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钦东:2014 RICS亚洲大会中国城镇化之未来
2013年度500强开发商首选供应商品牌测评启动<<<<<<<<点击进入
梁钦东
梁钦东: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其实已经讲到很多,就是如何在我们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在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多专业的整合来进行这样的一个规划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非常多的问题,已经不简单的是几十年前或者上个世纪我们需要考虑的,可能更多的是简单的城市的分区,可能还有很多构图的问题。包括对社会经济,对生态,对交通,对可持续发展,等等方面的这些考量。我今天要讲的也是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遵从自然的法则和运用综合的策略来进行发展。
在过去这二十年的中国的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非常多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场景非常多见,上海、北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都在不断地扩大,同时现在三四线城市也都在谈所谓要建成国际化城市这样一个口号。看到这样多的发展,看到这样多的,应该说其实对土地的蚕食,很多事其实是非常浪费发展模式的。我们也看到在各大城市,现在在二线、三线城市都已经开始的这样的场景。我们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很多问题,所以在我们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容量也好,它的生态的做法也好,其实发生了非常多的问题,所以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一旦到暴雨的时候很多的城市就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很多的传统文化、传统社区在不断地消失,被高楼大厦,被宽大的街道代替。水质、环境在不断地恶化,会看到非常多这样的场景。在昨天和前几天大家在北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所以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去应对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挑战?我拿什么来爱你,我们每天看到的这些城市。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呢,很多的专业人员都在做这项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我们也做了一些总结,这个总结我想就列在这里,基本上分成几个方面:
第一个在硬体建设上如何采用多种形式的集约的公共交通,强化改善城市建设绿色道路、绿色的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包括其他的基础设施,如何降低消耗能源的这种建造模式,用这种新的模式来进行城市建造。
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人文与社会资本,所以如何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园绿地、开放空间的建设,修复都市农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水稻,所谓的各种各样的水体如何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从生态上,从人的开放空间活动上,能够起到更强的作用。最后当然是强化人文和文化资源在城市过程当中的一个多功能性。
第三个就是自然的资本,所以如何在空气、水、土地、能源等等,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
最后是健全城市的生态系统,我们也做了一些总结。希望是通过这些努力,在我们的规划、设计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努力,特别是在城市建成以后,它的管理和未来城市的发展过中要实施这样,使这些努力能够实现一个更好的可持续的城市的发展和未来的所谓城乡的这样一个平衡。
这里我也想引用一段话,他讲的就是说遗训自然法则的创作模式、天地造物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说我们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其实真的是要遵从自然,要从自然的形态出发,要从自然的资源出发,来做我们的城市。刚才前面的几位发言当中也都提到了,特别是在我们的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如何尊重地形,尊重自然的山水,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规划。所以我想我们在规划过程中有几点要做的,所以第一点我想提出来的就是建构蓝绿色的网络。蓝色的网络我想大家很清楚,就是跟水体有关的,跟城市的、周边的、自然的水体的排放空间有关的。第二就是所谓的绿色网络,就是跟绿地,加大绿地对资源管理的贡献,让绿色成为一个休闲的走廊,人的开放空间的环境。
第二个主要方法是创造土地的负荷功效,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的开发主要是在所谓的负荷发展上,负荷功效上有更多的研讨,更多的实施。通过这个,我想我们达到的生活质量,高的生活质量,高的效率,包括交通的高效率,实现生态的价值,开发区域的这样一个绿色框架,以及如何能够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融合历史和文化,能够作为传承建立起来。最近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到所谓乡愁的问题,就是说如何把文化能够延续下去,在绿色、山水里面让人能够感受到这种所谓的乡愁,这是最近中央政府特别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我想强调的就是说发展产地的特色。所以刚才我们前面几位也提到,我想我们的发展是非常类似,就是在开发过程中要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特色,包括自然资源、山水特色,包括人文的资源等等,在这个特色的基础上来进行规划开发。同时也希望吸引更多的享受本土资源的人群来进驻到这些城市。
所以总结来讲,我们就是希望以经济社会效益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来进行城市开发策略,以最佳的管理原则、综合评量为基础的土地,在这开发过程中有几个规划,以自然为主的景观规划,以可持续目标的土地利用的配置,以地方文脉为精髓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以生态节能景观设计工艺优先为建设的几个过程。这是我想做的一些总结。
