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论坛顺利召开
会议主题: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
会议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时间:2014年3月29日(13:30-18:00)
会议内容:
主持人(叶青):各位专家、听众朋友、网上网友、各位同仁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叶青,今天很荣幸受绿建委委托和生态专业委员会委托,我们共同举办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分论坛。
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共聚一堂,有9位领导和专家嘉宾一起为我们奉献一场思想的盛宴,围绕绿色建设和中国新型城市背景下理论研究实践,他们从政策、市场实践与大家分享观点,我们也会保留一如既往的风格,会有互动。
下面有请第一位嘉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武涌巡视员做“以绿色运营为导向,推动8个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报告。
演讲主题:以绿色运营为导向,推动8个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武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相信绿色运营和管理是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从自己的身边来看,我住在建设部大院,我们看到什么问题?我直说了。北京市推垃圾分类系统,按北京市要求做的什么,其它垃圾可回收的餐厨垃圾,有一天我看了,收垃圾人一来,把几个桶倒一块了。我们设计之初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绿色生态城区我们都观察到一些现象。比如我们的中水回用系统,真正在用的有多少?我手边有一个资料,大约不到30%。有很多小区,有很多社区,有很多区域做了分布式能源,结果到使用时候不得不又接入市政管网,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有一个好设想,一个好的规划和设计能不能够落实,确实我们得去思考。落实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讲,要落地。我认为这个落地要落到哪里去?要落到能不能够按绿色低碳的方式去运行。同样我们在制订政策的时候也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绿色建筑,现在什么多?通过了设计的标志的多,但是通过运行标识的凤毛麟角又是为什么?我自己的思考是什么?我们现在推绿色生态城区我提出几个化。
首先第一个规划的绿色化,第二个基础设施绿色化,第三单体建筑绿色化,第四个运营的绿色化。
今天针对这几个化简单谈我们的观点,抛砖引玉。这个不仅对我,对大家都是一个新的问题。
简单说,我们绿色生态城区由三个组成板块,第一基础设施,是不是绿色的基础设施,二绿色的方式运行,我们这些小区能不能够按绿色物业管理的方式重新去构建。第三个高端物业我们又该怎么办等等。
从传统的物业向绿色的物业去转变的话,我个人认为我们基本导向应该按什么样方向导向?三个导向,第一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第二优质服务质量为导向,第三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为导向。如果我们不讲究这三个导向,相信未来的运营不是绿色的。
因为今天时间关系,重点讨论基础设施的问题。为什么做绿色生态城区,其中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使我们的基础设施向绿色的基础设施去转变?我想跟大家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的基础设施,从给水、排水到园林到绿色到热力供应等,大家认为今天是绿色的请举手?相信与我有同感,我们这些设施目前都是非全部绿色的设施。
我们打造绿色生态城区一个目的,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我们应当追求一些什么?首先我们能不能够构建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一个绿色的基础设施体系的问题。二我们能不能够建立起来运行模式的可持续的问题。第三个我们能不能够实现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最后一个我们在人力支撑方面我们有没有可持续性。
首先说我们基于全生命周期来思考构建我们这个系统的问题。从建立基线开始,顺便说一下,最近看了不少绿色生态城区做的规划,这块缺失的,基线就缺,基线缺了以后绿色运行结果跟什么比较?
第二,我们建立的指标。这套体系我们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这个体系我们按三个阶段去构建。第一规划阶段,二建设阶段,三运行阶段。
为此,我们在指标的阶段就该思考怎么做,最后到绿色的运行。我们能不能够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这么一个体系,也是未来绿色运行的一个基本的保障。
从经济的可持续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比如供热系统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系统,而且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很头痛一个问题,推建筑节能推到今天,在北方采暖地区有三个普遍现象,一能耗降不下来,做了这么久的建筑节能,能耗本身降不下来。第二个政府对热力公司的财政补贴降不下来。第三是老百姓热费的支出降不下来。
由此看我们这么一个系统,未来构建的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还是集中加分散式,会不会降下来?我们又怎样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呢?这些问题我提出来了,我跟大家一样我也没有解决方案,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
再来看能力支撑体系。前天我们跟德国人讨论一个问题,从上一届绿色建筑大会,德国专家曾经很善意也很坦率地指出一个问题,说你们中国在建筑节能过程中存在一个现象,叫近似,你们有同感吗?如果没有同感我们分析一下。从我们设计的比如说节能达到5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北京地区200平方米50%的建筑实测,结果只节能达到30%左右,三条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过程中的施工不到位偷工减料问题等等。
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行,我们的效率是一个递增过程还是递减过程?你们同意递减的举手?我也这么看的。为什么是一个递减的过程?其中有一块能力的问题,德国的体系告诉我们,每一个工人几乎都是通过一个规范的职业教育的体系出来的。我们在这块差距大,未来我们的能力又该如何去构建这个体系呢?
运营模式可持续性,合适的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商业模式是未来我们创新的一个方向,我们也看了很多绿色生态城区,比如青岛的中德生态园就引入BOT模式,做生态园的能源系统,引入了很好模式。未来在这块有什么样的模式可以选择?我们在贵州的中天正在做一系列的研究和示范。这个研究里面就发现几个问题。
比如,未来在贵州中天1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群它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问题,绿色交通的运行问题,道路系统的维护问题,存在几个,运用什么样的模式。因为现在道路系统都是由政府统管统养,未来绿色生态城区又该怎么办?政府统管统养前提下,维护城市维护建设费,从城市的财政收入里去支出它的需求。未来我们这块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确实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在在贵州中天我遇到第一个问题,法律的障碍。贵州政府委托中天房地产开发连同基础设施,设计了绿色的供水、中水回用、垃圾回用等一系列的体系。委托他们开发时候把这些做出来,但做出来以后产权归谁?维护该怎么做?怎么按照我们设定的绿色目标去运行呢?法律障碍产生了,政府没有授权,没有授权让我们绿色生态城区怎么做。当然我们在力求从体制和机制障碍中突破去找到解决方案。
其它的绿色生态城区该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我们也做了一些探讨。从资产所有权、效率到服务等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比较,目前我们也在和中天进商量,看什么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我们绿色生态城区的基础设施的运行问题。
再往下看,比如说中天这个地方,既有分散式的供给系统,也用了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常规能源系统,如果把这些系统统一整合在一起,有一个运营商去做,还是说分解成几块由不同的运营商去运行?现在我们也正在跟当地的政府商量、探讨,我们共同的一个目的就是看能不能够实现,以绿色运营为导向来构建未来我们的管理体制,未来我们的商业模式等等。
同样,我们的交通问题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中国交通已经成为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它的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绿色生态城区做的好的几个案例,都是按照街坊式的布局,都是按公共交通出行、绿色出行率要达到一定比例构建规划设计的。如何使这些系统能够在未来运行的时候同样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样的一种系统如果没有前三个可持续,这个可持续又如何去落地,如何去保证呢?
从我们正在做的8个绿色生态城区来看,比如昆明的新区,从规划上来讲,在中国比较先的引入了街坊式布局,引入了绿色慢行系统。前段去检查的时候讨论到,未来要实现绿色的出行,比如说公共交通出行率要达到多少几个问题就产生了。第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公交公司能不能按这个去实现?为什么?他背后是一系列成本问题,背后是一系列的现在的我们公共汽车,我们用汽油车,它的排放问题,下一步怎么办?事实上我们在绿色生态城区在规划阶段所构建的这一系列的指标到今天要真正的落地的话很多都没有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因为时间关系我简单先把问题给大家抛出来。
究竟该怎么办?下一步恰恰就是我们绿色生态城区下一步的方向。我们前一段时间重点是放在什么?怎么能实现规划的绿色化。下一步我们的想法是什么?要把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如何使他在建设过程能够实现绿色化,在运行过程实现绿色化。我们也将就此建立起绩效考核的指标。建立起一系列科学的体系,可持续的模式。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去逼我们的绿色生态城区到下一步怎么把肩上担子担起来,使它能够真正绿色运行。我就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谢谢武司长,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信息量和视野。其实今天第一个开场白给我们大家开启了今年论坛——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分论坛的着重点,从当年提规划、提设计、提标准到谈运营,从基础设施管理到交通和节能管理。绿色运营不仅仅包括这三块,做了非常好的、详细的阐述。 我们现场开放两个问题跟武司长互动,不讲感受,讲提问。
武涌:欢迎大家拍砖。
提问1:我想问2012年8个绿色生态城区有一些建设过程中并不是把当初指标全部落实下去,我们在验收、在以后的检查过程中是不是严格执行?如果没有做到政府有什么样的惩罚机制?
武涌:你问的问题很好,不过这个问题恰恰也是我做事的方法问题,我叫做什么?边干边解决,这些问题我已经发现了。举例,我们有一个绿色生态城区,当初设计的是什么?设计的是热电联产分布式系统,今天已经改了,改成什么?把这个系统改成了污水源热泵、地缘热泵等等一系列的热泵技术替代,这个履行了程序,也向相关的部门进行了备案,包括向建设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未来的考核当然要看当初的申报,我们对规模化运营的示范城市今天怎么样考核,先把申报方案拿出来一个一个对照,看哪个做了变更,是向谁变更,我们根据这套体系进行评比和考核。我也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的今天应当鼓励大家的是体制、机制技术的创新。我有点担心仅仅按这样的方式考核评价下去以后,创新怎么去鼓励呢?这个问题给你,也留给我去思考。
提问2:有个问题,刚才谈下一步绿色建筑实施要从设计阶段、监管施工阶段去推动,之前2010年国家颁布绿色施工标准,绿色建筑标准与绿色施工应该是什么关系?
武涌:首先我不是管标准的,但是试着按我的想法跟你进行讨论。首先第一个问题是绿色施工的标准,第二个是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要去实现它的绿色化的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告诉你,工程国家标准你必须去执行,必须按标准做。违反技术标准会受到相应处罚。
第二个问题我们绿色的施工问题,目前我个人认为由于在技术标准体系本身我们没构建完全情况下,我们是一个开放体系,是一个鼓励我们的企业、社会的主体在这个领域里面用更新的技术,用更绿的技术去创新性工作的问题。我的任务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去发现更多的绿色的方法,去进行总结,然后把它上升到技术标准去推广。谢谢!
