建筑用地规模快速增加增长,而且按照相关发展规划和研究,我国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大家试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是否生态,我们的房屋是否绿色,我们的GDP是否绿色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级政府来扎扎实实的努力的来回答。确实是时间很紧迫,很多工作还不能限于示点和示范。当前现有认识在努力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办法工作改善审查办法,修订各类的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也就是说规划要绿色,我们的标准也有绿色问题,同时确实要扎扎实实的完善制度和政策,这里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经过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新型城镇化会议上已经明确研究建筑的拆除制度。
我只能提出这样一个题解,如何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我觉得城乡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一项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工作,对于城乡一体发展,城市科学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统筹协调总体布局作用。在这里特别提到作为一个城市,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以及各项保障体系。其中有个低碳问题,但是低碳问题绝对不是城市规划中的全部问题。就是说我们要把低碳生态放到城市规划中,把低碳生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来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这里绝对不是简单通过一个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或者是低碳生态规划来促进相关工作。
我们相信在低碳生态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规划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新型城镇化会议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最近发了新型城镇化规划,给城乡规划工作提出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这几天我们会同相关部委做新型城镇化一些任务的分工工作,我们想要根据相关的要求来全力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很多城市一样,我们越来越高频率的饱尝雾霾之苦,确实需要每一个单位每个部门各级政府以强烈的责任心紧迫感积极做出努力。
我的报告完了,不足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谢谢汪科,讲了三个误区四个难点,最后一个题解,从城乡规划入手。核心强调非常感受深刻,强调其实我们要落到实处抓低碳,抓住机遇,特别抓住中国现阶段特点情况,循序渐进,同时城市是个系统这个非常重要。其实我们其他几位嘉宾会留在会场,所以我们把上半段三位嘉宾一起讲完大家可能有更新提问出来。
主持人:大家可以关注两个微信平台。下面一位嘉宾也是来自北京市的,因为我们看组合,我们有两位来自部级官员专家来讲,两位来自地方,下面我们有请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刘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