那么AECOM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提供一个多专业整合的这样一个服务平台,所以在我们的团队里面,从经济产业的规划和计划,到交通的,到水务基础设施的,到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结合到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到景观设计,结合各个城市未来的所谓旅游休闲的计划。所以AECOM希望是整合这些不同专业,在未来的规划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接下来,我想就很快地谈两个我们参与的工作的案例。第一个是天津海河沿岸的规划和建设,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所以在天津的地位来讲海河非常重要。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由于我们的所谓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其实海河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作为一个防洪的措施来看的。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海岸的建设,基本上都是大的斜坡,形成一个对防洪和排洪排涝最为有利的这样一个格局,它逐渐地跟城市生活逐渐脱离,所以堤坝越建越高,河水离人的活动越来越远。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也是看了海河在城市以及在整个区域当中的一个位置,我们要做的这些改造和未来的城市生活到底有哪些关系,如何能够应对现行的很多的法规,包括比如说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所谓的水务局。大家知道水务局它的管理范围,城市的其他的单位是很难碰得到的,它有它的所谓管理红线,如何在它的管理红线里面结合到防洪排涝的一些措施,能够把城市生活融入到里面去。
所以在这个里面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要对这个所谓的基础设施做一个改造,就是如何在不影响防排洪排涝的过程中,又能够让城市生活靠近水岸,让海河重新回到城市,变成城市的母亲河,所以这是一开始我们要做的一些工作。当然我们也对周边的环境做了一些研究,周边城市的情况,包括几个大的这种原来的历史街区,中国人的街区,原来的租界区等等,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体现这样一些城市的特色等等,在这里分了多少个阶段,公共交通的设施如何接驳到不同的阶段,所以我们做了总体的规划,大概是20公里长的总体规划。接下来在5公里的范围内做了第一期的设计和开发,这是施工过程当中的情况。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跟水务局进行了非常多的交流和磋商,最后终于说服他们,当然是在天津市政府的整个协调之下能够说服他们,对所谓防洪的一些设施做了改造。这就是改造完成之后的情况。这个项目在2003年SARS期间初步建成,这就是完成之后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把整个城市的防洪设施,退到堤坝的最外侧,原来建的所谓大斜坡式的防洪我们变成一个立体的直上直下的,在这个段落里面,在沿着水岸,一直到所谓防洪墙这个段落里面,做了更多的改造,这个改造所谓就是说更多的是所谓生态的和景观的,和人的城市生活相关的这样一些改造。所以这里面可以看到,我们把空间,把城市的排放空间降下来,降到离水面最近的地方,把这里面融入更多的所谓景观的一些设施。这些都是开发完成之后,改造完成之后的情况。有台阶的,有坡道的,多种形式,让人能够从城市的周边的这样一些环境里面进入到水岸,进入到母亲河的怀抱里面。
当然这个我相信大家关注天津的经济发展的,都可以看到这一轮改造,因为我们算是第一期的启动项目,在这之后,海河的不同段落都启动了整个的类似的这样一个改造。在过去这些年的改造过程中呢,除了投资之外,其实有了很大的收益,城市生活的变化,为周边房地产、土地价值的上升等等有非常大的贡献,这个我想不多讲了。
第二个我想讲的案例是在深圳的水贝珠宝产业园的规划,这个我想讲怎么样融入了社会经济的一些因素来进行改造。这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首先我想很快地讲一下这个水贝珠宝城在深圳的位置,以及上面这两张图片在改造之前的状况。它的位置是这样,在罗湖区,基本上在八十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廉价珠宝的产业基地。据我们了解,大概是全国将近50%的所谓珠宝的加工的产量都出自这个地方,所以是非常大的量,对罗湖区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和税收的来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讨论了产业的未来发展,如何不要影响它的产业。因为现在这个产业基本上虽然涉及到某些转型,但是这个产业毕竟还是在蓬勃的发展,所以我们希望在保留这个原有产业,发挥原有产业,在产业的提升上做一些工作之外,能够继续原来这个产业的这样一个,它的生存。
这是当初我们做的一个总体的规划的平面,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周边的这些范围,周边的这些范围都是所谓的工厂,都是八十年代形成的。其实这里边也有很多问题,刚才我们提到了产业升级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其实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包括这里面污染的产生,包括容积率提高之后对消防等等也都产生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环境的恶化,所以罗湖区政府也对这个项目希望做一些改造和调整。
在这里我们就如何,首先是产业如何升级,包括如何在所谓初级的这种产业加入一些销售,加入旅游的功能,加入会展的功能,加入其他的更多的所谓城市生活的功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所谓产业园,一个所谓血汗工厂,更多的是把其他的城市功能放进去,同时通过这样一个动作,也让这个产业园有所升级。
同时在公共开放空间上,如何让这个所谓的开放空间,让这个里面,我们是建议会有一些违规的建筑进行一些拆除。这些拆除,第一,保证了消防和其他的公共设施的通行。第二,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的机会,让附近的、周边的城市生活,甚至于是旅游,也许是外地人可以到这儿来买珠宝,等等,都能够享受这样一些开放空间。这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的一些平面图。
在这里边我们也跟政府共同地对接,如何把一些所谓新的产业引入,包括刚才我们提到的销售的,包括会展和跟珠宝研究相关的一些产业,另外就是旅游,一些酒店、餐饮设施等等,如何进入。
这是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对比和改造前,当然这里边也涉及到了一些建筑物的改造,包括立面,包括广告、招贴,整个区域环境的整治。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所谓城市再生的一个案例。刚才提到Diane Legge KempJulian MacCormac也提到,这个我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当然这里边,我们也加入了所谓当地文化历史的一些资源在里面。这也是我们完成之后的一个规划的模型。这里面很多的建筑,黑色的,这种深颜色的建筑就是涉及到要做一些改造和调整的一些建筑物,其他的建筑物不动,其他的建筑物原封不动。中间这一块是自然形成的一些居住区,其实基本上是工厂的宿舍,有点像城中村,这个是放在后期来改造,因为毕竟有很多的产业工人要住在这里,你把他们迁走,其实就是对他们生活,你对对整个城市都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建议,当初的规划过程中建议把中间的居住这部分放到后期来做,前期的改造主要是周边的一些产业的升级,以及跟他们相关的这些建筑物的改造。
这就是改造完成之后的情况,已经有很多的,刚才我提了,有很多新的产业进入,也有很多跟旅游相关的,售卖、餐饮、咖啡等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交通方式,停车的管理等等,都做了一系列的改造的建议,这些都是完成之后的情况。