提问3:绿色建筑奖励资金有没有发放?
武涌: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不过我请你给我一起共同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一系列的批示精神和要求,其中有我们财政体制正在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使过去过多的专项转移支付要归并减少,尤其是要防止背后腐败问题。这就造成什么?包括我们绿色建筑补贴等一系列专项转移支付,我们要进行重新的梳理,在满足国家深化改革尤其在财政体系深化改革要求前提下,采取更有效率更有效果方式来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主持人:武司长问的问题,可以说你懂的。我相信大家还有很多思考,因为创新性工作总会带来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第二位演讲嘉宾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的,住房城乡建设部汪科调查员,也是资深规划专家,95年分到建设部工作,在援藏多年,担任过周干峙的专职秘书,再到现在的城乡规划司负责审查规划标准,低碳生态城市的试点示范工作,其实我相信汪科演讲完,他的很多内容会解答听众的疑问。
汪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调研员)
主持人好,各位下午好!非常感谢大会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分会场活动。我也是第二次来参加这样的一个活动,希望今天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信息。
在做正式报告之前,想给各位通报一下工作,去年8月26号我们建设部相关司局对各地上报的绿色生态城区的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查,然后今年的2月份又正式地对外公布设立了6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主要是北京的丰台长辛店生态城、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上海南侨新城、南宁五象新区核心区、青岛的中德生态园、浙江嘉兴的海盐县的滨海新城,一共6个。
总的来讲,目前有12个生态城市和共计3批分16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其中包括了会同财政部给予财政支持的8个,非常感谢武司长在最后的讲话中对城市规划工作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也提出很多明确要求。
下面结合我最近的一些工作上的一些思考和认识给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低碳生态城区误区,第二个城市低碳生态发展难点。
总的来讲,我们国家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认识还是起步比较晚,而且我觉得特别是在各地方申报绿色生态城区过程中,包括各个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参与的一些编制有很多不足,为了改进工作我先提三方面。
第一个关于实施技术化。大家知道关于碳研究起源国外,开始很多专家学者埋头碳汇和碳计算问题,很多机构碳的思考,研究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社会上几乎把碳作为一个高端的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专注于碳的计算,专项规划指标体系。其中我是觉得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
第一个关于碳计算问题。去年我有幸被派到丹麦学习国外生态城和绿色建筑的一些培训,在欧洲这些国家,它的低碳或者说节能问题,已经进行到一个很高很深的地步。他们现在研究的是每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的节能和降耗问题,比如丹麦把每平方米耗能80多千瓦时控制到50多千瓦时。我们现在很多问题和他们研究的不在一个层面。我们国家的很多公共建筑还在160-170千瓦时,我们怎样研究建筑的节能是另一回事。
另外一方面,对于城市来讲,我常常认为碳的计算很重要,但我们怎样来进行计算?
第二关于专项规划问题,很多机构愿意把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作为一个专项规划推进,但是大家都知道,城市有它的相对完整性,我们城市的交通、绿色、水系有更大系统性,绿色生态城区是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我们不能简单进行一种比较窄的、一个小的专项规划。
从一个法定规划,特别城乡规划法明确城市总体规划,我们不可能简单用一个绿色生态城区的专项规划来随意调整和修改我们法定规划,法定规划可能有这样那样不足,但是必须依法调整。
第三,关于指标体系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在的学术界,特别搞技术的弄得太复杂,我觉得看到这个指标体系用于干什么?我们考虑到的是这些指标能不能用于行政许可和规划管控,如果不能用很多指标,没有用。下一阶段推广这些指标能不能考核复制,如果这些指标只是技术推测不能考核复制没有意义。我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指标体系,但是我们不能迷恋大而全的指标体系。
再就是关于实施方案和经济技术成本问题。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常常要考虑到建设与发展和保护等各类问题。从一个近远期发展角度,从机构组织到财税,做出各种实施安排,然后经济技术成本。我特别呼吁,希望所有来研究碳问题的人考虑我们国家的国情,我们不能离开成本,离开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研究低碳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在国家城市发展中,低碳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密切关联的,低碳却有技术和学术问题。当前,我更认为应该是及时制订管理政策,加强宣传工作。大家都知道,我国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关于低碳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十分明确,实施路径和路线十分清晰,应该广泛动员全社会行动,在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强化落实。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第二个误区我是觉得存在职能部门化。我在工作中认为无论是有意无意,碳趋于气候和资源领域的专有责任,很多专家认为碳的管理责任在发改部门,各位都清楚,碳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涉及外交、发改、国土、交通运输等多方面,每一方面都有一篇大文章。前两天到深圳参加国务院专门研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再在各位谁能否定这不是低碳问题,实际每一个问题是很复杂大文章,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简单承担或者帽子一戴就可以完成。这需要发挥从中央到地方,从发改到各个部门合力,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重点领域。
第三误区存在成效的表面化。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地方过于把低碳生态发展作为政绩和形象,对于很多需要花更多财力物力完成的低碳生产完全任务选择性执行或敷衍,我觉得下面三方面表现特别突出。
一个是重事件轻行动,所谓的事件很多领导愿意去搞一些生态城市论坛,而我们城市包括各个部门在具体的低碳生态行动上却没有建树。
第二重形式轻实效,形式是我们在很多绿色生态城区申报材料规划中,比如新能源或者再生能源应用上,一股脑把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甚至一些把海洋能等等,不考虑地方一些自然条件和禀赋,都罗列上来。实际上每个地方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不可能简单的形成一个都包罗万象这样一些可再生利用的这些形式。实际上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投入很大,甚至最后成为一个摆设。
第三个是关于重芝麻轻西瓜,这个大家更清楚,也是我在交流中特别想提的。我们大量技术人员在兢兢业业研究我们的碳的技术,碳的发展问题,但是我们很多的地方官员把几万平米几十万平米房子说拆就拆了,我们在研究我们的全生命周期建筑,这些官员在做什么?我想这就出现了一种叫重芝麻轻西瓜效果。推进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是历史的责任也是发展的使命,而且这个方面既有权利和荣誉,我觉得更多是担当。需要我们担当起这个责任和使命,踏踏实实的从产业转型发展,社会转型发展,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等方方面面做起,否则的话容易错过时机到后来花更大代价。
第二部分是难点问题,我们工作很多难点我提四个。
一个是涉及的问题很庞杂,碳的问题包括多方面,应该说不是简单的由一部分人群一些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技术人员,企业家,城市居民等共同面对去完成,不是单纯在产业城建方面转型,需要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做调整和创新。不是简单发挥市场作用去推进,而需要政府市场多方面关注和投入。他不是大家都能欢欣鼓舞推进,需要相当部分单位人群做出不得不做的利益取舍。
第二历史包袱沉重,低碳生态问题引起重视也仅仅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但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从建国以来算60多年,到目前我们的城市建成区面积7、8万平方公里,既有城镇建筑面积500多亿平方米,城市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回避这些老旧城区,老旧房屋的节能问题,简单去谈新区的绿色生态发展,新建建筑的绿色标准问题。
三是管理手段有限,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方面使我们在低碳生态发展和实际的推进工作中不能简单采取计划经济的那些办法,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政府的职能转变的相关的部署去推进。就是说,不能简单的在以低碳的名义设行政许可,但确实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管控发展目标,引导产业类型,生产生活模式等转变。目前看政策、制度、标准、规划不够,没有到位。管理手段有限。好不容易设立的中央财政资金,但是目前也被有关部门在研究。所以我们在慢慢等待。
四推进时间紧迫。大家知道当前我国的机动车建筑建筑用地规模快速增加增长,而且按照相关发展规划和研究,我国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大家试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是否生态,我们的房屋是否绿色,我们的GDP是否绿色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级政府来扎扎实实的努力的来回答。确实是时间很紧迫,很多工作还不能限于示点和示范。当前现有认识在努力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办法工作改善审查办法,修订各类的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也就是说规划要绿色,我们的标准也有绿色问题,同时确实要扎扎实实的完善制度和政策,这里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经过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新型城镇化会议上已经明确研究建筑的拆除制度。
我只能提出这样一个题解,如何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我觉得城乡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一项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工作,对于城乡一体发展,城市科学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统筹协调总体布局作用。在这里特别提到作为一个城市,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以及各项保障体系。其中有个低碳问题,但是低碳问题绝对不是城市规划中的全部问题。就是说我们要把低碳生态放到城市规划中,把低碳生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来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这里绝对不是简单通过一个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或者是低碳生态规划来促进相关工作。
我们相信在低碳生态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规划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新型城镇化会议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最近发了新型城镇化规划,给城乡规划工作提出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这几天我们会同相关部委做新型城镇化一些任务的分工工作,我们想要根据相关的要求来全力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很多城市一样,我们越来越高频率的饱尝雾霾之苦,确实需要每一个单位每个部门各级政府以强烈的责任心紧迫感积极做出努力。
我的报告完了,不足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谢谢汪科,讲了三个误区四个难点,最后一个题解,从城乡规划入手。核心强调非常感受深刻,强调其实我们要落到实处抓低碳,抓住机遇,特别抓住中国现阶段特点情况,循序渐进,同时城市是个系统这个非常重要。其实我们其他几位嘉宾会留在会场,所以我们把上半段三位嘉宾一起讲完大家可能有更新提问出来。
主持人:大家可以关注两个微信平台。下面一位嘉宾也是来自北京市的,因为我们看组合,我们有两位来自部级官员专家来讲,两位来自地方,下面我们有请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刘京。
刘京:(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各位专家领导朋友下午好,很容幸有机会在这里谈谈我对生态城区建设一些想法,我的题目是从微观视角看生态城区建设。可能有一些人会置疑,为什么这么宏观层面规划层面的一个题目我要用微观视角用这种不再高大上角度看?我想首先我来解释一下我的题目。
首先来看看我们国家在生态城区的一个发展状况,这几年我参加了住建部生态城区的一个评审,发现生态城区的申报开发主体,申报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那么在规划和设计也是由专业的研究和设计单位包揽,可以看到一个不错的一个发展的方向,就是专业化指标化。我们看到了自上而下的非常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同时也看到一些问题,主要我想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指标的僵化的理解,我们看到在每个申报的城市,无论在什么气侯区,拥有什么样的自然的资源,在完成住建部的指标上都不含糊,要100%的达到,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很典型两个例子没有太阳能资源地方搞太阳能,在坡度很大山区大量修建自行车坡道。
第二点,我们很少涉及居民满意度,其实在今年我们发现有的城市已经开展了这些市民参与度满意度的调查。生态城市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居民生活得更好,没有居民的理解和参与是如何建设好我们这样一个城市,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简单调研,对非专业的城市居民的调研,什么是生态城市?其实我们得到的答案是知道的非常少或者很片面。
有两个倾向,一个倾向是认为生态城市建设很重要,但是你们可以消除雾霾吗?如果不能马上消除雾霾的话,生态城市对于我和家人有什么好处?另外一种倾向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噱头吗?你们搞生态城市,但是可能与己无关。
由此我就想城市的居民在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到底应该取得什么样的一个角色?他们是主人,包括你我在座的各位,我们脱掉了专业外衣以后,我们能不能还原成一个不懂规划不懂设计的普通城市人,反过来我们来看城市规划应该怎么搞?我们从非常细微方面去发现我们的生态城市的优点、缺点、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模拟解决两个问题,这个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苹果电脑的一个体验店,在这个苹果体验店里孩子们可以免费疯狂玩电脑,代价是家长掏钱买这个电脑。这个体现了一个什么意义?就是我们体验到它的实惠,体验到它的优势。从而引发了强大推动力。孩子可以让家长掏腰包。
第二我们还有一个体验,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模拟和体验来提出问题,我们反思我们在生态城区里的一些规定的问题或者我们改善我们的规划,这张照片是勾起10年前回忆,10年前做了无障碍社区,当时很得意,花非常大力气做。样间做完后,我们请残疾人来参观,人家挺给面子,他说一句话,如果设计师是坐着轮椅来设计会设计得更好。这句话我记忆深刻。我就想我们一般来说,设计师为自己放在一个专业角度去审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少用自然人方式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问题。所以我试着模拟我们居民行为模式反过来看我们规划有什么问题。
因为生态城市涉及非常多的方方面面,今天模拟交通出行问题,对这一个方面做一个调查。我们做了很多调查试卷给大家。一般来说我们看交通类指标包括绿色交通出行率等等这些,这些可能都是我们的一些专业指标和术语,所以我们下面就分项来通过调研来看看对生态城市的一种需求。
体验一是居住地点的选择,有些人会说,这不是交通的问题,但我觉得应该是交通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居住地的选择应该决定了我是否发生了交通,我的交通量有多大。这是我们根据调研做的这么一个排序,叫我们理想居住地点排序。我们来简单看一看。
现在是离工作地点近,离孩子学校近,这排第一。这体现了交通频次高距离短现在成正比。我们还发现了有更多需求需要离父母家近,离商场近排序稍微靠后,必定现在这个电子商务已经非常好了。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排序,生态城市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已经给了一些解答,包括我们多功能化的社区,配套服务的设施齐全,以及公交站点距离。
同时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TOD模式规划和设计,连通地上和地下分析。但是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很难做到把所有的理想位置都集于一身,为什么?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化,虽然我们家里旁边会有一些教育资源,但是不是我想得到的,和其它的地方有距离。我可能还会通过更大的交通去选择外一个场所去上。
还有另外一个是老化问题,现在的住宅,不是所有的住宅都适合老人居住,所以我们在年老以后我是否可以与下一代住同一个社区是个问题。
第二个体验是步行,这个也是我们一个排序,其实最大反应是离车道近,空气质量差。这个可能是影响我选择用这种方式出行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为此,在生态城区里也做了绿道隔离带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我们道路的不连续性和停车职工占道现象严重,这个图片可以看到,因为隔离带很远,所以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过马路。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个是施工占道问题,通过一种隔离带,这个步行空间其实才有1米多宽,但还很不错,因为有一个隔离带。有合理的宽度可以让步行和自行车流分流。
我们在调查里面还发现大家还有反应,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没有休息坐椅,包括风景难找没有厕所。其实在生态城市里都有体现,包括完备的道路设施和公厕的修建和开发,步行道管理措施加强。
还有就是我们更高的一些要求,大家会对理想的步行空间有一个需求,大家希望我们可以穿越公园去上班,我们可以穿越步行街上班,我们需要从室内步行道去上班。这个我们能不能通过我们的规划实现大家这种理想和愿望?
体验三是自行车,我们很多地方自行车道很宽,但是很多人会反应,为什么不骑自行车?是因为觉得自行车道不安全。我们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个自行车道,但是画了半条路来做机动车停车,另外半个路变成机动车做停车动作的空间。所以这个自行车在自行车道上目前还是非常的弱势,还没有做到它是一个主人的地位。
这个是各地的自行车道图片,可以看到现在的自行车道做得很漂亮,有完整的独立的一个体系,但是其实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地方没有人在用,有些地方很宽,但还是没有吸引更多人来使用。这张图片人很多,好像是在搞活动。
体验四是公共交通,我们也做了一个调研,大家最大反应是时间保证不了,因为我们很堵车。还有一种堵车是一种混行管理缺失,这是我开车时候在快车道照的,贴着宝马牌照三轮车,可以在各个车道穿行。
公共交通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堵车太拥挤,除了以上我们在生态城市过程中,我们对载客能力等各方面缓解拥挤问题,但是我们会想到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可能对非常多超大城市,大城市有非常好的作用。
这边的图纸是一个平面图,地上地下交通双管齐下,公共交通是混合交通模式,因为我们必须从家里通过步行,自行车或者机动车方式到达公共交通站点才能坐公共交通,其实我们发现很多城市缺乏对于各种交通模式的衔接的研究和分析。
这张图片是我们提到的另外一种交通模式,机动车,这种机动车交通模式我们最大问题首先是堵车,虽然我们有很多控制手法,但是我们堵车最大的痛苦应该是看着对面道路车辆稀少行驶通畅,但是我们这边会很厉害。
体验五是机动车第二个问题是不好停车,这张图片可以看到,在步行道,机动车道和隔离带上都停满了车。
体验六是提一下残疾人出行,我们对前面几种交通模式我们做了问卷调查,但是残疾人我们没有做。因为在我们周边和街道上很少发现残疾人,我们想问残疾人到哪里去了,我们怎么让残疾人从家里走出来进入社会活动。我们随便可以拍到汽车,很宽阔人行道汽车可以占,我们反思这件事,我们步行道到底多宽是合适的。我们的绿色空间是不是可以占有一部分步行道空间。这样可能车辆反上不去,这么大步行道多少人流通过?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这个也是我们随手可以拍到的,我们所有的城区都有盲道,但是在标高衔接上,其实我们很难做到一体化的设计和分析。还有一些细节我想简单提,我们很多的高高低低东西,我们用很简单方法可以解决。由此我想最后一部分,理想城市应该对于专业、建设和设计角度来看,有两个方向我们需要做到。
一个是细化和实用化,第二是加强软件建设和管理。
最后我想从居民角度做一个广告,如果我们对居民说生态城市能给你带来什么?我们想说生态城市很美好。从离你工作地点和学校都很近,每天节约更多交通时间让自己睡好觉,到附近商业娱乐公交站步行可以到,你不用去健身房,交通路上可以健身等等这些我希望通过生态城市真的能为城市居民服务好。同时生态城市应该是政府建设方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共赢,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其实刘总用微视角谈了很大问题,城市是为人的幸福生活而建是载体,很重要视野是公众参与。从结果导向来讲,体验的结果其实也是互联网时代体验经济一个要素,所以虽然从6种城市交通的体验非常好的一个研究方法去调研实际的观察,来从这个视野讲,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开拓的方向。其实我听了挺想问政府主管部门,将来我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我正式提问的机会留给下面听众,很多听众非常踊跃。下面请刚才三位嘉宾移步台上就坐,我们开放6个问题给大家互动。我们有12分钟时间。今天感谢前面4位嘉宾,他们准备非常精彩内容,非常守时,每个人20分钟内讲完观点。
刘京:你提到既有城区改造,包括它的生态化,这个我们因为也参与做这个生态城区评价标准,这个过程中我们找了生态城区做了视频,有很多申报的时候大部分是新城,还有一部分是旧城,其实主要反应过来我很多政策很难支撑我对旧有城区的改造,有很多过程很难解决。其实对既有的建筑本身不太容易解决,包括我刚才提到,从市民的意识里他到底能得到多少,其实对既有建筑改造非常有价值。要大家转变思维以后,我才能进到他的家里,非常近距离使用空间里进行改造,这是各种意识和政策上困难。
我觉得中国还有一个比较特色,中国还在做大量新的建设,首先从政府各个部门要先解决新建这些空间,因为和国外不一样,国外绝大部分在改造,我们还有这么大量新建的东西,我们不能让这些新建的再犯错误,或者再让它不生态,这个方式我们从新建筑开始逐步往旧城区改造再积累经验,或者更好的方法,更大面积铺开。是这样的。
主持人:谢谢三位嘉宾,请你们回到座位。因为时间关系6个问题包揽了。下面后半场还有互动。我本人会总结各位专家的演讲内容做一个总结陈辞,大家还有机会。刚才这位老师提到这个问题我做一点补充,我们这次论坛已经坚持了10年,我们每年是开放的,公开可以网上注册的,不分国籍,不分身份,无论官员、百姓、技术人员都可以注册参会。没有日本专家在这里演讲,不等于日本很多技术大家不关注。其实前年有日本和建设部签订在中国合建的协议,这是一个国际大会,永远以公正开放心态,欢迎世界关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技术不分国别,更重要对中国百姓有义,日本专家没有在这演讲其实你明白的。
我们转到下一个板块。下一个板块更多是实践和专家,我们第一板块是侧重政策,从政策和管理角度。第一位演讲嘉宾是招商地产的胡建新先生。胡总是中国最早从事绿色地产开发的先行者,一直在坚持,招商有自己的人居绿色论坛,10届了。
植琳:(桂林市临桂县副县长、临桂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桂林临桂新区中心区绿色生态规划一些体会。我们临桂新区是我们为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县由国务院和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建设的生态新区。我们桂林大家都比较了解,是一个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它的区位优势在珠三角和北部湾两个区域共同辐射的一个中心城市,这几年来,我们围绕着休闲城市、旅游城市和建设国际旅游圣地的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工作。历年来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城市等等这些称号。
我们临桂新区在整个桂林市区位优势是在桂林市西边,我们总共12个县,临桂县是桂林最近,而且自从邓小平同志视察漓江做出保护漓江指示,桂林市为了保护漓江做了很大贡献,计划经济关停很多工业企业,使我们的第二产业发展基础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从80年代以来,我们桂林一直有一个争论,要保护漓江到底要发展工业还是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发展起来,可是旅游业藏富于民,政府贫困,我们提出向西发展,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还基于一点,从保护漓江角度来讲,我们向西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图表有一个临桂县,下面还一个永福县,按照我们市委市政府构架,未来桂林的产业要向西发展,移到临桂工业园区和和永福临界的园区,不是漓江水系的,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旅游和保护漓江问题。所以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战略。
我们现在临桂新区规划范围13平方公里,这是我们临桂新区,左边是核心区规划图,右边是整个新区规划图,我们很重要一个特点是产业作为支撑,我们建设一个新区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会如同很多新区一样,人都住在老城,然后因为功能转移到新城,其实增大了我们的社会的环保的压力。我们整个产业是转移到我们新区,除了政府的搬迁,很多新区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政府的搬迁,而我们这里我们首先想到产业西移。我们右手这个图下边是一个园区,承接桂林产业转移重要园区。刚才上一张图永福那里只有12公里有一个省级产业园区,未来桂林工业逐步往两个产业园区转移。这是我们一些基本情况。这是我们一些产业文件。
我们用地现状这个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临桂新区中心区,河流水塘,山景观非常丰富。这个从临桂新区来讲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我们临桂县本身有机场,高速公路非常发达,未来桂广高铁和湘桂高铁在我们那里形成一个十字交叉,未来从临桂新区到周边几个省都是两小时高铁都可以到达周边几个省会,这是临桂新区一些基本情况。
我们规划的指导思想按照山之美,在规划过程中体现桂林特色,一个是水质清,我们整个临桂新区我们有接近30%的是山体和未来建设的一个环城旅游的一个长达32公里的大公园,水系公园。另外一个体现游之乐,这个是我刚才跟大家介绍的水系公园形成的,我们绿色中间那里是山体,这个公园占地1平方公里,沿着这个中心公园水系分布在整个城区里面有16公里长,岸线32公里。
居之福,现在我们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就按照低碳生态原则来打造我们的规划和我们的建设,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未来的新城区。我们的指导思想,按照节约资源,经济可持续社会和谐细分控制性和指导性指标,领袖一个完善的一个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这是用地布局。对整个区域进行比较科学布局。
这是绿地规划和建设情况,这个绿地规划和建设和刚才我介绍的我们的整个环城水系建设是非常大的关系。路网规划我们规划了几条慢行系统,通过公交网络建设减少我们出行,来增强包括我们提供环保意识的条件,我认为非常重要。
生态绿色能源建设方面,以能源中心和几个有效采用太阳能节水技术几个点的分布来开展一些示范工作。这个是我们目前我们在建和报建已经建成的绿色建筑一个分布图。我们现在达到3星级已经有90万平方米,100%建筑达到一星以上建筑。生态水循环主要是第一个除了雨水收集系统完善以外,我们现在已经在新区建设之机,我们全部埋设了中水水管,建设两个污水处理厂和一个中水处理厂,中水利用在我们这里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已经完成建设的90万平米二级绿色建筑现在已经陆续投入使用。我们防洪工程投资,我们占地接近30%,亲水岸线的这个防洪体系基本建设完毕。我们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各个领导按照体系开展机制上保障工作。
以上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心得和大家做一个汇报和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为植琳也开放一个问题。
提问:我看生态城区这个水系比较丰富,但是咱们生态城区评价指标里关于水的评价仅仅只有水资源评价这块,我想问一下如果发生暴雨时候水涝发生怎么控制?入河造成污染怎么控制?指标框架里看不是特别完善。
植琳:第二个问题我了解的深度不知道能不能让你满意。你的前半部分我刚才反复介绍我们水系,最初的名称叫防洪排涝水系工程,基于桂林是山水城市,我们进一步加大对这个工程的景观效果投入,如果我们仅仅是建设一个防洪排涝工程,我们这个地方的投入不用到16亿元这么多,可能3到5亿可以完成。基于我们旅游城市,我们建成有防洪排涝功能,然后又具有城市景观功能这样的,所以您的问题上半部分这样应该可以理解,回答应该达到你的要求。
这个工程我们设计完全按照满足100年一遇的这样的标准设计防洪排涝。第二个我不是这么理解。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实际上这个案例我们没能开放更多问题,这个案例带给我们深刻思考很重要。整个生态城的发展核心是产业问题,如果单纯讲生态是相当容易,但是产业要发展平衡好实际非常难。我是非常期待这个项目能够在这块又为中国做出更好的案例,能够给大家借鉴更多经验。下一位演讲专家是知名规划专家,张播,他是高级规划师。他编了居住区规划,我一抓到他就谈日照,日照问题的深刻研究他是非常资深的专家。下面我们请张总带来可持续中国城镇居住形象。
土地利用问题解析" for="pagetitle"> 演讲主题:居住用地土地利用问题解析
张播:(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部/副总经理)
谢谢各位,先做个小广告,中科发展是2011年国务院批准我们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下设的一家从事中国城镇化运营公司,我们公司在北京昌平55平方公里商务区,还有天津滨海中心商务区,以及刚刚签的协议和上海合作开发。这是我们公司目前从事和生态城区有关系的工作。我们在中西部开拓新项目。
今天分享一些小思考,这个题目没想到叫什么,我思索土地利用问题上碰到小问题,我想这不是小问题,可能牵扯到每个人居住形态,牵扯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知道绿色一直是一个我们不叫生态建筑,是一个平衡概念,一方面讲节约,另一方面讲舒适,这是叶院长长期倡导的观念。实施中我们发现,评价中我们发现,节能在节约同时我们有室内设计的温度,节水有一个定额指标,节材有一个约束。节地上不封顶,提出很多我们看来不可理解的概念,比如说空中城市,或者是一种巨大的城市,甚至有人说1000米高的楼把村庄放进去,这不是无限可以节约的模式。叶院长说了,我主持编制了日照标准大家恨我,我知道。实际我在任何场合讲,你们听我的观点可能是反对这件事情。包括节约土地,我今天讲节约的另一面。
先看世界最极端两个例子,上面是洛杉矶好莱坞明星的豪宅,每个院子后面游泳池,下面是香港的新界。实际空间形态差异很大,这个我们去过都有感受,两种极端形态代表一种不同的城市居住观念。
还有其它的形态,比如欧洲和日本,上面是BO01是相对对欧洲是高密度的多层住宅,下面可能很多没有去过甚至没有做过研究的同事没有想到,我们看到是日本的新宿,是容积率最高的地方,在新宿除了办公建筑是高层,大量住宅是这个样子。不比我们二环住宅有多么大差异。所以可以看到我们说到高密度时候理解有很多,我们世界上城市,大家居住方式也是差异很大。
中国人什么样?这是天通苑,楼很大,间距也很大,绿化很好,但是我们形态是不是最好。我想了很多,是美国的这种宽马路低密度加上我们香港这种高层高容积率是我们中国居住现实。甚至我们带上欧洲新技术,把德国窗户装上,日本家电,变成中国人生活。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值得去探讨。
探讨需要一个政策背景,去年年底开了会议,我们从中找到一些线索,这个线索很明确,中央不是要提高居住这个用地密度和开发强度,恰恰相反,提出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同时提出增加生活用地共计,减少工业用地。我是长期奋斗过程,我做很多无厘头科研,当年提我们中国城市开发强度为什么赶不上香港,拿我们全面模型和世界最极端地区做比较,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停的说节约土地和资源在工业在我们办公在我们的这些其它的地方,在我们各种名目城或者园区不在住宅,住宅开发强度已经很大。这个背景提供给我们应该说是背后是我们跟一股不知道是什么样力量做斗争结果。中央认可这个提法。
回到技术,06年重要基础规划修编,这个修编重大改变,居住用地大幅度提高,过去18到28平,06年修改为了适应不同需求,北方更多。整个城市里用地比例提高到将近40%。同时把中小学拿掉。这个增幅大家看到是前所未有的高。
这个标准我参编了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户均人口规模即使最低标准,直辖市最低天津,户居2.8人,在北京是2.5左右,这是相对稳定,传统的三口之家不会太大变化,最后计划生育政策会引起波动,我们在一些城市这个数字会反弹一点。
另外一个居住用地指标增加,我们在城市总规里,我调查数据没有放进去。过去几年编制总规居住用地比例超过30%,城市开发中不停把各种用地调整成居住用地。事实上我们国家居住用地比例1/3没有问题,这两个数字相对稳定。在国外我们看到低密度开发城市,像美国可能超过50%甚至70%都可能。
变的两个,一个容积率,多层建筑1点多,小高层2点多,现在大城市到中小城市沿海到内地,甚至一些地方从打着节地口号,我们容积率增长非常快。
另外一个是套型面积,每户多大。这个从我的经验来看变化不大。
我们做一个场景模拟,第一个场景是户均和人均不变,容积率1.2,4到5层什么情况?每套120平米,换句话说基本上我们大家都够住了。我调一点调到6到7层,容积率1.5,这个情况下可以住不错,这个时候蛮好。再往下按我们现在容积率2.0,很多城市2.0是线,小高层。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看到可能是大户型为主,每户都是将近200平,还一种情况更多,很多我之前做了小的抽样调查,很多城市家里不大不小两套,有自住和一套投资,这个严格讲不符合我们现在住房政策预期。
更可怕是当我们容积率提到2.5时候,平均每家250平米面积,我们提到3.0,每家两套150平米住房。这个情况实际上居住环境品质,我说到绿色是我们不能接受,为什么用日照谈这个事,实际容积率挡不了,必须日照作为武器,这个事情才有出路。
6个场景模拟,我们回到一个假设,我们合理的城镇居住形态应该是什么?到底是高层低密度还是多层中密度。有其它的一些佐证可以证明。比如使用率大家知道高层交通空间,它的电梯它的结构比较费,多层是中低层高,从产权上说,高层几百户共有,而多层我们可以做到产权独有,从绿化来说过去我们有很大绿地,这个绿地养护和使用是问题,甚至包括生态效益,我们大家有居住体验。高层绿地里不是那么舒适,但如果是小而分散平面绿化,每个人对产权负责,绿化效果和后期维护成本好于高层。
我做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和生态城市有关,虚拟一个街区,大致我们统计开发商喜欢接受的几公顷不到10公顷地块。这里每个街坊50乘90,住宅间距15米,道路7米,东西向做配套,绿化分散,所有指标符合我刚才说的前提下容积率达到1.5,唯一不足是建筑密度接近40%比较高。绿地率下降多只能18%,这个绿地率下降并没有影响公共绿地,我在街区里做了两个公共绿地。
建筑形态在7米5乘10米方块里我们有比较好的庭院,4层建筑可以做成什么?可以做成叠拼,户均可以150平米,干干净净没有公摊,相当于高层住宅180平米。再挖掘底层户有半地下室,上面有露台,实际的容积率又增加20%,结果1.5容积率乘1.2再乘1.2。
回到绿色三个最重要概念可持续发展,我分别列三个需求,经济可持续性,我们在这样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给子孙留下来,不是几十年水泥垃圾城市包袱。另外一个如果按照我模拟的场景5、6发展,短期市场需求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倾向于我先推高容积率,推高容积率弥补用地不足,我们20年后,我们城镇化水平没有这么高,城镇人口稳定时候我们剩下住房的整体的结构是及不合理,每家是两套房子。这个情况根本不会发生,为什么二三线房地产市场不行,实际他们市场会提前进入饱和期。很多家里一套,投资一套。但是人口增长动力没有一线城市强,为什么北京房子不够?很简单,北京03、04年1200多万人,2020年控制1800万人,实际我们已经1900万人,北京总体规划预测过保守导致住房土地和供应整体跟不上人口增加,我们的房价和住房建设出现问题。
社会可持续性,传统街道社区消失,单位大院瓦解,这个蛮好,现在这种封闭小区居住方式大家都不认可。小街区,叠区住宅可以有利于我们基本社区管理单元可以对位形成决策。同时一个更大问题既有改造,现在的建设是将来的既有,我们建大型社区根本无法形成决策,大家参与就知道,想把几百户上千户搞到一起,集体换电梯根本不可能,这个埋下是社会隐患,将来这些成为我们社会包袱。
大家比较熟悉环境可持续性。我所有的计算模型是理论模型,这里不增加国土资源部给我们100平米用地,如果说我们说这个居住形态不好,不够集约,我们要反思100平米是不是多了。我们在很多生态城区做小街坊规划,大家知道出来很难,没有一个开发商愿意做小街坊,最后做的规划到实施阶段要合并,把道路重新划分,只有这样的居住形态才能支撑我们真正的小街坊街区。
这样的建筑形式可以给绿色建筑更大空间,这个不说了。
刚才提到产业化问题,产业化为什么在中国难推进?很多原因,这样的居住形态可以给产业化加上一个加速器。为什么?我和王爽我们和宅基地一样,要200平米地,我们去工厂地住宅,生产好放这已经完成。之后进行节能改造,我们两商量就OK。给产业化留下空间。这不是小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核心问题。
大家说规划节约是最大节约,同时规划浪费也是最大不可逆浪费。我们城市中超过1/3建筑选择错误道路或者不好道路,这个形态回顾过去几乎无法改掉,像北京大的路网结构无法打破,这个给城市带来永久创伤。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总非常精彩也是很犀利鲜明的观点。等下可以跟下面互动。下一位演讲专家大家非常熟悉,重量级人物,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秘书长李迅先生,从绿色建筑大会看绿色建筑发展。
李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非常高兴我们今天是参加中国的第十届绿色建筑大会,这个大会主题是关于绿色建筑发展,正好去年11月份我去美国参加了美国举办的,也叫世界绿色建筑大会。我想到这么一个问题,生态城市,我们讲生态城区,其实由细胞构成,绿色建筑实际上是构成生态城区或者生态城市一个基本单元。或者说生态城区的建设,它的最好抓手从绿色建筑开始,这是我的基本观点。我还有一个想法,世界现在绿色建筑的中心在哪里?讨论这个问题。
我个人观点,应该在美国,世界绿色建筑中心现在还在美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美国的标识的推进已经实现了2万项,数量远超过中国。我们中国大陆多少?大概准确数字没有,1500多项,大概有1.8亿平方米,而且主导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主席过去是澳大利亚的,现在被美国抢走了,非得让他下去所以非常强势,我个人感觉在美国。
接着问题,世界绿色建筑发展最快国家在哪里?应该在中国。因为我们现在每年差不多1年翻一番,我们再问世界绿色建筑规模最大的国家可能是谁?肯定应该是中国,这个回答肯定的。依据在哪?我们有顶层设计,我们做国家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这个世界上没有的。这个东西一出来5年搞10亿平方米,这个世界全部吓坏了。
另外我们深圳去年5月1号开始,我们叶委员我们北京的都是老百姓,北京宣布6月1号开始100%的新建建筑搞绿色建筑,招牌挂挂钩,北京倡导。这个城市逐渐把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性要求已经提出来。我想大概不出10年,绿色建筑在我们国家应该成为强制性标准所有建筑必须100%绿色建筑。另外我们很多企业,像介绍的万年基业,万达,万通,万科,招商地产,所以我想中国肯定是世界绿色建筑最大的国家。
我们也要想,我去了美国还是有一些感受,我今天把去美国感受第一次完整给大家做一个报告,汇报一下,梳理了一下。
我分三部分介绍,第一是出访基本情况,第二主要收获体会,第三若干借鉴。
第一个是代表团情况,现在国家规定我们一次代表团只能6个人,一个国家只能5天。我们建设部去几个代表团?3个代表团。每个代表团比较小,6人来回两个国家去两个城市,我所在的代表团。
这是美国绿建大会情况,美国绿建大会在这样的范围召开。这个大会很有意思,这个大会3万人参会,我们这个大会3千人已经规模很大了。到美国去吓坏了3万人。这3万人主要大部分是以企业为主,数千家企业参会,三天时间。然后是小会,没有这么大的大会,我们昨天是大会,都是一串小会,这个会场里大概4、5个小会场,大家讨论。
这个给我什么启示,就是美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市场运用机制非常充分,所以WGBC这个主席,他把大家招来会见一下然后就开始收钱,收钱很贵。这个市场机制运用给我很大启发。
另外这个会场很有意思,用了木结构,是钢筋和木结构结合的这么一个做的中庭很有意思,木头用上了,木头是吸碳的,用了木头。我们代表团去6个人跟美国绿建委做了交流,他们很重视,世界绿建委有小范围宴请,宴请一定要到,因为有政策首脑。我们在绿色校园分论坛里做了发言,大概情况这样。因为我们没有去参加他们的很多的一系列小会,因为语言不太行,所以看一看了解一下感受一下。
第二个我说主要的收获体会。一个是感觉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让世界不可小视,中国参与这类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世界绿色建筑领域关注焦点,只要中国来了,不管来多少人,只要中国来就行。只要中国参加就行。只要中国来先发言,发什么没有关系,只要有声音就可以。他觉得很了不起。中国现在关键是什么?我觉得不是我们学术水平技术力量怎么样,是我们建设量,建设量就必须来,不来这个会议没有代表性。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绿建委,还是要求你过来发言。
在讨论世界绿色建筑时候大家都在研究中国,老外在研究中国,比如说法国人Sadat,他来了,在另外会场,他专门研究中国的城市发展,他提了8个问题,我不展开说。他出了本书,翻译成中文了,他专门分析我们的问题,确实人家建设量大,确实有值得改善的地方,刘总介绍从道路交通角度认识我们绿色生态方面需要做的努力,他提到7个成果,专门做了对照。
另外他们美国自己,因为我们这个大会在美国费城开的,费城很著名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有一个大学提出后工业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他们想到的措施,提到四条,关于生态城市发展,比如说不影响原来城市形态基础上对居民进行改造,城市里面可以种菜,做城市菜园。然后搞雨水排洪一些思想,非常好的生态思想。
这是第二个观点,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和美国这类世界大国绿色建筑发展基本趋势。他们讨论绿色建筑不是讨论一个点,是讨论一个面。从绿色建筑必然走到绿色社区,绿色城区和绿色城市。绿色建筑规模化。
第三个观点,绿色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和目标越来越高,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在讨论的时候已经不是讨论我们说的低碳概念。人家讨论什么?零碳建筑,零能耗建筑。昨天英国人提出负能耗建筑,这个观点还是有问题,我在想建筑建造初期时候它的材料肯定要耗能。按全寿命周期不能称为完全负能耗。
昨天一个英国人提,包括美国人提零垃圾,我过去有一个观点,是不是真正意义生态城市一个标志性指标垃圾处理能不能零填埋,美国人开始提了。我去美国买了本书叫零垃圾。美国垃圾填埋50%,比北欧国家做的差,他们已经在开始提要零垃圾。
绿色建筑发展不仅仅关注新建建筑,而且更多开始关注既有建筑改造,既有建筑改造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一个新趋势。能源基金会的一个博士介绍武司长看海军基地,美国一个废弃海军基地,美国全国里绿色建筑规模最大改造基地,我们也去看了一下这个地方,这个海军造船厂美国人开始做,做的比较零散,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因为他的建设量小,昨天主题发言讲装配式住宅,为什么?需要标准化,需要大规模,大规模绿色化。对于美国和北美、欧洲这些国家,他们城镇化已经进入稳定状态,建设量没有这么大,没像中国,差不多45%接近一半建设量在中国。
美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重点在技术领域,武司长带着我们看,谈的是什么?供气条件测量车,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还有人员计数器,门口有计数器,进来多少出去多少,什么意思?要计算人进出以后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有什么变化。他搞什么?搞中庭被动冷却梁,室内的LED等等,传感器主要监测什么?监测室内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有挥发性有机物,PM2.5。什么意思?这次我回来以后想,这个可能和奥巴马推行绿色经济有关系,要振兴美国经济再工业化,要搞高端战略性制造业,要搞电子这一系列。
第六观点,美国绿建大会去加拿大一天,去一天以后发现加拿大这个绿色建筑发展在北美地区独树一帜,为什么这么说?美国的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在加拿大没有市场,加拿大都是自己的标准,加拿大改良了,而且自己做的,说美国人进不来。什么意思进不来?他采用的标准比美国人还高,加拿大绿建标准比美国人高。加拿大做法和美国人不一样,美国讲技术,加拿大讲实际能耗,做外保温墙,加拿大是寒冷地区考虑外保温,讲实际能耗。单位面积实际一平方米一年多少能耗,讲这个数据。讲实用,这个给我们很大启发。他在实践,不仅仅关注技术先进性。美国人是很聪明的,他要发展高新技术。时间问题不展开说。
在加拿大看到很多密斯作品,早期多伦多好多作品,他们改造。
第七个观点,美国政府对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推行力度同样在加强。纽约市政府做什么事?把纽约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进行互联网公布,不说必须改,每个在这个大楼里工作,这个是高能耗建设说不舒服,要保护地球,在互联网公布。整个美国的家家户户搞太阳能光伏和光热,不要你出钱,一个公司帮你,出了问题公司帮你弄,采用市场机制。美国政府力度很大。
最后给我们几点启示,第一个在中国当前的绿色建筑标准和国际最先进国家比,他们追求的目标还有差距,还是有距离,这个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绿色建筑的主流设计意识,大家说了搞建筑肯定绿色建筑,但是我们标准要逐步提高,还是有差距,不是搞得很好。
第二点,我们要构建中国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体系,要建立起来。中国的绿色建筑关键体系,比如关于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辅助这样的技术路线,我们应该更多强调,我们特别强调因地制宜,中国是大规模快速化智能化下面的绿色建筑,必须要傻瓜化,要标准化。这套技术路线现在好像不够清晰,这是我的感觉,不一定对。
第三点,发展绿色建筑,我感觉要更好的运用市场机制,人家美国人为什么开3万人大会,美国人的纽约,家家户户绿色建筑改造,他没有新的,更多是老的,为什么?有市场机制。这方面我们要更多注重市场机制和既有建筑改造。包括能效标识,现在买电器有能效,将来我们国家建筑上应该推行建筑能效希望标识,售房的时候,买房子时候这是高能耗的多少能耗的应该标上。这个可以再考虑。
第四点,我们更多关心既有建筑改造。既有差不多500亿,更多应该关心。
第五点,我从美国人做法里获得启示,美国人为什么搞这么多技术,它的绿色建筑发展一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在一起,美国人聪明的地方。我们要跟民生,就业,产业发展联动起来考虑绿色建筑发展。
我跟大家报告一下这次去美国参加绿建大会一些体会,不一定对,大家批评。
主持人:谢谢李院长精彩演讲,7个感受5点启示,从国际视野对比角度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最后两位嘉宾选择非常有匠心的,从国际视野看中国的工作。最后一位嘉宾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实验室是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
演讲主题:从单体建筑到绿色城市——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节能实践
冯威:(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秘书长讲的美国做法包括能效标识和技术问题在我PPT里有反应。我今天大概讲分四部分,一个是伯克利实验室简介,第二我们在做一些区域的能源系统上一些工作。还有一个我们在城市层面的对建筑能效处理,能效发布一些工作。不仅仅实验室,还有美国现在情况。还有为中国定做的低碳生态城市的一些工具。
伯克利是美国能源部的实验室,是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旁边山上,4500雇员左右,一半雇员从事科研方面研究。实验室曾经有12名科研人员获得过诺贝尔奖。
这个是最早的劳伦斯在创建伯克利实验室的照片,建造大圆顶是加速器,怎么样加速粒子,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是我们研究成就,包括曾经发现16个元素周期表里元素,我们做节能窗开发,包括一些技术开发,还有包括对节能标准,帮助中国提高能耗的。
这是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一位是朱利文(音),他曾经在2000年左右担任伯克利实验室主任,后期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这是我们一些科研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开发外窗和自然采光技术,一些对照明光源和控制,待机能耗,数据中心节能,还有一些软件,还有最新科研。
这是我们外窗方面研究,伯克利实验室是美国外窗评估委员会主要创始者,在窗上贴标签,客户在采购外窗时候从超市里买的时候可以知道这个外窗性能,我们帮助中国做这些方面工作。中国现在已经有了自己一套比较成熟的外窗标识。包括我们做的一些案例,这是纽约时报大楼自然采光案例。这是一些我们做的外窗软件,这是热变色外窗,通过外窗根据温度不同来改变颜色,达到遮阳目的。
这是我们最新包括冷屋顶研究,是提高屋顶的材料的一个反射率,这个是我们光谱,这个是波长,中间是可见光,可见光波段很短,上面是红外波段,我们提高一些屋顶材料反射率,从一般的这些深红色材料提高到很高的话对我们建筑带来两个贡献,一个降低了建筑的冷负荷,第二间接贡献降低城市热效应。
我们开发大量一些软件,包括一些能耗检测平台,分析平台等等。我们还做过一些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原来我们一些控制是黑盒控制,我们现在对一些系统进行基于模型控制,把建筑物的风管风机阀门系统做成真正的物理模型植入控制器里,可以发信号进行协调预测工作。
这是我们最近做的建筑实测平台,把原来门里实验工作搬到室外,这些平台里面外窗外墙屋顶照明甚至自控系统是模块化可拆换的。我们放人在里面进行工作,看他实际能耗和人最能接受的工作条件。左边工作平台可以360度旋转,我们可以找到最佳的建筑结构设计配合采光,配合人舒适度,而且要达到节能。
我会讲三个科研领域,一个我们很重要一个科研领域我们做分布式能源在建筑里应用,我们用一个简单图告诉大家这个能量怎么样在建筑物里流动,能源供给来自电网或者我们家里天然气,或者是我们的在北方我们有自己的管网,中间更多能源转化和储存环节,黄色是电流量,蓝色是热流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有这么多不同选择能源转换和储存环节找到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我们已经搭建一个对单体建筑模型,现在正在和一些同事工作在区域式能源系统,我们有区域能源站,我们有其他能源技术,包括可再生技术产生,怎么样对区域能源进行最大层面优化。
这是我们做一个案例,美国新墨西哥州,是比较炎热的,冬天寒冷。新墨西哥州有一个能源系统,一个很大屋顶光热矩阵,有蓄热系统,这个建筑物能够从校园管网购买冷热源,购买量计费。还配有非常小吸收式的系统,通过光热的热源对建筑供暖。
这是我们做出来一个结果一周预测,黄色是管网里面去买能源,买能源时段早上7、8点,凌晨冲能源,蓝色是利用蓄能白天或者下午释放,运用在建筑物里。为什么这么做?白天电非常便宜,美国有需求电价,根据千瓦的功率会收单月最高需求电价。
这是我们做过的一个7天预测,我们根据预测符合的大小提前告诉我们冷热源设备怎么样冲用多少冷热源。
我们想把这种方法扩充到区域能源系统,我们要考虑不同建筑物符合叠加,考虑区域经济性。区域性比单体的复杂,这里有很复杂的工具。我们在这里跟建科院同志工作,在一个平台基础上搭建一个区域式的能源规划系统。
下面我说的这个环节是建筑能耗对标和信息披露,什么是能效对标?我一个城市里这么多建筑,有一些很节能一些建筑不节能,根据能耗强度把建筑排序,每平米千瓦时量。然后我把我的建筑处在排序位置的位置告诉我们,然后发现这个建筑在这个位置不节能,如果这个位置可能节能。
在美国我们做过能效对标和信息披露,通过一张图显示,这些州和城市做过不同方面的能效对标和信息披露,红色是做过商业建筑的方面政策,这些绿色部分是强制的公共建筑进行能效对标。
在这里我们找了几个美国城市,加州、芝加哥、华盛顿、纽约市、费城等等,这些城市里对能效对标怎么规定,纽约市要求超过5万公尺大概5千平米公共建筑要进行能效对标,居住建筑美国把高层居住建筑定位商业建筑,不是放在居住建筑立,我们很多的高层居住建筑是出租为目的的,我们很多购买自己产业是我们所谓的别墅,这个里面我们要对高层的居住建筑来进行一些对标,这个信息发布的一些形式,刚才李迅秘书长讲了,纽约市强制放在网络上面来进行发布,每个城市不一样,有一些城市要写报告,有一些城市要求必须上网。
纽约有这个规定,强行的能源审计,强行的节能改造。所以在这些地方都会有一些很强的对建筑能效管理平台。这个是一些具体纽约市情况,纽约市半部一系列的法令,对这个公共建筑商业建筑要进行能耗对标和披露,包括84号法令,87号法令,每10年能耗审计,并进行系统的节能改造,分类计量结果必须达到标准。到2012年8月,纽约对1万多该市建设进行能效对标和信息披露,都在网上。
对标结果怎么样?这是纽约市的办公室建筑的二次能耗水平,平均值280千瓦时,这是能效强度分布情况,中值200多,在这个位置。和我们中国建筑比,我挑中国二次能耗分布,中国建筑平均分布情况100千瓦时每平米,我们中国建筑其实非常节能,对使用能耗来说节能。这里有一些不一样,这两个城市纬度不一样。
这是我们做的能效对标的网站工具,我们帮助美国能源部做的,我们放了18万个建筑都对标,用户界面选择自己在什么州,属于哪些商业建筑类型,哪些建筑面积,甚至用过哪些照明或者空调系统可以对标,可以告诉我不同系统形式这个节能,我可以从统计学角度来分析某两种形式,这里热泵对应的集中的冷水机组,这是基于大量数据对标。
最后讲一下低碳生态城市。这是一个我们和中国相关的研究项目,这个低碳生态城市我们曾经有很多提法,我们从92年开始讲花园城市,统计有184个城市,在2010年被评为花园城市。这个环保部曾经说过生态城市,大概到2011年有38个,我们最近发改委提到低碳城市,大概低碳城市有133个城市,建设部提到低碳生态城市。种类非常多。
我们也对这个城市在中国进行统计,每个城市目标不一样,总体还是有一些很共性一些东西,指标体系,包括一些工具分析。所以我们在这里为中国这些低碳生态城市做了一个政策分析工具,从三方面,一个城市能源和碳排放对标清单分析,碳排放强度,能源使用强度怎么样。第二城市最大节能潜力部门排序,告诉我哪些政策或者是技术可能对这个城市节能减排有贡献,我们针对每个城市定了一些政策推荐,基于我们做过一些城市和国际城市一些做法。
我们用户需要输入参数,包括城市层面的参数,比如工业方面的一些情况,我们一些城市不仅仅是建筑,还有非常重要的工业部门,有些时候要纳入。
我们建筑里面更关心居住面积,算能耗强度,计算居住建筑能耗强度,包括交通环节。要输入的指标很多。一旦把这些指标输入到工具里面,工具就会对这个城市用的能耗进行一些统计,统计完后根据这个城市设置优先级,哪些方面是这个城市可控的。比如电力行业我们发电这个时候对我们每个城市要受电网公司政策影响,这个时候我们通过率低,可能交通行业我们自己的交通水平我们做城市规划时候这个比电力行业操作度高。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城市不同行业立宪可操作度。
我们哪些行业更优先解决?我们会进行一些初步的评估,这些评估包括各种各样的政策方法,这个政策方法,政策低中高执行难易程度,人力资源情况,需要资金情况等等进行一些政策方面的推荐。
比如我们对某个城市推荐一些政策,包括对标,包括能源审计等等政策。我们会根据这些方面的一些政策方法,根据一些其它的案例或者是国际案例情况了解这个政策大概需要执行的时间和这个执行时间对这个城市可能带来的碳减排范围。
最后对所有的城市费用这些政策上面进行一些分类,这样更好帮助规划人员或者是政策制订者设定这些目标时候了解全局的东西。
我们的工具是开放的而且免费下载的,所以大家感兴趣可以从这两个链接里下载合适工具。希望这些工作对大家在中国方面工作有一定帮助。这个是我今天报告,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我们请张总李秘书长和冯博士到台前。伯格里网上有很多免费提供的技术和专利产品的使用情况,会很有借鉴意义。伯克利实验室和我们建科院有国内合作,我们想探讨把国际先进经验在中国本土进行实施,大家有兴趣参与可以联络我们。门口有微信,大家可以推送你的信息。今天会给大家一个调研表,是为国和会做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研究做的调研。能够给我们写下调研的嘉宾写上地址,今年最新版中国城市白皮书会寄给你,现在在编制中,6月份正式出版。
下面和嘉宾互动。我们开放三个问题,我们请每位嘉宾提一个问题。
提问1:我问张总,我来自设计院建筑师,从事每个具体地块的,小地块组成大城市。您讲的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城市形态或者土地利用是我们规范或者某规范某小数据决定的。我的问题这样的,我想问一下,因为居住形态最终确认,最终形成是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共同形成目前这么一个高层高密度一个格局,我也非常喜欢这种中密度多层模式,我想问的是,您认为是什么样原因造成我们走上第一条道路,高层高密度道路,没有多层中密度道路,有没有机会重新走?
张播:简单说实际上我刚才建立这样的模型,但是大家知道事实上城市开发中,获取土地资源很难,就是规划把所有颜色画满,具体每个土地要涉及很多,结果导致我们会在当下做一个判断,我当时拿到土地,我根据当时市场条件做一个相应产品策略,这是市场层面讲。政府层面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其实我个人觉得有很大责任,我在中间没有起到很好协调作用,这个变化刚刚发生的,我们旧规范支撑的主要计划经济时代是一个投资体制决定的成片开发的居住区,多层为主。98年后出现大批量高层建筑没有及时应对,这次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调整把这个问题暴露出来,政府在规范上应该说没有跟上,但其实我们面临很大挑战。汪处长知道,关于刚才模式提出30%绿地率有历史成因,当时没有人建绿地,我们的日照我们的建筑密度三个指标往哪走,一系列政策巧合导致我们现在居住形态。如果做出大的改变,我们必须在绿地率和建筑面积做深度思考才有可能。
汪科:插句话,我在处里除了做整理审查之外,还有城乡规划各类标准的制订和复审,刚才张播做的介绍我大部分听了,您问的问题我这么理解,首先我很赞同张总说的意见,还有几个问题可能需要引起关注。
第一个问题从目前来讲,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来讲,市场决定了,市场是什么?你的消费对象,消费对象我认为从目前来讲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或者说我们国家很多的城市的居民,对现代的建筑,现代的房屋认识不清,或者说认识是模糊的。像刚才说的可持续一些住宅,严格没有概念。一家三口多大居住合适?很多人不清楚。建筑节能和能耗认识上没有这么深刻。
第二个从开发商来讲,我是觉得开发商有一个叫逐利概念,市场有失灵的地方,市场有失灵地方需要政府通过规划标准能耗管控来进行约束,但是目前来讲我们没有办法说要开发商承担社会责任,开发商目前过于逐利,证明市场有失灵的时候。
第三个从政府层面表现在几个方面,除了张播谈到的对于规范和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不够到位之外,我更认为现在目前来讲,特别是地方政府有短期行为在作祟,我们所有的在座各位可能大部分去过国外城市,实际我们很多政府领导也去过国外城市,包括昨天晚上我去陪别人去休闲到使馆区也在审视这样的问题。我们很多领导很多老板对什么叫现代城市,什么叫生态城市严格有认识,否则那些高档居住区为什么有这么高标准,从这个角度讲我回到三个因素。一个是老百姓一些基本的认识还没有到位需要增加宣传力度。第二对房地产通过规划和标准进行强化。第三可能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到底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包括对政府行为一些宏观的监管恐怕都需要做出努力。
提问2:我有一个问题问问冯博士,我看到冯博士对这个事带了一下,但我感兴趣。伯克利实验室有一个体验式模块化的一个建筑科学的检测实验室,这种实验室我在国内没有听说过,不知道冯博士对这种体验式模块化实验室在国内构建有没有更好建议?比如关于这种东西到国内要做哪些改进,做哪些适合中国国情调整有没有更多建议。
冯威:我们这个当时做这个实验室,我回顾背景在美国为什么做。能源部给我们资金让我们建造这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运行需要我们和多方企业和工业联合会一起来运行,其实这个实验室一个目的就是更好的搭建一个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产品一个测试平台,不是把这个平台放在平时关在门里建,而是放在实际环境里建,不仅仅是建一个技术,多种技术集成。至于中国探索,我们有很多交流,在中国做开放性实验室,但是我个人理解第一美国多数住宅以容积率比较低的,低密度的建筑形式,怎么样来运用到中国的高密度的住宅建筑形式里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第二个值得探索的地方美国很多房子,尤其楼层低的房子建造时候,尤其住宅建造技术是木质材料为主,所以和我们中国的建造技术角度上来说也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我觉得最核心的概念或者理念是什么?就是做实验室一定要把工业和我们的一些城市和附近区域里面有的一些技术能带动进来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做实验,做完实验数据大家通过平台一起分享,达到互相的了解,各个系统和各个技术哪些能效上进行互补,要把科研和我们的技术生产厂商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主持人:您刚才问题非常好,我做一个补充。我们在深圳市政府支持,我们在中国建同等思想同等模块数据共享实验室,会开放给行业,针对南方气侯标准,我们做前期设计要3年时间,我们强调共享,实际可以共同参与。
提问3:我问李秘书长,我来自天津建筑设计院,您认为设计院有什么自身定位?我们院有研发中心想在运营中做一些工作,我们想到系统运营调试,后面可能有一些检测方面工作,我想问您在咱们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运行中,对于设计院来讲他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或者后期发展需求。
李迅:这个问题你提以后我马上想到谁来回答最好,叶院长。我说一下我的观点,设计院在发展绿色建筑行动过程当中起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这个作用很重要,大家对什么是绿色不清楚,帮着进行咨询非常重要。我是想设计院有一点要重视,其它的说不好。因为设计院可能起什么反作用不太好说。但是有没有这个可能性,我自己也是搞规划设计的,也是规划院的。刚才汪处提到企业会逐利,逐利肯定要,不能一味逐利。房子去搞伪低碳,比如我们用很多先进所谓技术好像提高了能效,实际上最后是不是绿色,要把实测数据拿出来。现在我们评星级绿色建筑过程中,很多评的高星级的绿色建筑,包括美国的,包括我们中国大陆的已经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三星级的两星级的绿色建筑,能耗多少?一平方米一年150多千瓦,这个评出来了,这个技术那个技术打分全有。这是什么问题?很可能就是我们技术人员帮着做没有实现真正绿色,一定要实际数字说话。我也在思考,我在想,为什么他提150多绿色建筑,我也在追究,这个和院长讨论,是不是原来特别高能耗建筑,比如说我们北京三环上一个建筑城建大厦,也要评绿色建筑,它肯定是高能耗建筑,玻璃幕墙这么多,而且用很多钢结构外露,肯定不是节能的,怎么能评绿色。我说人家改造做这么多绿色技术,过去300多现在200多,现在140多,这个过程是不是高能耗向低能耗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应该给鼓励。技术人员一定把握住,不仅要保障自己的产值逐利,还有社会责任,这点大家要铭记在心。
主持人:谢谢三位嘉宾。我现在进入总结陈辞阶段。因为我本人主持的尽责不够,会耽误大家15分钟时间。
今天下午我们非常荣幸9位嘉宾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和职业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盛思想盛宴,提供了非常多宝贵的思考和实践结果,有一点共识肯定达成,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新型城镇化推行生态城镇是挡不住的趋势。但是大家可能迷盲或者碰到挑战怎么做?因为中国做这个事情国情我们都知道,我们讲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之路怎么走?我有时候经常想我们迷盲时候退远点站高点看想一想,受各位专家的非常深刻的思想的影响,我总结三看三思。
三看看什么?城市发展看今天的城市,从世界城市化发展史看中国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看今后发展,一个从高度看一个是从纵向宽度,一个从深度看,也许我们看明白一点可以找到好点的路。城市发展本源实际是活动和人的聚集体,最早游牧民族是祭祀场所,起源是特殊构造,这样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实际上,今天过度夸大城市容器功能。未来城市一定是基于市民个人和全体意志,自我实现,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为了活着聚集到城市,今天污染的城市,吃不到安全食品,受不到良好教育的城市究竟是地狱还是天堂我们到了深刻反省的时候。我们背离后会走到本质。
第二个看从城市化发展史看中国城镇化。影响人类发展历史三次城镇化进程第一次在英国,实际上是蒸汽机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支撑。200多年时间完成城镇化20到50,第二次在美国,是用100年时间从20%到71%,第二次以广泛应用电力工业革命支撑。第三次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亚洲,中国是78年开始20%,我们预计到2050年完成全部城镇化。其实美国用100年完成事情中国50多年时间,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看这个历史,其实我们回头看,中国2012年52%城镇化率红线在当中,这三个线最上面的棕色是英国,蓝色是美国,下面是中国。
其实英国在1860年52%,英国1920年,中国在2012年同样20%的能耗值中国是当年英国1/8,美国的1/15,我们现在和100年前美国相当,可是我们是世界排放大国。我们再向这个数据发展,中国城镇化必定是世界问题,世界关注核心,前两次影响人类历史城镇化是伴随殖民战争,如果中国要安全和平走完城镇化进程,要探索的路和付出的代价,不充分利用好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真正的革命性创新,利用好现在的知识化经济时代所有环境机遇,没有人走出这条路。
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要完成的使命和量实际是前所未有的,是人类历史罕见的。
我们国家做城镇化路的时候最大挑战在于工业化没有完成,我们在工业化中期我们部分地区还在农业,有些地区到后工业,直接跨越到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模式是一场深刻革命,我们为什么碰到阻碍,所有的东西从技术到政治到市场都在束缚我们。特别是基本建设程序是按计划经济时代,是把建设活动,把房屋开发当成国家战略性资源来配置和管控。我们现在走到房地产,是把房子当成交易产品在做,两者背离必定发生巨大冲突。城市化发展史看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实际上破解之路,我们要回头生态文明回头尊重老祖宗对人和自然认识论,用现代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发达工业革命之后方法论融合起来是形成了一个平衡。
中国的城镇化难度更高挑战更大,应用工业文明科技成果,借鉴前两次经验教训才能实现中国跨越发展。我们引进国外所有的技术时候,甚至指标体系时候必须搞清楚是在什么样城镇化率,什么样工业产品水平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现在引进很多指标体系是人家城镇化进程完成,分母稳定时候做的城镇化生态技术的提升。我们把它引进到我们只有52%还在动态发展,人口动态发展,城市产业动态发展,分子分母都动的时候用这个指标体系不对。
中国城镇化四个阶段得到了认同,国际上讲城镇化三阶段我们四阶段,四阶段95年到现在,实际上是以大规模人口迁移为标志,国家绿色建筑标准06年出现,第一批绿色建筑08年落成,这个跨越之短是人家几十年路,我们浓缩在几年内,怎么可能没有问题,问题是必然的。我们要持责任人态度,国家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城市是我们自己的城市,有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有问题,我们每个人有责任,公民有公民责任,政府有政府责任,我们在30年中,我们除了挣钱我们为国家城镇化进程做了哪些技术贡献?为政府政策决策提供哪些依据,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扪心自问,不要以为都是政府的事。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已经有8个项目,刚才说16个项目兴起来,600多城市在不停把生态城市当自己目标体系。从单体到系统,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结合专家平台和我们建科院研究力量三年做一个优地指数,我们用四个数字,前两个结果类,后两个过程类,最大数字9999,分了四个象限。第一发展型,第二提升型,第三起步型,第四本底型。在这个里面更多向提升型和本底型向提升型走,怎么走?原来什么位置?有模板提供。600多城市可以分类分级做这个相应内容。包括发展趋势区域变化各城市走向,很详细资料我们每年在生态城市城市白皮书上有。明年以后会发布更大众。
这个数据采集全部是公众数据,不用个体申报,全部公众年鉴,所在城市的居民网上评价。这里面谈一下不同经济水平的优地指数结果,支撑了很重要的观点,生态城市现在做的好的是经济发达区域。其实越是经济落后越会破坏生态去做发展。城市生态宜居建设核心在经济基础,突破口市场经济下产业链生态构建,促进城市规模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由此带来三个思考。
第一,新型城镇化本质互联网思维下救赎,工业文明高科技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行人迷失了,幸福很简单,只是人心和感动,没有房子没有金钱想说幸福空中楼阁。城市是载体,互联网作为一场全新技术革命,实际上带来全新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模式重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以土地为载体,所以不会怨天尤地,城市为载体靠人吃饭时候,如果过不上幸福生活是不得了的利益冲突。互联网本质是平等公开共享利益相关者自组织,回归到城市不再是城市精英,现在的城市是城市精英主导下城市,精英管理,精英规划设计,我们城市的居民我们是被管理被规划被设置,我们当然被生活,你的愉悦度大打折扣。互联网给城市带来变革第一精英主导转为大众参与。
我们对雾霾了解也是大使馆通过互联网半部了PM2.5,公众参与。
城乡二元结构变成城市功能许多空间交融。过去非常清晰,现在我们产业发展使城市混合。城市一二三产混合必定带来城市空间混合。
还有互联网带给我们从过程控制到结果管理所有的可能性,比如能源在线系统能效对标,我们在深圳做了能耗定额,国家也在做。让排放权交易成为可能,让低碳行为能够价值衡量,因为面对市场经济背景。我们过去规划中喜欢讲道路宽度密度,我们讲绿色出行比例,其实一个指标能把这个涵盖,就是通行时间。一个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好不好是我们市民花在路上时间,这是生命时间。国外一些州如果政府有承诺,超过时间可以告,因为生命浪费。从这个结果倒去考核,倒去承诺才把系统问题解决。
我们认为生态城市是系统工程,我们在分块管理,分块做过程控制,我们结果一定不可控。
对城市空间物的关注转到对人的关注,绿化率包括对人的关爱,绿化指标不行。我在地下空间上面,只有草地,没有灌木,绿量不一样。后来讲绿溶率是讲单位绿化面积上对环境容量,其实对人要讲绿视察绿视色。现在计算机模拟人的视野,我们办公楼里面平均绿视率43.5%,控制绿视率指标不得不在城市绿化系统室内管控上做一系列的应对,这实际是观点不同。
第二个思考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核心要素及策略,核心是城市定位,我们现在所有的规划在上千亩的土地上视农田不存在,视已有建筑不存在,把建筑种上去,不管多少年建成,这样的规划倒过来约束自己。
策略有几种,我们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建立基于公民生态权利责任法制体系,社会公平没有绝对公平,公平在公开机制上,在公正模式程序下一个利益平衡机制,所以财富要均等这个社会一定会乱套会没有效率,他要的是获取财富的平等机会,其实最关键平等是人均使用权利生态权利平等,采用低碳生活方式或者经济水平不高生活方式可以出让多余排放权,高生活方式支撑高碳生活方式更多买单,每个生命平等,无关身份地位。
策略二是再造城镇化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
策略三重构结果导向,可公正衡量可公众评价城市管理考核模式。
策略四推行基于生态承载力平衡的动态城镇建设。
这个是中国绿建发展的经营之道,要决策精细化,规划非常重要,规划是最大低碳,我非常同意这个话。我们案例中现在做生态规划做规划前,我们做一平方公里核心区实施规划对2.5平方公里范围会做地质调查,做物探,把历史所有的气象参数以及历史发展的生态变迁全部都控制住,先探清楚。这是中欧的低碳发展的实践项目。
平衡规划,过去规划体系基于人口规划,分户口是计划经济,我们要让现有规划把人口归纳准,让我们规划师和管理部门做无米之炊。基于城市生态安全的,城市安全容量控制的,这两者达到平衡,平衡线动态,投资强度不强,不够有钱时候就要少做,要把这个安全系数放大,承载力能维持,但是这个区域很旺,想高强度发展要做生态补偿机制达成,而不是破坏生态达到平衡线,这个时候技术点绿成金效率在这里,这是动态过程。我全部做绿色建筑省下来能源系统在市政里不被体现,绿色怎么体现经济效益,实际是地块节能数字,每个地块情况都不同。每个地块怎么样做能源系统实际方向定的,规划阶段可以约束的,只是需要做大量研究。动态实施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实际上有一个半步走的开发,我们土地开发容积率很高一次性投资有问题,土地按50年出让,我们为什么不能往两头走,一头用10年时间做临时建筑土地做起来,最快见效。过去整个开发用财政资金,不考虑时间量,市场资金有时间成本,我们在深圳做的案例,这个会展中心180天,就是全部工厂化配置的钢结构的,10年后整体搬迁没有任何垃圾。
政府资金先做什么?环境提升不是先做其中一平,先做大房子,做成公园。这个深圳最穷的地方,产业条件最不好的地方首先制造美丽的环境吸引人来,让产业先进住,然后产业业态慢慢形成过程中再调整规划。今年第二届会要开了,所有的绿化过程中其实三座建筑是三棵树,这是人工鸟巢,给小鸟做窝的,这个本身可以长,这个全部可以装卸。
实时评估非常重要,我们这个项目指标体系怎么做?首先本底诊断研究,全世界200多城市理论对标研究参数,做成低碳指标体系要素,有一个动态的计算机的管理平台对接,要分解到下面指标,分解到地块往下走,包括反评估,最后再来反做这个指标。所以是一个动态过程。
我们承担国家课题城市既有社区绿色更新,我不喜欢叫改造,我讲高更新。
第三个核心问题,关于绿色生态城区实施突破口思考。颐 只有空间规划实施才是刚性的。现在规划核心我们做不同产业,生态城市产业要混血产业,不能清晰分ABC产业市场化不可能这样清晰做。
最后城市不管怎么做我们要回归与幸福共生,与自然共生有青山绿水,我们家园里有没有蝴蝶我们知道是不是生态小区。
与效率共生,我们能够在这里高效便捷让生命不要在路上,提升生命绩效。生存绩效高城市有生命力。
最后城市与文化共生。城市是我们自己城市,国家是我们自己国家,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我们这代不行为孩子留出幸福未来,谢谢各位。
谢谢各位,今天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